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停

    從有關史中看過。進口好的武器沒哪國會賣。現代也如此。有好的海軍就不會戰敗日本。就不會有八國連軍的燒殺搶掠。慈禧的軟弱。大臣的欺瞞和貪財。再加上勾心鬥角,賣國求存。所以才有落後的重炮,和裝厚重的裝甲,原因只有抵抗被打的份。裝甲厚多能擋幾炮而以。這現象表明清政府沒知識,沒有建造好軍被的能力。所以才清亡。話說轉回來,若清政府強大,哪來的新中國,現在還穿清旗袍呢。不是嗎?

  • 2 # 種花家的蘑菇彈

    你指的可能就是定遠和鎮遠艦。根據我掌握的資料從那以後北洋水師就沒有足夠的資金購置新艦,到甲午海戰前,基本沒有更新裝備,那時候不是不想進口,而是沒錢,貪汙,挪用,很多紀錄片都提到過。再一點華人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當時的北洋水師已經是亞洲最大艦隊,噸位最大,火炮口徑最大,統治階級威武不可一世,因此驕傲自滿,使中國海軍建設停滯不前,話說我們對手日本買的吉野號當初可是清朝向英國訂購的,後因為老佛爺過壽,資金週轉不靈而作罷。所以不是為啥要買的問題,是隻有這些的問題,甲午戰爭輸是一定的

  • 3 # 28657214

    在清政府訂購定遠和鎮遠各艦時期,各國的軍艦速度都差不多,主要是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清政府的大口徑重炮和厚重灌甲艦也就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其他都是巡洋艦,甲午海戰爆發前造艦技術水平有所提高,軍艦速度有所提高,艦炮射速也有所提高,可惜清政府沒有及時添置新艦,據說吉野、浪速都是準備賣給中國的因為經費不夠被日本買走

  • 4 # 試探人間道

    除了技術限制以外,還有一點是很少有人提到的:那就是海軍戰術思想的問題,這個時期雖然各大軍事強國都淘汰了木製的風帆戰船而改用最新式的鐵甲戰艦,同時還有可發射魚雷的驅逐艦和潛艇,這些火力強大、裝甲厚的戰艦成為了這個時期海戰的主要艦隻。這個時期海戰的形式基本停留在“排隊槍斃”式的火炮對轟的階段,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戰列線就是艦隊以單縱隊戰鬥隊形實施海戰的方法,因此也就造成了這個時期的海軍艦艇普遍都是重炮、重甲、低航速而不重視機動的結果

  • 5 # 猴子軍師

    在北洋艦隊的建設上,李鴻章主要進口德國和英國的艦船作為主戰裝備,委派特使李風苞向德國船廠和兵工廠訂購艦艇及槍炮。19世紀80年代,大批德制艦船進入北洋艦隊服役。19世紀80年代以後,清政府共購買了46艘外國艦艇,其中德國36艘,英國只有10艘。至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軍時,在25艘主要艦艇中,有5艘主力艦、5艘魚雷艇購自德國船廠,而艦隊主炮均系德國克虜伯廠製造。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時,參戰的10艘軍艦中有5艘主力艦是德國製造的。德制艦船已成為北洋海軍的絕對主力。此外,德國陸軍工程師漢納根大尉還為旅順和威海衛海軍基地設計和修建了全部海岸新式炮臺,並在炮臺上悉數安裝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巨炮,極大地增強了北洋海軍軍港的防禦能力。

    1、進口艦艇效能 出使德國大臣李鳳苞和參贊徐建寅仔細考察了英、法、德3國新式鐵甲艦,於1880年12月選定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第一艘鐵甲艦,於1881年選定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第二艘鐵甲艦,即"定遠"、"鎮遠"號。李風苞和徐建寅決定仿照當時英國最新式的鐵甲艦"英弗來息白"號和德國最新的鐵甲艦"薩克森"號,取長補短,把"定遠"、"鎮遠"建成"當今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

    "定遠"、"鎮遠"號在設計上集中了上述兩艘艦的優點,其主要技術引數為:排水量7335噸,功率6000馬力,航速14.5節,裝有305毫米口徑巨炮4門,魚雷管3具;艦體中腰機器艙和彈藥艙外用複合裝甲環繞為堡,堡長43.5米: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動力裝置採用兩臺平臥式往復蒸汽機,鍋爐8座,煙囪2具,煤櫃裝煤共700噸。李鴻章派曾留學英、法的劉步蟾、魏翰、陳兆翱、鄭清濂駐德廠監造,並派管輪學生陸麟清帶領工匠黃帶、林樣光、陳和慶等10人駐廠學習。"定遠"、"鎮遠"兩艦於1884年竣工,1885年駛抵中國,共花費340萬兩白銀。李鴻章在光緒十一(1885年)年十月十五日的《驗收鐵甲快船折》中說:""鎮遠"鐵甲厚薄、一切佈置,均與"定遠"相同,惟"定遠"水線下全系鋼面鐵甲,"鎮遠"水線下則參用鐵甲,而兩艦關係緊要之處皆用鋼面鐵甲保護。"

    根據國內的指令,李鳳苞選定在德國伏爾鏗船廠為北洋海軍訂造一艘稱之為"穹面鋼甲快船"的裝甲巡洋艦"濟遠"號。濟遠艦的技術引數為:排水量2300砘,功率2800馬力,航速15節,裝有210毫米口徑後膛克虜伯火炮2門、150毫米口徑火炮1門,魚雷管4具。

    1885年8月4日,朝廷電旨李鴻章,按照"濟遠"艦樣式再訂購4艘裝甲巡洋艦,以增強臺灣、澎湖防務,後因形勢變化而編入北洋海軍序列。李鴻章電令駐英使臣曾紀澤、新任駐德使臣許景澄在英、德各自訂購2艘裝甲巡洋艦。這次訂購在英德兩國海軍部之間引起一場技術上的激烈爭論和爭奪。最後,李鴻章決定仍在英、德兩國各訂購兩艘裝甲巡洋艦,待使用一段時間後,再擇優者專門推廣仿造。

    在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的兩艘巡洋艦名"經遠"、"來遠"號,長82米,寬12米,吃水5米,排水量2900噸,功率3400馬力,時速15.5海里,魚雷管4具。與"濟遠"艦相比,"經遠"、"來遠"艦升高了穹甲,增加了儲煤艙,增大了輪機艙。

    英國阿摩士莊船廠沒有按"濟遠"艦而是按其剛下水的新式軍艦設計製造了兩艘半鐵甲的巡洋艦,即"致遠"、"靖遠"號,但是,李鴻章還是為"致遠"、"靖遠"艦裝上了由德國製造、口徑為210毫米的主炮。

    這4艘巡洋艦竣工後於1887年12月1日抵達廈門,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會同總教官琅威理進行了驗收,效能符合要求。

    應該承認,德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其軍艦吸收了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技術,秉承了日爾曼人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和精良的建造工藝,為北洋海軍打造的2艘鐵甲艦、3艘裝甲巡洋艦達到當時世界一流水平。而英國為了樹立良好的客戶信譽,爭奪中國的軍購份額,憑藉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雄厚科技實力和建造水平為中國建造了2艘半鐵甲的巡洋艦。甲午海戰的炮火硝煙證明了這些軍艦優越的效能及良好的建造質量。

  • 6 # 拔劍問蒼天

    並不是,清朝購買的軍艦在當時各國都是主流的軍艦,只不過當時歐洲海軍競爭太激烈了,軍艦發展速度特別快,從鐵甲艦到前無畏艦到無畏艦到超無畏艦不過區區幾十年時間,而滿清買了鐵甲艦後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了。

  • 7 # Bowen26482961

    因為那個時代最先進的就是你所謂的這種軍艦,學名叫鐵甲巡洋艦,按是船舷配置裝甲或者水平甲板配置裝甲又分為裝甲巡洋艦和穹甲巡洋艦,這兩種都很不錯,既不是鐵甲艦這樣的老烏龜,又比一般的木製巡洋艦堅固的多,是戰列艦出來之前絕對的主力。

  • 8 # 盡挹西江3

    大東溝海戰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鐵甲艦之間的海戰,鐵甲艦第一次參戰是俄土戰爭還是希波戰爭忘了,那是一方鐵甲艦。

    雖然,北洋艦隊輸了,但是,世界海軍潮流沿著北洋艦隊的大炮鉅艦主義前進,無畏級時代,直到二戰被航母終結。

    實戰證明,小口徑的速射炮根本拿戰列艦毫無辦法,定鎮遠中彈無數但損傷很小。被戰列艦轟上一發,快速巡洋艦全家火葬場……北洋艦隊海戰中損失的恰恰都是輕巡洋艦,日本聯合艦隊雖然沒有被擊沉,但是好幾條退出戰鬥的軍艦也僅僅是沒沉而已矣。

    戰後,日本海軍的速射炮快速艦方向被全球海軍扔進了垃圾堆。

  • 9 # 秋樹若思

    海戰初始階段的標配,就如我們的手機一樣,剛開始就是隻需要能通話,大哥大的大磚頭,還可有當武器做一定的防身功能,又可敲核桃吃,那可真的是吊炸天了!

  • 10 # 海匪黑風1

    時代不同,作戰的理念不同。還有當時製造武器的技術制約。晚清海軍按資料上的說,作戰思想是比較先進的,甲午戰爭時的艦隊裝備甚至比肩日本海軍,只是政府腐敗,這個無需多說大家都知道。所以當時。大口徑,厚重灌甲,就成了各國軍隊的首選。這裡麵包含許多因素,不是一句話說的清楚的。

  • 11 # 使用者名稱文朋蒼海

    描述:在那個時代能進口到笨重的武器算不錯了,時代造就了晚清的落後,政治決定國家的命運。軍事理念受阻,還有當時製造武器枝術的制約,晚清海軍按史料記載作戰勇猛,思想比較先進。甲午戰爭時的艦隊裝備能和日本海軍比肩,只是政府腐敗,大家都知道。所以當時大口徑厚重灌甲,就成了各國軍隊的首選,這裡麵包含很多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感謝提問!

  • 12 # 賀灝

    和當時的海軍戰術思想有關聯。晚清海軍重防守軍艦常常須依託岸防要塞組成堅固的陪御網,只關注其近岸及沿海地區的防禦,厚重灌甲,大口徑火炮都滿足了其作戰需求,其不重視機動性,和不想邁向遠洋的保守觀念使其作戰理念缺乏對艦船航速快慢的認知水平。

  • 13 # 旗艦艦長

    謝謝邀請。晚清歷史不愛讀。因為太憋屈。北洋最大軍艦是個定遠,鎮遠。當時在口徑,航速,裝甲防護都算佼佼者。清購買這兩艘軍艦無疑使海軍力量大大提升,一直以清為對手的日本自天皇以下減俸,國民捐獻,婦女下南洋以自身工具謀生等等,10年努力,依然買不起能對抗定遠,鎮遠的軍艦。自造的3景艦,以小艦裝備305毫米大炮來對抗,整個甲午海戰可能就打了3發炮彈,因為艦小,打一炮就得調整位置。因為日本海軍不是一隻成熟海軍,所以在幾乎沒有勝利希望的情況下挑戰了北洋水師。而北洋水師也不是一支成熟的艦隊,竟然在幾乎不可能失敗的海戰中失敗 了。定遠中彈159發,鎮遠中彈198發,自身返回威海。不沉的定遠,日本人永遠的噩夢

  • 14 # 戰雷菜鳥玩家

    這個應該跟時間有關係,那時候的晚清裝備這樣的戰艦是當時的主流戰艦也就是那樣,被辦法,當時的時間還沒有進入一戰,那時候的戰鬥模式也很單一,火炮威力本來就有限制,再加上當時的戰艦對裝甲防護這塊的要求是防護魚雷等大威力武器,而且那時候的戰艦外形設計一直在改動,就連當時造這軍艦的廠商都不敢確定這船好不好用,唯一的辦法就是實戰來修改,於是清政府也就成啦試驗品。

  • 15 # 凝雨說物

    關於甲午海戰中日戰力對比,網上資料很多,不再贅述。總之,中方的定鎮二艦超七千噸,如題中所說,有著慢航速但厚裝甲、大口徑但射速慢的特點,這個在之後二次大戰德國軍艦也是選擇犧牲速度換取生存的策略,而且實戰效果相當不錯。所以客觀的說跟當時日本艦隊的機動強射速快但噸位小、裝甲薄是各有優勢的,取勝並非難事。之所以失敗,還是北洋水師的訓練落後、保艦避戰——總體海戰思路錯誤,沒有主動出擊,更談不上早幾年對日本的海上戰略部署,近在咫尺的戰略要衝琉球島(沖繩)都早早丟了…扯遠了,回到正題,偏愛談不上,那是沒得選,因大清末期腐敗加上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私鬥,連炮彈都沒錢買,想更新水師難於登天!

  • 16 # 竹林打葉聲

    那時候衡量一艘軍艦是否先進的標準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那叫風帆船還比較多;木結構的也有;全鐵甲艦配蒸汽動力那可是高大上啊;晚清時期主要從英國德國購進鐵甲艦;其中從英國買的巡邏艦魚雷快艇較多如鎮南;鎮北、鎮西、鎮東從德國買的最著名的是定遠、鎮遠艦滿載7000多噸火炮是克虜伯公司305毫米的在當時亞洲是最先進的。沒有之一!任何東西都有取捨;再加厚重的裝甲肯定跑不太快;設計重點不一樣;之後日本引進吉野快速艦主要側重速度;

    當然戰爭的勝負有多方面原因;今天來看不能簡單下結論說海軍腐敗;慈喜挪軍費;日本皇室節衣縮食什麼的。自古以來歷史就是勝利者寫的,成王敗寇一念之差!如果當時射向定遠的魚雷被海流衝偏一點;肯定撞沉吉野;如果當時隊形能快半小時展開,形成整個徧隊前後主炮同時開火;如果當時對日本有更好的戰前動員準備部署;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從歷史的浪花中吮添我們的傷口!落後就要捱打亙古不變的道理!中國一定要再養光韜悔十五年左右;爭取這十幾年時光讓自己羽翼更豐滿;那時什麼釣魚島、南海、臺灣問題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事了!

  • 17 # 相忘江湖71941665

    這應該和當時清王朝的國家防務需要和戰略佈局有關,以當時清王朝的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是無力對外擴張的,在海洋的戰略佈局上只能以近海防禦為主,雖然傳統艦船航速低,但是它火力猛烈,抗打擊能力強,可以說每艘軍艦都是一個可以活動火力猛烈海上堡壘,它不但可以擊退海上入侵之敵,關鍵時刻還可以支援地面部隊做戰,可以說這款武器是最 適合防守戰略的,本人觀點認為當時清政府採購這款武器政策是對的。

  • 18 # HecklerKoch149410983

    北洋水師購艦的時期歐洲也沒有速射炮,那段時期軍艦設計製造的思想變化較快,沒多久就轉變為速射炮的建造方向了,單位時間發射炮彈重量更多。航速是和艦型和鍋爐技術有關係,當時鍋爐發展也比較快,所以沒幾年鍋爐一換型,航速就上來了。

  • 19 # Sunnykaka

    不是偏愛,是當時買的時候,定遠幾艘已經是最好的了,等出了高射速快航速艦船的時候,訂了兩艘,可是沒錢支付,被日本買去了。

  • 20 # 我是一個從遠方來的人

    大口徑重炮威力大,射程遠,厚重灌甲能抵得住火炮轟,高航速的買不到,也只能將就一下,低航速的傳統艦船。當時的清政府太腐敗,銀子少,忠良少,政府內勾心鬥角。不是齊心抵禦外敵。這種朝庭不亡才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離婚率為啥這麼高?所謂的愛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