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文這一塊佔分比較大,那麼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呢?
8
回覆列表
  • 1 # 批作文

    這個問題略微顯得“大”了一點,只能抽象地說幾條原則吧。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多寫作,“四多”原則。

    所謂多閱讀,就是要孩子多讀書。最理想的讀物,當然是古今中外的名著了,什麼《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之類,不需要我重複。雜誌,比如《讀者》《意林》之類,特別是他們的校園版、作文版,有針對性很強的內容。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其中的道理就是,讀的多了,就逐步建立起關於文章的印象和概念來,動筆寫作的時候,內心裡就有了正規化和模板。

    所謂多觀察,就是要深入生活,貼近生活。有一個笑話,講的是一個秀才寫不出文章,跟別人抱怨說,寫文章比生孩子難多了。因為,女人生孩子雖難,但她肚子裡還是“有貨”的,自己的肚子裡什麼都沒有啊。為什麼好多孩子很感覺寫不出作文來?就是因為他們平時不太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所以到了寫作的時候,自然只能發出秀才式的感嘆了。改變這種情況,只能是日積月累,從生活的海洋裡舀出屬於自己的素材來。

    所謂多思考,就是長點腦子,不能只做生活的搬運工,還要從現象看到本質,從司空見慣裡發現與眾不同。同樣是寫東西,有的人寫出來就洋洋灑灑、落落大方、發人所未發、直指要害,而有的人寫出來卻千篇一律、味同嚼蠟、平淡無奇、讓人不想再看第二遍。為什麼?就是因為前者會思考,後者不用心、不過腦子。思考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平時的訓練得來。多思考,腦子自然越用越靈活,遇到作文題目的時候,馬上就會有想法。

    所謂多寫作,就是要勤練手,筆耕不輟。俗話說,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寫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可能也很痛苦。可是,少小時候養成了這種良好習慣,不僅僅是考試作文能得高分,而且會讓一個人一生受益。我們放眼看看職場,沒有文字表達能力的人,真的很吃虧。所以,多寫作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人生儲備財富和資源,不要喊苦喊累。

  • 2 # 老穆說語文

    關於這個問題,穆老師之前在文章中明確指出瞭解決辦法,今天就把文章部分內容分享給大家,希望沒夠幫助到大家,內容如下:

    最近,有不少家長諮詢穆老師,詢問最多的就是“如何利用暑期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家長們在諮詢的過程中,大多帶著“埋怨”的情緒在裡面,諸如“我買了那麼多的書給他看,怎麼就是不見效果呢?”、“我規定他暑假每個星期只寫一篇作文,可他就是不寫”之類的話。

    當然,家長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提高習作水平絕非一兩句話就能概括得了的。那麼今天,穆老師就來解決家長們心中的疑惑。

    穆老師先帶著大家看一下生活中有趣的現象,見下圖:

    要想徹底解決“作文寫不好”這個難題,首先得解決“為何寫不好”的原因。穆老師經過觀察和教育實踐,得出下圖:

    既然我們知道了問題所在,接下來,穆老師就給大家一些解決方案:

    1、養成閱讀習慣。先賢歐陽修,曾歸納出“讀書三上論”,即:車上、廁上、枕上。但是到了今天,車上、廁上、枕上看到的再也不是書了,而是手機。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建議家長給孩子選擇一些經典讀物,並且營造一個好的氛圍環境,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及閱讀能力。有條件的家長,可以選擇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這樣能夠更大地激發孩子的讀書熱情。

    2、做好讀書筆記。宋朝教育家朱熹曾總結出“讀書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但是穆老師再補充“一到”,即“手到”。讀書時,一定要養成讀書筆記習慣。遇到好詞佳句,要及時謄寫在筆記本上,以備後續拿出來誦讀記憶。否則,讀完了,也就完了,什麼都沒有學會,也就相當於沒讀。

    3、留心觀察生活。作文,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穆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寫作文,是在無病聲音,因為他們缺乏生活觀察,比如寫雨,就是“嘩啦啦”,寫風,就是“呼呼地刮”,寫閃電就是“咔咔咔”等等。再者,孩子的寫作素材特別匱乏,無非就是寫一些“考試沒考好啊,與同學之間的友誼啊,與媽媽爸爸之間的情感故事啊”等等,顯得特別的老套。作文素材,除了學校與家庭外,還有社會,我們更要學會從社會中去尋素材,比如“煎餅攤的老奶奶,修腳踏車的老爺爺,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等等”,都是我們可寫的素材。

    4、掌握寫作技巧。考場上寫一篇記敘文,常規的順序為:審題、立意、選材、結構和語言。一般學生都能做好前三點,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後兩個,結構和語言。從結構上來看,一篇好的記敘文必須要有一條線索,段與段之間要有銜接(鋪墊、照應、對比、襯托),開頭可以置懸念、為下文鋪墊或總領全文,中間有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結尾要卒章顯志、首尾呼應或點題等等。從語言上來看,你的用詞是否貼切?句式是否靈活?修辭手法是否得體?文句是否富有表現力呢?除此之外,你的文章是否運用了表現手法呢?例如對比、襯托、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等等。

    5、父母的引導。“一碗西紅柿蛋湯”和“愛與責任”,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呢?父母在吃飯的時候,不妨可以這麼做,如下圖:

    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適合初小階段孩子的方法並不多,希望大家可以能夠記住以上幾點。

    希望穆老師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 3 # 慧讀慧寫

      依稀記得,大約從小學五年級起,我的作文就經常被語文老師念給全班同學聽,有時還被別班的語文老師拿去“展覽”。後來,我做中學語文老師,做報刊編輯,做專欄作者,輾轉幾近二十年,從來沒覺得寫作是一件困難的事。及至幾年前專業從事兒童寫作教育,我才突然發現:要讓今天的孩子寫好作文還真不容易!他們或者討厭寫作,或者無話可說,或者記流水賬,或者千篇一律,不少孩子就是給他一篇文章叫他模仿他也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五年來,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直到有一天,我腦海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解剖自己,推己及人,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孩子的寫作能力從何而來?

      我的寫作能力是怎麼來的?

      是遺傳基因嗎?爸媽都是沒讀幾年書的農民,有多少文化因子可以遺傳呢?

      是那時的語文教學比現在先進嗎?非也。那時的語文教學,骨子裡與今天差不多,也是整天糾纏著字、詞、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偶爾講一下作文怎麼寫,無非是定中心、編材料、列提綱——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及至提起筆來,絕大多數學生跟今天的中小學生一個樣,要麼開不了筆,要麼就是流水賬。

      仔細想來,要感謝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電腦遊戲,沒有電視動畫片,沒有手機,課外閱讀成了孩子們最主要的娛樂手段。小學時代,我不但千方百計把《三國演義》《西遊記》《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岳全傳》等連環畫收整合套,還斷斷續續借來不少的《少年文藝》與《紅領巾》。雖然一年的閱讀量仍然少得可憐,但每一本都讀得仔仔細細,憑著想象在腦袋裡面加工著每個人物的音容笑貌。等到上了初中,每年的零花錢全部攢起來也有八九塊錢,能買回來十本八本。名家名篇也罷,末流作家也罷,《文學描寫辭典》之類的工具書也罷,只要覺得喜歡,一概買回來,一股腦兒的一本本從頭到尾看過去。盤點三年初中,加上跟別的同學交換著看過的書籍,薄薄厚厚的加起來,也應該有幾十本。這在今天不算啥,但在那個印刷品並不豐富的年代,已經不算少了。15歲考進師範校,學校圖書館藏書幾千上萬,所在的城市也有好幾個書店,我的閱讀量突然放大了幾倍——古今中外,文史哲藝,或慕名,或好奇,見啥讀啥,薄的兩三天一本,厚的五六天一本;有的囫圇吞棗看個大概,有的反反覆覆研讀幾遍。

      當然,光看書是不夠的,還要多寫。好像是初二,突然產生了要當作家的念頭,於是寫日記——按照書上一些作家介紹的經驗培養“筆耕不輟”的習慣。有夢想,就有動力,即便初三作業很多不能“一日一記”,每週抽空也要寫上幾句。記得有段時間感覺“江郎才盡”,挖空心思也寫不出,就熬了幾夜把《離騷》和《山海經》“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改編成現代詩,交給語文老師,博得了一通誇獎。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或每週堅持寫幾個句子或片段),一直堅持到18歲開始創作才漸漸丟掉。

      但具體到某一篇文章,我又是怎麼寫好的呢?

      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很多次,當老師在班上念我的作文時,我在下面一邊膨脹者小小的虛榮心,一邊在內心深處惴惴不安,彷彿做了賊——生怕老師和同學們看出,那些作文都是在模仿我看過的一些文章。不過,我的擔心從未發生過。今天想來,我那時的仿寫或許可以美其名曰“創新型模仿”:儘量寫自己的生活經歷——因為是真人真事,情節和背景不一樣,感受與認識也不一樣,模仿出來就成了一篇新文章。

      換一句話說,因為有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仿寫也能寫出新文章。這還得感謝那個時代作業不多,小孩子課餘時間大多是做家務、幹農活。沒有家務和農活,就自己動手做風箏、木頭刀槍、橡皮彈弓;手巧的,還能用一塊木頭、一段腳踏車鏈條、一根粗鐵絲和一條橡皮做出“火藥手槍”,填進火柴頭的藥粉就打得響,還冒煙;特別是暑假,一群一群的孩子聚在一起,野天野地的瘋玩——摘野果,採野菜,上樹掏鳥窩,下河捉魚蝦,敢捅馬蜂窩,敢躲進空心墳墓藏貓貓;你經常可以看見十來個男孩子騎在水牛背上,舉著木頭刀槍大吼“衝啊殺啊”,像一隻騎兵隊伍似的衝過來衝過去,把水牛們累得鼻孔噴氣、嘴邊掛著一圈白沫……

      說到這裡,似乎是可以找到答案了——

      寫作不過是思想的表達、情感的傾述。今天,應試教育走火入魔,沒完沒了的作業,孩子們焉有充裕的時間去觀察、去體驗,焉有閒暇的內心與去沉思、去感懷?而越來越勞碌的父母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也不懂得怎樣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與條件。孩子們感官遲鈍,內心貧乏,眼中無物,心中無情,墮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這時,完全寄希望於寫作技巧的傳授,宛如是在沙地上建造高樓。

      什麼時候,當我們的孩子遠離了電腦遊戲和動畫片,喜歡閱讀而且能“讀進去”,有大把的時間勞作、遊戲、親近大自然;當家長對孩子生活上不要照顧得無微不至,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不要急著去幹預孩子們之間那些小小的矛盾糾葛……就這樣,孩子有敏銳的觀察、豐富的體驗、大膽的想象,輔之與大量的閱讀,讓前人的文字引起他的思考、激起他內心的共鳴,他自然有料可寫、有情可訴。這時,再教給必要的寫作技巧,經過大量訓練,寫作能力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可惜,知易行難。真正要做到這些,老師和家長要下的功夫就多了去了。

  • 4 # 君子教育

    我的孩子現在上五年級了,學期初的時候,寫作文對他來說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雖然他一直都有閱讀的習慣,素材積累的也不少,但是水平卻是一般。經過兩次思維模式的訓練,現在寫作文基本上不會讓他感覺頭疼了,相對以前很輕鬆的就可以完成了。

    孩子寫作文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素材積累,其次要形成一個寫作思維模式。

    寫作文雖然區區幾百個字,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難度也是相對比較大的,在語文考試中分數佔比也是比較大的,因為作文水平也是測評語言水平的重要標尺。

    想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多知識素材詞彙量的積累,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在靈感的啟發下文思如泉湧。如果胸無點墨,平時基本沒什麼素材積累,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語句都寫不通順,想要寫出好的作文簡直太難了。所以平時認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多讀書,多積累,到寫作的時候,自然就有題材了。

    有了題材,其次就是作文的構架了,寫作的構架我個人認為要形成一個個人專屬的寫作思維模式,這個模式的形成可以用一個現在流行的一個工具,就是思維導圖,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萬能的神器,如果孩子能夠靈活的運用好這個工具,能解決的不只是作文的問題,在其他更多方面都會發揮強大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寫作模式,同時也有了積累,基本的一些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老師都會教給學生,如果這些東西都具備了,寫作文基本上也不是很難的事情了。

  • 5 # 橙子

    熟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個學霸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那麼怎麼樣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呢?跟著我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多閱讀

    6—12歲 是孩子閱讀能力的敏感期,這一時期 ,一定要有海量的閱讀,閱讀內容可以有關於:探險、奇幻、學校、家庭.......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

    二、 多背誦範文

    很多家長會給老師們提建議:不讓孩子們背誦範文! 家長認為背誦作文範文 ,是抄襲作弊的現象,應該讓學生自己寫。其實,背誦範文是一個很好的積累,將別人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然後再進行“加工”拓展,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多留心觀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長期堅持,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啦!

  • 6 # 橙子

    熟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個學霸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那麼怎麼樣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呢?跟著我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多閱讀

    6—12歲 是孩子閱讀能力的敏感期,這一時期 ,一定要有海量的閱讀,閱讀內容可以有關於:探險、奇幻、學校、家庭.......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

    二、 多背誦範文

    很多家長會給老師們提建議:不讓孩子們背誦範文! 家長認為背誦作文範文 ,是抄襲作弊的現象,應該讓學生自己寫。其實,背誦範文是一個很好的積累,將別人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然後再進行“加工”拓展,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多留心觀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長期堅持,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琪拉的cp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