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認知心理研究者

    頑固與偏見

    為什麼人的年齡越大,越頑固?越頑固偏見,煩惱越多?生活反而越來越有規律性?

    人類的大腦神經元系統發展最迅猛的階段是3歲前,大約在13歲基本停止,神經元組合在一起形成神經迴路,相當於一個“區塊”,區塊的節點就是突觸,突觸是神經元形成“區塊”的最主要的聯絡員,突觸與突觸之間的資訊傳送主要靠腦電波,所以你在大街上看見一條狼狗的時候,或者看見一位衝你微笑的美女的時候,腦電波的頻率和振幅都不一樣的!

    其實我想表達一個意思:13歲以後的人很難改變!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教知識,同時也要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習慣,而學習習慣的養成期基本上在小學終結,我不知道誰發明的,小學生畢業的年齡12歲就剛好是學習習慣培養的窗戶期。

    初中階段開始的學習習慣工作,基本上進入了“矯正期”,而非小學階段的“養成期”,何謂矯正期?通俗點說就是園丁修剪花木,當然花木很容易修剪,枝葉被剪也不會喊疼,而人的學習習慣矯正期則會拒絕修剪,成因為如此,說一句接地氣的話:13歲喊什麼學習習慣培養,那都是騙人的鬼話,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只是喊喊口號而已,雷聲大雨點小[囧]。

    十三歲以後人的液體智力基本上隨著神經元的數量、神經迴路的穩定等指標而“塵埃落定”,十三歲以後教育發展的都是人的晶體智力。我有時候覺得,就算學校很多領導講話的時候,也是在說假話,我也沒有膽子去問這些領導幹部,其實我一直就像好奇滴問一句:老大,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13歲以後培養學習習慣,從理論上講是不可能的!突觸的數量和神經迴路的區塊已經很難突破了。

    在此,我對那些能戒菸戒酒戒色戒賭的人表示無比的崇敬!活生生地把自己的神經迴路區塊鏈給打碎啦!看著都疼呀!這些人打破了13歲後不能建立新的神經迴路的科學理論,簡直就是“神人”,這說明什麼?大多數的科學理論是給一般人看的,你見過會上樹的豬 嗎?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這道題的答案了,人的年齡越大,神經元的數量開始下降,神經元中突觸的數量自然也下降,突觸是神經元形成迴路的組織者,聯絡人,一旦突觸數量下降,建立新的神經迴路的機率越來越渺茫,而只能維持以前舊的神經迴路,突觸數量減少就會導致舊的神經迴路變得越來越孤獨,通俗點說就是頑固不化[尷尬]。

    年輕人買衣服的時候,花色和款式各種各樣,你有沒有發現:進入中年後,花色和款式的數量急劇下降,越來越呆板,有時候同款的褲子一買就好幾條,今天終於明白:神經元的突觸才是真正的元兇!

    也真是突觸的數量減少,導致區塊與區塊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少,我經常看到企業培訓中講什麼“改變自己”之類的話,其實都是屁話,一個人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話,他就是“神人”,怎麼可能來“打工”?

    所以我不止一次提醒我的那些做老闆的朋友,員工身上的毛病如果影響公司的業務,你可以辭退他,但是如果這個毛病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那就只能將就一下,別扯什麼改變自我之類的話,沒有意義,因為絕大多數的人13歲以後就很難改變,尤其是以前的壞毛病,當然改掉壞毛病和培養新習慣是兩個概念,你所要培養的新習慣如果和這個人身上的舊毛病之間沒有關聯度的話,也是可以的,只是比13歲以前難度大一點而已,但是如果新習慣和舊毛病之間存在關聯,那麼新習慣培養也是大機率的失敗!

  • 2 # 葫蘆娃表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弱弱的反問一句:為什麼年少輕狂,卻沒有煩惱?

    你肯定會說答案很簡單啊:吃飽喝足了,就朝學校方向奔跑;沒有錢了,就問老爹老媽要;每天放學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想一下最愛看的動畫片放到第幾集了,然後和小夥伴們一起探討動畫片裡的內容……

    是啊,煩惱對兒時的我們是不存在的。要說真的有煩惱的話,那就是擔心被班級裡的張三欺負,擔心放學後被他的堵在校門口要零花錢……

    隨著我們漸漸地長大,當我們從學校步入社會後,我們漸漸地發現有一大堆的瑣事在等著我們:

    尋找工作的壓力

    小時候的我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生病了,父母會陪伴著我們,身上總不缺零花錢,那是因為父母每個月都會定時把錢放在我們的儲蓄罐裡……

    如今,我們長大了,就要過著成年人的生活了,父母老了,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陪伴我們身邊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滿懷感恩之心來回報他們。

    因此,我們要靠自己,像他們年輕時一樣尋找工作不僅要養活自己,也要儘自己的贍養義務去對待我們的父母。

    可是,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並不像小時候看動畫片那樣的簡單,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好被別人批評的心理準備,懊惱、沮喪、痛苦諸如此類的負面情緒的詞彙時常伴隨著我們。

    我們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成年人的世界卻有這麼多的煩惱,於是我們不得不時常幻想:假如有一臺時空穿梭機,我會毫不猶豫地穿越到小時候,因為那裡沒有煩惱。

    購房、婚姻的壓力

    曾幾何時,小時候的我們待在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裡,認為外面的世界再大,那都不屬於我,我只需要一個自己的小世界。

    隨著自己長大後,才發現小時候那些幼稚的想法是多麼的可笑,一個人怎麼可能永遠住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呢。動畫片裡都在上演英俊瀟灑的白馬王子要與一個白雪公主結成連理,我們怎麼可能一個人過一輩子呢?

    可是面對那些直入雲霄的大廈,我們才感覺自己有多麼的渺小。我們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何其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啊!以前曾記得一部火便大江南北的《蝸居》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現狀,現在的房價如同沸騰的開水,你越炒,它越沸騰啊。

    於是長大後的我們,再也不相信童話裡的故事是真的了,沒有房子,婚姻都是浮雲。

  • 3 # yw誠信

    乾龍游江南時看到人來人往,一時興起,就問旁邊隨行人員,你們看這裡有多少人。隨行人員左顧右盼,目測估計,說了許多答案,乾龍都不滿意。一個和尚上前說,他只看到兩個人,眾人非常驚奇,怎麼才兩個人。和尚不慌不忙說出了答案,一個是名,一個是利。乾龍聽後哈哈大笑,對和尚大加讚賞。世間的云云眾生忙來忙去,為的什麼,說白了就是為了名利二字。人小的時候,不知道名利的重要,很少為名利操心,自然就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名利的欲求愈發強烈。尤其是到了中老年,身體精力下降,而名利心仍不減,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使自已越來越心煩。總得來說,這些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少一些煩惱就要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年少時努力學習,壯年時努力工作,老年時清心寡慾,這樣就不會產生太多的遺憾和煩惱。

  • 4 # 職場說媒

    隨著年齡的增長,煩惱增多,也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想兒時少年時,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多好!人,特別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以來,煩惱就伴隨而來,隨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經歷上學、就業、結婚、生子,還要照顧父母和親人,尤其是40歲左右的人,可謂上有老、下有小,負擔重,生活壓力大,還要面對並處理好單位及同事之間的關係,所以煩惱自然而然就多了。

    每個年齡段都有他的煩惱事。比如50—60歲,孩子們基本成家立業,但為了孩子的家庭,也煩惱,如遇到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的女婿,父母有又操不完的心,所以,人只要活著,或大或小、過多或少,都有煩惱,沒有煩惱,那是超人。

    總而言之,遇到煩惱,找知己談談心,或聽自己喜歡的歌曲,或出去旅行,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切不可喝悶酒、抽大煙,做出令親戚朋友傷心之事。祝我們每一個人都快快樂樂的生活。

  • 5 # 夢築新農

    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

    在我們的傳承上,要求與現代是不相一致的。

    電視劇大宅門的故事那是歷史,什麼幾世同堂,內勾外鬥稍停了嗎,提倡的為人須學張公發,九世同堂入金人。封建啵?

    歷史的中國④萬萬同胞是我們的記憶。現多少?十幾億!

    森林法則,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弱肉強食的過往,爭鬥不息的戰爭,百年略強的蠶食吞噬,安寧了我們這一代,方為小康。

    鬧騰的世界值未消停,訾視與鬧騰的作為從沒消減,按東凸西的表現或增或長。如此等等,客觀的改變了生存環境與生態園,是不言而譽的事。生活中矛盾的存在與客觀世風的衝擊,碰撞,時局的變幻,無不影響人們的認識與傳統的變革。

    因此上,人們均在追尋怎麼了?怎麼辦?怎麼變的探討。

    那麼,按傳承,人老了,勁完了,該息息了,照顧好兒孫,享齊世之歡。或安度晚年,享清福。

    而現實中,人口老齡化,青春壓力大,矛盾多突出,處處需花花。沒有條件的,你還要享清福,不思考?有條件的你還不思想?天天樂合,日日笙歌?

    由此說來,各人各有志,各人各活法,不可一致,不可劃一。是不是,這個理?

    你還要天天穩定?日日休閒?

    你還要享清福,做罷手老者?講句不好聽的話,你夠資格嗎?老實說,我不夠這個資格,也缺這個底氣,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最好一時分成兩半用,白天黑夜均努力為上。沒有時間閒聊,築長城,博彩,等等的玩遊戲,也不合我為人的心懷。別的不講,總要明白一點道理吧?

    這就是我的觀點,我的思考,我的作為,我的風格與品行。i未必從眾。因為我不夠資格,拼不起,就如孫洪鶴所講的,本來就沒有,還想怕丟啥的觀點,我贊同。

    就如智言講的,不學習等死,學習了找死。我想正反存在其,不如拼到底。

    老年我在校學習中,有位先生講了一句什麼?知識愈積愈反動的話,也許是描述多思多想的結論。不妥地方敬請批評,僅為一家之言。@書山友師 @孫洪鶴

  • 6 # 老人61461546

    應該是這樣。年輕相對單純一點,創業忙一點,閒空少一點,所以煩惱少一點。老人頭腦複雜一點,閒空多一點,所以煩惱就多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感覺baby和熱巴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