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上詞話作者
-
2 # 雷聲雨聲風聲
近代文明的成果主要是那些,我覺得主要是打破了人類的等級禁錮,不斷的充滿了新鮮血液;二是解除了許多傳統上的神秘約束,給人們以更多的自由空間;三是科學的發展替代了神學,深入人心和各個領域;四是媒體和網路的發展讓社會更加透明,生活方式更加方便。
近代現代文明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理念,但同時又增強了叢林法則,是好是壞無法說清楚。短期的方便和物質的豐富給長期會帶來許多後遺症。我覺得就是時間速度是原來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是透支式的發展。
-
3 # 張大陽的隨記
近代文明就按中國的清朝中期開始算吧,那個時候西方已經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電氣時代,人們的認知和思想已經突破了很多改變,科技 軍事 政治 經濟,生產力等不斷相互影響,當然文化也在不斷前進,其中比較優秀的我們按兩類來說,一種是文學字畫作品 ,一種是關於物質和生活
一:文化字畫作品,中國的四大名著在元末和明朝已經出了三部,最晚的是石頭記,清代曹雪芹的作品,在近一點的就進入民國,那是個思想開放的時代,百花齊放,魯迅,老舍,等作家,他們的作品多年後讀起來依舊耐人尋味,在往後期的圍城等作品,以及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至少影響了兩代人,字畫方面 張大千 齊白石 顧愷之等前輩不僅作品優秀,品行更是典範,國外的作家也很優秀,不一一列舉,悲慘世界 老人與海 等作品,每次讀起來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二:物質 生活 ,這其中電影的產生一直在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它是最後一個被納入人類八大藝術的,集合了音樂 繪畫 文學 戲劇 建築等元素為一體,一部好電影會口碑相傳,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一家人的快樂,比如中國每年春節的賀歲片,談戀愛看電影等等,影視業的發現也促進了經濟等方面的進步,好電影太多,其他的諸如飲食方面不在單一,各國飲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菜系相互借鑑,穿著方面東方西方也在不斷相互融合,藝術家不斷在時裝週重新整理人們的審美,科技方面更新換代應該是最快的,汽車電腦每幾個月都會換代,豐田 賓士 惠普 微軟 蘋果 谷歌等公司會不斷給人類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產品。我沒有說的特別細,歡迎補充。
-
4 # 居山書屋
其實文化成果是沒有多少的,但是文明成果是有很多的。文化偏重精神和信仰,文明偏重物質和技術。
先說文明成果,近代的科技發展使工業文明有了長足的進步,汽車、飛機、火車、蒸汽機、近現代醫學等等。
各種類的機器、器械應用到人類的生活,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醫療水平越來越發達。
但是近代的文化成果沒有幾個特別優秀的,原因在於19世紀到20世紀初,整個世界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處於戰爭頻仍的時期。
統治階級忙於到處打仗或應付戰亂,黎民百姓要躲避戰火、艱難求生,整個精神文化領域處於一種無序和崩塌的狀態。
所謂的西學東漸,實質上是元朝蒙古大軍將中國的文化種子帶到西方,經過幾百年的學習、發酵,孕育出來的近現代文化,再反傳入東方的一個過程。
西方近代的文化概念、文明成果大多是拿破崙時代仿造東方而成,恰逢東方的清朝由一群沒文化的部落蠻人統治,閉關鎖國,打壓中華傳統文化,造成的300年的落後和遺忘。
好在中國的民間仍有不少文化的火種流傳下來,例如王夫之,他整理了宋朝以來至19世紀的哲學、史學經典著作,為儒家、道家文化的傳承做出重要貢獻。
清朝對文字案件管控嚴格,所以文人只能偷偷寫小說,以《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俠五義》為高峰,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也帶動了文學創作的繁榮。
近代東方受統治階級的侷限和戰爭的影響,在科技、思想方面只是勉強傳承,但是西方由於蒙古軍西征和大航海時代的助推,科技和文化飛速發展。
近代西方在哲學、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物理、化學、醫學、政治經濟學、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造詣,短短几百年就達到了非常繁榮的地步。
哲學的“唯物論”、“唯心論”,數學的《幾何原本》,地理學的《萬國全圖》,生物學的“進化論”,物理學的力聲光電體系,醫學的臨床外科,經濟學的《國富論》,美術有以達芬奇為代表的一批著名大師,音樂則以貝多芬為首出現了一批偉大的音樂家。
近代的文化成果大致就是這些。
-
5 # 知識小解
原始文字的產生及其型別。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後,特別是在氏族社會文明時期,人類的心智活動與思維能力隨著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而不斷髮展,開始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嘗試進行文化創造。他們的文化成果雖然還顯得幼稚與粗陋,卻開啟了人類文化史的先河,鮮明地展示了人類遠古文明發育與演化的歷史軌跡。原始文字是當時人們記錄其語言的特殊符號,是傳達其感情與思想的重要載體。文字的產生,不僅在人類與動物界之間構築起又一道重要的分水嶺,而且成為日後人類文明不斷演進的驅動器。
史料與考古學的成果表明,人類最初使用的文字一般都起源於結繩記事和楔刻記事。在古代埃及、波斯與秘魯等地區,結繩記事十分盛行。大約到了新石器時代,圖畫文字開始大量出現。這類文字介於圖畫與文字之間,十分形象與直觀,它的產生使文字演化過程又進了一步。後來,在圖畫文字的基礎上產生了象形文字,即用一定物體的形象符號來表示一定意義的文字,並且有一定的讀音,是一種真正的文字。它的進一步發展,就產生了表音文字。在此類文字中,物體的形象逐漸被定型化了的符號所代替,還與一定的讀音相聯絡。在公元前2000年後半期,腓尼基人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包括有22個字母在內的拼音文字系統;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則在圖畫文字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楔形文字,後來又為拼音文字所代替。古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已經產生了文字,約有400個象形符號與音節符號並存,後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梵文字母。文字的誕生,為人類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紐帶,也為人類文化成果的積澱提供了傳遞工具,由此而促進人類社會文明持久而長足地發展。
原始宗教觀念的起源。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都十分低下,對人自身與周圍的自然界都不可能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知。藉助於粗陋的工具與大自然抗爭的人類,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難以做出正確的解釋,因而往往認為這些現象之所以發生,是由於存在著一個超自然的神靈世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複雜化,在頭腦中有了“神”和“靈魂”等觀念,宗教觀念也隨之產生。人類要獲得生存與好運,就應當求得神靈的庇護與恩賜。正是在這種對神靈的崇拜與敬奉狀態中,宗教觀念逐漸醞釀。另一方面,相信人的靈魂不滅也是宗教觀念的一大淵源。不少考古材料證明,原始人類的墓葬中,死者軀體的朝向、簡單的殉葬品——礦石粉、石塊、獸骨等以及它們擺放的位置與形狀,都與靈魂不滅觀念有關。
原始人類最早崇拜的是自然神靈,有一種“萬物有靈”的傾向,認為自然萬物中都有神靈,把一些巨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火山爆發或一些特殊的自然現象如月食、日食等視為神靈意志的產物。由此將各種自然物當作神靈崇拜,包括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水火、草木禽獸等,物件十分廣泛。信奉萬物有靈是遠古人類普遍具有的宗教心態,在人類還受到自然力的強大制約的狀態下,這種心態反映了他們對神靈廣泛庇護的寄託。在“萬物有靈”認識的基礎上,產生了氏族社會的宗教——圖騰崇拜。“圖騰”一詞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Totem,意思是“他的親族”或“他的朋友”。當時的人們認為自己的氏族同氏族用以命名的動物、植物或山川等之間有著密切而特殊的血緣關係,因而將其視為本氏族的圖騰。對於被本氏族看作是圖騰的某種動物或植物,一般是禁止食用的。世界各地氏族的傳說和遺物或多或少留下了圖騰崇拜的痕跡。如古埃及將神鷹看作是其圖騰和唯一的保護神,古羅馬人則把狼等動物作為自己的圖騰,在中國古代,圖騰則主要表現為龍,而在美洲印第安人那裡就表現為羽蛇等動物。
圖騰的產生與母系氏族公社的組織結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當時的人們對兩性結合與生殖、生育的關係不甚瞭解,受母權制的影響,自然會推測其女性祖先是感受某種動物圖騰之靈而生育的。因此,許多氏族都有他們的族人最初是由人與動物交媾而繁衍的傳說。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圖騰崇拜是原始人類低下的經濟生活水平的產物。當時大多數作為圖騰的動植物,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為了保障有限的生活資源不枯竭,人們就以圖騰崇拜的方式來約束社會成員。故祈求繁殖某種動植物是許多氏族圖騰崇拜的主要儀式之一。這樣的解釋或許有助於說明圖騰崇拜的經濟原因。原始宗教觀念在原始巫術、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中也有不同的反映。這些崇拜也都體現了當時的人類對人自身與自然界認識的嚴重侷限。
原始文化藝術的萌芽。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後,人類的審美情趣也隨著其物質生產生活實踐而開始逐漸萌發,尤以繪畫藝術最為突出。原始人類的繪畫藝術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分佈在歐洲與亞洲的不少地區。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與法國的拉斯科克斯洞中的壁畫,是已發現的歐洲最早的史前洞窟壁畫的典型。在前一個洞窟中,有長達14米,並且有著紅、黑、黃、暗紅四種顏色的動物壁畫,上面繪有30多頭野牛、Mustang、野豬、野鹿等動物,且個個栩栩如生,精巧有力。這一壁畫是克魯馬農人狩獵實踐的產物,畫中以表現大型動物為主題,很少點綴其他東西。這說明壁畫的創作實際上並沒有鮮明的審美取向,而是以現實的生活需要為其旨趣。但由於積累了豐富的狩獵經驗,對動物的體貌與各種動態的觀察十分仔細,因此才畫得生動逼真。拉斯科克斯洞的壁畫,也顯示了這些特徵。此外,在其他許多地區,原始人類創造的巖畫、陶畫以及石雕等都有較多的分佈。
原始樂舞在勞動生活中也漸漸產生。在集體勞動中,原始人類有時需要身體的動作一致化,由此而逐漸對勞動號子的抑揚頓挫與姿態的俯仰聚合產生了美的感受,原始樂舞也就醞釀起來。同時,人們逐漸學會了用動物的骨骼以及石木等製作原始樂器,並模仿各種動物的姿態來進行群體性舞蹈。在節日慶典、宗教活動時,或在大型的狩獵活動、對外戰爭前後,他們都要進行舞蹈,其內容有表現戰爭場面的,也有表現勞動場面的。這些舞蹈中有北美的熊舞、非洲的野兔舞、澳洲的袋鼠舞等。這類舞蹈後來逐漸延續下來,在今天一些民族的樂舞藝術中,仍然保持著原始舞蹈的某些遺風。
原始藝術的幼芽十分簡單、粗糙,並且常常與宗教崇拜糾纏在一起,但它們樸實直觀、生動形象,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精神特質與智慧水平,開啟了人類文化藝術的歷史源頭。
回覆列表
近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文明成果,有自然科學方面,涉及內容多,尤以提及的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他對人類的貢獻最大,畢竟人活著,有了其它才有意義。其次是網際網路、高鐵等,這兩件發明創造,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程序;在社會科學方面,詞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詩詞文化的總彙,是韻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因此,詞學的興起,擴大了人類文明成果,即出現和形成的中國四大詞話:
《白雨齋詞話》《蕙風詞話》《人間詞話》《三上詞話》。
《白雨齋詞話》,貢獻在於,首次系統性的對歷代詞人詞作進行了評價,並歸類出風格說;《蕙風詞話》,貢獻在於,以前人對詞人詞作評價歸類基礎上,把詞賦予了心境和空靈之說,延用了詞的風格說;《人間詞話》貢獻在於,初步提及詞的樂律性,並把詞賦予了哲學的概念和範疇;《三上詞話》,貢獻在於,它是是一部集詞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於一體的詞學專著,詞譜、詞例,詞史,以及附加韻等配套完備,理論、創作和應用三者合一。具體在:
《三上詞話》,共分四個部分:捲上“詞論”部分,是在詞學領域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開闢了新的相關課題所進行的探索和研究,組成了若干新的章節,並對相關命題進行了定義和推論,並在“宮調與詞調”核心問題上有所突破和發現。在圍繞古人填詞擇腔選調與“依月用律”的關係問題上,推匯出其概念生成及變出的存在性以及應用的科學性。這些問題的發現,填補了歷代詞譜規定填詞可平可仄的疏漏,為進一步研究宮調和詞調提出了課題性方向;卷中“詞譜”部分,是題考及詞例的創作,皆以中古四聲為準。它倡導原聲填詞,譜中所選的139調屬自創,皆嚴格制定填詞作法,倡導原聲填詞,最大程度確保了所填之詞不失律,同時傳承古籍做法,在腳註和尾註中,竭力拓寬相關領域知識和研究面;卷下為詞史,遵循詞的音樂變遷史觀點,從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進行論述,尤其對詞的產生、發展、衍變過程做了詳細地介紹,並對歷代詞人的詞風進行了新的概括,對近現代詞人之詞風,亦有相應的歸納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