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旅大俠

    【老子《道德經》的主要思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姓李,名伯陽,亦稱李耳,號老聃,曾擔任周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博物館館長),他學問博大精深,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上承人文始祖黃帝、總結伏羲文王周公禮樂思想,開創了中華民族道統與哲學精神,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

    老子作為周守藏史,在通讀古籍之後作出五千字的《道德經》,包羅永珍而卻玄之又玄。《道德經》全文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上篇第1章到第37章為道經,下篇第38章到第81章為德經,全文以“道”為核心,闡述了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聽到的、聽到不到,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釋的完美無缺,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一、老子的宇宙觀思想

    老子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經》中採用推演的方法,層層剝開,露出核心,推演出人類、萬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認為,人類和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萬物,才有了人類。天地如何會存在?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麼?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所以,老子就勉強把這種玄妙的實體稱之為“道”。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就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老子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生於有形,有形生於無形。道的作用萬物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返動迴歸,在“強弱”、“高低”、“有無”這些兩極之間來回運動。任何事物生於無,最終從有返回到無,比如人未出生之前,屬於無的狀態,生下來之後就是有,死了迴歸於無。

    老子還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意思是說,盡力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牢牢地保持這種寧靜。萬物都在蓬勃生長從而觀察到了迴圈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繁茂盛,最終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無的過程,這裡的“各復歸其根”就是回到原點,是“無”也是“道”的意思。

    老子對“道”的定義是十分玄妙、無法明確定義,只能解讀,雖然道玄而又玄,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物體。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玄妙物體,可以稱之為“夷、希、微”,這三個字意思也是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學者也認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但也有很多哲人認為,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實體,儘管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是,道確實真實存在,因為道的存在,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因為天地的存在,才會有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學。

    二、老子的自然觀思想

    所謂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己活動,自己變化,自然而然,不事人為的意思。老子認為“道”有其自己的執行規律,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表述,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道”的執行規律,是人力所無法達到和干涉的,人要做的,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在自然執行的規律中自由地生活。對於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髮展、壯大自己。

    老子在《道德經》中直接用“自然”這一概念有5處,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在在都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句句都是在推崇人類“自然”地存在。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種意義上的“自然”與“人為”相對。譬如說,牛馬生下來就有四隻腳,它在露天吃野草飲泉水,在森林原野自由自在奔跑遊蕩,這就是自然;而人類用轡頭套在馬頭上,用韁繩穿過牛鼻孔,又在馬腳底釘上鐵蹄子,用馬廄或牛欄把它們圈起來,這就是人為,人為也就違反破壞了“自然”。落實到人類自身,“自然”就是指人本真的存在狀態,也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沒有被人為地扭曲,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沒有被矯飾遮掩,這種意義上的“自然”則與虛偽做作相對。老子的“自然”就是“道”的本質特性。

    三、老子的社會觀思想

    在政治社會方面,老子是典型的無為哲學。他提倡統治者要奉行無為而治的治理原則,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要瞎折騰,用無為虛靜之道來治理國家和人民。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既是“道”,而“道”是取法於自然的,這樣的“自然”,是“無為”的,然而又是“無不為”的。於是“自然主義”或“無為主義”,便成了老子社會觀的核心。所以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世,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反之,如果違反自然,妄事作為,則一定得到相反的結果。“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在老子看來,天下一切爭亂,一切禍患,一切罪惡,一切腐敗,以及人民所受之種種痛苦,都是由於在上者之妄好作為所釀成的。因此他極力攻擊當時統治者的“有為主義”。他把統治階級的種種作為都加以考察、分析、批評。戰爭是當時一切“有為”中影響最大而又最壞的。因此老子極力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這是很明顯的非戰思想。其次,為老子激烈反對的是當時的嚴刑酷罰和橫徵暴斂等。他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此外,凡是可以助長奢侈,引起爭奪,造成禍患的聲色貨利,遊樂田獵,奇伎淫巧等,都為老子所厭惡所抨擊。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根據了他的“無慾”,“無智”和“不爭”等無為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原理,最後便提出了他的理想社會的主張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原始部落社會或氏族社會的理想化,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他企圖將當時已經發展到高度的,並且正在衰落的封建社會拉到原始的部落社會或氏族社會去,這顯然也是違反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勢,是不“自然”的,等於要將“人”再回復到“猿猴”的形態去是同樣的空想與反動。

    由此可知:老子的社會觀,就其自身的邏輯結構而言,雖然很能連貫一致,很有系統,似乎沒有什麼矛盾,似乎“自然”、“無為”、“不爭”和“無知無慾”等,都是從他的“道”邏輯地發展下來的。

    四、老子的人生觀思想

    老子奉行的知雄守雌、貴柔守弱、甘為人後的人生哲學。老子認為一切看似柔弱的東西,恰恰是最為強大的。他經常舉例子說,活人的身體是柔軟的,只有死人財堅硬,充滿生命的樹木是柔軟的,而枯槁的草木是堅硬的,牙齒堅硬則容易脫落,而柔軟的舌頭則不會,看似柔弱的水,卻可以水滴石穿等。

    老子認為,人要學會示弱,學會隱藏。用句俗話說,就是聰明的人死得早,愚笨的人睡大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最能持久的東西不是剛強者,反是柔弱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因此他教導人們要向柔弱的水的品質學習,要善於處下。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有“韜光養晦”、“難得糊塗”、“假痴不癲”等等。總之一句話,再牛逼的人,也有不牛逼的時候!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老子認為人的黃金三法則是:“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為人處世,最紛擾的一個字就是爭,眾多的吵鬧、喧囂、摩擦、嫌怨都是爭的惡果。爭來爭去,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塵世,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了,無謂的爭是愚蠢的行為。

    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當自己處於被動或不利的地位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不但能規避風險,脫離困境,還可以另避蹊徑,佔據主動位置。時機未成熟時,要分清楚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忍的時候就得低頭,切莫因一時的衝動而抱憾終生。哪怕是你看似是窮途末路了,但也不要慌張,享受當下的生活好了,或許人生美麗的風景,就在你的平靜的享受和堅守之中。所以,以退為進是大智慧。

  • 2 # 道本管理學院

    轉自喜馬拉雅“齊善鴻講道德經”課程,齊教授的解答,甚為受益:齊教授提到,可以用這樣一種數字的方式來展開:

    1、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子的《道德經》,那肯定就是道德。

    2、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老子的思想,那肯定就是“天道”與“人道”。

    3、如果用三個世界來描繪老子道德經的圖畫,老子說了三個世界:一是客觀世界,二是主觀世界,三是悟道後的主客觀合一的世界。

    4、如何戰勝主觀的干擾呢?老子用了“四絕”: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

    5、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居功,不戀權。

    6、如何清理自己的汙染呢?老子警告人們無色、五音、五味、難得之貨,馳騁畋獵,還有那些自以為都會讓人心智迷失。佛學所對應的話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入手,無色聲香味觸法。

    7、七個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八個維度:禍福、正反、陰陽、貴賤、強弱、高下、雌雄、天地。

    9、九大信念:相信自己之外的道最大;明察肉眼世界分成的兩極是製造矛盾的道具;知道有無兩種存在時刻轉化包圍著我們;懂得人效法天道才能生出真正的人道;堅信上善若水可以與萬物合一;知道人為的很可能違背大道而白費功夫;懂得做大事的不爭小事之利之理;懂得唯有主動平衡自己才能得到天道般的力量;樹立一心利他、不求回報、萬事回問自己的天使信念。

    0、虛極靜篤,與天地萬物合一,完成自己與世界的和解,真正地融入宇宙,消滅主觀世界的一切矛盾。

  • 3 # 雜家歸真

    道德經講的什麼?在這方面我覺得羅大倫講的有道理,老子的《道德經》最早寫的時候並不是給大家修煉用的,而是告訴一個國家領導者,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它講的是領導者法則。為什麼這麼說呢?

    《金人銘》據說是因為刻在太廟裡面金人背後而得名的。內容是以前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金人銘》裡邊的內容今天我們能看到一點兒,不多,但能看到一點兒,看到的內容跟《道德經》一比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話也一樣。

    為什麼說《道德經》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比如,《金人銘》裡說:“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什麼意思?江河為什麼能統帥百穀呢?因為江河它低下。那麼老子怎麼講呢?“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大家看這兩個句子實際是很一致的。

    說明什麼呢?說明老子當年見到了這些國家文獻。老子感慨世事動亂,希望國家領導人能夠賢明,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所以老子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希望後世的領導者學習。

    這就是我認為《道德經》裡講的都是領導者法則的原因。

  • 4 # 李航解說老子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

    現代醫學清楚地解釋了人的生理成長,但我們對於人的心理成長還是充滿了疑惑。人會在哪個年齡擁有慾望?什麼時候具備邏輯?什麼時段產生社會性?什麼時間心理系統成熟?而在這些功能出現的時候又面臨什麼問題。人的黃金年齡段何時出現,人們能夠把握住這個非凡的階段嗎?依照年齡順序解讀《老子》會為我們解開這些疑惑。

    引言:《老子》的結構

    01

    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為解讀《老子》提供依據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聯絡是自波爾以來很多物理學家感興趣的話題,然而,這之間的聯絡之密切程度可能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高許多。

    05年夏天,讀過《時間簡史》之後,又一次拿起了二十年來一直反覆閱讀的《老子》,當讀到第十四章時,發生了奇妙的聯想,眼前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儼然是物理學不確定性原理的翻版,而“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又是光速恆定原理的準確表述。在《時間簡史》中,霍金以兩個原理為基礎構建了描述宇宙誕生及發展的大爆炸理論,而《老子》的第十四章中透過“復歸於無物”將兩個原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種奇妙的聯想所產生的興奮讓我進一步在《老子》中尋找現代物理學的影子,果然在《老子》二十一章中找到了對黑洞的精確描述;在第二十五章中看到了大爆炸理論所展示的宇宙的誕生和演變;在第四章中看到霍金為了描述宇宙之初由於時間剛剛誕生使得數學推理工具沒有可依據的時間軸所設立的虛時間;同樣在第四章可以看到霍金對大爆炸理論的最新貢獻--黑洞輻射;更令人驚奇的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原則,“費恩曼歷史求和”所闡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正是《老子》二十一章中的“自今及古”。《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吻合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全方位的、系統的吻合,霍金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所介紹的物理、宇宙理論,其中所有的重要環節和原理都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精準的、並且是更加簡練的闡述。儘管《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著實令人驚奇,但更令人著迷的是老子是怎樣發現這些真理的。顯然,和今天的我們不同,老子沒有現代物理學的觀測手段,也沒有兩千多年來人對宇宙認識的積累。那麼,發現同一個自然真理的老子走的只能是一條與物理學家不同的路,用的只能是與物理學所不同(觀察自然、宇宙)的方法。老子自己說的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透過人來了解地、透過地來了解天、透過天來了解道、瞭解了道就可以瞭解道所創生的萬物自然。顯然,老子告訴我們他是通過了解人來發現今天物理學家透過物理理論、天文觀測所獲得的宇宙真理的。現在,當我們假設老子用與物理學迥然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觀察人的方法發現了宇宙萬物所遵循的規律(老子稱其為“道”)時,一個更加令人振奮的推論就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物質宇宙與人文精神雖然看上去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源自同一個起點。就如同京廣鐵路和京滬鐵路,雖然走的路線不同,鐵路線兩側的景觀不同,但順著它們都能找到北京這個共同的起點。

    02

    《道紀》與《玄德》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殊途同歸意味著萬物自然、人文精神都來自與同一個源頭,這個結論恐怕比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更加有意義。順著這個思路,結合《老子》和《時間簡史》,很自然地我們就可以發現絕對光速宇宙觀,這個宇宙觀基於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一個世紀以來所建立的現代物理學,透過兩千餘年歷久彌新的老子思想的跨學科印證,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透過這樣的宇宙觀找到了它們共同的起源---道。以老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全方位吻合為基礎,設想人文精神和宇宙物質來自同一個起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學大發現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有,也可以說更為重要的,是宇宙觀的改變。三百年前由牛頓、伽利略所構建的,以無限時空為背景的絕對時間宇宙觀就會被新的宇宙觀所替代。新的宇宙觀以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為基礎,我們將其簡稱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由於絕對光速宇宙觀基於現代物理學和老子的發現,而他們的發現又是透過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完成的。因此,絕對光速宇宙觀就成了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共同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透過它來解釋物質宇宙的運動規律,同時也能解構人文空間的構造及奧秘;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看清楚以往物理學、宇宙學(例如地心說、牛頓力學)的合理部分和侷限性,同時也能夠看清古今中外各種解釋人及萬物起源的人文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侷限性。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尺子,不僅可以量出牛頓力學所適用的範圍,告訴我們牛頓力學為什麼不能解釋宇宙的誕生;與此同時,由於這個宇宙觀同樣適於人文思想,它還可以量出孔子思想與孟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完全不同,反而和老子思想有著本質上的一致。以上這些想法和思路,乃至嚴格的邏輯推論都寫在我的第一本書《道紀》之中。

    依據《道紀》所構建的絕對光速宇宙觀,以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一致性為基礎,參照現代物理學對物質世界的研究成果,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用於研究人精神世界的人文系統。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衡量自然萬物以及人文精神的尺子,在這把尺子的梳理下,原本不太容易透過精確的科學語言來描述的人文世界,就可以透過科學的語言和方法非常精確地呈現出來。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許多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以及解釋人文精神的一些概念,像慾望、邏輯等等都在這樣的梳理之中成為了人文系統的組成單元,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作用,在道的運動之中,它們所組成的系統獲得了動態平衡。這個依據老子、孔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成果所建立的人文系統可以使得我們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執行狀況,指導我們應對人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這個人文系統的建立過程,以及它的運用方法是我第二本書《玄德》的主要組成部分。

    03

    《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道紀》和《玄德》完成之後,獲得了不少朋友的喜愛和支援。這兩本書中有許多地方引用了《老子》和《論語》中的某些片段,並且依據絕對光速宇宙觀對這些片段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很多朋友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解釋這些片段,多次建議我全解《老子》。這些建議我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並一度試圖開始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老子》之中最難解釋的幾章,像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都可以獲得完滿的解釋。其餘的章節解釋起來似乎並不困難,因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為我們提供了至少兩類很有用的資訊,其一就是剛剛提到的最難解釋的幾章,透過這幾章的內容,按照邏輯一貫的原則,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學習其它章節。除此之外,在《道紀》和《玄德》中所建立的人文系統模型較為清晰地解釋了《老子》中的所有基本概念,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的那些含義模糊的人文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慾望等等都在人文系統的幫助之下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和定義。有了這兩方面的資訊,全解《老子》似乎已經成為了可能。但是,事情並非像我想象的那樣簡單。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單獨解釋《老子》中的各個章節可能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各個章節的聯絡上。很顯然,《老子》不是一本文摘或言論集,其八十一章的前後順序一定包含某種含義。也就是說第一章“道可道”之後為什麼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第二章,這之中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關聯。找不到這種邏輯關聯,《老子》會由於各個章節自說自話而顯得邏輯凌亂,其思想價值也因此會大打折扣。很長時間,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老子》各章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全解《老子》的意義不大。

    以我們今天寫文章的思路來看,老子寫下這五千字所依據的邏輯線索不應該太複雜、不應該在行文之中隨意更換。也就是說,老子應該是依據一個簡單的、前後一致的邏輯線索,透過五千字完美地展現了道的特徵。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翻看了許多《老子》的註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我依然沒有找到這樣的線索。對《老子》全文的解釋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直到有一天,我接近7歲的女兒為我提供了奇妙的機緣。

    6歲多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和每個同齡的孩子一樣,她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成長問題。處於這個年齡的她比以前多了一個毛病,就是愛自誇,並且是在貶低別人的基礎上的自誇。當我詢問了她在班裡的狀況並且接觸了她的一些同學後,我發現這不是她獨有的毛病,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普遍現象。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怕別人說自己某方面不強、愛出風頭、喜歡透過貶低他人而證明自己等特徵。面對這種狀況,我開始尋找一些“品德故事”來和女兒共同學習,但效果不明顯。我想其中原因是,這些“品德故事”在宣傳謙讓、寬容的品格時刻意地忽略了人爭勝的本能,也就是忽略了人的慾望。而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人,特別是中國家長非常在意的一個特質:創造力,恰恰和這個有著競爭色彩的慾望緊密相關。事實上,家長很大程度上直接地、或間接地在鼓勵孩子保有創造力,保有競爭的激情。保有競爭力的同時,人的爭勝本能就不會被壓制,如此一來,那些“品德故事”就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了。於是,我開始在《老子》裡尋找適用的章節。很順利,我發現《老子》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正好符合目前我女兒的狀況。與那些“品德故事”相比,老子沒有忽略人的爭勝本性,而是告訴我們只有謙遜、寬容(後其身),才能獲得真正的榮譽和自身價值的體現(身先)。我將這一章的意思講給女兒聽,果然起到了我期望的效果。不僅如此,進而我又發現,《老子》的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很適合她。於是,我將這兩章講解後讓她背誦,過了一段時間,她自誇的毛病就明顯改善了。這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老子》五千字、八十一章中,只有第七、第八章非常適合我6歲多的女兒?難道......?《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就如同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一霎那間,《老子》各章之間被人的年齡串聯起來。我開始翻閱其它章節,發現這樣的設想是合理的。《老子》前面幾章主要描述道的特性,這符合嬰兒就是道體這個老子一直闡述的觀點。不僅如此,有關治國、治民的篇章都出現在40章之後,這和大多數人會在40歲後逐漸獲得社會給予的權力,成為各自單位的大小領導是相吻合的。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霍金是怎樣透過物質世界來闡述道的,就會發現他是透過宇宙的誕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來闡述那些反常的規律的。也就是說,霍金是透過宇宙的年齡來展示道生宇宙、並推動宇宙發展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如果老子透過某種方法獲得了現代物理學家透過觀察宇宙所瞭解的道,那麼老子也會同霍金一樣,藉助某個道所創生的個體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詮釋道的特徵。而這個老子所研究的個體是人,於是,按照人的年齡來觀察每個年齡段所反映出的道的特徵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我女兒6歲多時,正是她人生的第七個年頭,於是,《老子》第七章正好反映了她在這個年齡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當時她的年齡距離7歲,也就是人生的第八個年頭並不遠,於是,《老子》第八章也很適合她。

    搞清楚《老子》各章排序所以據的邏輯背景令我興奮異常,因為這種邏輯關係符合我的預期。以年齡為基礎,這樣的邏輯順序簡單而有效,霍金依據宇宙的年齡來闡述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好了,既然我們已經找到《老子》各章的排序依據,按照這樣的思路,在絕對光速宇宙觀的基礎上來全解《老子》就變得有可能、有意思了。心動不如行動,就讓我們從人生成長角度看一看老子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道的畫卷。

    後續章節詳見:https://www.toutiao.com/i6636969052877095432/

  • 5 # 發現128041785

    謝邀請!自從人類發現了道,才有了其名字。而老子又強其名提高到形而上的萬物之始之使命。認為其是天下萬物之母而神奇,故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的,“道"雖是形而上之神奇,而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可以解說的,是可以“觀其妙和觀其檄″的,也可以從其理解出人類自身與萬物關係之道理,以更有利於人類自身更好的生存與社會之安定;這恐怕就是老子生前留下最有意義之有為吧。讀《道德經》,只要避免牽強付會,斷章取義,都能理解出其是非常富有邏輯性和哲理性的正能量人生觀。以上是本人現醜之理解,也是本人的班門弄斧,以為拋磚引玉也。

  • 6 # 黃若江

    老子是大行者,從《道德經》道可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分明可從《金剛經》得印證。但心印了(無二無別)才是正法。我自以為,要跟隨老子學習,行,緣分嘛。但要致誠叩拜以至於感應到他的存在。再,我自己認為,《道德經》其他詞句一定要求老子指點是不是真傳。第三,經是可以唱誦的,這樣感召到或召喚到善的力量的加持更明顯。這些個文字供參考吧,閱後從心清淨刪除吧。

  • 7 # 生活本是修行

    感謝邀請,道德經,如何去理解其實書中就有答案,這本書解讀它經常會進入誤區,但是也有大家公認的至理,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就有很多人斷句不同,有解讀為可以言說的道理就不是真的道,有的解讀為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的形態千變萬化,不可名狀。我們且不說那個是正解,帶著問題,我們來說說其它篇章金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講的是水的特性,也講的是道的特點。

    再看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熟為此者,天地。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本章內容比較短,就兩句話,二十一個字。不要以為這是平平常常兩句話,是說什麼是道,怎麼認識道,還有其它章節的道都有各自的內容,以上講的都是天道。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順應自然,善於選擇地方。

      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榮華富貴只求靜謐自得,心清自是舒適,沒有錦裘羅被,至少可以享受到世外之樂。何必弄得“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呢?

      “心善淵”——心胸如水一般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默。

      胸懷大志者不逞口舌,攜清靜者不快言語。我心自知,不言不談,一笑了之,任憑流言蜚語東街西巷走去,我穩如山;任憑周遭怨聲載道瑣碎煩心,我平如鏡。

    沉默是金,以退為進,正是老子“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辯證法觀念體現。這是何等的修養,何等的胸懷!

    終篇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講的是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今讀道德經這麼久,如果說中心思想的話其實通篇講就是人道天道,以及人與自然乃至於宇宙之間的關係,是心靈與天地合一的關係老子希望人們效法學習天地,不爭之德。

    這四句可作為中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8 # 自然之家浩宸師兄

    道可以展現出各種形態、生命,日月經天、山河行地、春風夏雨、草長鶯飛……萬事萬物都屬於道的一小部分,道出生萬法,但萬法並不等於道。師姐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就像雞生蛋,但蛋並不是雞。正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無形無相、非空非有,本無一法卻出生萬法。宇宙原始狀態,無形無象,祂是空的,就是無極的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萬物……

    天地是真空,才能運轉山河大地;一個杯子是空的,就有無限的可能。迴歸修行,首先要有空杯的心態,如果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成見,只能固步自封,無法突破。《六祖壇經》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五祖為何不傳法給才高八斗、能言善辯的神秀,而是選擇了貌不驚人、只會砍柴搗米的慧能?

    我們每個人也都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執著太多、妄想太多,六根不得清淨,大腦這個凡夫忙的不得了。修行是做減法,攀緣越來越少,執念越來越少,業債就越來越少,習氣也越來越少,直到無,就是真心所在。《碧蓉師姐節選》源自微博:靈芝師姐

  • 9 # 幸福居士墨韻齋王雅欣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老子啟示人們:如何認識“道”,如何觀察“道”,如何運用“道”。

    開篇既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問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是說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不是哲學意義上真正永恆的“道”;

    同理可以用言辭說出來的“名”,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恆的“名”。

    “無”,是天地的初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認識“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邊際。

    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源頭。

    也就是“無極”,是“道”的源頭。

    在《道德經》中,老子也啟示人們:“道”的根源及源頭是“無極”,沒有邊際,是無法追溯求源的。

    那麼老子在這裡也啟示我們“道”是無法追源的,因為它沒有邊際。

    我有個大膽猜測:老子是不是也在啟示我們不要去追溯“道”的源頭了!是無法追溯到的,或者是讓我們不要去再追溯了?

    是不是希望人類永遠不要解開“道”的源頭奧妙呢?

    永遠讓它神秘下去呢?

    ……

  • 10 # 公民閒談

    首先這是一本哲學書,所謂哲學不過宇宙,人生而已。

    道者,宇宙之道也。

    德者,人生之得也。

    道為萬物之所動,德為百姓之所幸。

  • 11 # 詩驀詩書畫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主張一個“道”字,“道”是天地而生,所以“道”屬陰陽。天地萬物皆有陰陽,比如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陽),一種是女人(陰),陰陽結合講的是互補,不然怎麼有一句話叫:“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呢?”大家都懂得。還有我們身體受損,男的陽氣虧損,採陰補陽;女的陰氣缺乏,採陽補陰。這就是養生之道。為什麼《道德經》主要圍繞“道”為中心?因為天地萬物互補了也就衍生“德”。夫妻之間相處,同甘共苦,不離不棄,恩愛到白頭;朋友之間和睦相處,互惠互利,友誼天長地久;長輩與晚輩之間感恩相處,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天經地義……當然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互補了得出“德”的產物。既然“道”講陰陽,輪迴語佛,水滿則溢,月盈虧多,萬物軌跡,自然法則,蒼穹宇宙,無限謎多。人與自然萬物,順導利我,逆導而行,禍患源河。這就是“道”講天地人和的精髓。當然,肉體的本身,有著無窮無盡的慾望,驅使著我們不停的奔波追求,只要不違背“道”之陰陽,也就圓滿如意。

  • 12 # 撥亂返正

    用道德經可以解釋“靈魂”與“生死輪迴”到底咋回事!

    天地萬物的道就是靈魂,道看不見,卻對我們身邊的萬事萬物起著作用。你看不見他,卻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比如大米,水,空氣等等可以養人,但自然災害,人禍等可以傷人滅人,這種萬事萬物的相生相剋就是道。

    道存在萬事萬物中,因為不同物質條件的限制,道發展出了不同形式的事物,比如雞,鴨,植物等等,雖然他們形態不同,但他們卻都是道在不同條件下發展變化來的!

    道的內容是陰陽,陰陽相生相剋造就萬事萬物的發展,由低階向高階生生不息地發展!陰陽的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道發展成人,表現出來的就是人道,人道也包含著陰陽。我們怎樣做人直接決定了人道陰陽力量的變化,你做好人你的陰性力量就會增大,你做壞人你的陽性力量就會增大!當你死去,但是道不會死,會根據你人道的陰陽力量變化來決定下一步往哪個道上發展,是往高階形式發展還是往低階形式倒退,但高階形式肯定決定低階形式。死不意味著死,她意味著一種質變,到底是低階質變還是高階質變,完全看你生前是咋樣做人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做好人!這種拋棄肉體往更高階形式發展的規律叫否定之否定規律,也即宗教所說的生死輪迴,但這否定之否定式的輪迴不是宗教的平面式的生死輪迴,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螺旋式地發展的!人決不是宇宙中最高階的生命形式。

  • 13 # 蓋天宣夜說

    老子著作《道德經》,是有圓陰(原因)前提的!做過管理由夏殷商繼承下來上古歷史文獻竹簡的周朝書吏老子,不會無緣無故的在年齡已經不惑之年又心血來潮的寫這僅有五千言的《道德經》!如果老子曾管理並閱讀過的上古文獻竹簡還繼續的存在,老子著作《道德經》豈不就屬那畫蛇添足?“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什麼問題被連根拔掉,或脫離掉?會影響到子孫後代人的思想信仰祭祀問題?“專心治柔(女)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五千言的《道德經》,濃縮了人類起源的“夜裡成人、東成西就”的——往古夜也,來今晝夜經歷,亦可稱謂《道路經》!其中心思想:東南以南,風月無邊……。圓來圓去圓是水的蓋天宣夜與渾天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對你說過最甜的一句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