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微閣主

    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敵人是散佈在各大城邦之間的搞劫掠主義的夷狄和南方的搞兼併主義的楚國!

    團結華夏,對抗夷狄,規範楚國,其實本來應該是周天子的任務。但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衰落!無力整合華夏集團,才有五霸的迭起。

    春秋五霸,其實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衛國國都原在黃河北岸,被狄人攻滅後,即使是齊桓公,也只能阻止夷狄侵入黃河南岸,只能在南岸為衛國復國!還有邢國、燕國,也深受夷狄困擾。所以才有孔子的感嘆“微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

    當時華夏文化與夷狄文化的對抗,決定了中國這片大陸是以城市和農業為主導,還是以劫掠與遊牧為主導。

    所以,五霸的任務是自存,保護華夏集團不至於滅亡!

    進入戰國之後,中原大地基本被七大國瓜分完畢。曾經的夷狄,要麼被消滅,要麼被同化,要麼被趕到西南山區、北方大漠等周邊地區。楚國也已經被馴化,不再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

    外部問題解決了,當然開始內鬥了!周天子,也失去了作用!

  • 2 # 欲雲談史論今

    從春秋歷史來看,各位霸主不是不能動周天子,也不是動不了周天子,而是動了周天子後對其稱霸事業不利。

    在春秋早期,曾有諸侯侵犯過周天子,結果其國家卻從此走向了沒落。這位諸侯,就是曾經的東周“小霸”鄭莊公。

    鄭國是支援周平王東遷的兩大支柱國之一,原本與周王室關係極其密切。不過,鄭武公去世後,新國君鄭莊公雖然繼承了王室執政卿之職,可因太過年幼,無能支援周王室進一步贏得中原諸侯的全面認同。相反,由於母親武姜與弟弟姬段覬覦國君之位,讓鄭莊公長期專注於國內事務,無暇參與王室政務。

    因為鄭莊公長期“佔著茅坑不拉屎”,周平王一度想提拔西虢公為卿士。可不想,這引起鄭莊公的高度不滿。為彌補與鄭國關係的裂痕,周平王趕緊否定了提拔西虢公之事,還主動提出周鄭交質以增強互信。這為今後周、鄭關係的破裂埋下了種子。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其孫周桓王繼位。周桓王剛繼位,就再次嘗試提拔西虢公,以分鄭莊公之政。鄭莊公得知後,不但不到周王室朝見新王,還兩次命人帶軍殺入周王畿,收割了周王室的莊稼!這把年輕的周桓王給嚇住了,再次擱置了分政之舉。

    此後,得意洋洋的鄭莊公一方面頻繁動用執政卿權力、挪用王室資源來替鄭國謀私利,另一方面卻始終對周桓王不恭不敬、直到他即位三年後才前去朝覲!

    鄭莊公如此桀驁不馴,當然徹底激怒了周桓王。公元前715年,周桓王終於提拔西虢公為卿士;公元前707年,他又撤了鄭莊公執政卿之職,當鄭莊公因此拒絕前來王室朝覲時,周桓王立刻聯合陳、蔡、衛等國伐鄭,卻在繻葛(今河南長葛)之戰遭遇潰敗,周桓王還被鄭人射中肩膀,差點命喪疆場!

    鄭莊公長期輕視周王室,多次對周天子進行公然挑戰,並且每次鄭莊公都佔據了上風。可在鄭莊公死後,鄭國就迅速墮落成了東周二流諸侯國,不復當年“小霸”榮光。

    鄭國的沒落,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但因冒犯周天子而失去了優越的外部發展環境,絕對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所有參與東周爭霸的諸侯國中,楚國也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國家。早在楚武王時,楚人就自行稱王,從此脫離了周王國體系,另立山頭了。雖然召陵(今河南漯河郾城區東)之盟後,楚人同意向王室進貢,但楚王從未朝覲過周天子。

    楚人如此怠慢周天子,卻能發展成為春秋時第一大諸侯國,周天子對楚國還有任何意義嗎?

    楚人主動脫離周王國體系,對楚國發展其實是有利有弊。

    在楚人主動脫離周王國體系後,楚國對外擴張就不再存在道義或制度上的桎梏。從整個春秋時期看,楚國所吞併諸侯國的數量最多、侵佔的地盤也最大,這就是楚人脫離周王國體系的最大益處。但脫離周王國體系後,楚國也就在文化上被排斥在諸夏之外,成為了中原諸侯國眼裡的“蠻夷”,軟實力大大削弱。在楚國致力於對外擴張領土時,這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可楚國在與中原霸主爭霸之時,這一短板就迅速暴露了出來。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集體伐楚,迫使楚人答應向王室進貢;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除了鄭、陳、蔡三國外,其餘中原諸侯國迅速倒戈晉國,以致晉文公以弱勝強、一戰而成東周霸主;公元前597年,楚軍在攻破鄭國後又大勝晉軍,可楚莊王還是得繼續征伐蕭、宋等國,逐一去臣服中原諸侯;公元前579年,晉、楚達成第一次弭兵協議,可很快楚人就發現弭兵後諸侯更願去朝覲晉國而冷落了楚國,因而兩三年後就單方面撕毀了弭兵協議……。

    楚人不認同周王室,長期被排斥在中原文化圈之外,使得楚國難以與中原諸侯結成穩固同盟,被迫要付出更加巨大的代價才能坐穩霸主之位。可中原霸主只要能得到周王室的認可,就能輕鬆地藉此來號令天下諸侯。

    這是晉、楚爭霸時期,晉國長期佔據上風的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既然擁戴周天子能獲得如此巨大利益,那東周霸主們為何還要去侵犯周天子、陷自己於不利境地呢?

    正因獲得周天子支援後可以獲得巨大政治利益,所以東周爭霸的參與者往往會主動接近周天子。像吳王夫差為坐上霸主之位,甚至不惜放棄了王號。楚人雖然從未朝覲過周王,但每位有意爭霸中原的楚王都不會刻意惡化與周天子的關係。

    不過,即便如此,春秋霸主對周天子也不完全是畢恭畢敬。像周惠王曾經被王子頹趕出成周,當時霸主齊桓公卻在兩年時間內都不聞不問,充分體現了霸主們在內心裡對周天子的輕視。

    霸主是想借助於周天子;可一旦周天子的欲求太過分,霸主們也不會一味迎合他。甚至,有時霸主們還會暗地裡給周王室一點苦頭吃。

    公元前527年,因周景王王后去世,各諸侯國紛紛派大夫前來王室參加葬禮。葬禮結束後,因為嫌棄晉國送禮太少,周景王與晉國使者產生口角,甚至一度怒罵晉使籍談是“數典忘祖”!

    表面上,這件事是以晉人的忍辱負重而不了了之。可八年後王室的一場內亂卻證明,事情絕非這麼簡單。

    周景王太子去世後,他就想改立王子朝為太子。以單穆公為首的一班王室大夫卻不喜歡王子朝,更想立王子猛為太子。單穆公並非王室卿士,但他的反對卻讓周景王遲遲未能正式定下太子人選。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終於下定決心立王子朝為太子,為此他甚至制定了殺死單穆公的計劃。無奈,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周景王卻先行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了。

    周景王一死,單穆公就擁立王子猛為王,是為周悼王。趁著周景王葬禮正在進行,王子朝聯合舊日百官、諸王子、工匠突然發難,趕跑了單穆公及其親信。王子朝之亂,影響周王室長達十八年。雖然在晉人幫助下,繼周悼王而立的周敬王得以最終坐穩王位,可這一過程中的種種異常,卻讓人頗費思量。

    首先,這場內亂中,王族及傳統公族大多站在王子朝一邊,這說明單穆公基本上是與整個王族為敵;其次,單穆公本人並非王室卿士,卻能左右周王的廢立,連周景王生前都對他十分忌憚,這是為什麼?

    揭開這其中種種疑惑的關鍵,恐怕就在於單氏家族的背景。晉悼公回國為君前,曾在單氏家作家臣。當時單氏家主單襄公十分欣賞晉悼公,臨終前曾特意囑咐兒子單頃公對他多加善待。因為這一淵源,單氏家族與晉國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絡,晉人來到周王室往往都要來拜訪單氏家族。晉國名臣叔向曾高度讚揚單靖公(單襄公曾祖父):“周室大概要復興了,因為有單公在!”種種跡象表明,單氏家族雖然在王室地位不高,卻成了晉國在王室利益的代表。因此,即便單穆公不是卿士,可因為背後有強大晉國的支援,仍然讓周王十分忌憚。

    晉國使者被周景王羞辱,晉人不敢明面上報復,卻暗地裡給他小鞋穿:阻止周景王立太子,也許就是其中一個報復手段。因此,與其說是王子朝發起動亂,也許更應該說是晉人在刻意攪亂王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春秋霸主們雖然大多不敢公開侵犯周天子,但霸權與王權之間的明爭暗鬥還是存在。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齊桓公帶壞頭,作為春秋五霸之首,他率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霸主之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此後,周天子便成為中原諸侯強國稱霸的一項重要資本。只要扛起“尊王攘夷”這面大旗,無需透過兼併戰爭,就能對其他諸侯國發號施令,快速壯大自己的勢力。

    實際上,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天子的勢力就被況日下,別說是國力強大的春秋五霸,即便是之前的中原小霸鄭國,也都敢對周天子動手。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不僅擊潰了周天子的諸侯聯軍,其手下大將祝聃還在混戰中射傷了周桓王的肩膀,使周天子威信盡失。

    因此,要不是後來齊桓公在稱霸過程中,“開發”出周天子的旗幟作用,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諸侯,成為春秋首霸。估計之後幾個春秋霸主,早就把周天子那所剩無幾的地盤都給徹底分沒了。

    再說,春秋霸主中也是有對周天子動手的,他就是楚莊王。雄踞南方的楚國,其政治文化自成一派,向來“不服周”。因此,楚國君主歷來不用周朝那帶有羞辱性的“子”爵稱謂,而自稱為“王”,並且不斷擴張,壯大勢力。及至楚莊王時期,在這位“一鳴驚人”的雄主帶領下,楚國政通人和,有了稱霸諸侯的實力。於是,楚莊王開始把目光投向北方,不斷北上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衰楚國大軍北上,帶著“勤王”的旗號,攻打陸渾之戎,兵至洛水之濱,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國在周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於周疆”)此舉,讓當時的天子周定王惶恐不安。於是,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

    結果,楚莊王絲毫不給周天子面子,直接問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這便是問鼎中原的由來。其實,當時楚莊王就是衝著周天子來的,要不是忌憚晉、齊、秦幾個強國,估計楚莊王早把九鼎給搬回楚地去。

    所以,除了“尊王攘夷”旗號外,春秋霸主最終都沒有真正對周天子動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諸侯之間的彼此制衡。因為,春秋時期,晉、楚、齊、秦等幾個一線諸侯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懸殊,呈彼此制衡之勢。誰要是敢真的對周天子動手,那就等於給其他強大諸侯聯合討伐自己提供藉口和機會。因此,在均勢情況下,大家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而這種態勢,到戰國後期,就被強大的秦國徹底打破。對於當時志在統一天下的秦國來說,周天子的存在反倒給東方六國提供合縱的旗號。所以,後來秦國索性直接發兵把周天子給滅了,徹底結束周朝的統治。

  • 4 # Shuai為愛停留

    武王伐紂後成功後建立了西周政權。西周政權建立後,為了對地方進行控制,周武王對他的宗室和功臣進行了分封,分封的諸侯,1,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2,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3, 隨從作戰;4, 交納貢賦; 5,朝覲述職的義務。

    周朝建立之初,仍沿用“夏朝”的宗法制和“商朝”的分封制。到西周滅亡時,共276年。由此可見,基於家國同構的“天下共主”政治體系,還是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的。

    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以伐不臣也,也就是說霸主的職責是代替天子管理天下,而不是取代天子。曹阿瞞就深諳霸主之道,故終曹操之世,他從沒有想過廢漢獻帝而自立;實力強勁的曹孟德尚能尊天子以令諸侯,更不要說春秋五霸了。

    周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而霸主們雖然都強於一時,卻沒有絕對的優勢,更沒有實力統一全國。一旦動了周天子,反而給人藉口,必遭群起而攻之。霸主們不敢這麼做

  • 5 # 明月清風三人行

    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話題。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他們和周天子還有藕斷絲連的聯絡,抹不開面子罷了。”

    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把他的宗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封邦建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說,這些諸侯國大多都是出自周天子一家,至少到了“春秋五霸”時期,還是彼此要講一些輩分情誼的。所以,周天子還是他們名義上的“共主”。

    但其實由於“春秋無義戰”,大家都是出於私利而自行征伐,所以實際上已經動了周天子的“乳酪”。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時對周天子禮敬有加,晉文公會盟時則只是通知周天子參加,楚莊王在東周洛邑南邊搞軍事演習,卻說想知道周天子的“九鼎”有多重,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孔子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這個意思。

    “禮樂征伐”其實就是基本社會制度,連這個周天子都做不了主,當然也就只能是“聾子的耳朵——擺設”了。

  • 6 # 瓊林夜話

    自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就成了一個虛有其名,徒有其表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了震懾諸侯的實力了!

    周朝是一個分封制的國家,雖然各個諸侯都是由天子分封,在必要的時候聽從天子號令。但這個號令是建立在周天子本身就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沒有實力,就只能依靠諸侯的道德自覺。幽王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周天子的敬畏,以至於申侯反攻周幽王。

    平王東遷後,諸侯看清了周天子的虛弱,對其不理不睬。後來,管仲讓齊桓公尊王攘夷,得到了弓矢斧鉞,有了討伐諸侯的權力,諸侯們這才又開始重新朝覲天子。

    周天子就是一個吉祥物,沒有誰敢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樣就相當於把自己放在了天下諸侯的對立面。所以,到了戰國時期,秦王滅了周朝後,諸侯們還在西周公的帶領下義憤填膺的進攻秦國。

  • 7 # 圖文繪歷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建立了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適用了幾百年,影響深遠,各諸侯都是按照周天子的制度一代代傳下來的,周天子是天下正統的思想已根深蒂固。

    圖為周朝的分封制。

    所以春秋戰國時再霸主的諸侯都沒人覬覦周天子的位置,以前從沒人幹過,現在也沒人敢幹,這事如果放在秦漢以後,周天子早被人滅了。春秋時各諸侯還把周天子當回事,偶爾拎出來拜拜,送點東西,打個報告什麼的,大的趨勢是隻打架,不滅國,承認自己是霸主就行了。

    圖為周天子使用的禮器。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力和威望再衰敗,但各路諸侯只要還按著周制度行事,必須留著這個人,禮法尤為重要的周朝,誰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推翻,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如果有難還可號令諸侯義務保護,在沒有足夠實力定天下時,誰也不敢第一個吃螃蟹,不然引起下天群攻。

    圖為周天子駕六。

    當然這事有人幹了,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六國攻秦,此時秦國已經具備平定天下的實力,所以順勢把周天子給滅了,但問題是東周末代天子已經沒有一丁點權力了,但還能號令天下,各路諸侯還能聽他的,足以看出周天子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影響力。

  • 8 # 錦小馬

    當時的天下的是周天子的,春秋霸主們,屬於區域性的一把手,相當於省長,省長能力在大也不可能取代總統啊。雖然春秋霸主的實力很強,但是沒人敢取代周天子。當時屬於一個平衡,沒人敢打破這個平衡。除非你有單挑其他所有諸侯國的實力,不然也就只能當個霸主。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各國都是封國,相當於周天子的臣下。以臣伐君,會遭到道義上的譴責。沒人願意當這個出頭鳥,當霸主的感覺也很不錯。

    春秋五霸只是霸主,你讓他滅其他所有諸侯國。做不到,反而會被群起而攻。而且,後來的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觀念。

    等到秦國已經可以獨霸天下的時候 周天子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總之,留他是因為想滅就滅,不著急,沒有威脅了順手就可以做到的,早晚得事情而已。再說了,順手的事,那時候周天子已經構不成什麼威脅了。

    周王室以周赧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俘虜,東周國滅而作為周王室的壽終正寢。

    周赧王死的當年,秦國遷走了象徵最高權力的九鼎,七年後,秦莊襄王滅了東、西周國,綿延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結束。自此以後,秦所謂,滅二週而亡諸侯,一統天下!

    也正是在周赧王死的這一年,在沛縣有一個嬰兒出生了,這個嬰兒姓劉,他老爹很隨意地按照孩子的出生順序,管他叫老三,報戶口的時候,寫了個劉季。

    他後來也叫劉邦,被後人稱之為漢高祖。

  • 9 # 歷史的探客

    周天子雖然實力大不如從前,再也不能指揮大的諸侯國服從自己了,周天子從此成為了名義上的共主。到但是周禮還沒有完全崩潰,作為治理天下的依據,各諸侯國無論是治療臣民還是與其他諸侯國相處還是需要以周禮維持的。周天子控制不住諸侯不是因為周禮崩潰,而是自身實力的下降不能用軍事制衡各諸侯,從而讓他們不在懼怕自己,可在名字上還是的尊重自己為天下共主的。

    其次就是因為各諸侯雖然不在尊重周天子的命令,到春秋並沒有一國獨大的局面出現,誰也沒有實力做天下的老大,自然需要周天子來維持脆弱的平衡。再說周禮已統治人民數百年,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貧民百姓都深受其影響,只要周禮不廢,任何諸侯國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攻打周天子,除非自己能抵擋住天下其他諸侯的聯合進攻。

  • 10 # 錦翼

    不是不動,而是沒到時候動。

    周天子畢竟是周天子,位置在那兒擺著。

    他有他的利用價值,例如讓你籤個字蓋個章,承認一下誰誰的地位啊。

    周天子在當時的地位就是個公章,有事大家去蓋一下,承認一下社會地位。

    當時的霸主們誰也滅不了誰,力量均衡。

    誰要去搶這個公章,就會被群起而攻。

    那還不如就讓他在這裡放著。

    但這個不代表就沒有人敢動。

    不是發生過著名的問鼎事件嗎。

    春秋時,楚莊王帶著兵來到洛水向周天子示威,周天子雖然是名義上的老大,卻還不得不派人進行慰問,楚莊王就問你們家那九個鼎多重多大啊。

    從此還創造了一個成語:問鼎。

    這個事就說明各諸侯國們都在一點點試探,看看周天子的威風還有多大。

    看看其他諸侯什麼反應。

    一看周天子這麼慫,可以動手,但一看其他諸侯國劍拔弩張,還是回去歇歇吧。

    到了戰國的時候,周天子的作用徹底沒了,秦國已經一支獨大,完全用不著這個公章了,所以秦國就把周天子給滅了,奪了他的九鼎。

    中國歷史的遊戲從來都是這樣玩的,拳頭大的說了算,當一群拳頭大的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打出一個旗幟,用來號令,當留下最後一個拳頭的時候,旗幟就被撕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這麼玩的。

    太陽底下無新事。

  • 1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社會文化變革劇烈的時期,分別是周王朝、秦王朝以及民國時期。這三個時期在開國時不管是在社會管理制度、民風民俗、民族心理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使社會發展演進的風向為之一變,也可以說是開一代風氣之先。這其中的制度革命、鬥爭、改制等事件,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抹掉的印記。

    商王朝時還是巫神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到了武王伐紂後,天帝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退居幕後,天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奉行的圭臬法則。“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進退周旋,惟道是從”,道即周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天子的威權的體現。

    (西周滅商時的形勢圖)

    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後,確定了周王朝分封眾親戚,以屏衛宗周的統治制度,並制定了宗法制度來從內外共同約束諸侯們在生活上的孝悌以及在政治上的忠誠。此後,分封制、宗法制成為周禮的核心內容,至於周禮的繁複,則只是在強化這樣政治秩序。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如果深入去研究,就會發現既不是君主專制,也不是民主制。周天子身旁必有權重之執政大臣,故不得輕易專權。聰明的貴族則是從商王朝以來卜官逐漸弱化的過程中發現了王政的思想,從而在國家決策過程中體現出了多種渠道綜合來定的情況,依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周王朝的政制雖然不斷髮展,但是始終保留了這種“不專之道”的王政思想,所謂“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即是說這世界如果只是一種聲音就沒有聽頭,只是一種顏色就沒有文采,只是一種味道就沒有美味,只是一種事物就無法比較。所以“和同”與“不專”是中國優秀的政治傳統和文化精神,也是儒學中庸之道的內在核心。可是,後來在歷史上的發展逐漸被帝制時代的專制制度所取代,奉法家思想為至學的李斯制定了“標準化”的社會管理制度,併為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所繼承。

    (西周分封:軍事據點殖民)

    “歸一”的政治理論,當然能夠積聚起巨大的能量來應對王朝面臨的危機,但是權力失去了制衡就會出現濫用的情形,這是一個雙刃劍,關乎取捨的問題。波蘭當年也曾著實闊過一陣子,在15世紀時卻突然腦抽,實行過度的貴族民主,結果一個煌煌大國凡事都不作為,最後被三次瓜分而亡國。中國自秦一統後,帝制專制使得中央能夠聚集起大量的資源,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於此可知,上古唯德,中古唯智,近代唯力。在此而言,非是厚古而薄今,而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戾氣,實與近代以來西方“器物文明”越來越發達,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行其道,王道不顯,帝政不彰。

    周王朝在分封之初,地方數千裡,軍士20萬,有宗周6師(每師6000人),成周8師(每師2萬人),還有王畿近衛1萬人。而諸侯國剛剛開國,只能佔據一些城市要塞作為據點,統治周邊數萬部眾,軍士多者不過2萬(三師),少則數千(一旅),且時時面臨著當地土著的反撲。因此,諸侯國不得不借助於宗周的勢力來震懾當地的“不服周”部落。周天子經常巡遊地方,各地諸侯王都會心悅誠服牽馬執鞭,向其他諸侯合國內民眾表達與中央勢力的親密程度。周王也在巡遊過程中,體現了周天子作為中央勢力的權威性。後世的秦始皇自封皇帝后,也多次進行了全國巡遊,其目的與周天子類同,即是以威風震懾蟄伏的野心家,體現中央皇權的不可侵犯。

    (昭王南征死難:西周衰敗的開始)

    可是最後這一套社會管理體系僅僅運行了100多年後,終於還是出現了崩潰的苗頭,而且這種崩潰引發的戰亂,使得華人對這種社會管理體系失去了信心,“畏亂”的心理嚴重影響了華人的政治取向。秦始皇能夠以帝制專制來統攝全國,即與民眾畏亂的心理有關,所謂天下大亂已久,民心思安是也。

    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呢?

    周人行封建之時並沒有先例可循,管理王土也沒有要求整齊劃一,而是區別對待,執行了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變氏族為封國,這是一次家族政治化的嘗試。三千年前的國體設計自然不會很完美。它的最大短淺之處,是沒有建立起針對禮崩樂壞的修復機制。最終,維護這個國體的職能都被壓在了周王身上,國家的財政漸漸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周人行封建之初,各邦國的結構都較為簡單,以血緣和禮制來規範上下尚能夠行得通。然而親戚不常走動就會疏遠,往下推三代,“同宗同祖”、“兄弟之國”都成了外交場合中的冠冕話,“同姓不伐”變成了弱者的一廂情願,諸侯滅“宗國”的慘劇頻繁發生,而亡國的諸侯還在籌劃復國,因此亂上加亂。

    周天子逐漸式微有三個著名的事件,在性質上是逐漸加深的,分別是周昭王南征楚蠻而喪六師,周厲王被華人暴動驅逐到彘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前後時間跨度長達百年。其中,周厲王的父親周夷王就是諸侯擁戴的,這時的周王室已經失去了冠絕天下的實力了。

    (試圖加強中央集權的周厲王被驅逐)

    周天子的勢力為什麼會逐漸式微呢?

    天子的身前有一條棘手的韁繩,需要拿捏輕重,身下就是一架六駿戰車,天子需要控制緩急方向,需要時刻保持警醒甚至亢奮。現代的元首因為政治制度設計完善,所以他們可以體現出平易近人的一面,但是周天子卻不行。周禮規定周天子“天子無戲言”,從“桐葉封弟”的傳說就可以看出周禮對天子的要求的嚴謹。周天子以及各個諸侯王的宗室,都在各種“宮廷病”的影響下實力漸漸衰微。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西方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浪漫故事,在東方卻是白骨累累的代價。各個諸侯國也發生過很多不堪的醜事,如齊靈公愛女子男飾,齊景公洗澡時需要男子“抱背”,曹共公偷窺重耳洗澡等等,都表現出了宗室德政不修的道德墮落,自然難以服眾。

    (德政不修:齊景公洗澡喜歡“抱背”)

    除此之外,諸侯封建拓展,嫡子有幸傳宗,而庶子卻只能降封一級。長此以往,那些小宗逐漸滑入了社會底層,心懷怨望。而即使是嫡子,也難免禍起蕭牆,兄弟相爭。“一國三公,吾誰是從?”長此以往,公室不振。比如柳下惠坐懷不亂中的主角柳下惠,原為魯孝公後裔,其采邑已經只有“柳下”了,其後人又能繼承多少?

    所以,周王朝的封建制度的設計,存在著嚴重的漏洞,這不是親親善恩的倫理所能彌補的。諸侯各有基業,自主發展,如不拉緊韁繩,就處於半獨立狀態。鄭國原本在陝西關中平原邊上,靠近王畿,而且鄭桓公還擔任周幽王的司徒。可是他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退路,他對周太史說:“王室多故,恐累及身,其何所可以逃死?”鄭桓公已經發現周幽王內政不修,外患頻頻將要導致可怕的禍患發生了。周太史只好說,你可以把妻子和財物都轉移到虢國、鄶國中間。鄭國賄賂了虢公,然後遷移過去,逐漸在那裡興旺發達起來。

    (繻葛之戰:周天子威嚴墮地)

    周平王東遷後,申侯等諸侯尊廢太子姬宜臼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廢,其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滅亡西周王朝的惡行,已經喪失繼承王位資格,所以九年之內諸侯們都不來朝貢他。虢石父的兒子虢公姬翰為首的十多家諸侯擁立周幽王之弟姬餘臣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姬餘臣是周宣王的庶子,封國在靠近晉國的惠地。此即二王並立事件,周平王無力平亂。

    周平王與鄭國交換人質,把大量土地封給晉國。晉國因此發兵攻打周攜王。周平王得知晉文侯襲殺周攜王,歡喜不已,立刻揮筆寫下《文侯之命》表彰晉文侯功績。周平王終於成為正統,作為這場兩王並立的代價,鄭國,晉國,秦國撈取了大量原本屬於周王的土地,周王實力大減,只相當於中等諸侯國的領土,春秋混戰局面形成。

    內政不修的同時,周王室外部的環境也不是很好。在春秋初年,是一個亂象頻發的時期。周王室不振,軍事力量不足以震懾周邊蠻族,而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中原一帶幾成權力真空。因此,北方的戎、南方的夷都紛紛遷移到中原建國。中原諸夏國家的聯絡被這些蠻族國家所隔斷,假以時日,如果諸侯國還在混沌度日,諸夏國家都將被戎夷之人滅亡。

    在這個時候,齊國率先振臂一呼,主動承擔起原本週王應當擔負的責任,聯合諸夏國家的軍事力量,南征北伐,打擊戎族,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周王室沒有了軍事實力,但是天底下的諸侯與周王室都有著親戚關係,作為宗主的身份,周天子還是十分夠格的。齊桓公借用周天子的名望和正統的名義,做了幾十年的諸侯之長,算是做了一回攝政王。因為此時的齊國雖然強大,但是還沒有形成冠絕天下的實力,而周王室雖然實力衰微,也沒有到一觸即潰的程度,所以天下諸國就認同了齊桓公開啟的霸主政治。

    (春秋霸主:齊桓公九合諸侯)

    以後的諸侯國實力強大了,就紛紛進京“尊王攘夷”,除了楚莊王狼子野心,要“問鼎中原”,其餘霸主都是安安分分地當著攝政王。一旦越過雷池,僭越稱王,其餘諸侯國的國君們自然不會容忍。此時的周王室由於連續發生內亂,早已衰弱不堪,也不可能有復興的希望,各諸侯國也滿足於開邊拓土,增強實力。直到國土和民眾日益增多,各諸侯強國之間的小國被瓜分殆盡,春秋混戰時,各個諸侯國都在跑馬圈地,春秋初年有國1200,到春秋末年時,只有數十個個主要國家了。國家之間開始接壤,民眾也形成了民族意識,土地私有制逐漸成為潮流,平民政治開始走上舞臺,戰爭規模越打越大,戰國爭霸的大幕即將揭開。

    (東海越國:勾踐是最後一個霸主)

    當兼併戰爭進行到一定程度,秦國擁有了匹敵其他各國國力總和的實力後,周天子也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必要。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被秦所滅,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 。

  • 12 # 大秦鐵鷹劍士

    為何春秋五霸都不動周天子呢?王孫滿答曰: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西周昭王伐楚喪失天子六軍,東周平王東遷喪失八百里關中故土,周恆王與小霸鄭國相鬥,中箭而王室尊嚴掃地。喪軍喪土的周王室實力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為何春秋五霸皆沒有滅周而自立呢?原因有三:其一、五霸沒有碾壓天下的實力;其二、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恰當;其三、周王室國運雖衰但未絕。

    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以伐不臣也,也就是說霸主的職責是代替天子管理天下,而不是取代天子。曹阿瞞就深諳霸主之道,故終曹操之世,他從沒有想過廢漢獻帝而自立;實力強勁的曹孟德尚能尊天子以令諸侯,更不要說春秋五霸了。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世之梟雄論實力不及曹操,論永續性亦不及曹操,他們沒有實力擊敗其它強國,故只能尊王當霸主,而不能取周天子自立。比如說最囂張的楚國曾經問鼎中原、飲馬黃河,但是楚莊王不敢滅周王室;因為楚國一旦滅周,則秦、晉、齊三國聯合伐楚,則楚國休矣,滅周只能是給另人做了嫁衣裳。五霸皆世之梟雄,人中龍鳳,必不為如此不智之事;最多向周王室索要爵位,割讓領土。

    齊、宋、晉、秦、楚、吳、越七個國家均當了一段時間的霸主,其興也速焉,其衰也迅焉!宋國本身實力就是不是大諸侯,宋襄公能當霸主完全是因為他秉承了齊恆公的遺志,做了幾件儒家認為道德高尚的事,故尊之為霸主;論實力宋國不堪晉國雷霆一擊,又不能擋楚國雄兵,秦國精騎,故宋國無代周的資本。吳、越兩國如同暴發戶,興得快,衰得更快,雖擊敗了齊、楚兩國,但是要越過晉國滅周,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齊晉秦楚四國均有實力滅周,但是相互牽制無法自由行動,故不如尊王當霸主以號令諸侯。

    周王室雖然地少人稀,兵微將寡,不堪大國一擊,但是他畢竟是天下共主,各國皆周王室所冊封。晉國、燕國等國還是姬姓諸侯、秦國還是東周開國諸侯,當時尊卑道德觀念還很強,禮治雖然已經崩潰,但還是存在的,故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周王室的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聖賢王,諸侯們誰打贏了他就給誰頒嘉獎王書,並不干涉列國們爭霸。故諸侯們也樂於不滅周王室,打著周王室的旗幟攻城掠地可也,自已要單幹,還真名不正言不順。

  • 13 # 葉子寫實

    武王伐紂後成功後建立了西周政權。西周政權建立後,為了對地方進行控制,周武王對他的宗室和功臣進行了分封,分封的諸侯,1,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2,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3, 隨從作戰;4, 交納貢賦; 5,朝覲述職的義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們的實力越來越大。加上週王室的衰落,比如周厲王時就出現過華人暴動,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逐漸強大,不斷襲擾邊境。西周末年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已經很弱了,周幽王時“烽火戲諸侯”的歷史事件不管是不是事實,都足以說明西周的諸侯不但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聯合戎狄部族共同對付周王室。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定都洛陽,史稱“東周”。東周時期,禮崩樂壞,很多諸侯王開始僭越。比如楚國先祖是周文王是祭祀時掌管火的,稱為有熊氏。在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當時的楚國是蠻夷之地,楚人認為自己的的封賞並不公正,爵位低,地盤又是沒人要的荒涼之地,後來不但朝見周天子了,到處征伐擴大自己的底盤,還效仿周天子稱王,分封自己的諸侯。楚莊王時,就曾經到過洛邑,問鼎中原,公開挑釁周天子的權威。

    現在考古發掘的秦景公一號大墓,其規制和葬俗也都超出了他的身份。

    春秋時期,諸侯們相互征伐逐漸做大,卻也顧忌著自己的顏面。周天子雖然形同虛設,諸侯之間在面子上還會顧及禮樂制度,誰動了周天子就會成為其他諸侯的眾矢之的,所以周天子動不得。周王時已經衰微,天子的命令已經沒有了效力,諸侯之間都忙著爭奪霸主的位置,他們也沒有必要動周天子。

    所以,周國雖然弱小,卻一直到了戰國末期時才被秦昭襄王滅亡。

  • 14 # 海洋377791

    周朝為姜子牙幫助建立!姜子牙是一位奇才,精通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墨家,儒家等。集大成於一身,傳世之作就是著名的六韜,三略!

    當時的人對這部書奉為經典。可是後來因戰亂遺失!相傳由張良在一坐石橋上路遇一老者,自稱黃石公。

    這位老者三次將鞋扔至橋下,張良三次撿回,畢恭畢敬!黃石公見張良宅心仁厚,又懂禮數,便將六韜三略傳於張良。後來舉世公認,張良為漢初三傑創立大漢!

    這書中所言,天道沒有出現大亂,不可輕言出兵,上位(天子)沒有大錯,不可妄言廢立。當時五霸雖強,但天子並無大錯!如果輕言廢立,不光諸侯不服,手下軍民也可能反叛自己,得不償失!此為一。

    天子雖然闇弱,但仍然有實力,一但開戰,並無全勝把握!此為二。

    五霸雖然國力強盛,但天下並設有出現混亂,天子也並沒有眾叛親離,百姓還希望平穩生活,這時輕言廢帝一但實力被瓦解自己也會萬劫不復!此為三!

    最重要的一點,五霸是以武盛,文治方面還沒有突破性革命。大家知,打仗需要錢糧。自身武力雖強,但經濟還是傳統的耕地,沒有,一個富饒的地區作為基地(稻穀是後來才流入中國)就冒險實行廢立,勝算太低。

  • 15 # 內求安己

    “春秋”是繼西周之後,“周文化、周政治”的延續期,東周的開始。

    舊事物的結束,繼而不是新事物的更替,反而是延續體的再生。

    【1】不言而喻,“西周根基未亡,僵而不死”。

    周朝建立之初,仍沿用“夏朝”的宗法制和“商朝”的分封制。到西周滅亡時,共276年。由此可見,基於家國同構的“天下共主”政治體系,還是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的。

    (1)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根深蒂固,百年來的思想觀念,還是在行為意識上“約束”著諸侯。就像剛長大的孩子,還沒有自理能力!

    (2)再者血緣關係還是有所依循和辨認。骨肉相連、血濃於水,也不忍率先同室操戈!不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血緣斷節、關係混亂。

    (3)原先的股肱之臣,位列諸侯,世受國恩,你能確保不站在“周天子”一邊嘛!

    【2】“霸主”只是佔上風,還沒有形成“碾壓性的絕對優勢”。

    好比一頭“雄獅”跟“群狼”樣,而“周天子”是狼群公認的“狼王”。遊戲規則是“打到認慫、服輸,點到為止、見好就收”。所謂“紅花還需綠葉襯”,還得出師有名,不能孤立無援!

    (1)其他諸侯也不能眼看你“一家獨大”。這也是“霸主更換”的內在動因。捱過打的諸侯,也是口服心不服,有機會了會投靠“新興勢力”攻打霸主。

    (2)何故“冒天下之大不韙”、孤注一擲,成眾矢之的,玩火自焚呢!不如,勝券在握、穩穩當當的坐“第二把交椅”,贏得個“生前身後名”。也不失兩全其美!

    所以說,“春秋五霸”是想動“周天子”,也不敢動!畢竟得“先求存,再發展”。

    愛歷史、觀歷史,歡迎討論!

  • 16 # 伯煜

    不是不想動是力所不能動,五霸在勢均力敵之下,拉大旗作虎皮為上策,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上上策,這也是春秋與三國不同之處。

  • 17 # 鴻哥iouyh福小鋪

    歷史上的春秋霸主之所以不敢動周天子的原因很簡單,人家的親戚多啊,西周71個諸侯國,絕大多數都姓姬,周天子的姓,他們的同族人,往裡的說是一家子,往外說是家族的分支,異姓諸侯國才幾個。

    若是在天下諸侯大多姓姬的情況下去動周天子,豈不是自尋死路,遭受天下圍攻?

    雖然周天子,這個家主當得亂七八糟,可分出去的分支可以罩得住啊。

    故此,春秋霸主們也就是掠奪一下人口和擴大一下地盤,在沒有收拾掉那麼多姓姬的諸侯之前,還是按捺住蠢蠢欲動的野心。

    當然啦,霸主也不白當,畢竟霸主也是變相地篡奪了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權力,這一點和後世的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情況差不多,利用霸權儘可能地獲取利益,削弱周天子,為即將到來的戰國天下奠定雄厚的基礎。

    三家分晉敲響了周天子姬姓被溫水煮青蛙覆滅的警鐘和預演,因為晉的主公也姓姬。

  • 1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為啥春秋五霸都沒有觸碰周天子?原因是,周天子還有利用價值。

    自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原來的"赫赫宗周″便因沒有了形勝之地而失去了對諸侯的威懾能力。

    遷都洛陽雖然可以使周王室遠離犬戎的威脅,卻也使其喪失了大部分地盤,周天子能夠實際控制的地盤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

    而且洛陽不僅缺乏迴旋餘地,還處於強國環伺之下!

    在這種形勢下,周天子已經很難有什麼作為了。

    所以,各個強國也沒有必要觸碰他。

    對於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雄主來說,非但不能觸碰周天子,反而要高喊“尊王攘夷”的口號,利用周天子“拉大旗做虎皮”為自己爭取道義制高點!

    齊桓公為了遏制楚國北進,也得以楚國“不貢包茅,無以縮酒″,天子命齊國興兵討罪為名義,率領幾國聯軍在召陵拉開架式向楚國示威,最終迫使楚國暫時屈服了。

    試想,如果齊桓公不是借用周天子的名義,而是“以諸侯戰諸侯″硬碰硬,楚國又豈能善罷甘休?

    後來,晉文公在“踐土”約會諸侯,也是借用了周天子的傳統影響力,方得以名正言順地成了諸侯各國公認的“霸主”。

    既然晉、秦、楚、齊四大國各霸一方誰也吃不掉誰,那麼保留周天子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並藉助周天子的習慣性影響力,摻雜進霸主的私貨,用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以壓服諸侯各國,豈不是更好嗎?

    退一萬步講,一旦拋棄了周天子,就會打破原有的統治秩序。

    而以秦、晉、齊、楚任何一個霸主的實力,卻都不足以建立新的統治秩序。

    屆時,除了造成局勢失控,天下大亂以外,對霸主將不會有任何好處!

    所以,周天子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才會僥倖從春秋一直保持到戰國後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專家?標準是什麼?僅醫院掛號,這個專家號那個專家號,又多!又貴!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