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竹清風

    鹿:指所要圍捕的物件,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漢書·蒯通傳》也有類似記載。

    蒯通,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原名徹,史學家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將其更名通。蒯足智多謀,胸懷經天之志,在歸附韓信後,曾勸韓另立門戶,與項、劉三分天下,但韓沒有采納。不久,韓因與人密謀叛劉,被呂后誘殺。劉邦得知此案與蒯通有涉,即下令拘捕之,並要煮死他。蒯大呼冤枉,對劉說:“秦朝失去天下(秦失其鹿),天下豪傑欲爭奪之(天下共逐之),誰都想幹一番似你所幹的事業。這樣的人太多了,你能把他們殺絕嗎?”漢王聞之有理,於是赦免了他。

    後世將“逐鹿中原”喻為群雄競起,爭奪天下。所以唐代有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所作《述懷》一詩中,才有“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戍軒。縱橫計不成,慷慨志猶存……”之詠歎。可見到了唐代,“逐鹿中原”這一成語,已經廣為使用了。

  • 2 # 盛京楊員外

    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是圍捕、爭奪的意思

    鹿:是喻指帝位,政權等等

    中原:指的是重要得地方,關鍵的地方,爭奪的中心。

    這句成語是用古代圍獵鹿,比喻權利帝位爭奪。所以不能把“鹿”換成“馬”,鹿是目標,馬是工具,換了就不符合文意了。

  • 3 # 茶友華仔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華夏文明幾千年來的發源地就是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自古中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而這個“鹿”可不是指的動物“鹿”,而是指的“政權”。

    秦朝即將傾覆之際,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也給了項羽、劉邦機會。據說韓信的謀士蒯通想說服韓信離開劉邦自立為王去爭奪天下,但韓信沒有這麼做,劉邦打敗項羽後為了防患韓信還是用計除掉了韓信。

    又抓來蒯通要殺他,蒯通卻根本不害怕,很淡定說“連狗都知道要忠於自己的主人,我那時候是韓信的收下,當然要為忠於他。而現在天下英雄都在爭奪秦朝江山,誰力量大誰得到天下,只有力量不如你的人才會失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要殺就殺,沒什麼好說的!”

    劉邦看他很有膽識就沒殺他。

    這個典故里就提到了“逐鹿中原”!

  • 4 # 文螢之

    “逐鹿”是指競爭天下,奪取帝位,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為什麼是“逐鹿”呢?私以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太史公名言在先,已成公認的說法。

    第二,鹿是被獵取的物件,而馬,在當時已經是飼養的動物。

    第三,鹿是吉祥之物,高貴之物,以此指代高高在上帝位很合適。

    第四,鹿之寶貴,人人看到都想去獵取,喻指帝位的魅力無限,人人慾逐之。

  • 5 # 木木南洲

    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節選: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其中便有句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樓主問題為什麼是逐鹿中原而不是逐馬中原,那首先要清楚“鹿”或“馬”真的是指代真正的動物嗎?答案為否,當然不是。

    成語中的“鹿”指的是所要追趕的物件,也可以說是所需要追逐的獵物。在古代,馬乃是六畜之一,已經被馴化,是人們的朋友,並不需要追逐。而鹿,兔,狼等才是人們捕獵追逐的動物。

    或許說到這裡,又有人問那為何不是逐兔中原或者逐狼中原,那隻能這麼解釋:鹿較兔大,可分到手的資源更多。鹿較狼弱,攻擊力弱,反噬不強,因此人們才有勇氣逐之。

    在戰爭時代和農業時代,統治者發動戰爭是為了爭奪資源和人口,而這裡的“鹿”也代指為當時的人口和資源,地盤。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可翻譯為:秦朝腐敗呈現頹敗的勢頭,天下英雄並起,共同追逐秦朝政權。

    所以現在以“逐鹿中原”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 6 # 精衛填

    這個就要了解“逐鹿中原”的出處了。

    出典是《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物件;天下,全中國;中原:本來指中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

    當秦國衰落且不得天下民心,天下群雄並起就像圍獵殺鹿一般剿滅秦朝統治。所以淮陰侯韓信這樣說的意思就是現在(當時)的秦朝虛弱的就像一頭被獵人團團圍住追趕到最後,筋疲力盡,包圍圈已經越來越小,再無轉圜的餘地。消滅秦朝,改朝換代之意。於是後世都用逐鹿中原,形容為奪取全天下而進行的戰爭。

  • 7 # 子不語新

    因為鹿通“祿”,象徵帝位、皇權,中原指代天下,所以說逐鹿中原,意思就是指爭搶天下,定皇帝尊位的歸屬。

    為什麼用鹿來代指帝位、皇權呢?除了通假字的緣故,也與鹿本身的特點有關。

    1、鹿更具觀賞性,又比較優雅好看,是瑞獸,只有皇家和貴族才能飼養,也只有皇家和貴族才有財力養得起,是皇權帝位富貴的象徵。而馬就普通多了,平時拉車出行,上戰場還可作戰馬,尋常百姓都可駕馭。

    2、貴族山林圍獵,往往獵的就是鹿,大家一起獵鹿,但頭鹿基本上都會留給皇帝,用以誇功炫耀武勇。所以,鹿可以作為皇權帝位尊貴的象徵。

    秦二世時,趙高曾經指鹿為馬,藉以清除異己,架空皇帝,皇帝被人指鹿為馬,自然失去了鹿,失去了權利的威信。“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就是逐鹿中原的來歷。

  • 8 # 囈語君

    為什麼要逐鹿中原?而不是逐馬中原?

    “逐鹿中原”這個詞的前生為“問鼎中原”,但隨著戰亂,象徵權利的“九鼎”遺事於歲月的長河中,至今已無跡可尋,僅能透過記載的隻言片語中,一窺“九鼎”之風華。

    鹿在中國有著良好的生存環境,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獵物,性格溫和,攻擊性不強,所以逐漸成為王公貴族所喜愛狩獵的物件,另外其身體皮毛可用服飾,鹿茸更是珍貴的藥材,可說是全身是寶。在古代,娛樂匱乏,狩獵是一種高尚的娛樂活動,當然是貴族們的遊戲,平民是沒有那個經濟條件的。因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逐被廣發貴族過皇家喜愛。

    在圍獵娛樂盛行的古代,圍獵演變成為了一種競爭,或者一種賭博,以鹿的數量來定輸贏,或者證明其武勇。既然是圍獵總會衍生相關的文化或者制度,而大型圍獵活動,第一弓必然是帝王的專屬,其他人只能等帝王完成獵殺後才能進行娛樂,鹿作為圍獵的“貴族”,慢慢成為了圍獵前的必須品,滿滿也就變相的成了帝王的象徵。

    而在在“九鼎”消失後,“問鼎中原”這個詞不再適合於朝代更換,進而將逐鹿的遊戲戲謔的比喻政治鬥爭。

    而馬這個自古是一種軍資,無論哪個朝代對於中原來說都是稀缺品,是戰爭王牌軍隊,又怎麼會輕易獵殺娛樂哪。如“飲馬長江”“馬到成功”均都是以戰爭為背景和主題。因此“逐馬中原”也就無從談起了。

  • 9 # 醉眠芳草

    逐鹿中原,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那麼為什麼是逐鹿呢?一個成語肯定有一個出處,一種動物代表一個特殊的含義,也肯定有它的道理。

    逐鹿中原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成語,它的直接出處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謀士蒯通對漢高祖劉邦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在這裡就是代指政權。

    再往前追述,《春秋襄公十四年》有:“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據傳是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裡也有姜子牙對周文王說:“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這裡的鹿也是政權的意思。

    再往前,就是商王武丁逐鹿的故事,武丁是商代的中興之主,他最喜愛的狩獵物件就是鹿。武丁以後,鹿一直是歷代帝王喜愛的獵物,據說,只有一定級別的貴族才有獵鹿的資格,鹿由此逐漸成為權位的象徵,“逐鹿”也成為了爭奪天下的代名詞。

  • 10 # 巴多扯閒篇兒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所謂逐鹿中原,是一句成語,和問鼎中原意思差不多,都是爭奪天下,取得政權的意思。

    逐鹿一詞比較早成熟的源起,應該是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中有這麼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不過之前也有一些說法與這相關,比如《春秋襄公十四年》有: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還有《六韜》裡也有,姜子牙對周文王說: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

    鹿,其實就是一種象徵,古人把爭奪天下取得政權,比喻為一場圍獵,而圍獵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各種的野生動物為主,以鹿為代表的各種動物都是佔利品。

    古時候人們爭奪天下,最早也就是爭奪自己的地盤,地盤範圍內的所有人、畜物資全為自己所有,是的,包括人,也是戰利品,最終人們把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物資、權利,都象徵成鹿,用其代之,所以天下紛爭一起,就有了逐鹿一說。

    這裡之所以不說逐馬、逐牛,其實並無特殊含義,只是鹿在眾多獵物中,更顯珍貴,其全身是寶,在遊獵、農耕時代,一直更受人們青睞。由鹿來代表政權,也普遍受大家的認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馬在那個時代,已經開始廣泛馴化,併成為人們勞動生產、生活交通等行為的主要工具,而圍獵、戰爭中,也早以開始充當人們的坐騎工具,所以用馬來做為爭奪政權的象徵,頗為不妥,而鹿則長時期未馴化,人們又需要,所以一直是圍獵的主要目標之一。

  • 11 # 大路的方寸之地

    《史記·黃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此役過後,四方氏族部落紛紛拜服,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各氏族部落在黃帝的帶領下,從漁獵轉為農耕,生產力取得極大進步,也進一步促進了華夏民族的融合形成,因此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

    逐鹿之戰的古戰場一部分史學家認為在山西運城,一部分認為在徐州,無論運城還是徐州都屬於中原核心區域。後來黃帝在逐鹿山腳下建立都城,此地成為天下中樞,此後逐鹿就成為政權的代名詞了。

    後來帝辛建鹿臺,趙高指鹿為馬,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基本都是從這裡引申。

  • 12 # 妙生頓偉演國學

    一、上古時代鹿是人們捕食圍獵的重要物件,不僅是農業社會之前人們的主要謀生手段,圍獵也很像作戰。

    二、黃帝戰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涿鹿之戰

    三、鹿與祿同音,所以古人常常使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以鹿指爵位,也指有爵位的人。

    ——————卍—————————卍——————

    四、古代君主、諸侯會一起狩獵,主要是打鹿,是地位的象徵,意味著獵守中原,在中原大地自由搏殺,有徵戰,殺戮的意思。

    ●為什麼主要狩獵鹿呢?

    因為鹿是古代中原最多的大型動物,是打獵時主要圍捕的物件,牛和豬已被人馴化養殖,也是很重要的兩樣動物,用不到圍捕,且沒有意境。獅虎豹一類猛獸太過於兇猛,君主會聽從臣下的意見,不去打猛獸,以免意外受傷。馬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爭和運輸工具,所以不能當成被打獵物件用。驢那時還沒有,漢時才由西域引進。羊則過於柔弱。

    所以,古人狩獵多以鹿為主,逐漸以逐鹿比作打仗、問鼎中原。

    ——————◎—————————◎——————

    五、趙高指鹿為馬,展示了他在朝廷的權力,加強了鹿代表權利、皇權、地位的影響。

    綜上所述,所以當中原王朝改朝換代之際,把群雄割據,你徵我伐的征戰局面稱為逐鹿中原。

    比如,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卍—————————卍——————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若有疏漏,還願各位海涵諒解,不吝指正。

    ●您認同這個回答嗎?

    ●您覺得這個問題如何回答呢?

    ●請分享您的智慧與經驗,照亮更多的人~

  • 13 # 常行居士

    鹿,是阿爾泰語lu(龍)的音譯。逐鹿,也叫燭龍、獨龍、蜀龍。具體地理位置很可能就是河南的二里頭遺址,是軒轅黃帝和蚩尤打仗的地方。

    甲骨文中經常提到的“蜀”,很可能就是指河南的二里頭。

    二里頭的這個龍很可能就是“蜀”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拍攝出煙雨江南的朦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