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6
回覆列表
  • 1 # 推文小hh

    第一,培養對鋼琴的興趣。沒興趣你會堅持不下去。

    第二,需要很大的耐心,練鋼琴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即便你喜歡鋼琴也會覺得枯燥。

    第三,識譜。你學鋼琴,如果不作曲,可以不學樂理知識,但是一定要識譜,而且是到一個看一眼就知道什麼音的熟練程度。不要說我看簡譜就可以彈了,簡譜彈多了,害處比較多。

    第四,節奏。掌握節奏是彈鋼琴的基本條件。

    第五,樂感。這個因人而異。

    最後再說一句,喜歡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穫的,加油

  • 2 # 娛樂家家親

    除了一臺鋼琴、相關的樂譜、合適的鋼琴教師外,學習鋼琴不再需要任何特別的條件。 只有一種例外,雙耳失聰者不能學琴。此外,任何人都可以學彈鋼琴。 任何人——也包括身體有某些缺陷的人。例如,雙目失明者就可以學鋼琴。大家知道,雙目失明的人,會比視覺健全的人更專注於聽覺,因而使耳朵變得格外靈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再沒有比一雙敏銳的耳朵更有利於學鋼琴的了。這樣的人不僅可以學,而且往往學得不錯。 甚至,手指有殘的人也可以學,有人也許對此懷有疑問。但下面的事例可以提供間接的證明。1982年某日中國著名鋼琴教授周廣仁在抬鋼琴時傷斷三個手指。經治療,三個手指仍舊嚴重傷殘。然而,周教授憑她頑強的毅力和高超的技巧,一年後,又出人意外地出現在獨奏舞臺上。在奧地利,有位鋼琴家叫維特根斯泰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了,只剩左臂 ,受他的委託,著名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為他寫了一首《左手鋼琴協奏曲》供他演奏。有人會說這是傑出人物的特殊事例,但它證明了一個道理:當我們認清了一種限制的同時,還可以在限制之內獲得很大的自由——是普遍適用的。所以,即使雙手有某種殘疾,也並不意味著完全失去了學鋼琴的自由。一個手有傷殘而又立志學鋼琴的人,一定會有熱心的老師為他設計特殊的的指法,選編適當的教材,幫助他進入鋼琴藝術的園地。 至於我們絕大多數有正常聽覺和雙手的人,無論手大些、小些、胖些、瘦些、寬些、窄些,無論手指長些、短些、粗些、細些,無論年齡是否偏大,也無論“音樂細胞”偏多偏少,無例外,都可以學習彈奏鋼琴。 不必懷疑。這是基於兩點: (1) 世上絕對不喜歡音樂、或者說絕對沒有“音樂細胞”的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人們對音樂的熱愛會有程度的差別,但不會是愛與憎的差別。“音樂細胞”會有多寡的不同,但不會是有無的不同。只要對音樂有所愛,也就有了學習鋼琴的基本的條件。 (2) 鋼琴音樂本身是如此豐富,以致於它可以是適應各種各樣學習者的需要。例如,有的人由於某種原因掌握不了高階技術,那麼,就有許許多多技術簡易、但同樣很優美樂曲供他學習。有的人喜歡抒情的,有的人喜歡深沉的,有的人喜歡古典的,有的人喜歡現代的,等等,各種愛好的學習者,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大量樂曲。 僅就技術而言,鋼琴技術訓練的教材體系也是所有樂器教材中最為完善的,完全可以適應從根本不會彈到超級鋼琴大師,以及處於兩者之間的所有程度學習者的需要。而你一旦踏上鋼琴技術中某一適合的臺階,由此逐級而上,究竟可登上何種高度,學生的潛力到底有多大,誰敢斷言呢?我們可以預言的是,只要努力,就肯定會逐步提高。

  • 3 # GLUTE工廠

    無論你是幼兒期間開始學鋼琴還是成年之後零基礎學鋼琴,一定要記住下面這幾點,覺得有幫助一定記得收藏哦!

    首先注意年齡段,3-5歲的孩子開始學鋼琴,識譜不重要,不必要。3-5歲完全不學識譜,6-7歲才學識譜有很多好處。 劉詩昆說他自己是3歲開始學鋼琴,7歲才學識譜的,那麼3歲到7歲怎麼學呢?老師彈一句,我彈一句,直到彈熟。記住的是音樂,不是樂譜。很多小孩喜歡音樂,但是識譜對他們是非常困難和無趣的事。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去糾正孩子視譜上的的錯音和錯節奏。孩子老是有挫折感,會完全失去對音樂的興趣。

    不學識譜,可以有很多時間欣賞音樂,練習手的基本功,包括手型。從小習慣了音樂是從腦到手到耳的過程,不是從譜到手的過程。其實,對大一點的孩子,識譜看譜是人人都不難學會的。小孩一開始用完全不看譜的方法學琴,這樣學出來的孩子,音樂記憶力和音樂聽覺能力會格外好。而音樂記憶力和音樂聽覺能力要比識譜,看譜難得多,也重要得多。 會彈很多曲子了,才開始學識譜,孩子會覺得,原來音樂是這樣記錄下來的,識譜就變得很有興趣。記得我小侄7歲, 第一次學識譜。學了一些基本的音符和節奏以後,老師讓他 把以前會彈的曲子寫出來。然後去對琴譜,竟然寫對了,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接著自己寫心裡的音樂, 這就是第一次作曲。

    一般小孩子不是1-3歲先學說話,5-7歲才學認字的。大家想想,如果一定要小孩學說話同時學認字學語法,認了字才說那個字,語法搞正確了才說句子。我衷心感謝我的老師教我學琴的好方法。正確的手型是學琴的基本功之一,當然重要。我注意到網上有些帖子要打倒手型,說手型是中國鋼琴教育的騙局。這太極端了。他們的一個主要論據是,“只要彈得好,哪怕你用鼻子彈呢”。這句話表面上是對的,可是邏輯上推不出他們所要的結論:手型不重要,要打倒手型。正確的手型是基本功之一,或者說技術手段之一。正是正確的手型,使彈琴的人彈的音色更美,更快,更清楚,均勻,而且不易緊張,不會僵硬,使學彈琴的人 學得更快,進步快,達到更高水平,少走彎路。還有,在彈和絃的時候,或很強的和絃的時候,正確的手型能支撐上臂以至全身的重量,彈出來的和絃可以很強而又很好聽,不至於是僵硬的敲擊聲。

    有誰見過用鼻子彈琴彈得好的呢?我倒見過不少人由於老師沒重視手型訓練,放任自流,彈琴手型五花八門,不正確的包括掌指關節凹陷,折指,平指(flatfinger),最靠近指尖的指關節(醫學解剖學上稱為遠側指間關節)過度彎曲(像鷹爪)。這些人彈琴總是不好聽,彈不快,或快而不流暢,快而緊張,快而不清楚,需要連奏的時候不連。我不否認,有少數天才,可以用一般鋼琴老師認為怪異的手型而彈得很好,莫扎特還可以倒過頭來彈琴呢!但是,鋼琴教育是對大多數正常人的,使大多數正常人都彈得好的方法,包括手型,才是重要的。

    這個手型就是“握雞蛋型”。“握雞蛋型”是一種基本手型。並不意味著不可變,並不意味著要維持手型就要緊張,注重手型就不注重音樂。同樣是“握雞蛋型”,有些人手腕高一點,有些人手腕低一點。也見過同一個人,右手手腕高一點,左手手腕低一點。都是允許的。彈音階和琶音時,教“握雞蛋型”的老師也鼓勵學生手腕上下移動,左右移動。彈8度,9度或10度和絃時,手掌當然要張開。沒有中國老師會主張這時候還要“握雞蛋”。“握雞蛋”是一種比喻,正是“握雞蛋型”可以很容易適應樂曲的要求作出各種變化:例如彈音階和琶音時,拇指要從中指下面過去;彈大和絃時,手掌張開;彈一個單音又要很強,只用一箇中指,其他手指自然收攏。“握雞蛋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能彈得好聽,將來彈很難的曲子也能彈得輕鬆自如。

    老師不注重手型訓練,學出來的學生,多數一輩子都彈不好琴。少數後來跟別的老師學,補上這一課(但很難改喲!)。也可能有少數自己領悟了正確的手形,彈得好了。但走了不少彎路。不知道這叫握雞蛋形,實際上大同小異。我的老師教我的時候,也沒有說這是“握雞蛋型”,但是她很注重正確的手型訓練。我現在彈得好,完全歸功於小時候老師給打好的基本功,包括正確的手型。 不學識譜,可以有很多時間欣賞音樂,練習手的基本功,包括手型。從小習慣了音樂是從腦到手到耳的過程,不是從譜到手的過程。

    其實,對大一點的孩子,識譜看譜是人人都不難學會的。小孩一開始用完全不看譜的方法學琴,這樣學出來的孩子,音樂記憶力和音樂聽覺能力會格外好。而音樂記憶力和音樂聽覺能力要比識譜,看譜難得多,也重要得多。會彈很多曲子了,才開始學識譜,孩子會覺得,原來音樂是這樣記錄下來的,識譜就變得很有興趣。記得我7歲, 第一次學識譜。學了一些基本的音符和節奏以後,老師讓我把以前會彈的曲子寫出來。然後去對琴譜,竟然寫對了,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接著自己寫心裡的音樂, 這就是第一次作曲。一般小孩子不是1-3歲先學說話,5-7歲才學認字的嗎?

    大家想想,如果一定要小孩學說話同時學認字學語法,認了字才說那個字,語法搞正確了才說句子,我的老師的教琴方法,很自然。也很科學。我衷心感謝我的老師教我學琴的好方法。正確的手型是學琴的基本功之一,當然重要。我注意到流鋼網有些帖子要打倒手型,說手型是中國鋼琴教育的騙局。這太極端了。他們的一個主要論據是,“只要彈得好,哪怕你用鼻子彈呢”。這句話表面上是對的,可是邏輯上推不出他們所要的結論:手型不重要,要打倒手型。正確的手型是基本功之一,或者說技術手段之一。正是正確的手型,使彈琴的人彈的音色更美,更快,更清楚,均勻,而且不易緊張,不會僵硬,使學彈琴的人學的 更快,進步快,達到更高水平,少走彎路。還有,在彈和絃的時候或很強的和絃的時候,正確的手型能支撐上臂以至全身的重量,彈出來的和絃可以很強而又很好聽,不至於是僵硬的敲擊聲。

  • 4 # 多趣辛辣

    想彈好鋼琴第一,必須懂得樂理知識,認識五線譜。樂理知識是彈鋼琴的必修課程。

    第二,彈鋼琴每天要不少於二個小時的練習。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就是這個道理。每天的練習是你進步的階梯,是你成功路上伴侶。

  • 5 # 青蘋果樂院

    想彈好鋼琴,首先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樂理知識和彈奏技巧,學習鋼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還要有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一開始學習就要有正確的指法。

  • 6 # 林音悠揚

    說到彈鋼琴的手,不少人第一反應是:纖細修長,白皙細嫩,具有文藝氣質。聽起來這些都是偶像劇裡出現的,離現實有些距離。鋼琴的鍵盤是橫向展開,通常大手會帶來優勢,但細長細長的手指就未必了。彈琴需要力量,過於纖細的手指,彈琴時力量不夠,需要更多的力量練習。

    至於短粗的手指,其實手指粗在鋼琴家中並不少見,鋼琴家孔祥東也屬於這樣的型別。很多西方鋼琴家,看他們的手指總覺著比琴鍵還粗,稍微碰偏一點似乎就會碰到其它琴鍵。但這一點都不影響手指的靈活,而且彈出來力量飽滿,所以手指粗絕對不是缺點。

    但手指短確實是一個短板,彈大型曲目會有侷限,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大手天生有大優勢,可以掌控的區域大!彈到一定程度時,需要彈到的琴鍵跨度越來越大。當一雙小手苦苦的夠著八度(八個琴鍵的距離),看到別人一雙大手輕鬆彈下去時,這個感覺就像。

    一個矮個兒看著一個高個兒,輕鬆拿到了自己蹦半天也夠不著的東西。這是一段可望而不可即的差距。但絕不意味著小手不能彈鋼琴,亞洲人的手普遍比歐洲人的小,可是一樣出了很多鋼琴家,只是小手的人需要更勤奮。有一個比手小更極端的例子: 中央音樂學院周廣仁教授,雖不是小手,但曾在意外中三個手指嚴重受傷,其中兩個手指粉碎性骨折。雖然治療後保住了手指,但手指卻都短了一節。經過勤奮的練習,一年後又重返舞臺。

    從小練習很重要有些人雖然手大,但如果沒有經過從小練習,手指之間打不開。就像舞蹈拉筋一般,一樣長的腿,從小練習過的柔韌性就會好,一抬腿就能到頭頂。

    等十八九歲再練時比小時候練可要痛苦的多,而且也很難到達童子功的效果。鋼琴也是這樣,十五六歲之後雖然也能學習彈琴,但不太可能成為專業級別的演奏家。鋼琴家的手掌往往都比較寬,肌肉發達。每天幾小時的練習,手部肌肉當然都鍛煉出來了。

    所以你可以形容彈鋼琴的手柔韌性強,但千萬不能說柔弱無骨,這可不是在彈棉花。指甲但凡長時間學琴的人都有一個習慣,指甲剪得乾乾淨淨,一旦長出來就抓心撓肺。隨時保持手部清潔。也許是這樣,會讓大家覺得白皙細嫩吧。如果看見留著長長的指甲,還說自己在學鋼琴。。。有兩種可能:一是冒牌。二是鋼琴對於他們來說,只是照片裡的書,擺設的成分更多一些。看看幾位鋼琴家的手朗朗

    李雲迪

    肖邦

    貝多芬

    對彈鋼琴的孩子們來說,手指如果能有先天優勢自然不錯。但沒有特殊的優勢也一樣可以透過努力來達到心裡的目標。況且,熱愛音樂熱愛鋼琴,這才是最大的天賦。

  • 7 # 音樂135

    1,時間:每天練琴一小時以上,每週上課1-2節

    2,錢:一對一的學費120元-200元,賣鋼琴20000以上

    3,精力:堅持 堅持 堅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九式和三八式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