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支蓮6
-
2 # 書畫緣喜全
不是過時了。而是懂論語的太少了。好像你這個千里馬是很真實的。而沒有伯樂發現。你論語解釋運用的再好。理解的人不多。
-
3 # 杏林老杜
小到人們的為人處世方式、行為規範、倫理觀念、風俗習慣,大到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論語》,是不存在過不過時的問題。
至於寫有關《論語》的文章閱覽量高不高,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比如與寫文章的切入點、文章內容涉及的深度、廣度,文風,以及時下人們的普遍浮躁的心態、閱讀習慣的改變等有密切的關係。
-
4 # 小馬拾圖
于丹講《論語》,拋去其他因素不談,單就閱讀量而言,她的文章傳播效率無疑非常高。閱讀量高的原因無非就是她把以往被束之高閣經典換成讓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公眾傳播。
經過時間的沉澱,經典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是否為了迎合受眾從而改變傳播經典的方式,則是每個作者自己的選擇。 -
5 # 書香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論語》作為中國儒家優秀的、重要的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論語》列四書五經第一位。記載儒家大成至聖孔老夫子重要的教學思想,是中國儒家、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聖賢經典,文章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與方法。範圍涵蓋孔夫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處世方法等,自先秦以來,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都與前世有很多不同。但是中國文化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家文化”,華人講究“家和萬事興”,而前提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的思想理念、方法手段。所以《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在當下及未來的中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把古代聖賢的經典與思想在現代社會推廣與弘揚,讓社會受益,這就講究方法了一、知行合一。自己對《論語》及儒家的思想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並且自己要學習、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也就是知行合一。這樣《論語》及儒家的思想深入自心、內化成自己獨特的智慧,然後再做相關文章的寫作、理論的弘揚,這樣的文章一定是很受社會大眾歡迎喜愛。
二、與時俱進。先秦及古代的社會背景、生活習慣與現代社會大大不同,所以我們要把《論語》的思想現代化、本土地化,這樣現代人看到了才接受,才會喜歡並且學習、實踐。否則一看那是古代人的思想,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內心就會產生一種隔閡和排斥。所以說經典沒有錯,是我們學習和弘揚中國文化的人出了問題。一定做到與時俱進。
三、善巧方便。對《論語》及儒家優秀文化弘揚的過程中,也要講求善巧方便。比如經典的理論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人願意親近。比如理論論述要與具體事例相結合,給出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才能讓讀者得到利益。再比如,我們寫作的文章,也要講究寫作技巧,觀點新穎、行文排版邏輯性強、配圖精美、文章精煉不拉雜等。這樣會讓讀者受眾更加願意接受。
如果能夠做到上幾點,那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會更加受到讀者的追捧和喜愛,閱讀量上來就比較容易了。
-
6 # 晴天鶴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包羅永珍。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感悟,時代不同,金錢社會關注的是金錢的炒作技巧。更多關注的是人情世故。
-
7 # 孟周
個人覺得問題應該不是因為《論語》和寫《論語》的文章過時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吧。
又次,讀者的普遍興趣點可能還是在感性、娛樂、時尚方面為多,這樣的讀者如果對有關《論語》的文章不感興趣,是毫無意外的。有些讀者有追求、有水平,其中部分人眼光可能很高,對覺得內容、作者不會給自己多大收益的文字自然不會加以關注。還有部分人可能就是心態上有問題了,比如同行是冤家的心理讓有些影響力大的網友,覺得對有水平有深度的無名之輩的討論要是關注、推薦了,如果搶了自己的市場怎麼辦?諸如此類,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從這方面看,有些天量推薦的文章閱讀連壤量都不到,自然就不是公司和系統的問題,而應該從讀者和作者自身去找原因了。
更次,只要作者自身的毛病尤其是比較要命的毛病還沒有改正,就先不要怨天尤人,就不要下斷論說是遭遇了不公,就是懷才不遇。比如內容、形式和方式有沒有什麼問題,尤其是有沒有什麼不能吸引人的地方?標題黨雖說讓人痛恨,但是好的能吸引人的標題畢竟也算是好的文章的一部分,只要不是惡意玩弄讀者的虛弱心理,只要內容和標題一致並同樣吸引人,也是可以提倡的。因此別人的成功是可以而且是必須借鑑的,尤其是別人的成名作的經驗可能正足以對治自己的失敗呢。
最後,還是要擺好心態,在技術、技巧之外,要給積累以必要的時間,要給成功以充分的準備。至於成不成功,把它交出去就行了,自己不能掌控的因素還要非完全掌控不可,結果除去讓自己痛苦絕對不會有別的。或許隨著積累和準備,你對成功的渴望和焦慮淡泊了,沒準兒哪天就水到渠成了。這事兒誰能說得準兒呢?其實就是不成功,長期的積累和準備也會讓你受益匪淺吧。至此,你還會耿耿於失敗麼?起碼你的學《論語》、寫《論語》已經在用《論語》上已見卓有成效了吧:《學而》第一章不是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8 # 一粒孤塵
《論語》從古代一直廷續到現在,可以看出,它始終沒有過時的說法。這本記錄孔子的思想和孔子言行的書,每處都體現了儒家思想,道德規範價值觀,並且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思想在於教我們如何處世社會,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具大的貢獻。它始終都在傳遞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樸素的,中庸的生活態度。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西方文明也逐漸影響著我們周邊的人,這些人逐漸忽略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在這個物質發展社會中,有些人太過於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我們內在的文化,其缺乏精神修養。而《論語》中積極的部分就是幫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匡正人心的迷失與混亂。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建立孔子學院,傳授儒家思想觀念,所以《論語》並不過時,我們需要多看書,把書中的精髓找出來分享給大家才能得到更多的讀者。
-
9 # 燈下考者
這個問題,我有點經驗,可以回答一下。
一
首先,希望這位教授能夠明白網路上講述論語和現實生活不一樣。具體不一樣的內容見下面:
1.發的文章和影片,需要和你申請的文化領域相關。這是最基本的,要不然沒有推薦量,也就沒有人能看到。
2.文章的標題要吸引人,千萬不能像寫論文或者作業那樣。可以參考下青雲獎獲得者怎麼寫吸引人的標題的。畢竟這個平臺上,大部分人是來看些有趣的東西的,而不是來學習的。只有能吸引到人,才有人會點開看文章內容。
3.說到文章內容,繼續說。內容裡最好多出現些熱門的關鍵詞,比如近期的國外病毒防護情況、孫楊事件等,就是把你講的論語,擴充套件一下,把這些熱門事件給帶進去。因為這個平臺對於你發的文章,是後臺機器先搜你文章中的關鍵詞,然後推薦給平時喜歡看這些關鍵詞相關事件的人。
當然文章的排版和配圖,要讓人看的舒服才行。配的圖片一定不能有水印,圖片要清晰,否則不會被推薦的。
所以,文章寫的再好,要是沒啥熱門的詞或者事件在文章裡,那麼推薦量就會少。
當然這是針對前期粉絲數少的情況,等粉絲數多了,那就可以寫的更嚴謹更有深度,也可以不太那麼需要硬湊關鍵詞了。
其次,利用熱榜,發表下自己的意見,角度最好獨特一點,也就是三五百字即可。
二
這個平臺的推薦規則是,先推薦給一千人,若是沒人看,基本就不推薦了。這就是我上面為何說排版、標題要吸引人的原因。
斷斷續續說了那麼些,總結起來無非就是:最重要的是摸清平臺執行規則,其次文章排版配圖看著舒服,發表的內容要是您所申請的領域內的,最後學會利用熱榜漲粉。能玩轉規則的人,才有可能玩的好。
結束語
最後,希望您相信,論語沒有過時,依然很多人熱愛。只是在這個平臺上看論語的人不多。更多的人來這個平臺是看些有趣的東西的,諸如娛樂、三農、一些生活的自拍等,而不是來平臺學習的。
像我這個答案,並沒有針對您的問題“是不吸引人了嗎”回覆,所以即使釋出了,也不會有推薦量。這也是小細節。
-
10 # 偷聽制筆
我的看法是,《論語》永遠不會過時,但用過時的語言過時的方式來解讀,肯定就會沒有閱讀量。
論語是本積極入世的典籍儒家一直倡導的是入世弘道,比如:“學而優則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更多的是啟發你如何成為符合當時時代的社會行為典範。
死讀《論語》的認為要以封建禮教為衡量行為的準則,這個已經不合時宜。道理是亙古不變的,但方式方法要貼近當代社會,再厲害的聖人也預見不了今天的科技時代,但因為人的侷限性是改變不了,比如人有慾望,慾望不得就會不安、會困惑、會苦惱;比如人飽食之後要思索人生的意義,活著是為了什麼。而這些問題,古時的賢人聖人都做出瞭解答。這種思想是不會落伍的。
講《論語》學《論語》不是讓你變成古人,而是吸取古人的思想,解除困惑,融入當代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後力所能及得幫助更多的人。
新時代新論語新解讀1、要聯絡個人生活
解讀的目的是要實用,當受眾遇到生活的難題感到困惑的時候,能指導他儘快找到方法。他有職場上的困惑,你能立刻找出《論語》的相關語句,幫他解惑;他因為貪慾很痛苦,你能找到相關語句;他有嫉妒之心,你又能找到語句。這說明你把《論語》給讀通了,信手拈來,都能與生活對號入座。
2、要關注時事熱點
為什麼中國歷史每朝每代都有對《論語》的解讀?因為足夠新的論據才能讓受眾有代入感。
比如: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個可以結合疫情期間,個別地方過度防疫,拉人遊街、捆綁示眾侵害人權的案例,來解讀過猶不及,都是禍害。
比如: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個可以結合這次疫情,某些領導幹部不作為,而被罷官,李春蘭、張文宏則被重用的事例來解讀。
又比如: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個可以引用到體育賽事裡的競賽精神。比如最近的女子格鬥的張偉麗,雖然對手咄咄逼人,敗於張偉麗,但仍然祝賀了張偉麗得冠。而相比孫楊得冠,外國選手拒絕握手,就有失體面。
比如: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個可以適用在很多方面,對於道德規範的運用,不要拘泥於可做可不做,而應該考慮怎麼適合怎麼做。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論語》所弘揚的的道理,是不會過時的。我們要做的是,加強自己的學習與理解,要學以致用,只有讓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當今社會,才不會讓讀者覺得過時,你結合得好,反而讓讀者覺得古人真厲害,幾千年後的困惑都早有預見。
-
11 # 聽風聽雨聽驚雷
必須承認《論語》以及先秦諸子代表的傳統文化最近很火。而且已經火了很多年了。遠有南懷瑾的《論語別裁》近有于丹的《論語心得》這兩本書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更何況近些年全世界的孔子學院呈幾何式上升,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你說你的文章閱讀量很少,這恐怕只能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或許是行文不很大眾的胃口,也或許是觀點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也或許兩者都有。必須強調,無論是南懷瑾還是于丹,他們對論語的解讀都入不了真正的知識分子的“法眼”。但他們為什麼能火的起來,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樣已經過時了,那追捧他們的那些人怎麼那麼多呢?南懷瑾已經駕鶴西遊多年,他就不多說了,可是于丹的水平可是有目共睹的。你覺得你解釋的論語比她的水平如何?如果不如她,你還是洗洗睡吧。如果比他的水平高,你恐怕就得在你的行文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諢的笑料,讓讀者笑一笑了。人們不喜歡說教意味過分的文章。你首先得明白你的讀者是什麼人?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
-
12 # 時光Voice
我認為,單純的文學賞析大家都已經瞭解且看膩了。建議作者提取自己喜歡的論語中的句子,與時下社會熱點相結合,方能作好文章。
-
1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關於《論》丶《孟》的科普性文章最難寫。因為二者併為所謂語錄體,有點閱讀能為者,一知半解地好像都懂些,你說淺了,笑你淺薄;說深了,又嫌艱深。
回覆列表
關鍵是系統不推薦。我寫了幾篇“歷史文化”類的文章,是按“作業”要求寫的,都得不到滿分,說“資訊量不足”,閱讀量更慘。後來發現推薦量太可憐,就是說,沒幾個人能看到你的文章,怎麼可能有閱讀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