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坤忠120

    因為東吳為水鄉澤國,地域所限,不能馳騁縱橫。東吳在三國時代好像是配角,不佔主導地位,東吳歷來沒有特級謀士,高階武將,防守有餘,攻克不足,談何一統天下。。。三國穿越小說裡只所以沒有主角投奔東吳,去了也是白搭,勢力和因素決定一切,怎能相助一統天下。

  • 2 # 寒家小子

    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吧。

    東吳雖有地利,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吳地處東南,雖有長江天險,偏安一隅,自保尚可,但進取不足。自古一統天下者,都是從北向南,從南向北,就只有一個朱元璋。因為南方北伐,會比北方南征面臨的困難要大。首先從兵員素質來看,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其次地理環境,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北方人到南方天氣炎熱那就脫件衣服吧。再次軍事方面,南方沒有戰馬,在北方的平原上,南方的步兵面對北方的騎兵處於絕對劣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南方政權難以統一中國的原因。所以東吳,一個他打不了曹魏,其次,打蜀漢也難。東吳位於長江下游,蜀漢位於長江上游,行軍就不利。而且蜀漢設立了一個“永安都督”一直防範著東吳。再有,東吳獨特的地勢,造就眾多的山越人。東吳跟山越的爭鬥,幾乎貫穿了整個東吳的歷史。試問,打一個民族都那麼費勁,跟何況其他的更強的對手。

    其次,東吳未得其時。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時候,東吳正是該銳意進取,開疆擴土之時,但此時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自古以來,新舊交替之時,最容易出問題。當時,孫權一沒名望,二沒名分,主要是孫策之子太小,他才上位。因為沒有拿的出手成績,鎮不住底下的文臣武將,這才一直在鞏固自身地位。及至赤壁之戰,雖獲勝,但由於諸葛亮出世,除了保住自身地位,也沒收穫多大地盤。

    最後,再說人和。孫權得位後,幾次親征,都沒有取得耀眼的成績,甚至是大敗而歸。這可能就導致了他自己的自卑,嫉妒,猜疑的心裡,誰誰打仗比我厲害,他會不會造反什麼的。尤其是晚年的時候,更甚,甚至殺了陸遜。所以東吳人心惶惶,想著自己的安危。君臣都在勾心鬥角,又豈能有多大作為。再次,說說世家和人民。世家要的是傳承,人民要的是安定。而依仗長江天險,別人打不進來,這些都做有了。試問,誰還有心思,跟你孫家去打生打死。

    假若孫策不死,東吳尚有可能統一天下。所以穿越小說主角,一般很少投靠東吳,即使投靠,也是投靠在孫策未死之時。

  • 3 # 斷指閒談

    三國演義作者寫的太好了,讀者都把蜀漢做為正統,所謂正面人物,相反曹操成了反派。蜀魏一正一反成了書中主角。東吳篇幅過少,書中坐為配角出現,並朝秦暮楚時而向蜀,時而投魏,讓讀者反感存在感也弱一些,故穿越小說少有以東吳為主要投奔對相的小說。

  • 4 # 維賽迪

    原因很簡單。

    首先,三國里人氣最高的國家無疑是蜀國,魏國次之,吳國最後。

    換句話說,在熟悉三國或對三國有一定了解的群體中,蜀漢跟曹魏都比東吳更有優勢。

    其次,在一些不懂三國的路人裡,蜀漢的知名人物則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或許路人完全不熟悉三國,但總也知道劉關張吧?總知道諸葛亮吧?曹魏方面,總會知道曹操跟司馬懿吧?

    但東吳?路人大概只知道一個周瑜,而問題是周瑜又死得很早。

    其次,一般的穿越小說都是爽文,但東吳在“爽”這點,天生就很難寫。

    有童鞋就說了,東吳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不是很爽的以少勝多嗎?將穿越的主角改成其中的大功臣不就得了?

    然而問題在於,周瑜是東吳人氣最高的人物,你把他赤壁之戰的功勞拿走了,信不信讀者寄刀片?

    那不是個體穿越,是精神穿越,比如“回到三國重生變成周瑜陸遜”這樣可行否?

    重生成陸遜這種,以孫權在後期的昏庸,爽是不可能的,反而“淪陷”為宮鬥劇的可能性非常高。

    但是,如果是要寫宮鬥劇小說,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麼多朝代可選,為何要選你東吳呢?

    相反,要是穿越到曹魏或蜀漢,要“爽”簡直太容易了。

    比如,加入曹魏,自己只是一個沒名氣的小卒,但曹操本人“唯才是舉,不問身份”,傾注信任,然後輔助魏武帝到處征戰,能寫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

    加入蜀漢,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的生涯,能寫的東西比曹魏還多,主角百戰不屈,一直跟隨蜀漢昭烈帝,最後成功恢復漢家江山等等。

    穿越到曹魏跟蜀漢,要爽起來簡直不要太容易,穿越到東吳則大機率要陷入宮鬥,作者們當然優先選擇前面兩個勢力了。

  • 5 # 讀書的禕樂

    第一,在南宋以前三國時的正統一直是曹魏,這段歷史時期也被叫做魏晉南北朝。

    第二,從南宋偏安一隅,所以提高蜀漢的地位,南宋後又以曹魏為正統,但民間卻深受“尊劉貶曹”思想的影響。

    第三,蜀漢佔有血統上的正統性,劉備自稱是西漢皇族后羿。曹魏佔有法統性的正統性,漢獻帝禪位給曹丕的。而孫吳就缺少這種正統性了。

    第四,所以魏、漢(蜀)都有一定的正統性,存在感也就比較高,而吳國的存在感低,大家都不瞭解孫吳,穿越到吳國的小說也就沒人愛看,沒人愛看也就沒人愛寫了。

  • 6 # 三觀合格

    因為東吳沒有所謂的明君,像曹操和劉備都惜才。東吳呢?很多陰謀論裡面,都督都與孫權不和,感覺去了東吳無法施展手腳,厲害了就被孫權對付,前途不光明。

  • 7 # 使用者1107152959559

    歪一下,我居然以前看過一本女生穿越到吳國和陸遜孫權三角戀的書.......鬱悶的是我還覺得挺好看的......

  • 8 # 籃球麥迪文1120

    其實從三國演義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來。東吳被孫策統一後,基本沒有什麼軍閥的戰爭,而前期的中原逐鹿的時候,是三國演義很精彩的一個部分,裡面的各個角色都讓人記憶深刻。

    因此,你寫穿越的時候,利用歷史人物的時候,才能讓讀者更有代入感。覺得這些事是可能發生的,能夠接受事情的安排。

  • 9 # 公子無忌shy

    個人觀點,東吳君臣從來都是胸無大志苟且偷生之輩,談什麼統一天下呢,畫江自保已是極限了。

    這跟孫氏父子的性格有關係,孫堅偶得傳國玉璽,就一門心思回江東自立門戶去,而且長期和劉表爭奪領土,後被黃祖射殺,而孫策起兵就是想著為父報仇,斬殺黃祖後,對曹操屢次稱臣,又屢次反叛,心胸狹隘,因郭嘉的一句話氣憤而死,所以從先天來看,東吳上下並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又想竊居高位又不想名聲好,婊子還想立牌坊就是這種了,所以很難進中原豪傑的嚴重,大家避禍都是去了荊州,並沒有選擇更加穩定的東吳,由此可見一斑。

    接下來看孫權,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戰的大功臣,我們都知道少不了陸遜,但是陸遜的結局呢?因為反對孫權而反動叛亂,由此可見孫權是無法團結東吳內部的,這在曹魏和蜀漢的前期都不曾出現手握重權的大將和國君尿不到一個壺裡的局面,因此可以看出,孫氏和江東氏族可能只是一種合作關係,隨時可能掀桌子不幹了,這樣的一個政權要統一天下,恐怕是痴人說夢了。

    最後再來看東吳的戰略部署,手握荊州和江東,孫權長期的兵力部署都在合肥和張遼對峙,白白浪費了荊州的戰略位置;對比一下荊州在關羽手中是怎麼做的,兵峰直逼南陽曹魏腹地,東吳君臣的目光短淺可見一斑,沒有一統的魄力,誰去了都白搭。

    正是因為東吳君臣的做法,讓他們的存在感特別低,歷代文人也是要麼支援曹魏,要麼支援蜀漢,東吳感覺就是湊數的!

  • 10 # 元二使安西

    為什麼三國穿越小說裡很少有主角投奔東吳,然後一統天下的?

    有人說這是因為東吳人氣比不上魏、蜀,其實這理由很不充分,人物是靠筆者功力渲染的,即使《三國演義》中吳國打了醬油,但也沒人攔著後來的作者另僻蹊徑,寫出一段不一樣的東吳史詩。

    事實上,在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就較好地平衡了魏蜀吳三國,不會重點渲染蜀國忠義,而是三國皆有忠勇之士、智謀之輩、魅力之人。

    既然不是人氣魅力的原因,那為何三國穿越小說中,仍然很少有東吳一統天下的?

    結合中國古代戰爭史,仔細考證起來,我們會發現,中國曆朝歷代的開國之戰,基本很少由南推進統一北方(朱元璋例外,這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牛人),而基本都是由北及南完成統一大戰。

    即是說,北方統一南方是常態,而南方統一北方基本不可能,因此,三國之爭結局早已註定,即使不是魏國兼併蜀、吳,也會由魏國的後繼者、北方的新晉霸主統一南北。

    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因為北方人更加勇悍,戰鬥力更強,而南方人性情懦弱,輕易不願為戰;

    二是北方重農抑商,而南人則重利輕義,生活物質條件較好,東吳形勝,自古繁華,從君臣到老百姓,都更容易形成偏安一隅的惰性,而缺少統一的氣度;

    三是東吳的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曹操北方大軍要攻破固然不容易,但東吳君主想要突破防線反攻,同樣很難,事實上,東吳也曾組織過幾次北伐,基本沒出巢湖一線,仍是防禦為目的進攻戰。

    基於東吳地理因素、人文特點,在三國時期,東吳想要統一天下,基本不可能。

  • 11 # 沉140769451

    因為東吳太爛。除了以少勝多赤壁之戰和以多勝少的夷陵之戰,東吳軍隊打的都是被別人以少勝多的戰鬥。夷陵之戰,劉備只有四萬人(《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這是曹魏的官方記載),東吳光陸遜受命抗擊時,自己就帶了五萬人,還不算已經在前線的,面對少於自己的蜀漢軍也不敢正面硬扛。三國時期,蜀漢軍隊基本打的都是以少擊多的仗,軍隊最多時也僅有八萬(一次北伐)。

  • 12 # 天晴不雪

    如果說穿越魏國是普通模式,那麼蜀國就是困難模式,而到了吳國基本就是地獄模式,文臣武將是不缺的,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世家,即便是強如曹操,最後還是讓世家支援的司馬氏給滅了,更別提跑到世家窩裡去了,世家幾大聚集區,一為潁川,二為荊襄,三就是江東,非世家子去了就是死。

  • 13 # 真香歷史

    敢投奔東吳,都是心理素質過硬的人。

    曹魏起碼有一個漢獻帝劉協這個金字招牌,蜀漢這一邊還有劉皇叔這個中山靖王之後在這裡佔據大義,你東吳有什麼?

    孫堅、孫策、孫權,父兄三代經營江東?

    大哥,你確定不是割據一方?

    況且你看看東吳歷任的大都督的出身,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前三者都是追損孫堅、孫策時期的孫氏舊部,陸遜是江東世家出身。

    人家壓根就沒想用過“外來者”,至於在江東闖出一片天地就別想了,你還不如北上投曹。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東吳政權直至孫權的執政後期才完成了內部的利益整合。原本孫堅開始打下江東這塊土地的時候,當地計程車族本就不樂意與其合作,要不是實在是畏懼孫堅手中的刀兵,早就“揭竿而起”了。

    孫策、孫權執政時,也在努力尋找孫氏一族與江東各士族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否則問題就很麻煩。

    赤壁之戰的前期,為何江東士族的大部分人都建議孫權趕緊投降,識時務者為俊傑啊!搞得還要上演諸葛亮舌戰群儒這樣的戲碼,無非就是江東本地是士族與孫氏壓根不是一夥的,巴不得你早點被曹操幹掉。

    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誰願意去投靠江東。

    這還只是東吳前期的政權核心沒有整合完成,直到孫權執政後期,與江東本地計程車族進行合流,那你就更別想了,之前還是“蜀道難”,那現如今就是“徒步上青天” 。

    孫氏一族與江東士族的合流,將東吳政權打造的固若金湯。弔詭的一幕就是蜀漢先亡、曹魏也沒了、反倒是躲在江東不聲不響的東吳政權挺到了最後。

    你說可怕不可怕。

    這並非東吳政權的實力大漲,而是孫氏一族與江東士族合流“共治江東” 的局面造成的結果。

    這就好比之前的孫堅、孫策是反客為主,那麼經過孫權的不懈努力,終於調和好了彼此之間的矛盾,讓江東士族可以名正言順的上座用餐了。

    結果造成了江東上下其樂融融的局面。

    一旦有外人來侵入,掀桌子、分位子,都會造成整個東吳上下一體的反對。

    畢竟桌子就這麼大,飯菜也數量也有限,如果有不屬於這個集團的人插手進來,勢必會造成利益的重新劃分與評定。江東士族如何能答應?好不容易熬了這麼多年才熬出頭,如何肯將到手的利益拱手相讓?

    對外排斥,成為的東吳無聲的默契。

    也成為了東吳越到後期乏善人才可陳的緣由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在看影視劇或者動漫的時候,會選擇什麼樣的作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