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塞德烏漆嘛黑

    早期于謙在上節目採訪的時候說過,和郭德綱相識早於合作,在幾個圈子內部的場合見過幾面,沒有深交,當時于謙是打算向影視圈發展,而郭德綱在當時只是個寫寫本子跑跑腿的北漂,雙方都沒有相互結交的必要。

    最初的合作始於單位領導的一次任務攤派,當時的于謙混影視圈也只是混日子,鐵飯碗一時來說還砸不起,結果機緣巧合外借的相聲演員正好是郭德綱,當時的郭德綱正好沒轍的時候,說難聽點只要給錢讓幹嘛幹嘛。在農村空地,兩輛拖拉機後鬥一拼就是舞臺,一段《栓娃娃》臺下的農民伯伯未必聽出什麼好來,給郭德綱的第一感覺是于謙學過相聲,所以在下鄉回來的路上就和于謙說:“我有個園子在說相聲,目前也不賺錢,你可以來玩玩……”。當時于謙也正好閒著,沒事也就去玩了幾次,張先生的身體越來越差,郭德綱也迫切想找個固定的搭檔,好多人合作下來於謙最符合郭德綱的舞臺風格,當時是0304年,德雲社的日子開始好過點了,郭德綱也有點底氣邀請于謙正式加入。

    大家如果去看早期的郭於合作,即使是被號稱為德雲社藝術最高峰的05年,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早期于謙的風格偏保守,我的感覺就是客人,再有禮貌講禮節,客人就是客人。直到2010年郭德綱含淚唱《未央宮》的時候,于謙在邊上眼睛裡滿是心疼,後來就是“八月風波”,等到9月重新開業的時候,郭德綱開場小唱《發四喜》的時候,于謙真的很欣慰,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于謙和郭德綱和德雲社徹底的聯絡在一起。

    于謙自幼學習相聲,可等他學成參加工作,相聲已經近乎沒有市場。這就好像一個人學了五六年好不容易考了個BP機修理專業證,結果畢業發現滿大街的手機沒有BP機了。當年相聲演員另謀出路無非兩條,有路子的轉小品等著上晚會,沒路子的轉影視跑龍套,於是于謙又去讀了影視導演,開始了自己的配角龍套之路。現在我們回去找于謙的影視作品會說,哇真有演技真不錯。但如果他沒有因為相聲出名,真的有人會去注意一個配角的演技嗎?周星馳沒有出名,真有人會去注意《射鵰》裡一個宋兵甲和乞丐乙嗎?

    所以說,肯定是郭德綱成就了于謙,最起碼是德雲社這個平臺成就了于謙,讓他可以盡情的發揮一技之長,學以致用。

  • 2 # 週二來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差不多吧,他們倆能在一起合作這麼多年,很多東西已經融會貫通了,不存在比較性吧,我都很喜歡怎麼辦啊

  • 3 # 大碗講堂

    現在的德雲社正是相聲界的標杆和一杆大旗,現在整個市場的商演至少5成以上是德雲社承接的,那麼就不得不提德雲社的靈魂:郭德綱和于謙。

    說起兩人的學問,還是要了解下兩個人的經歷,這樣方便比較:

    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1979年年僅6歲開始投藝,先拜了評書大師高慶海為師,學習評書,後拜了相聲師傅侯寶豐,後來又拜師侯耀文學習相聲,相聲能力出眾,期間一直學習接觸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藝術形式,小劇場演藝多年,能力出眾,1995年創辦德雲社,火於2005年,直到現在,德雲社成為了相聲的代名詞,和郭德綱的相聲能力分不開的。

    于謙,1969年生於天津,大郭德綱4歲,1982年在北京戲曲學校開始學習曲藝、系統學習相聲,師從相聲演員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石富寬,石富寬應該是最耳熟能詳的一位師傅,1995年曾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在2000年開始搭檔郭德綱說相聲,但沒遇到郭德綱之前,于謙更多是嘗試演戲表演,所以至今我們也能在很多影視劇中看到于謙身影,之後一直與郭德綱致力於德雲社的演出事業。

    瞭解兩人經歷後就不難發現,論學問上的積澱,郭德綱更勝一籌,一是自小就從事相聲等演藝事業,經過長時間的初期積累沉澱 二是一直專注於相聲,並沒有像于謙一樣一直忙於非相聲的工作,只是今年來,為了打造德雲社品牌所以一直嘗試於綜藝、主持等

    所以個人覺得郭德綱的學問更勝於于謙!

  • 4 # 縱向行體育

    關於郭德綱和于謙這兩位老師誰的知識面大,誰有學問這個問題我簡單的說一下我的看法。這個說法得分從哪方面看,單從受教育方面那肯定是于謙老師強於郭德綱老師,于謙老師是北京市戲曲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大專班,郭德綱老師是從小就拜師學藝了。

    我現在就簡單說一下兩位老師的藝術成就,郭德剛出生於1973年1月18日,天津人,相聲演員,電視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1979年拜師高慶海學評書表演,後來又跟著大師常寶豐學習相聲,又拜在相聲大師侯耀文名下學藝,在這期間他又學習了評劇、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在梨園轉戰多年。1996年在北京建立了我們熟悉的德雲社,直到2005年德雲社才在郭德綱的帶領下異軍突起,他2008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個人相聲專場,從2009年參演《建國大業》開始到現在他參演了很多電影、電視劇的演出,在這同時他還擔任了《郭的秀》《歡樂喜劇人》等,也在多個節目擔任導師或觀察員,還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了。

    接下來在簡單說一下於謙老師 男,漢族,1969年1月24日生於北京,祖籍陝西藍田,相聲表演藝術家、北京馬術文化節兒童馬術推廣大使。1982年在北京藝術學校相聲班學習,在校期間還跟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學習相聲,1985年拜在石富寬門下學習,199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大專班。從2000年起和郭德綱合作相聲表演,之後還參加了《九九歸一》《天下第一醜》等劇的演出,2010年還主演了 《三笑之才子佳人》等,從2014年他又主持了《大謙世界》 ,2016年還主持了 《歡樂喜劇人第二季》。

    在藝術上面兩位老師都奇藝綻放,各有千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5 # 冰封世界365

    郭老師是屬於自學成才,拜的老先生多。于謙是正兒八經的大學導演系畢業,兩個人各有所長,不分高低,誰也離不開。

  • 6 # 張登河

    當然是郭德綱學的廣他專業研究表演沒有別的愛好,于謙喜歡養殖,什麼叫玩物喪志,天天腦子想著養鳥養馬了還有心思說相聲嗎?

  • 7 # 1巴黎盛開的櫻花

    兩人至今已走過十幾個年頭,感情可見一斑。郭德綱由於早前受盡生活的苦難,為了生存想盡辦法,自然形成了他獨立、剛強和直性子的表演風格,而於謙眾所周知,除了和郭德綱搭檔說相聲,根本不問江湖世事,也不涉足相聲屆所謂的恩恩怨怨,就是喜歡玩,玩馬、玩搖滾等等。所以,兩人主攻領域不同,性格不同,愛好除了相聲也不同,所以是很難分出伯仲的!

  • 8 # 快樂的單身漢11

    我覺得兩個人不分上下!于謙老師好玩,會玩!郭老師不是好動的人!郭老師興趣不像于謙那麼廣泛,郭老師平時喜歡看書,見識多,會的也多

  • 9 # 我的名字是瀟竹

    郭德綱說自己不會給造火箭的提建議,隔行如隔山,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員。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於二位賢達,術內翅楚,專攻。

  • 10 # 不高不低的飛鳥

    一直都很喜歡他們的作品,接地氣,不帶有政治色彩。從表演上看我覺得他們兩個應該是不分伯仲的,只是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而已

  • 11 # 郝木啊

    郭德綱跟于謙這事兒還真不能簡單一句誰成就誰來評判。

    郭德綱起勢的時候,旁邊兒站的倆人兒,一個張文順一個李菁。郭德綱早期不少好段子也都是老爺子捧的。不過老爺子捧哏老想搶逗哏的詞兒,也愛往段子裡添水詞兒。別的不說就單說一段《大實話》,早先老爺子在的時候十來段兒還夾雜著老先生的水詞兒,跟如今天地同行觀眾姥爺四段兒比,我是覺得還是現今的四段兒,藝術性更強一些。

    老爺子身體不好的時候,謙兒哥也已經開始跟郭德綱搭檔了。剛開始謙兒哥也沒現在這麼圓潤,段子說的比現在用力過猛。比方說《黃鶴樓》那句絕的“跟他說相聲我餓”,跟“在那菊花盛開的地方,(停頓一下)有我可愛的家鄉,(郭德綱:嗯)敢情我住褲衩裡了。”都是在逗哏包袱上再抖一回,但就是後一段兒聽著舒坦。

    真正讓郭於聲名鵲起的,是我字相聲。郭德綱于謙都說的挺好,別忘了本子也很優秀。《我是黑社會》《我要反三俗》《我要做善人》等等本子,給別的名家演繹也能火。限定名家的意思就是,那時候的郭德綱于謙在我眼中已經算是名家了,就像郭德綱說的“臺上的勁頭尺度火候都恰到好處”。這也是原先的鋼絲現在的鋼黑轉變的主要原因:郭德綱分心太多,再也不願潛心攢新本兒好本兒了。

    到如今,網路段子+屎尿屁+謙兒哥一家構成了各種新段子。鋼黑們捧謙兒哥其實就是變相的貶郭德綱(同志們我們是戰友,我也喜歡那張安倍臉!)雖說如此,郭德綱在創作期過了之後還能夠兜住,這真有謙兒哥的大半功勞。你看姜昆後來有的戴志誠,沒本子也沒樂子,你敢說捧哏不重要?

    從前郭德綱上海商演,280一張票帶著媳婦兒去聽了,沒車怕誤地鐵不到10點跑了,心裡還埋怨要是我一個人兒一定會熬到最後,老子以後有錢了一定要買最當間兒最好的票。現在真能花這錢了,反倒連280都不想花了。鋼黑這玩意兒也難當啊…

    這麼說吧,謙兒哥不是最初的班底,起勢時趁了郭德綱的東風,質量下降之後又給郭德綱兜了底,好人,得意雙薪。

  • 12 # 超級支柱

    這裡問題問道,德雲社的兩位靈魂人物郭德綱和于謙誰的學問大,知識面廣?我想這應該沒有絕對的答案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兩位都是非常有才華的人。既然說到了這兩位,那就不得不說到相聲了,大家都知道相聲是一門傳統的語言藝術,他們能夠撐起這門傳統藝術的半邊天,特別是在相聲這門藝術在走向衰亡的路上的時候,郭德綱和于謙以及他們的德雲社扛起了拯救相聲的的大旗,就這一點來說,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兩位的藝術高度和成就。

    郭德綱是一個經歷過大苦的人,早期的郭德綱是一個漂泊在北京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人,他做過很多工作,在飯店當過跑堂,做過小工,甚至被關在籠子裡讓人像觀賞動物一樣觀賞,他到處尋求別人的幫助,但是並沒有人幫助沒錢沒勢還吃得多的他,只把他當作笑話來看,他到處流離失所,露宿街頭是家常便飯,這都是極苦的,特別是當時的郭德綱還那麼的年輕,他的目標只是為了不餓肚子,能夠活下去。這些早期的苦難對一個年輕人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但是郭德綱卻挺過來了,雖然痛苦,但卻磨礪了他的心性,培養了他堅定的品格,這也為後來成為相聲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郭德綱遇到了相聲大家侯耀文,最後拜師侯耀文,開始學習相聲,但是當時的郭德綱是一個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啊,沒有讀很多的書,學歷也僅僅是小學而已,無奈無助和自卑著急充斥著內心,他開始自學文化課,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他知道起點極低的人只有勤學苦練才是唯一出路,早期那麼困苦都過來了,現在也可以過去。終於是皇天不負有心人,郭德綱刻苦努力的學習,文化跟上來了,又跟隨師傅潛心學習相聲,專研藝術,同時郭德綱的相聲天分開始展現出來,有天分加努力的郭德綱很快就從同輩中脫穎而出,並且實力越來越強。

    後來郭德綱遇到了于謙,兩人開始合作演出,郭德綱作為逗哏,于謙作為捧哏,他們的默契配合所呈現出來的演出效果和藝術表現極佳,受到很多的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很快他們就在相聲圈打出了名聲。這時郭德綱開始辦學,收徒弟教相聲教藝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曹雲金就是郭德綱的眾多弟子中很出色的一位,郭德綱很看好他,曹雲金參加各大演出,參加春晚,名氣越來越大,但是最後卻是傷郭德綱最深的人。郭德綱在一檔採訪節目裡吐露心聲:“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卻傷我最深,這的卻很讓人無奈,如果以後再收徒首先會看重人品”。

    于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讀過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市戲曲學院,這與郭德剛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謙除了被很多人拿來調侃的深入人心的三大愛好之外還有很多愛好,比如玩搖滾、拍電影、收藏古玩、有自己的馬場喜歡騎馬等等,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頑童。但是于謙的藝術成就很高,有人說很多人擁有很大的流量,是流量明星,但是不是腕兒,像于謙這樣的就是腕兒,是有一定地位的人,這無疑是對於謙在藝術上很大的肯定。一路走來,在愛玩兒之外,豐富的經歷賦予于謙很高的學識。

    我認為郭德綱和于謙之間的學識不分伯仲又各有所長,只是限於表演形式的侷限而已,在臺上郭德綱是逗哏,本來就應該談天說地,談古論今,而於謙是捧哏,就應該圍繞逗哏接茬,不能比逗哏話多,但是要接得住逗哏甩出來的包袱,節奏拿捏,配合默契這也很厲害。

    只是說郭德綱是從草根起家的,一路走來吃了很多苦,有現在的成就很不容易,相比于謙也更激勵人心罷了,這只是兩人的經歷不同,絕不是學問、知識的高低。最後奉上郭德綱的一段話,你我共勉吧:“我願意給你當狗,你不要,怕我咬你,最後我成了龍了,都是逼出來的呀”。

  • 13 # 天賀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他二人應是在伯仲之間的。我們都知道老郭7歲學評書,9歲學相聲,還會唱戲,是一個非主流的著名相聲演員!而謙大爺呢也是從小座科的,也有著很紮實的相聲功底,專業知識毋庸置疑,而且還演戲,我們知道謙大爺還是北京電影學校導演系畢業,而且喜歡玩,北京大興有60畝地專門養小動物。不是有那麼句話麼,你永遠不知道老郭會什麼,你也永遠不知道謙大爺不會什麼,所以說二人之間比不了,也沒法比!各有各的長處

  • 14 # 海風難追z

    郭老師是屬於自學成才,拜的老先生多。于謙是正兒八經的大學導演系畢業

  • 15 # 你被貓咬過1

    都是老師,知識領悟各不相同,但都很幽默

  • 16 # 冰鎮大炮

    學問各有所長吧,他倆除了說相聲各自也有各自的發展和興趣

  • 17 # 平川歲月

    各有千秋吧,術業有專攻解釋再好不過了。針對的方向不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真的那麼多哈日哈韓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