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甲申十七年
孫權這個比較無情,他特別防備孫策,畢竟江東的基業都是孫策奠定的。
《三國志》記載,孫權登基後,追封孫堅為帝,但對孫策,只追封一個桓王。對比司馬炎,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全追封皇帝,高下立見。
而且,孫策的兒子孫紹,也沒有繼承王位,僅僅封侯。到了東吳末帝孫皓的時期,襲侯的是孫策的孫子孫奉,孫皓找個理由把孫奉殺掉了。
孫家的幾個兄弟都剛強,孫權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防止其他弟弟有非分之想,所以對孫策及其後人非常絕情,猜忌頗多,孫權再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改不了他無情的本質。
-
3 # 煮酒論千秋
孫權在歷史上的評價很不錯,知人善任、雄才大略的標籤足以讓他自傲。
但他的刻薄,也向來為人所詬病。孫權繼承的是孫策打下的江東,所以他稱帝后,於情於理都應追封孫策為帝。
可他卻只是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而孫策的兒子孫紹,連王位也不能繼承,只是個侯爵,而且畢生鬱郁不得志。
孫權對臣下都是極其大方,不吝賞賜的。呂蒙取荊州,“封孱陵候,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對於陸遜,則是“諸軍振旅過武昌,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御物上珍”。
對比同時期的魏國,縱使曹植和曹丕爭儲鬧得勢同水火,曹丕篡位後照樣封了曹植為王。而孫權獨掌大權,孫紹對他沒有任何威脅,為什麼還這麼刻薄?
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孫權獨斷乾坤,心狠手辣,當然這也是帝王的通性,天家本來就是不講感情的,孫權連自己兒子都殺,更不要說侄子了。
二是因為曹魏是曹操打下的基業,曹丕子承父業,天經地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而江東是孫策打下來的,很多武將謀士都是孫策的心腹。孫權兄終弟及得以即位,難免擔心孫紹長大以後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兒子造成威脅,所以就對孫紹不斷打壓,只是給一個侯爵,側面斷了孫紹以及暗地裡孫策的死忠份子的念想,也是為了避免皇權之爭引發內耗。但孫權沒想到的是最後自己卻一手導演了爭儲的大戲。
趙匡胤
不過孫紹仍不失為個富家翁,亂世之中已經不錯了。相比孫策,趙匡胤才是虧到了姥姥家。
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因為孫策兒子太小,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娃娃,為了孫氏家族,只能傳位給孫權,沒得選。而趙匡胤死時,次子德昭都已經二十三歲了,可他還是選擇傳位給趙光義,結果兩個兒子一個被逼死,一個死的不明不白,比孫策還要悲催。
-
4 # 青言論史
眾所周知,孫吳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雖然從228年孫權登基才開始起算,但是其肇基者卻是孫權的父親孫堅,又經過孫策的六年鋪墊,才過渡到孫權手裡。那麼孫權登基後他是怎麼對自己的父親的呢?
孫堅:被追諡為武烈皇帝,廟號孫吳始祖;
孫策:被追諡為長沙桓王,其子孫紹被封為上虞侯,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顧邵、陸遜和朱紀;其孫孫奉承襲父爵,後來被孫吳末帝孫皓殺害。
這麼看來,孫權對孫策確實是有些過分涼薄了。作為孫吳的第二代領導者,孫策別說被追諡為皇帝了,連一個親王都沒撈著,其子更是隻給了一個侯爵,實在令人心寒。相比之下,司馬炎登基後,不僅給爺爺和爸爸上了帝號,連大伯司馬師也沒忘掉,堪稱比較有良心。
不過仔細想想,好像孫權這麼做也沒什麼毛病。
原因一:江東基業是孫策傳給孫權的,但卻是在孫權手裡成為一個國家的。孫策死時,只留給孫權江東六郡,內部還不甚穩定;是孫權一步一步拿下揚州、交州和荊州,建立起孫吳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權是有理由不給哥哥諡號的(老爸不能不給)。
原因二:防範孫策的後代。儘管孫策只有孫紹一個兒子,但是仍然無法消除孫權對他的戒心。孫權晚年,連自己的兒子都已經不甚相信,以至於爆發“南魯黨爭”了。對於自己的侄子,他又怎麼會信賴?如果給了他王爵,是不是這小子也會對自己圖謀不軌?
原因三:自覺得位理所應當。剛剛已經交代,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而根據孫策死時年僅二十五歲來推斷,這個孩子不會太大。對於當時的孫氏軍閥集團內部,大權也許可以交給孫權的弟弟們,卻絕不可能給這麼一個小孩子。因此,孫權也許會認為,你把權力過渡到我手裡是理所應當的,不然交給你的兒子,恐怕我們早就喝西北風了吧??
綜上所述,孫權對孫策沒有什麼太大的感恩之情是可以理解的,而帝王心術的背後,又有多少親情可以存續呢?
-
5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
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隻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從另一種角度看孫權對孫紹的愛護為杜絕孫紹爭位的念想,故而不追封孫策為皇帝
如果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紹作為皇帝唯一的兒子,理應繼承皇位,而且也免不了讓孫紹有什麼非分之想。那麼孫權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要採取的措施恐怕就是動刀子了。而孫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不追封其為皇帝。
孫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入豪門
按照傳統政治佈局,孫權如果想永保帝位,就應該將孫策侄子孫紹樹立在對立面上,然而孫權沒有這麼幹。孫權將孫策長女先嫁顧邵,後改嫁陸遜;將孫策的次女嫁給朱紀。顧邵的父親顧雍是吳國丞相;而陸遜就不用說了,他是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那位天才將領;朱紀是東吳名將朱治的次子。無論是顧氏家族,陸氏家族,還是朱氏家族,都是響噹噹的豪門大家族,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幹?因為這三個家族的力量足夠強大,不會幫助孫紹謀反。
孫紹才智平平,而他的姐姐或者妹妹所嫁的這三個丈夫都極有魄力的,是絕不會甘心作為一個下臣謀反的。而且在當時世家大族的思想理念中,謀反是一種極其不吉利的行為,他們也是絕對不會幹的。
由這幾個家族的牽制,孫紹一生沒有行反叛之事,孫權及其子孫也讓孫紹榮華富貴的走完了一生,這不是很好嗎?看古今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過程中,多是刀光劍影,能像孫權對孫紹這樣的,在史上並不多見。
-
6 # 斯幽故事會
孫策和孫權兩兄弟還真是可笑,總體看來似乎是孫策十分疼愛這個弟弟,而孫權卻一直對不起哥哥。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孫策在自己臨終前,沒有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反倒是給了弟弟,這和歷史上很多為了權力手足相殘的兄弟比起來,孫策似乎是愛弟弟勝過了愛兒子。
那麼孫權是如何對待哥哥的呢?孫權後來自立為帝后,給父親孫堅追封皇帝,而哥哥卻追封為王。
按理來說孫策是江東的第二位領導人,第一位都給追封皇帝了,那麼第二位順理成章也是皇帝。這件事很多人就說孫權不厚道,對不起自己哥哥當年傳位的恩情。
不僅如此,孫權後來對孫策的後人也不太好。
那麼孫策為什麼傳位弟弟,而不傳位兒子呢?孫權又為何不追封哥哥為皇帝,還不善待孫策後人呢?
並非孫策不想傳位給兒子,也不是孫權主動想繼承大位,只是當時情勢所逼。孫策於公元200年去世,當時只有26歲,此時正是東漢末年最為混亂的一段時期,劉表、張魯、曹操、袁紹、呂布、劉備等人都對江東虎視眈眈。
孫策的兒子叫孫紹,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孫紹的出生年月,不過孫策去世時只有26歲,他的兒子最多也就六七歲。讓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去應對當時份混亂局面,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為了大局考慮,孫策也不能把位子傳給兒子。
再者,就算是孫策私心很重,讓兒子孫紹接替了自己的大位,那麼孫權肯定是輔政大臣。到時候還不是孫權掌握大權,弄不好還會出現血肉相殘的局面。
從以上兩點考慮,孫策讓弟弟孫權來繼承江東,是再正確不過的了。
孫權為何那麼吝嗇,不肯追封死去的哥哥為皇帝呢?孫權稱帝后,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卻追封哥哥為長沙桓王。
也就是說,東吳有第一位皇帝孫堅,也有第三位皇帝孫權,但沒有第二位皇帝,這聽著也太荒唐了。難道孫權真的就吝嗇連哥哥一個虛名也不能給嗎?
其實不是孫權吝嗇,而是孫權為自己兒子考慮。如果追封孫策為皇帝,那麼哥哥孫策的兒子是皇子,自己的兒子也是皇子,在選擇太子時,該如何選擇呢?按理說他的位子是哥哥給的,那麼是不是該還給哥哥的兒子呢?
考慮到這一點,孫權是不能追封哥哥為皇帝的。
不追封哥哥也就算了,為什麼孫權連善待哥哥的後人也做不到呢?這可不像是孫權這種聰明人的做法。
孫權為何不能善待嫂子和侄子孫策去世後,孫權把哥哥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親侄子和嫂子,趕出了都城,並且不讓哥哥的兒子參與政事。
孫權的做法讓大家很容易想到,孫權是怕侄子長大以後和自己爭奪大位,這肯定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孫權是為了保護侄子。
按理說孫權也可以把嫂子和侄子留在身邊,好吃好喝但派人監視。其實孫權送走他們也是為了保護他們,孫權擔心的是,將來有一天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那麼會不會對孫策的兒子下手呢?
孫策和孫權兩兄弟的做法,看似都不合乎常理但卻都能體現出他們超越常人的考慮事情方式。
回覆列表
孫策是三國時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時間,幾乎從零開始奠定江東基業。這麼一位有為青年,又容貌俊美,氣質超群,時稱“孫郎”。郎在當時是“小夥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稱為郎,並不是長得帥就行。
孫堅遇刺身亡,孫策年僅十七歲,尚無戰場經驗。他是孫堅長子,按說可以繼承孫堅烏程侯的爵位,但他讓給了最小的弟弟孫匡。
孫策創業異常艱難
孫堅安葬父親後居住江都,名士張紘在江都避難,正替母親服喪,孫策多次去請教對時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無可奉告。孫策下跪道:“先生大名遠播,眾望所歸,求你裁決,何不指點一二?若成功,得報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這樣,孫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級的謀士。
當時孫策20歲,無一兵一卒。他向袁術求情,袁術沒有交還他父親舊部,讓他自己到丹陽募兵。孫策帶著呂範、孫河,在丹陽招募了幾百人,在涇縣遭到當地豪強襲擊,人馬損失殆盡。孫策回到壽春求袁術,袁術把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給孫策,孫策才正式成為一名將軍。
孫策把政權交給孫權,源於江東現實
孫策去世時,江東不僅時局不穩,連家族勢力都在搗亂。一方面深山老林裡的宗部不服從,地方豪強借機想要驅逐孫氏集團;另外世家大族們為自身榮華富貴,都想脫離孫氏集團投靠曹操的中央。
孫權的堂兄、孫靜之子孫暠,時任定武中郎將,駐紮在烏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頓軍隊,欲南下襲佔會稽。孫策嫡系、會稽郡功曹虞翻聽聞,遣人對孫暠說:“討逆大人(孫策)英年早逝,我等當然要支援孝廉(指孫權),我已經率全城將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決心,望你三思!”孫暠知難而退。
孫暠明目張膽搞分裂,還有暗中跟曹操勾結的,此人就是孫權堂兄、孫賁的弟弟廬陵太守孫輔。孫輔給曹操寫信,請求曹操率軍南下,送信的人轉而向孫權報告,孫權大怒,將孫輔的心腹全部斬殺,將孫輔軟禁。
孫權還有個庶弟孫朗,後做到定武中郎將,與曹魏作戰時故意燒燬己方茅草,致使軍資短缺。孫權大怒,將其革除宗室戶籍,並禁錮終身。
孫策託孤孫權,是正確選擇
孫策臨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也看出來,孫權是守業型的人物。孫權的軍事能力一般,五次親征合肥都失敗。又囑託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之戰,聽了周瑜的,果然取勝;但是在荊州、劉備的問題上,孫權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張孫劉聯合的魯肅,果然得不到荊州。
孫權並未加害孫策後人。孫策有二女一子,長女嫁給江東四大家族之一顧氏的顧邵,次女嫁給朱紀。兒子孫紹,表現不算突出,孫子孫奉因捲入謀反被孫皓誅殺,至此孫策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