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事們閒聊,30+ 40+已婚已育的同事們(男女都有)跟我們這些20+未婚無物件的女生說找物件的事情,苦口婆心的說:“找結婚物件一定要看婆婆怎麼樣,婆婆不好的堅決不能要”
然後
問:“那遇見男生人品很好人優秀,但是婆婆不怎麼好的呢?”
答:“不行不行,那男生肯定是裝出來的,婚後會變”
問:“那遇見婆婆很好,但是男生吊兒郎當不負責任很幼稚的呢”
答:“那不會,婆婆很好的,男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的”
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回覆列表
-
1 # 山海仁愛
-
2 # 一枚小園丁
這個觀點我很贊同,這個都是個不爭的事實!不僅要看婆婆,老公公也要看,這個家在周圍人際圈裡的名聲怎麼樣都很關鍵。
孩子的為人處事都是和父母學來的,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都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父母不好的,孩子也好不哪裡去。
以前聽老人們說這句話的時候,自己還不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不信不行啊,都是經驗之談!
所以處於熱戀中的年輕人,一定要聽聽過來人的話,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我們會看到身邊很多結婚很多年的夫妻會給年輕人這樣的忠告:找結婚物件一定要看婆婆怎麼樣,婆婆不好的堅決不能要啊!”婆婆就那麼可怕嗎?那麼這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仔細想來,出在很多父母缺少邊界這個問題上。
父母們要懂得邊界,孩子有孩子的婚姻,他選擇什麼樣的女朋友,將來想和什麼樣的女人結婚,那是他的事情。可是呢,現實怎會這樣圓滿呢?我們會看到好多媽媽會插手自己兒子的婚姻,直到把婚事給攪和黃了。
我們經常會在《金牌調解》節目中看到好多婆媳矛盾需要調教,往往在一開始婆婆看兒媳不順眼,那麼也許有的媽媽在跟她兒子有共生關係,她會在心理把自己的兒子當作了丈夫,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模式。
是因為夫妻相處不好,缺少感情,缺少愛的互動,那麼透過與孩子的互動,就填補了內心的渴望。那麼我們主要談婆媳衝突,所謂婆媳衝突,往往是男人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說誰不是都不行。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佔有慾,大家覺得媽媽該不該佔有兒子?媳婦該不該佔有老公?理性地講是不應該,對吧?那麼為什麼給我們呈現的卻是兩個女人在爭奪一個男人的愛呢?
要知道健康的夫妻關係,是互相給到對方愛,而如果有一方接收不到愛,就會向孩子那裡索取。比如媽媽會向兒子索取,爸爸會向女兒索取,於是我們能看到有些爸爸會嫉妒兒子,有些媽媽會嫉妒女兒。
那麼知道了原因我們就好解決了,正常的模式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有感情,彼此有互動,他們會去好好經營他們的感情,這樣兒子就會看到美好的婚姻可以去模仿父母這樣的模式。
那樣兒子也會找一個像媽媽那樣的,非常賢良淑惠的女人。在他婚後,可以選擇跟父母同住,也可以選擇和老婆搬出來住,關鍵的是他會聽老婆的想法。
而他老婆也會去評估公婆是怎樣的人,好不好相處等等這些問題,將來會如何妥當地、有分寸的接觸,對吧?
接下來我想說我們在原生家庭學習的模式會遷移到我們的親密關係中來,很多時候男人的媽媽強勢,他也會找一個強勢的兒媳婦,這聽起來很奇怪對吧?
因為他已經知道了這樣的模式不好,可為什麼還會重蹈覆轍呢?是因為他只瞭解這樣的女性,他只會跟這樣的女性交往,也許他在心理想的是能否讓自己的妻子來幫助他共同對付自己的媽媽。
所以我們需要看到模式,需要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所在。要知道幸福的家庭的培育出的下一代,當他們結婚以後也會是幸福的,因為這樣的家庭成員之間是沒有上下級概念的。
有需求就表達出來,父母覺得你的需求合情合理,那麼就儘量去滿足你;當發生矛盾,心平氣和地去解決;當孩子犯了錯,不打罵孩子,安穩孩子,告訴孩子以後這件事再發生要怎樣正確的處理等等。
這些都是在培育孩子的耐心、愛心和同理心,孩子內心也會有富足的安全感。
孩子不需要用服從權威的狀態去面對父母,父母會以平常心,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其實父母和孩子處成朋友才是好的狀態。彼此都會用善意的提醒和溫柔的堅持,來維護和經營親密關係。
這樣不僅父母的婚姻是幸福的,孩子的婚姻也會是幸福。成熟的人是互相成就的,不成熟的人是互相埋怨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在心理上把原生家庭脫離帶給我們不好的東西摘除,並強化好的東西,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很多不好的言行和觀念是受著父母的影響,父母又是受著他們父母的影響,如果到了你這一代還不覺察的話,你會害了你的下一代。
所以你有責任從你這一代把這些負性東西從你心理上摘除乾淨,這樣你才能脫胎換骨啊!而你又遇到了一位你喜歡的人,並願意結為夫妻,這樣你們在一起以後,才會和另一半有著健康的,成熟的,親密的關係。所以需要改變的不僅是你,還有你的父母,你有能力突破和父母越來越像的模式嗎?
你看到了這些模式,並從原生家庭抽離,看到每個人的需求,去叫停那些不合情合理的需求,你需要當調解師、當裁判師,不要覺得這很難,需要你一點一點去看到每個人的模式,去了解在這個事件中每個人未表達出來的需求,那麼你就是一個業餘的心理諮詢師了。
那麼如果你還是覺得解決不了,可以去找專業的家庭治療師和婚戀諮詢師來幫助你,要知道你改變了,不僅你受益,你的一家人都會受益。
婆婆並不可怕,她也是人,她只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你需要幫助她瞭解她的內心,當她感到她的情緒被瞭解了,被接納了,她就會慢慢平和下來,她也會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