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這問題涵蓋的範圍太大了,從軍史上來說首先宣告: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沒有準將軍銜!其將官只分為一級上將(大將)、兵種上將(共八個兵種)、中將和少將,當然了,上面還有陸軍元帥和戈胖子的“帝國元帥”軍銜,這是比較清楚的。

    (電影橋裡面的霍夫曼上校)

    但是武裝黨衛軍倒確實有“准將”軍銜,它對應的普通(下屬)黨衛隊軍銜是:黨衛隊區隊長。在黨衛隊獨有的軍銜體系中,從上往下分別是全國領袖(約等於陸軍元帥)、全國總指揮(一級上將或稱為大將)、全國副總指揮(上將)、地區總隊長(中將)、旅隊長(少將)等五檔高級別軍銜。

    再以下則有黨衛隊區隊長、旗隊長以及什麼突擊隊大中小隊長了,後面的咱先不管,之前多有專答。重點就是區隊長和旗隊長這兩級,基本對應武裝黨衛軍野戰部隊的“准將”和“上校”,也有文章將區隊長對應為“大校”,這就不太合適了,因為國防軍沒有大校軍銜,而德軍走的是西式軍銜的路子,還是定位“准將”更準確些。

    (施季利茨旗隊長劇照)

    在黨衛隊內部軍銜標識中,區分准將和上校的方法很簡單,上校(旗隊長)的領章是一片大的橡數葉,而准將(區隊長)則為一大一小兩片橡樹葉。再以上就是旅隊長(少將)三片橡樹葉、地區總隊長(中將)三片橡樹葉綴一顆星、副總指揮(上將)三片橡樹葉綴兩顆星、總指揮(一級上將或大將)三片橡樹葉綴三顆星。

    二戰德軍軍銜標識設計的比較“缺德”,它領章和肩牌上星的數量,比我們傳統認知少了一顆。比如少尉肩牌無星、中尉肩牌一星、少校肩牌無星、中校肩牌一星,所以武裝黨衛軍上校的野戰軍服上,肩牌就是兩顆星。雖然准將肩牌也是兩顆星,但是上校(旗隊長)肩章的滾邊是黃色的,而准將(區隊長)肩章的滾邊是紅色的。

    (施季利茨劇照)

    另外,如果所穿制服不適合佩戴肩章,黨衛軍軍官們還可以在制服衣袖上使用一種黑底綠色橫條標誌,高階軍官則是位於橡樹葉圖案中的橫條。其中武裝黨衛軍上校是兩片葉子三道條,准將則是兩片葉子四道條,所以從領章、肩章以及標誌上,還是比較容易區分這兩檔軍銜的。比如《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施季利茨、《橋》裡面的霍夫曼,這都是武裝黨衛軍上校(旗隊長),而施季利茨的上級舒倫堡則是旅隊長(少將)。

    要注意武裝黨衛軍上校及以上軍官左右領章是對稱的銜級章,而中校以下官兵的符號是“雙銀色閃電”,其他的“黨衛志願師”、“武裝黨衛師”的中校以下官兵的符號則是各師的“師徽”。隸屬普通(下屬)黨衛隊中,“蓋世太保”中級長官以下人員右領章是空板,“骷髏部隊”(不是骷髏師啊,而是專門的集中營看守部隊)的右領章是令人不寒而慄的“骷髏頭”。

    (黨衛隊區隊長、准將)

    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軍銜設定為六等20級,戰後東德的軍銜設定仿蘇為七等27級,也沒有準將軍銜,即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五檔高階軍銜。但是西德國防軍走的是英美的路子,確實設定了准將軍銜,共設五等24級,其中的將官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檔,兩德統一後執行了西德軍銜,因此現在的德國軍隊是存在准將軍銜的。

    西式軍銜的區分則比較簡單,上校肩章鑲銀白色四角星(三顆),下部飾銀白色花冠,准將肩章鑲金黃色四角星(一顆),下部飾金黃色花冠,這基本就歸於現代的軍銜標識慣例了,還是容易辨認的。二戰期間德軍還有個“總參勤務上校”的軍銜,比如刺殺希特勒的施道芬貝格就是,之前已有專答,就不重複了。

    (黨衛隊區隊長、武裝黨衛軍准將)

  • 2 # 軍武資料庫

    如果說軍銜的圖案的話,那麼是這個樣子的:金色釦子銀色帶子兩顆金星

    比這個軍銜低一級的上校軍銜是這樣的:

    最明顯的去看就是釦子的顏色不一樣

    一個是金色釦子(將官)一個是銀色釦子(校官)。

    而比海軍准將再高一級的少將軍銜的圖案是這樣的:

    整體的扣子和裝飾帶都是金色的。但是要注意,少將的軍銜上是沒有星星的。

    金扣金帶有一顆星星的是德國中將,這點和很多國家不一樣。

    “准將(科莫多)”這個軍銜實際上是納粹德國海軍在軍銜系統上後來追加的,其實還是和管理的人員有關。

    在一戰結束後二戰開始前的幾年間,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是不能擁有排水量6000噸以上的巡洋艦的,而2000-3000噸的驅逐艦又特別不堪用。於是德國就貼著合約的邊緣建造了一系列的輕巡洋艦。 例如埃姆登號標準排水量5300噸,其實埃姆登號經過設計在滿載排水量的時候可以達到6990噸。

    這種噸位的船在納粹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中其實還建造了不少呢!但是這種船的成員大約是700人上下,比一般海軍上校管理的驅逐艦(2000-3000噸級,500人)要多,又比海軍少將所管理的巡洋艦(1000人左右)要少。

    於是就只好在上校和少將之間增加一個軍銜 海軍准將了。

    還以埃姆登號為例,從建造到除役它經歷了17任艦長,其中KzS是海軍少將,而FK則是准將了。

    KzS Kurt Foerster:15.10.1925 - Sep 1928

    FK / KzS von Arnauld de la Periére:Sep 1928 - Okt 1930

    FK / KzS Witthoeft-Emden:Okt 1930 - Mar 1932

    FK Werner Graßmann:Mar 1932 - Apr 1933

    FK Karl Dönitz:Sep 1934 - Sep 1935

    KzS Johannes Bachmann:Sep 1935 - Aug 1936

    KzS Walter Lohmann:Aug 1936 - Juni 1937

    FK / KzS Leopold Bürkner:Jul 1937 - Jun 1938

    KzS Paul Wever:Jun 1938 - May 1939

    KzS Werner Lange:May 1939 - 26.08.1940

    KzS Hans Mirow:27.08.1940 - Jul 1942

    KzS Friedirch Schmitt:Jul 1942 - Sep 1943

    KzS Hans Hengist:Sep 1943 - Feb 1944

    FK / KzS Hans-Eberhard Meisner:Mar 1944 - Jan 1945

    KzS Wolfgang Kähler:Jan 1945 - Apr 1945

    FK Wickmann:Mar 1945 - Apr 1945

    在上面名冊裡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 FK/KzS 的標記這是當時是准將單人艦長,在艦長期間晉升的記錄,當然了,晉升到海軍少將後,很快這些艦長就調任了。

  • 3 # 煙雨濛濛未沾衣

    二戰時期德國的國防軍序列裡,陸軍和空軍沒有設定准將軍銜,而海軍則設有準將軍銜,這一點就很容易區分了。

    海軍准將與上校的袖章軍銜標誌很容易區分,准將是一道寬槓,上校是四道細槓,肩章上的標誌,准將與上校一樣,麻花辮上兩顆星,所以要區分准將與上校,主要看袖章。

    黨衛隊及武裝黨衛隊(黨衛軍)裡有一個對應准將的級別,叫地區隊長,它的級別比上校高一級,但又比少將低一級,按西方軍銜體系就是准將,按東方軍銜體系也可以稱為大校,反正它就叫黨衛隊區隊長,至於怎麼翻譯,見仁見智。

    黨衛隊區隊長(准將)與旗隊長(上校)的區別在領章上,准將的領章是兩片橡葉,上校領章只有一片橡葉。至於這兩個級別的肩章,完全一樣,也是麻花辮上兩顆星,區別還是要看領章。

    需要注意,區分二戰德國的軍銜,一定要把我們腦子裡那種“三星是上、二星是中、一星是少”的習慣性思維拋開。德軍的肩章始終少一顆星,少將少校少尉的肩章上都是光板,沒有星,中將中校中尉肩章上只有一顆星,上將上校上尉的肩章上都是兩顆星。

    如果要詳細瞭解二戰德國的軍銜,請點開我的使用者名稱,在“文章”裡檢視很多資料。

    圖一,海軍元帥到少將的軍銜。

    圖二,海軍上校到少校。

    圖三,ss區隊長(准將)領章。

    圖四,ss旗隊長(上校)領章。

    圖五,ss大將到上校肩章。

    圖六,上校和准將肩章,都是銀色麻花兩顆星。

  • 4 # 玩mc的EisernesKreuz

    SS和海軍有準將。海軍是銀線金星(兩顆)SS是銀線三星。其實有好幾種說法。比如說SS准將與上校肩章一樣。海軍是金線等等。SS還有一種區別方法。上校領章一片葉子。准將兩片葉子

    注:圖文無關

  • 5 # 歷史軍魂

    元帥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上校、中校、少校;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德軍將官大將為三顆星、上將兩顆星、中將一顆星、少將無星。我們一般將其翻譯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實際上,德國國防軍的陸軍和空軍是沒有準將軍銜的,只有德國海軍有準將軍銜。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的將官分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五級,校官分為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其中海軍軍官岸上勤務服准將和上校的軍銜都是一樣的,二者都是銀色固定紐和SS帶,中間兩顆星;只有海軍軍官常服上的袖章軍銜能夠區分:准將是一條黃色粗槓加一顆星,上校是四條黃色細槓加一顆星。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現行的德國軍隊軍銜繼承原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的軍銜體系,基本和西方軍銜體系相同,設有“准將”軍銜,德國人腦回路在軍銜標識設計上,異於別國,喜歡少一顆星的設計風格,在這套標識中,校級、將級標識裡,沒有出現,按一般傳統識別方法識別即可,最簡單就是看肩章,一個是校官肩章和將官肩章本身就很好區分,然後上校三星,准將一星也不可能弄錯。所以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嚴謹,但應該就是問的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軍銜標識,二戰時期德國軍隊體系比較複雜,寬泛一點說在二戰戰敗之前,德國上推到普魯士時代開始,基本就一直是軍國主義國家,加上近代歐洲社會發展裡的一些新行業定位,近代德國連鐵路、郵政都算在軍隊體系當中的。而眾所周知的二戰德國,還有個納粹軍隊體系,我也看了一下別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提到關於黨衛隊的軍銜標識,不過沒有提到裡面一個重要區分,黨衛隊分武裝黨衛隊,也就是黨衛軍。以及黨衛隊,大家提到的都是黨衛隊的軍銜識別,嚴格的說,黨衛隊沒有準將銜,只是有一個相當於准將銜的區隊長級別。黨衛軍不同,黨衛軍就跟軍隊一樣有一套明確的軍銜體系,其中也明確設有準將銜,而不是黨衛隊那種什麼旅隊長、區隊長、旗隊長之類的是似而非的“相當於”某某銜的標識,最扯蛋的也就是黨衛隊旅隊長和區隊長,也就是相當於准將和上校銜的區分,光靠肩章的話,會讓人絕望的,得湊近了上去數上面的橡樹葉子,准將多一片小葉子。國防軍軍銜體系裡,海軍設有準將銜,那個准將和上校的肩章完全沒區別,得看衣服袖子上的袖章標,其中准將多一條細槓,要命的是德國人在袖章橫槓設計上,差不多兩寸寬的粗槓好分,細槓有細槓和超細槓,除非熟悉整套標識,否則這條細槓就夠為難人的。黨衛軍的肩章星都是兩星,不過准將章鈕是金色,上校肩鈕是銀色,准將章滾金邊,上校章滾紅邊。我自己不知道那裡看到過,很不確定的有個模糊印象,戈林的空軍似乎也有過准將銜,我也查詢過資料,沒找到線索,不知道是自己記錯了,還是空軍這個銜出現的過於曇花一現。總之,二戰時期德國人軍銜設計理念裡,這個准將和上校軍銜設計,會不會故意儘量模糊二者之間的差異,用來暗示兩者差別不大?!反正跟我慣常以為軍銜設計就該簡單明瞭,易於識別的觀念不同。所以我覺得德國人這種設計,就是不願意底下計程車兵很容易區別這兩個級別?或者就是暗示、警告准將先生:你還不是真正的將軍?!

  • 7 # 使用者夏天的風

    二戰時期德國黨衛軍的軍銜自成一系,與德國國防軍的絕大多數都是有相應對稱的,但是稱呼並不相同。

    德國黨衛軍上校的軍銜正式稱呼為旗隊長,對應於國防軍銜就是上校。軍銜標誌是領章上有一片橡樹葉,肩章是銀版編織穗底上兩顆銀色四角星。

    德國黨衛軍准將正式稱呼為黨衛軍旅隊長,德國國防軍中沒有相對應軍銜。軍銜標誌是領章上有兩片像樹葉子,肩章是銀版編織穗底上兩顆銀色四角星。

    前蘇聯電視連續劇《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中蘇聯特工施季裡茨就是黨衛軍上校領章上一片橡樹葉,而他的直接上級舒倫堡是黨衛軍准將也就是黨衛軍旅隊長。領章上是兩片橡樹葉子。

  • 8 # 汗青正浩

    軍銜作為現代軍隊的重要標誌之一,產生於15世紀的歐洲。在15世紀以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軍隊只有官銜,而官銜並沒有把軍隊中計程車兵納入到等級體系當中。

    15世紀後的一部分歐洲國家,例如義大利,法國等,率先在軍隊中普及了軍銜制度,也是從整個時候開始,底層計程車兵也開始分等級了,至此之後,軍銜開始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普及,並且成為了現代軍隊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等級體系制度。

    要說到哪一個國家的軍銜最容易讓人混淆,讓人難以分辨,那麼二戰時期的德國是當仁不讓的。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銜制度相對其他國家更為複雜,尤其是上校和准將這兩個軍銜,一般難以區分,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一、二戰德國兩大武裝力量,分別有自己的軍銜體系

    造成二戰時期德國軍銜系統混亂,並且難以區分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在二戰時期,德國擁有兩套相對獨立的軍銜體系,分別適用於兩大武裝力量,這兩大武裝力量分別是國防軍和黨衛軍。

    當時德國的國防軍,海陸空的將級軍銜分別有四種: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其中上將還有具體兵種的細化,僅僅是陸軍的上將,就分為步兵,騎兵,裝甲兵,工程兵等八種。所以在最初的國防軍軍銜系統中,是沒有準將這一軍銜的。

    那麼為什麼還要說德國的上校和准將軍銜難以區分呢?其實是因為在後來,國防軍中的海軍,又獨立於空軍,陸軍,增設了一個准將軍銜,也就是說德國國防軍到後來只有海軍才有准將的軍銜,其他軍種則是沒有的。

    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雖然海軍設立了准將軍銜,但是並沒有為準將軍銜重新設計新的肩章,而是沿用了上校的肩章,樣式都是裝飾帶上,搭配著兩顆四角星,二者之間唯一的區別是在袖章上,上校是四條槓加一顆星,而准將是一條槓加一顆星。不過因為袖章上的區別也並不明顯,所以在區分兩種軍銜的時候很容易混淆。

    既然二者的軍銜差別並不大,當時德國也沒有為準將重新設計肩章,那國防海軍又為什麼要單獨設立這個軍銜呢?實際上國防海軍的准將軍銜,是為了軍隊級別需要而設立的。

    在一戰德國戰敗之後,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不允許有6000噸以上排水量的巡洋艦,可以使用2000-3000噸的驅逐艦。隨著德國軍事力量的恢復與發展,德國開始打擦邊球,在不違反條約的情況下,建造了一大批5000噸左右的輕型巡洋艦。

    在海軍體系中,重型巡洋艦,戰列艦等艦船,船員的規模在1000人以上,艦長的軍銜普遍是少將,而超過6000噸的驅逐艦,艦長大多是中校和上校,介於兩者之間的輕型巡洋艦,船員人數在700人左右,輕型巡洋艦的艦長要介於上校和少將之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海軍設立了准將軍銜,以此來擔任輕型巡洋艦艦長的職位。

    二、黨衛軍的軍銜劃分更加詳細,但是並沒有准將軍銜

    黨衛軍作為二戰德國的另一支武裝力量,所使用的軍銜體系和國防軍完全不同。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黨衛軍並不能算是一支軍隊,而是一支準軍事化的部隊。因為和國防軍有所區別,所以使用的等級體系,也有別於將,校,尉的稱呼方式。

    黨衛軍中最高級別的軍銜是全國領袖,依次往下分別有指揮,總隊長,突擊隊大隊長,突擊隊中隊長,小隊長等等。所以在黨衛軍中,其實並沒有准將,上校這種稱謂方法,不過按照等級進行排序,也是可以和上校,准將軍銜進行對比的。

    在黨衛軍中的旅隊長和區隊長,其實就是准將和上校之間的區分。相比起國防海軍的對比來說,黨衛軍的對比難度會更讓人崩潰。如果光靠肩章要區分清旅隊長和區隊長的區別,需要一片一片地數清楚肩章上的橡樹葉,從橡樹葉的數量上來看,准將的樹葉只比上校多一片葉子。相比起看肩章來說,黨衛軍區分兩者看肩扣會更加直觀容易一些。准將的肩扣是金色的,而上校則是銀色的。

    總的來看二戰德國的准將和上校軍銜難以區分,第一是因為當時德國有兩套軍銜等級體系,第二是國防軍的准將軍銜,是為了適應輕型巡洋艦而後加進去的,肩章並沒有進行重新設計。對於黨衛軍而言,壓根兒就沒有準將和上校的說法,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明確區分了。

  • 9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德國的武裝力量由陸軍、海軍、空軍、黨衛軍、憲兵和警察部隊所組成,其中,憲兵的最高軍銜為少將,校官和尉官與其他軍種基本等同;黨衛軍以職務名稱為軍銜等級,比如旅隊長可視作相當於陸軍、空軍的少將軍銜。

    德國軍隊的軍銜,就其總體而言,有元帥;將官:一級上將(也可稱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一級上士、二級上士、中士;軍士:一級下士、二級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上等列兵、列兵,總共7等22級所組成。

    軍銜的設定,本身是用來方便識別軍人在軍中的地位,但德國的軍銜堪稱非常混亂,外界不容易識別,跨軍種估計德華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原因就是德國搞了兩套相對獨立的軍銜體系,分別適用於陸海空國防軍和黨衛軍兩大武裝力量,尤其是黨衛軍的軍銜非專業研究的人員,即便資深軍迷都搞不清楚。

    元帥的設定中,有陸軍元帥、海軍元帥,但是空軍除了空軍元帥以外,另外還設立了帝國元帥,授予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戰時德國帝國元帥,只有戈林一人獨享,也是唯一的大鐵十字勳章獲得者。

    海陸空的將官,軍銜分別有4種:大將(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其中上將還有具體兵種的細化,僅陸軍的上將,就分為步兵、炮兵、騎兵、工兵、山地兵、裝甲兵、通訊兵、工程兵等8個兵種上將。

    准將軍銜,在德國武裝力量中,是比較特殊的存在,陸軍、空軍中都沒有設定准將,但是德國海軍卻專門設立准將軍銜,海軍將官包括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准將。

    德國海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種,在海軍上校軍銜之上,海軍少將軍銜之下,專門設定了海軍准將這個軍銜。

    讓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雖然德國海軍設定了准將軍銜,但卻並沒有為準將軍銜重新設計新的肩章。

    德國海軍准將仍然沿用了海軍上校的肩章,樣式都是裝飾帶上,搭配著兩顆四角星,二者之間唯一的區別,是能夠在袖章上體現出來的。

    也即上校袖章是四條細槓加一顆星,而准將是一條粗槓加一顆星;但由於袖章上的區別,也並不十分明顯,因此在區分海軍上校和海軍准將時,這兩種軍銜是非常容易混淆的。

    二戰前夕,德國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制約,為海軍專門建造了一批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為了要將這批艦長與驅逐艦中校、上校艦長,以及戰列艦、袖珍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的少將艦長區別開來,就在戰前設定了海軍准將軍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易烊千璽的長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