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眼球語文2077
-
2 # 藍老師談教育
為什麼語文學的東西幾乎沒考過?
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工具性”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透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透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
所以,看似沒考課內的東西,實際上要求學生將課內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既有知識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課內的東西,不管是知識還是方法,既要學牢固,又要學會遷移,會靈活運用。所以,有些人認為反正考試又不考課內學的,就忽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內知識的掌握,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是學不好語文的。
舉個例子:關於說明文的閱讀。如果課內沒有掌握好有關說明文的知識,比如分不清說明文的型別,不知道說明的順序有哪些,搞不清楚說明的方法及其作用,不明白說明文語言推敲的答題技巧,那麼,不管你讀了多少課外書籍,考到說明文的閱讀題,永遠都得不到滿意的分數。
所以,表面上看語文課上學的東西幾乎沒考過,實際上每個題目都與課內緊密相關。要想考試取得好成績,絕不能忽視語文教材的學習。
-
3 # 心月聊教育
我是心藏朗月。題主所問的問題,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課本上的內容主要是教方法。
語文考試直接考學過的原內容的情況很少。除非在低年級的時候,需要學生積累的內容,像一些字詞,古詩詞,名言警句等,需要學生熟悉,記憶。透過考試的方式,讓學生平時積累這些知識。
語文平時教學是提供範本。透過這些樣本的學習,掌握語文方面的理論。比如,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透過課本上範文的學習,讓學生明確,"神"指的是散文的主旨,"形"指的是為很好表現主旨作者所選的多樣素材和所用的靈活表現手法。以便學生在自己寫作或欣賞散文時去運用。
語文透過平時學習,主要訓練學生的能力。我們平常老說的一句話"語文是百科之母",可見語文能力是綜合能力。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況能力,表達能力等等,都可以透過平時語文課堂上的學習獲得。
當這些能力具備了,其它課程的學習起來也輕鬆,生活中遇到問題也能合理解決。
小結:語文學習訓練的是綜合能力,平時學習的內容是訓練語文能力的抓手。
-
4 # 天天向上的頑童
語文學習的特點就是:課內知識課外考。
除了考查課內古詩文的默寫和理解,其它考查內容似乎都與課內所學無關。但這只是一種表象,其實,那些看似與課內所學無關的考題,很多都是課內知識的延伸。
以初中語文為例,現代文閱讀考查,完全是課外篇目 ,但答題時用到的一些語法修辭知識、寫作方法、描寫方法、敘事方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等,無不是來自課內所學;課外古詩文考查,一些古文字知識,文言句法,意境賞析,都是課內知識的遷移。
至於課外名著考查,綜合實踐考查,作文考查 ,也離不開老師在課內的引導和指導,語文老師在這些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
所以說,不是語文學的東西幾乎沒考過,而是說:語文課本中的知識幾乎沒有原封不動地考過。有些孩子,認為課本上的東西幾乎不考 ,就忽視課堂學習,最後,都嚐到了苦果。
-
5 # 語文思維
為什麼語文學的東西幾乎沒有考過?題主的問題有點兒怪了:怎麼沒考呢?下面我舉例說明,我們考的,正是我們所教的。
例一:關於修辭的考試我們在課堂上教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考試的時候試卷上也有關於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題。比如說,賞析第三段的劃線句,恰好這一句就是比喻句或者擬人句。或者選出下列不是比喻的一項。
這些都是在考察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呀,只是句子的內容換了而已。
例二:關於寫作方法的考試現行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春》的教學中,發現在“春花”部分有這樣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我就教給了學生,這是從側面表現春花的繁茂、香甜;前面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是正面描寫春花的爛漫、香甜。這一段就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後來的現代文作業中、考試中,有好幾篇都考到了這個知識點。這怎麼叫沒考呢?只是文章變化了而已。
例三:關於古文實詞的考試在學古文時,“去”字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在古代常常是“離開”的意思。在初中第一次遇到是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其中的兩個“去”字,都是“離開”的意思。到後面學到《狼》一文,讀到“一狼徑去”時,結合上下文,學生就不會把這個“去”字翻譯成“到達”了。
這個字也是一個高頻考點,怎麼沒考呢?只是語境換了而已。
例四:關於思維的考試我們在教學古文《杞人憂天》時,有個思考題:那個開導者講的知識正確嗎?很明顯是不完全正確的。日月星辰不是由氣組成的,地也不是完全由土塊拼起來的,隕石也不是不對人造成傷害。文中的開導者只是比那個杞華人懂得多一點。稍加引導,學生就能理解,這種錯誤在那個時候是正常的。那學習這些錯誤的知識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既要看到古人對於世界的探索,也要看到其中的侷限。這是一種辯證思維的培養。
聯想到孩子們在小學學過的《兩小兒辯日》,那時候的聖人孔子,都不能判決太陽是早上離地球近,還是中午離地球近。在教學中,同樣要滲透辯證思維,而不能引導成,用現在的標準看,孔子根本不是聖人。
在我們的語文試卷上,到處都充斥著“你怎麼看?”這樣充滿思辨意識的問題,怎麼能說沒講呢?只是文章變了,問題的內容變化了而已。
小結我的觀點:怎樣把平時的語文學習與考試結合起來。1.語文是考知識點,每張試卷上佈滿了課堂上講的知識點。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以上四個例子其實就是四個知識點。也就是說,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課本上,教給學生的是一個個關於語言的、文化的、思維的、工具的知識點。考試的時候,就看學生能不能識別這些知識點。因為我們不能考學過的文章吧,如果考學過的文章,學生只需死記就可以了,還談什麼理解?這就是語文學的是課內,考的是課外的原因。
2.語文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工具性。
也就是說,語文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工具。這工具隱藏在各門學科中。我的同事中,教數學的,教物理的,教化學的,都經常在說一個問題,現在的考題都有好大一段闡述,語文學不好的,題都讀不懂。所以,我們學語文是在學習一種工具,我們考語文當然是要考學生能不能識別這些工具,我們考其它學科,就是在考運用語文這個工具。
3.語文教師的語文工具很重要。
所謂語文教師的語文工具,是指語文老師除了淵博的語文知識點這個工具以外,還要有整合資源的意識和能力這個工具,就是我們行話說的:用文章教,而不是教文章的意識和能力。另外還要有思維這個工具。
拿到一篇課文,不是想到如何把它教完,而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層面的、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到常教常新的語文老師,才應該是不錯的語文老師,他手中的語文工具很先進。
4.學生的課堂學習很重要,學生第一要弄明白知識點,第二是特別重要的,要聽清老師的分析思路。
再次強調:每次考試,表面上考的內容與平時學習的內容沒多大關係,實際上,每張試卷上佈滿了課堂上講的知識點。就像一部電視劇(記不得名字了)的臺詞說的那樣:你看那樹林,表面上一根根是獨立的,實際上它們的根聯絡得緊緊的呢!
-
6 # 零Lin
但學的時候我還是很認真的,結果依舊鬧了個高考語文不及格,哈哈。
語文是博大精深的,尤其在我大中華。
我們在校園裡所接觸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學校倒是想考,就那寥寥幾個題,夠啥子咯。
很多看似靠我們理解能力的題目,從萬千讀物中選上一段文章,就問你當時作者想啥呢,為啥那樣想?
這些是真的讓人懵圈。當然了,這種題目也傳出不少笑話。
作者自己都回答說不知道咋想的了。
準確回答應該是,它考不全,又都想考。
糾結呀。
-
7 # 超人爸爸說教育
的確,語文學的東西,為什麼都沒考過,很多人都會形成這樣的印象,但是細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個錯覺。
考試不考課堂講的課文內容為什麼會有“語文學的東西幾乎都不考”這樣的印象?
這樣的印象不只一兩個人有,我上學那會也有,剛開始我還聽認真聽講,後來發現上課時老師費勁心力講的課文都不考,於是大概在小學高年級開始,我就不聽課了,沒事在語文書上亂塗亂畫,但是語文成績仍然好。
後來到了高中,老師甚至都不講課文,只讓自己看書,只有文言文課文會逐字逐句詳解,我們認真作筆記。
之所以能這麼幹,之所以很多人有“語文學的東西幾乎都不考”的印象,是因為語文考試,基本不考課文,或者課堂上講的課文內容。
真的不考課堂講的內容嗎?考試,當然不可能課堂講什麼,考試就考什麼,那就成了死記硬背。
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方法,透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和靈活運用,去解決未知的問題。
所以在語文考試中,都會用其他的文章或材料來出閱讀理解題,很少考課文原文,即便原文出現,也會以完全不同的角度讓你理解。
課堂上教的東西,還有用嗎?
當然有。
前面說過,教的是基本的東西,很多知識的基本原理是共通的。
比如,新字、新詞、新的比喻、擬人手法、文章佈局、名言警句等等的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沉澱、內化,如果做得好,在面對過以“整容”面貌出現的考題時,就能很從容,如果課堂上基本的東西做不好,考試就別提了。
有哪門課會只考課堂內容?不可能,對吧。
其實沒有哪門課會只考課本的內容,數學會嗎?課本里只講幾個公式,但考試時呢,題目千變萬化,不光要求你對公式熟悉,還要將各種變化爛熟於心。
英語和語文有些相似,課堂學的是新詞、新語法,但是考題裡也不會照搬,總會有變化。
課本的內容是基礎,沒有是不行的,但是隻有課本內容也不行,要能深刻理解,要能靈活運用。
結束語所以,語文學的東西,幾乎都不考,其實是不對的。
回覆列表
最基礎的知識,必考。或許因為你都會了,所以你覺得沒學也會。這叫會了不難,難了不會。
語文基礎知識:字音、字形、詞意(近義詞和成語)、關聯詞、標點、作家作品、名句默寫,課文必背篇章都是客觀題,必考。
閱讀題,有答題的公式可套,平時訓練時,要套著公式答,不然白做。你說平時學的東西不考,你指定沒背公式,所以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丟分,為什麼得分,每次考完試不總結錯在何處,下次還錯。被一塊石頭,絆倒三次,摔腫了也活該。
閱讀題,景物、人物、事物,表還手法,表現技巧,作用,好處。都有公式。你做題若是沒有章法,做計你的語文成績就在六十至七十分之間波動。
文言文,必背。
病句修改,也有病因。
咋能說平時學的不考?
難道你的老師不講上面的知識。
到“王眼球愛您2077"的小影片上來吧。現在已經把高考中最難的字形講完了,將進行其他專項訓練。現在一直持續推進應用文寫教程。我還發了2018年北京中考作文分析的影片\2019北京中考作文解析的影片。我以應用文、大作文講析為主線,逐步推進專項訓練。
祝你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