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簡齋
-
2 # 喵喵69989
個人還是比較贊同孫少平的觀點的,生活中由於兄弟分家引起的矛盾比比皆是,矛盾的源頭多是覺得父母偏向某一個而冷落了剩下的孩子或者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財產分配不均,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或是婆媳關係以及妯娌關係等等引起的,以至於嚴重的會造成兄弟姐妹之間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或老死不向往來。而孫少平與孫少安都是極孝順而且重感情的人,孫少平想減輕哥哥身上的負擔,而孫少安亦不忍心且見不得孫少平在外吃苦,所以孫少平不想看到自家親兄弟親人之間因為分家鬧一點點矛盾,才會說要先做朋友,朋友之間大家互相坦誠互相理解,志同道合,像朋友一樣的相處,親兄弟明算帳,該什麼就是什麼沒有矛盾,不產生糾紛才能是最親的親人。
-
3 # 眼鏡微劇場
和父親孫玉厚老漢一樣,少安具有多數中國家庭長子的普遍特點,就是一定要支撐起這個家,尤其對於一個十分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更為明顯。高小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縣初中,但是像當年父親為了叔叔而輟學一樣,少安為了能讓弟弟妹妹上得起學,主動放棄了學業,選擇了在家務農掙工分,幫助父母贍養八十多歲的奶奶,打理家裡家外的大事小情。
在婚姻上,少安為了給家裡節省彩禮錢,又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跑到外地找了一個一分錢都不要的姑娘秀蓮,好在秀蓮人品非常不錯,二人婚後的感情也十分美滿。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經濟條件略有改善,秀蓮不能繼續忍受和老人長期住在同一個窯裡的尷尬局面,提出要分家,但是少安堅決不同意。這反映了少安在內心裡對原生家庭的重視程度,要遠高於自己的小家。他雖然自己成了家,但是一絲一毫也有沒有和原來的家庭分離。
儘管這種固執的傳統觀念用當今的眼光來看存在很大侷限性甚至誤區,但是在當時的傳統思想和經濟環境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非常普遍和典型。即使現代社會,有些人還或多或少保留這種觀念,也是長期以來的傳統慣性。
值得佩服的是,少安的父母非常開明,包括弟弟少平也極力贊同分家。在全家人的支援下,少安不得不分家了,也因此避免了他和秀蓮之間的感情隱患。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說,先做朋友才能做親人的觀點是對的,有一定的道理。孫少平話的意思是朋友是做親人的前站,也是做親人的基礎和前提。朋友是平等個體之間的關係,是以志同道合作為前提的,朋友是需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假如親人間缺少平等、尊重與信任,缺少志同道合、共同理想,這些朋友的範疇的話,也就不會是親人了,也就會分崩離析,成為路人了,甚至是仇人。假如親人間具有朋友間的關係,做好了朋友,也就會成為親人。先做朋友,後做親人,是孫少平從自己的艱難困苦的里程中感悟出來的道理,是對的。
-
4 # 影視精華聚焦
這個從辨證邏輯思維的觀點來說,這種依存關係是不成立的。意思是朋友決定親人,夠朋友才夠親人,朋友程度決定親人親和度,這是不一定的;事實上朋友和親人是兩個概念,並不存在依存關係:父母不一定是你的朋友,爺爺奶奶也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七大姑八大姨也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但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和與你有點一絲半縷的血緣關係,親人是註定的,先天的,法律法規上是毫無選擇的。朋友,講究緣分機緣巧合,講經歷講三觀,更多的是有生活上、事業上、心理上的共同交集,朋友是可以選擇的,朋友可以無限多,親人是不可以選擇的,一個人的親人數量是有限的。當然,朋友和親人是可以重疊的,既可以是親人也可以是朋友,但這種關係也是先有親戚關係,才有朋友關係。夫妻關係從嚴格的法律上來說,並不是親人關係,它只是心理上的親人關係,心理生理上相互的不設防,為了生存生活而結成的倆共同體。夫妻組成有自願、被迫、經濟政治交易等多種結合方式。
-
5 #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分家時說先做朋友後做親人的觀點對嗎?
作為《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平,出生在貧困的家庭,有一種不甘心現狀和命運的上進心。而且,為了改變命運,不懈努力,不斷地尋找和把握住機會,終於當上了一名工人!確實不容易啊!
在哥哥娶進山西姑娘賀秀蓮入門後,分家時說先做朋友再做親人,這句話說得很好!很有哲理性!因為,兄弟分家時,尤其是在農村,出現了不公平,不合理,產生了矛盾和隔閡,反目成仇!如果是以朋友身份來分,該分怎麼樣分,該送人情怎麼樣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公開開,彼此心服口服,心無芥蒂!
I那時農村裡兄弟分家,東西不多,但是很重要!
其實,那個時代,農村兄弟分家是分不了多少東西的。可何況是孫少平那個爛包的家!
不外乎是一點點日常用品,一些幹活的農具,一兩間土坯房……僅此而已!
這些東西,雖然是不珍貴,但是與當時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也足顯重要!
所以,少平說以先做朋友,就是兄弟之間公公正正面對分家,一就是一,屬於自己的,還是送人情的,不拖泥帶水!
2不因生活的瑣事隔閡,兄弟相處才和睦。初初,少平說這句話,放在當時,很多人不明白,更別說理解。
當然,少安能理解!
但是,少安也是一個很有氣量的人,本身家庭不寬裕,更不會為那些瑣碎兄弟之間有什麼誤會,爭執,隔閡!而且,他一直是支援和幫襯著少平!
所以,兄弟之間的坦蕩蕩,也是一種素養。手足之情才更淳樸又持久!
-
6 # 尋找勤勞的蜘蛛
對於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我讀了很多遍,每次讀後,感受都不一樣。
對於孫少平在分家時說的“先做朋友才能做親人”的觀點,我認為絕對正確,可以說不論什麼關係的相處,如果能做到“先做朋友再做......”,那麼關係都不會處得差。
先看看《平凡的世界》裡孫家這個大家庭,孫玉厚老漢夫妻倆帶著老母親和四個孩子生活在雙水村,大姐孫蘭花早早輟學幫父母幹活了,哥哥孫少安讀了幾年書,輟學幫父母撐起了整個家,弟弟孫少平讀了高中,後來成了一名煤礦工人,妹妹孫蘭香讀了省城的大學。
在這個大家庭裡,孫少安一直覺得他有撐起這個家的責任,照顧好長輩,負擔弟弟妹妹們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他就是家裡的頂樑柱。
所以,即使結婚以後,日子好過了以後,他還是這樣的想法:必須和父母住在一起才算是盡了孝道。這個時候,他對妻子的感受無法體諒,更不能理解。幸運的是,孫玉厚老漢是一個有見識的老人,他果斷地支援分家了。
對於孫少安的做法,只能說從他的成長過程來看,照顧好這個大家庭就是他的責任。只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賀秀蓮希望和老人分開過,家裡還有一個小叔子,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可以做到先做朋友再相處,那麼,應該沒有難處的關係。
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經歷了上學到參加工作到成家立業,越來越發現與人相處的重要性。
首先,如果在一個家庭裡,夫妻倆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好好商量,互相尊重,不管結婚多長時間,都能做到和對方好好說話,我想,夫妻關係必定是溫馨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能做到和外人、陌生人好好說話,但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好好說話。
兄弟姐妹之間,也應該互相尊重,所謂“親兄弟明算賬”也是這個道理,兄弟之間如果也能遵守“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朋友相處之道,我想,是有利於長期和睦相處的,尤其是各自成家以後,哥哥家裡還有嫂子,如果太不顧忌嫂子的感受,哥哥的家庭幸福也是會受到影響的。
最後來說說成家以後和父母的相處。這裡面最頭疼的是婆媳相處之道,這是個千年難題。我認為如果婆婆和媳婦如果也能做到先做朋友,互相尊重對方的習慣,不要只苛求對方的付出,互相都能首先做到像朋友一樣互相尊重地相處,我想,雖然想讓婆媳親如母女有難度,但維持家庭合睦應該也還是能做到的。
最後,不得不說,孫玉厚老漢是睿智的,雖然生長在那樣的年代,但面對家庭重大選擇的關鍵時候,他還是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長久來看,“先做朋友才能做親人”,不管是對他們的大家庭,還是對四姐弟各自的小家庭,這樣做都是有利於長久和睦相處的。
-
7 # 阿白讀書
【觀點】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對的。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越長大對這句話感觸越深。
無論生活在哪個年代,成年人都沒有“容易”一說。
少平生活的年代,他們需要為填飽肚子奔波,我們這個年代,需要為生活得更好而奮力前行。
有人說:“親人就是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但實際上並不是。從本質上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和人之間是需要有一定的界限感的。
少平他們如果堅持不分家,日子或許也能過,但少安的媳婦會一直心存芥蒂,帶著隔閡過日子,日子終究不會過得順暢。
我們大多時候跟大多數的朋友,都會帶著“禮貌”的心態交往,客客氣氣,盡顯禮數。
我們往往也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外人,卻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了家人。
如果我們也能拿對待朋友的這種心態,用在和家人的溝通交流上,或許會讓家人更舒服一些,家庭相處也會更溫暖一些。
少安和少平他們雖然名義上分家,但在情誼上,仍舊是一家人。少安還是會接濟幫助家裡,只是不在一起住了而已。
這樣多了一些客氣,少了一些吵鬧,既不影響少安照顧家裡,同時也滿足了少安媳婦的心願。
“先朋友後家人”的相處模式會比始終認為是一家人而覺得很多事情是應該的,更能讓人懂得感恩和珍惜。
-
8 # 書香墨韻
事情的起因是秀蓮想要分家,這個不要一分錢彩禮的山西姑娘死心塌地跟著少安嫁入一窮二白的孫家。生活的操勞,家庭的困難早把這個如花似玉的山西姑娘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婦。秀蓮面對無底洞似的家庭負擔,漸漸明白就是把自己和少安這兩把骨頭填進去也無濟於事,分家也由最初心底的念想不知不覺的表現了出來,這讓孫少安無比苦惱。
對孫少安來說,一邊是自己的親人,一邊是自己的愛人。他無法抉擇只能像鴕鳥一樣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裡裝聾作啞,秀蓮對少安的表現十分失望。而孫少平離家去黃原務工無疑更是讓分家的勢頭愈演愈烈,站在秀蓮的角度來看,自己的丈夫放棄上學的機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把少平供完高中,這個大後生不僅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這個家,反而選擇一走了之把所有的包袱都甩給了她們兩口子,嫌隙也就生出來了。少安對於弟弟的離家出走也是不甚滿意,自己營務莊稼又開磚窯漸漸的開始改變了這個家貧苦的面貌,而在最需要勞力的時候弟弟的選擇自是少安無法理解的。但少安作為家中的長子他是極度的包容著少平,寧肯自己心裡委屈也不願澆滅少平一心闖蕩世界的火苗。
要說這個家裡最智慧的人莫過於孫玉厚了,這個在舊社會里摸爬滾打過來的莊稼人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可謂是一針見血。他心裡知道少安夫婦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人家秀蓮更是個百裡挑一的好娃娃,是要放開手腳他們拼一拼了,孩子們能出人頭地,他孫玉厚臉上也有光。不分家少安繼續被這一大家子拖累著也難有成就,所謂快刀斬亂麻,孫玉厚託弟弟孫玉亭給在黃原務工的小兒子孫少平寫信讓他回來分家。
少安提出讓少平參與磚窯經營,所得利潤五五分成。少平果斷拒絕了少安的提議,他的理由是要分家就要分的湯清水利,孫少平的原話是:
“分清了好。俗話說,好朋友清算賬。弟兄們一輩子要處理好關係,我認為首先是朋友,然後是弟兄才有可能。否則,說不定互相把關係弄的比兩旁世人都要糟糕哩!”面對弟弟的這套高談闊論,少安心裡是有想法的。他不由自主的想:既然你少平口氣忒大,那就不妨試試看,是騾子是馬要遛過才知道。
所以說孫少平所謂的先做朋友再做親人的觀點在這樣一個家教極好、老人明事理的家庭環境中無疑是成立的,但如若碰著老人和稀泥,兄弟間互不忍讓的情況恐怕就另當別論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和教養極其重要,這需要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要極具智慧才能處理好錯綜複雜的關係。我認為不是少平的這套理論好,實際上是孫玉厚老人的智慧好。
回覆列表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說,先做朋友才能做親人的觀點是對的,有一定的道理。孫少平話的意思是朋友是做親人的前站,也是做親人的基礎和前提。朋友是平等個體之間的關係,是以志同道合作為前提的,朋友是需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假如親人間缺少平等、尊重與信任,缺少志同道合、共同理想,這些朋友的範疇的話,也就不會是親人了,也就會分崩離析,成為路人了,甚至是仇人。假如親人間具有朋友間的關係,做好了朋友,也就會成為親人。先做朋友,後做親人,是孫少平從自己的艱難困苦的里程中感悟出來的道理,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