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了無痕qc
-
2 # 司馬砸光
1,東漢天子雖失去對地方控制權,地方諸侯確對漢室還有法統上的尊重,至少可以給到他們想要的虛名。晚唐節度使不需要,只信實力,“兵強馬壯者為之”。
2,曹操挾了天子,也沒能令諸侯。
-
3 # 三觀粉碎機
其實這事很簡單,沒那麼複雜的因素,無非就是曹操要臉,朱溫不要臉。
我們先說曹操的要臉,曹操愛面子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當曹操受九錫,封魏王,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說白了曹操跟皇位之間,也就是一個晚上找漢獻帝劉協談談心,聊聊天的事情。但是對面有些激進的勸進大臣,曹操依舊是“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姬昌當年是給周武王姬發鋪路的人,他自個兒並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意思也很明顯,“你們不要給我勸進啦,要臉。到時候拉我小孩子一把就行了。”所以曹操就一直幹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差事,並一邊為曹丕稱帝掃清一些障礙。當然了,你說曹操在快老的時候,找曹丕掏心窩談個話,叫他自個兒代替了,我覺得也是非常合理第一件事情。只是可惜,曹操即使在努力,也揹負著“曹賊篡漢”的罪名。這點還真不如朱溫乾脆。
朱溫自公元903年從閹黨的夥伴,藩鎮李茂貞手裡搶過唐昭宗李曄並帶回長安之後,迅速洗清了其餘所有勢力(主要是閹黨),進爵梁王,基本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了。但是朱溫和諸葛亮的區別就是,朱溫想做皇帝想瘋了呀,而且他還不要臉。
為了快速實行自己的稱帝大計,第二年他就把唐昭宗接到了洛陽,接著把唐廷的六軍侍衛之士全殺了,換成自己人。這個時候很多藩鎮肯定要起兵討伐了,他又擔心唐昭宗不夠聽話,索性那就殺了令立新帝吧,於是年僅十三歲的李祝被立為新皇帝,既唐哀帝,順帶把所有原唐朝的朝臣基本全都殺光了,然後換成自己人。
殺光之後呢?那就稱帝唄,什麼加封九錫,加殊榮這些明面上的面子活朱溫都不喜歡,就接了個相國的位子,然在公元907年由宰相張文蔚帶來百官勸進,接受唐哀帝禪位稱帝,並更名朱晃,國號大梁。當然,朱溫是個乾脆的人,所以被廢為濟陰王的唐哀帝第二年就被朱溫給殺了。
也就是說,在朱溫眼裡,他是看不起曹操的,想當皇帝,那麼就殺殺殺,搞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麻煩的事情嘛!而唐末兩代皇帝基本上都在他手裡,自然也就沒別人幹這事了。只是他這江山屁股坐下去,那邊就已經起兵了……
-
4 # 憂傷的老菜鳥
唐朝藩鎮其實沒那麼強大,只是多,皇帝一削番就集體造反,論個體來講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強大,為什麼朱溫能進長安,是因為唐朝後面的皇帝把家底拼光了,受到蠱惑,主動去打李克用,拼光了10幾萬神策軍,導致朝廷無兵可用了,被朱溫撿了個便宜
-
5 # 小白老師
藩鎮割據的初期是中央政府與河北叛軍間的妥協,河北叛軍自保不暇哪來的能力挾天子?整個藩鎮割據的失控是從黃巢起義之後才出現的,黃巢以前的中央政府和春秋的周天子一樣,起碼還是天下共主,手裡也有一定實力。黃巢起義後,中央政府的花架子也沒了,天下群雄也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最後的昭宗和哀帝還不是一樣受人轄制,所以並不是沒人挾天子,朱溫做過,只不過沒有曹操的忍耐力,最終還是自己當了皇帝。
-
6 # 不平就幹
晚唐的皇帝己被太監挾制,太監們對各地藩鎮無能為力,不過太監手中的神策軍戰力也不俗,所以太監和藩鎮估計達成某種協議,太監在朝中玩升官戲,藩鎮們在地方當土皇帝,只是後來出現的幾個強藩打破了這種平衡,朱溫,李克用對關中唾涎三尺,神策軍敗落,大唐才滅亡。
-
7 # 一縷晨光初照人
為何?漢室各諸侯都是從開國甚至劉邦那時候傳下來的,劉氏對他們有恩,而是沒有厚此薄彼,所有人都是真心為了漢室。
但是到了唐,安史之亂之前,功臣大將腐敗的腐敗,被殺的被殺。安史之亂後,禮樂崩壞,如何施恩於臣子?而是唐末藩鎮都是戰將,殺出來的,有根基的太少了。
主要是漢末皇室對世家尚有恩惠,而唐末那真是啥都沒有,唐皇太會折騰了,每次登基前都得殺一波。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安史之亂,唐朝沒有能力完全平定叛亂,實際是跟叛軍妥協,把河北讓給了叛軍,才結束的八年戰爭。但是,即便如此,八年的戰爭讓中原百姓離散,唐朝國力大不如前,加上後來的皇帝沒有多少雄才大略的英主,國事也就每況愈下了。
再即便如此,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起碼有70多年沒有大的戰爭,基本經濟能力是恢復了的。淮南道是唐朝中央的錢袋子,一直都是忠心朝廷的,所以,唐朝中期有中原的人口和淮南的錢糧,中央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唐宣宗還削了幾次番,這些割據勢力名義上還臣服中央,中央要對外作戰,這些勢力還得派兵隨徵。整體來說,這段時期,忠心唐中央的勢力比較強,唐朝廷自己也有實力,所以沒有哪個割據勢力敢犯天威。
到了878年,黃巢起義把這個局面打破了。黃巢破壞的中原地區,江南地區都是唐朝中央的命根子,又把唐朝中央的關中打了個稀爛。唐朝中央讓各地剿滅,各地實權派都是出工不出力,禮送出鏡。結果,唐朝中央的威權一落千丈,中央再無實力與地方一較長短,徹底淪為了橡皮圖章。這個時候,像極了漢朝末年的軍閥混戰。
這個時候,各個地方軍閥逐漸發育,壯大,最終形成了五代十國。代唐廷的,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另有一個名字,朱全忠,諷刺吧。
從南北朝劉裕殺死晉末帝之後,中國政治連溫厚的遮羞布都不要了,南北朝朝代更替頻繁,滅人國,絕其祀,大殺特殺,一片烏煙瘴氣,到了朱溫這裡,一切都變得勢力起來。天下未定,就把唐朝篡了,造成中國的大混亂。始作俑者,宋武帝乎!
天道好還。五代軍閥的瘋狂暴戾,必然有更瘋狂更暴戾的結局。
直到宋太祖登基,開始匡扶民風。百有餘年後,才有中華儒學道德之盛,禮儀之邦重現。
-
9 # 沉睡中的魔龍
漢天子權力屬於斷崖式跌落,整個國家還沒有反應過來,百姓也只能適應漢天子的權威。而唐末時,唐皇的權威早已失去很久,老百姓大家心裡早就不把他當回事了,挾這麼個天子,能有什麼號召力,合法性
-
10 # danyboy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也罷,都不是什麼高明的道理,無非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使得其他人不敢反對自己;等到自己實力足夠大,不怕諸侯了,這天子就可以不要了。連朱元璋都懂得在群雄逐鹿的時候,尊著小明王來做天子,以成就霸業。這其中,真正推動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只有兩點:
一、天子之威猶存,天子之實力徹底式微;二、權臣的實力足夠大,但又沒有大到可以同時與其他勢力相對抗的程度。以此標準來衡量,豈止是唐代的藩鎮割據?歷史上一切兵荒馬亂都可以解釋。
在楚漢爭霸的時候,項氏家族擁立一個來歷不明的楚懷王,目的就是利用楚王的威信,同時這個楚王沒有任何勢力;同時,項羽雖然號稱霸王,但在起義初期並沒有能力與蜂起的諸侯對抗。後來,楚王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有意擺脫項氏家族的控制,反而被殺;
在西晉末年,晉惠帝也是被造反的幾個王當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今天你搶過來,明天我搶過去,這幾個王因為勢力均沒有足夠大,最後先後滅亡,讓司馬睿撿了便宜;
……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到唐末黃巢造反之前,唐朝的局勢與上面兩點完全不同,自然就無法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了。
從天子的角度看,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到唐僖宗之前,中央朝廷雖然實力越來越弱,但一是佔據著帝國的心臟地帶,始終能夠得到充足的稅收,保證了財政資源,養了一隻忠於皇室的軍隊。這些政治、經濟、地盤、軍事條件,雖然已經不足以使得唐朝重回貞觀、開元,但作為一個能夠自保的中央朝廷還是綽綽有餘的。因此,唐代的藩鎮在絕大多數時間裡,誰也沒有實力能夠“挾”住這個天子,相反,還要不斷的面臨天子及其忠臣對自身的瓦解、分化,部分藩鎮後來還是被中央攫取。
瓦解掉這一中央朝廷勢力的,是黃巢的造反,使得天子擁有的資源遠遠不足以支撐起天子的門面,這才給了朱溫機會。
從藩鎮的角度看,唐代的藩鎮雖然割據,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不聽中央號令。有些藩鎮自始至終很聽中央的話,從來沒有造反;有些藩鎮離天子遠的很,更忌憚的周邊的其他藩鎮,等等。總之,藩鎮被動抵抗中央征伐的多,主動出擊的少,想掠奪天子的更是沒有。
也就是到了黃巢之後,帝國沒有軍隊了,引入了大量外族軍隊,一衰再衰,終至不可收拾。
-
11 # yuone1238
宦官實力強大,控制著京城十萬禁軍,有兵有權,地方很難有這麼強大的勢力,豬瘟滅唐在於,皇帝肅清了宦官勢力,但本身早已大權旁落,此時天下分崩,不是內部爭鬥的時候,剪除宦官不能帶來皇權復興,卻是得到削弱
-
12 # 獨鍾金志愛
呵呵,唐朝藩鎮割據,中央衰落是從安史之亂後開始。李氏代代不如人,加上內監作亂,再無力制衡天下籓鎮。天下藩鎮合縱連橫,猶如春秋戰國。直到黃巢這反骨仔,幹掉了李氏賴以為生的基地,打破了天下平衡,你們懂的。
-
13 # 海明威80022532
唐朝藩鎮也有過挾持天子的做法,唐末昭宗就被李茂貞挾持過,後來朱溫打敗李茂貞又把皇帝弄到他自己身邊,朱溫把長安皇城拆毀,把木料,磚瓦都運到開封,把皇帝劫持到開封,沒多久昭宗被朱溫害死,又立新帝,不過半年,朱溫又廢了小皇帝自立,建立後梁政權,他就是後梁太祖,就此拉開了五代十國五十幾年的大亂世
-
14 # 螞蟻不線上
最根本的問題是實力問題,更直接的問題是當時唐末還沒有大混戰,朝廷還是有號召力的,秩序還有,哪家敢先跳出來,肯定會被圍毆死,就有點像董卓。唐朝藩鎮每一家的實力都不強,而且有很多家。如果哪一家敢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東漢末年天下混戰,朝廷權威蕩然無存。大家都忙著兼併土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其他諸侯都忙著打架,基本沒有空來圍攻曹操。
-
15 # 蕭武
情況不同。
東漢末期的時候,因為董卓之亂,天子被挾持到了長安,董卓死後,又被李傕郭汜挾持,後來是找機會逃出來的。這時候,曹操在關東諸侯中間相對來說,算是勢力比較大的一支,所以他只是順手接盤,讓自己有個名義,以後不管打誰,都可以說是“奉辭伐罪”。而且,在當時各地諸侯不管是誰,名義上的官爵都還是需要朝廷認可的。
比如說孫策臨死前想求個大司馬的官位,曹操不給。孫權繼位的時候,名義上就只是破虜將軍。又比如劉備,在佔領荊州之後,他的本官已經是豫州牧,但是要領荊州牧,就得上表朝廷,而且還得以孫權舉薦的名義。佔領漢中之後,他稱漢中王,也得上表朝廷。這都是表示承認漢獻帝的合法性。
這時候,曹操控制著漢獻帝,那麼這些上表求官、求封的事,他就可以佔點便宜。當然,對諸侯來說,你不認可也沒關係,本來上表朝廷就是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尊重,你要是給臉不要,那我也不客氣了。
唐朝到藩鎮已經遍佈整個北方的時候,雖然唐朝朝廷經常被打得亂跑,但整體而言,長安周邊地區在唐朝中期還是忠於朝廷的,一直到黃巢之亂之後,才失去控制。皇帝不需要從長安逃走,其他諸侯也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把他弄走。
而且,安史之亂之前,北方的藩鎮勢力總體是均衡的,大家的勢力範圍都不算太大,誰也沒有能力吞併誰,就是劃境自守而已。這時候,誰要是冒天下大不韙,突然說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跑到長安去,要把皇帝弄到自己的轄區去,這就等於給了其他藩鎮圍攻瓜分自己地盤的正當理由,不划算。
那麼到了黃巢之亂之後,形勢就變了,朱溫很快就變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藩鎮勢力,其它藩鎮逐步被他消滅掉了,基本上完全佔據了河南、山東、河北南部和安徽北部地區,只有幽州地區和山西沒有拿下來。這時候唐哀宗在長安受到岐王的威脅,也不安全了,朱溫就把唐哀宗接到自己那裡去了,也算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哀宗被遷往汴梁的時候,朱溫因為之前早就看皇帝周圍的官宦不順眼了,所以乾脆下令把宦官全部殺死。之後,又把跟著皇帝一起遷往汴梁的一些士族縉紳也在半路上殺死。這樣,到汴梁的時候,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沒什麼信得過的人了。
不過,朱溫沒有曹操那麼有耐心,沒多久就先走了個廢立皇帝的程式,然後就直接自己上了。
-
16 # 區塊鏈學習社
這是不可能的,唐代藩鎮中這麼做的只有朱溫一人而已,那也是因為唐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所以才會這樣。
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實力仍然存在。首先唐中央有一直很重要的軍事力量,神策軍,30多萬。實力遠非地方藩鎮可比,這是唐中央鎮壓藩鎮的重要力量。
其次,唐朝藩鎮並不是都反對唐中央,只有河北三個藩鎮才會偶爾反對唐中央,這種情況也只有在唐中央威脅他們統治的時候才會出現,大部分藩鎮是對唐中央十分恭順的。
最後,唐中央掌握著江南賦稅,有著足夠的財政力量。
東漢末年和這一時期是沒法比的,所以那個時候也不會出現類似於曹操的人物了。
-
17 # 閣下可知司馬懿
唐末和漢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情況。
漢朝末年,漢朝朝廷直屬的軍隊,也就是西園八校尉的天子親兵在經過董卓之亂之後已經損失殆盡。之後的皇帝無論是跟著李傕、曹操還是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因為皇帝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所以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曹擦用漢室的權力招攬人才,又一步步的蛀空了漢室。
而唐朝則是另外一個情況。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開始了藩鎮割據,但是唐朝的中央朝廷依然牢牢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神策軍。雖然這支軍隊是宦官統帥的,但是戰鬥力一直不可以小覷,朝廷就是靠這支神策軍來威懾桀驁不馴的藩鎮,保持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武力平衡。
並且儘管安史之亂把長江以北打的稀爛,但是長江以南的富庶地區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靠著長江的漕運,帝國東南的糧草和錢財源源不斷的給長安輸血,讓長安有實力去供養強大的軍團。
但是先有龐勳之變,後有黃巢之亂。龐勳之變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正好作亂的地方是江南,結果這群亂兵一路亂打,把江南折騰的天翻地覆。這意味著唐朝失去了最穩定的財源。而等黃巢攻入長安,大敗神策軍之後,唐王朝最後的武力也開始衰落了,雖然後來有幾次重建,但是戰鬥力基本上是一降再降。到唐昭宗時期,唐王朝已經是政令不出長安一個城了。
很多人都說唐朝亡於宦官,其實並非如此。宦官是皇權的延伸,宦官的權勢強是因為神策軍,而神策軍則維繫著大唐的國運。後期神策軍被大敗一蹶不振,宦官勢力被削弱,後來被朱溫全部誅殺,而唐王朝也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
18 # 偏見和誤解
單個藩鎮的實力並不強大,大部分藩鎮割據勢力,都來自於安史之亂後,投降的叛軍將領和少數民族出身的軍事統帥,沒有政治大義上的優勢,要是有一個像三國袁紹式的人物,他們早就起兵上洛,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
19 # 剛剛圖774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分析一下雙方的即使背景。漢末的時候,經過黃巾之亂,漢朝皇室沒有能力平定叛亂,所以給了地方的刺史、州牧很大的軍政自主權,而在中央,已經幾乎沒有可以作戰的軍隊了,尤其是董卓進入洛陽後,皇帝的親軍御林軍已經幾乎名存實亡,朝政也由董卓控制,可見,實際上大漢的中央已經滅亡了。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藉助了漢天子的名義,實際上一切權力還是在曹操手上。可以說,漢室依然名字上存在是因為還有諸侯需要他,漢室也依靠在曹操身上存活著。
而唐朝後期,藩鎮林立,卻沒有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我們可以和漢末比較一下得出結論。
漢天子沒有軍隊,已經名存實亡。而唐天子在滅亡的最後一刻手上仍然握有軍隊,只是從安史之亂後唐帝手中的軍隊越來越少而已。
漢朝已經把軍政大權交給地方,“根”已經斷了,已經是要兵沒有兵源,要糧沒有土地的地步,漢獻帝出逃居然會被餓肚子沒人管。而唐朝仍然控制著關中以及江南地區,而且很多藩鎮仍然在名義上服從中央朝廷,很多藩鎮仍然是唐朝皇帝信任的人擔任,中央可以控制這些地區,雖然後期長安已經成為一座孤城,但是一直穩穩地握在皇帝手中!
綜上所述,唐朝皇帝有直接控制的地盤,有兵權在自己手中,所以沒有出現藩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
你有補充的原因嗎?
-
20 # 平安讀歷史
因為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和東漢末年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東漢末年經過黃巾大起義之後,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基本上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還有士族之間進行大火併,導致中央大亂,董卓乘亂進京,控制了中央。 東漢此時已經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軍隊來保衛自己了,所以此後只能夠被董卓,曹操等地方實力派挾持作為傀儡來號令諸侯。
而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情況則是完全不同的。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始於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破壞力非常大,但是事實上只是波及北方几個省份,而且在平息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中央也收復了很多地方,實現了對這些地方的控制。
實際上的割據地區只存在於河北,河南和山東的一部分而已,其它大部分地方包括南方都還是在朝廷中央的控制之下,唐朝中央還有很強大的實力。而且即使是那些割拒的藩鎮勢力在表面上也是尊崇於朝廷的,不是三國那些諸侯可比的。
唐朝真正失去對地方控制是在黃巢大起義之後,黃巢的起義軍隊幾乎走遍了全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原來唐朝控制比較強的南方,導致唐朝中央的控制力進一步下降,基本上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此後數十年,唐朝就一步步削弱,逐漸走向滅亡了。
回覆列表
藩鎮持續的時間太長,唐中後期基本已是藩鎮割據的局面,在長期的藩鎮格局局面中,唐王朝的皇帝早沒有了威嚴,所以挾天子與否,對於其他人的意義來講並沒有那麼大。就像三國後期,漢天子的價值早已不大,曹丕所以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