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看待?
8
回覆列表
  • 1 # 德賽青年

    不得不說的是,“存在主義”標籤的濫用給它帶來了相當多的誤解和偏見。一些年輕人和叛逆者把它視為一種快樂至上、絕對自由的生活方式抑或是消極遁世、虛無悲觀的處世態度,信奉它便意味著可以無條件違抗長輩和藐視事物的秩序,意味著廝混、不負責任、縱慾狂歡。哦,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不是什麼

    存在主義是什麼呢?實際上它實在太不好定義了,其幾位主要的思想家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管你怎麼挑選代表人物,總會歪曲或誤解幾位。不過儘管我們不能指出存在主義具體是什麼,但我們可以先告訴你存在主義不是什麼。

    有些人認為存在主義是在花神咖啡館裡、一群小資青年品著下午茶、在吞雲吐霧和閒談之中醞釀發源的,其不可避免是一種小布爾喬亞式的哲學。這完全是個錯誤的印象,存在主義是在寒冷西伯利亞和死囚犯一同生活的瀕絕死亡之境中、是在海德堡納粹統治的陰影之下、是在哥本哈根全民公敵孤獨散步被小孩丟石子的小路上、是在阿爾及爾赤貧荒涼的沙土裡、是在無盡痛苦之境醞釀發源。

    但這種從痛苦之中脫胎的思想並不是虛無的悲觀哲學。恰恰相反,存在主義是一種嚴肅的樂觀主義。很多人認為樂觀主義就是“一切都很好,你是最棒的”之類的雞湯——那是阿Q精神。存在主義會告訴你:世界很操蛋,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意義和精彩。“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中說過:存在主義的批評者指責我們是悲觀主義,實際上他們是無法接受我們嚴肅的樂觀主義。

    同樣的,存在主義也並不意味著不負責任、逃避一切。事實上當存在主義者們在荒謬虛無中走到底點,反抗激情便迴歸了。“雖然都是一坨屎、一切毫無意義,但老子還能真真切切地把握自己、給自己定義意義。”但是自己定義意義有時也會出問題,比如腦門被夾了,定義出姦淫幼童這種意義怎麼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裡就假設了這種情況,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許多存在主義者並沒能建構出一個合適的倫理觀)。於是,承擔責任也就成了存在主義者必須具備的品質,“過負責任的生活”,你每一次做出選擇都相當於是對全人類的號召。假如有個人老是小偷小摸,你去問他,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幹會怎麼樣,他可能說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幹,也就是說他變相否認了自己選擇的正當性,存在主義者的要求就是要求人要為自己行動承擔責任。存在主義自始至終攜帶著某種歷史的責任和使命感。無論是它的倡導者,還是存在主義性質的作家,以及那些深受存在主義影響的人們,都富有極大的社會使命感,將人類的解放作為所追求的目標。

    存在主義是什麼

    存在主義並不能算一個系統的哲學,它更像是一種標籤式分類,所以其也就無所謂“正統的存在主義”,只有具有存在主義特點的哲學。儘管每個存在主義者都有完全不同的體系,但存在主義的目標是一樣的:解放人性,創造一種可以解釋生活選擇的哲學。

    在存在主義者們看來,傳統的哲學家常常從抽象的公理或者理論出發,其太過脫離人的存在,讓人無法把哲學應用到實際中去。克爾愷郭爾關於其他哲學打了一個比喻:你要去門口小賣部,我給你一張世界地圖,上面丹麥整個國家只有大頭針大小,讓你用這個去導航。海德格爾認為,縱觀歷史,那個最重要的問題——存在(being)的問題,是最為人所忽視的。某物存在的意思是什麼?你是你自己意味著什麼?海德格爾堅稱,要是你不問這些,你就什麼也得不到。

    在正式去了解存在主義之前,我們在這先試著把存在主義所關注的主題列出來,放在這兒給大家參考。也許現在我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這些內容,不過日後在有必要或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再回來看看。

    1.存在先於本質:你是你的選擇的結果。

    2.人本主義:存在主義者關心的是個人(individual),是具體的人類存在(human existence)。以人為本,尋找生活的意義,反抗非人性的異化。

    3.自由與責任:人類存在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存在(being)型別。其他實體是什麼就是什麼,但作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選擇我想讓自己成為的樣子。我是自由的因此,我對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負有責任,這一令人眩暈的事實會導致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與人類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4.倫理思考是終極命題(ethical considerations are paramount):每個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論,但是總體理論是探尋我們個體與社會的倫理真諦。

  • 2 # 螞蟻之瞳

    簡而言之,存在主義講得是上帝死了,而人類將何以自處的問題。產生於西方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人們遭遇到的信仰危機,即“上帝死了”,人類沒有了歸宿感,感覺一無所有,自己將自己異化,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尼采。

    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但人又是絕對自由的。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上帝、理性、道德之類與人毫不相干,對人類沒有任何約束的作用,所以人有選擇自己行動的絕對自由,“人即自由”,這是存在主義的核心,而人的本質是由自己選擇的行動決定的,所以對於人來說,“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是透過自己的選擇創造的,不是給定的。

    存在主義是一種非理性哲學思潮,但不是悲觀主義哲學,而是一種嚴肅的樂觀主義:世界毫無意義,人生如此痛苦,但我們要盡力而為,自我超越,努力活出自己的價值。

  • 3 # 亂雲飛渡2018

    存在主義是西方的一個哲學流派。

    這個流派還有很多細小的分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比如薩特,海德格爾,加繆等。

    在薩特哪裡,他歸結人生就是一種選擇。他比喻說,你選擇自己是一個咖啡店服務生,你就是服務生,你選擇上一個醫生,你就是醫生,選擇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道理。他得出結論,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以此舉例說:一個人的國家收到侵略,他是該丟下80歲母親,任她自生自滅,自己上戰場保衛祖國。?還是留下來照顧年邁母親?

    由此可見,他的哲學思想。

    而加繆哪裡更強調荒謬。他用一個神話詮釋他的理念:西西弗斯被罰推石上山,每次他千辛萬苦推到山頂,巨石就會因為自重落下來。他只好開始下一次苦役。這多像人生。誰走到底都要死。難道人不該絕望嗎?但是他發現,西西弗斯每次下山開始下一次苦役時候,都唱著歌。他得出結論:行動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在他這裡更強調是行動。行動就是意義。人生可能是悲觀的。但我們可以用行動詮釋自身的意義。

  • 4 # 知鴉

    按英國作家莎拉·貝克韋爾(Sarah Bakewell)的說法,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是在1932年到1933年間的某個時刻開始認真對待現象學的,可以說這是現代存在主義誕生的起點。

    那時,薩特和他的伴侶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Beauvoir)正在「煤氣燈」酒吧裡一邊喝著杏子雞尾酒,一邊暢所欲言。同桌的人還有薩特的老朋友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在這樣一間小小的酒吧裡,誕生了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貝克韋爾也以此為名,撰寫了一部講述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人物傳記《存在主義咖啡館》(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這本書中不光有存在主義者,還有與之相關的所有主要人物,至少有幾十個。貝克韋爾還在書後附上詳細的人物出場表。

    1933年正是納粹上臺的年份,但薩特仍前往柏林學習,並於年末返回法國。貝克韋爾指出,在這期間,薩特把丹麥哲學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德國現象學以及其它種種混合到一起,形成了至今還有餘韻的現代存在主義哲學。

    其實,從現象學到存在主義,這是一種奇怪而矛盾的傳承。與這兩種哲學脈絡相關的主要人物,大多相互對立,不承認對方的哲學內涵。

    如果你問,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貝克韋爾認為,薩特的回答可能很簡單:這是一種關於自由的哲學、關於行動的哲學。並且,你要為你的選擇負全部責任。這句話現在看來十分雞湯。但想要更具體地理解存在主義,也許我們還要看看他們在現實境遇中做出了什麼選擇。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

    存在主義者關心政治,強調介入政治。

    但是應該如何介入呢?對蘇聯的態度是一個試金石,存在主義者們的分歧由此產生。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雖然一貫反對存在主義的標籤,但他更反對的是暴力,任何暴力。當1954年,他的祖國阿爾及利亞爆發獨立戰爭時,無論起義軍或是法國殖民當局,他都不支援。可以想見,他肯定不會支援蘇聯。

    ▲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曾經,存在主義者介入政治,為自由而戰。現在,存在主義似乎過時了。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者們在這一點上異口同聲。可他們忘了,過時的說法同樣可以套用在他們頭上。事實是,存在主義已經悄然融入到21世紀的生活當中,即使你不提起它,也有可能在踐行它,或正在思考當年存在主義者提出過的問題。

    所以,面對存在主義是否還有用的問題時,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極權政治、環境問題、平權運動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當年存在主義者們面臨的問題,至今仍在。

  • 5 # 馬丁林2

    “存在先於本質”。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最著名的代表之一薩特的名言。存在主義承認現實的虛無性和荒謬性,但肯定人在現實孤獨的語境中,個體的非先驗性和非宿命論的自由意志——自我選擇的可能性。這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在虛無中自主選擇個體的生存意義。

    本人在1985年剛讀大學時就被當時席捲整個八十年代的西方哲學思潮所影響,也如飢似渴地閱讀過包括克爾凱戈爾、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薩特、加繆、弗洛伊德、弗洛姆、馬斯洛等等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大量著作。而對我影響至深的還是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哲學。可以說,我大學畢業後至今一系列的個人選擇和多種職業嘗試(英語教師→打工仔→打工“皇帝”→獨立創業→園林設計→業餘寫作→文化傳播者等)都與存在主義哲學有關。無論我的職業或社會角色如何變換,唯一不變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強烈求知慾、堅持自學哲學和業餘寫作。

    “這個世界在根本上是否是決定的尚無定論——這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量子力學——我們姑且假設是的吧。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世界在某些更高的描述層級上也是決定的。心理層級的非決定性為自由意志和備擇可能留下了空間。這與基礎物理層級的決定性完全不矛盾。”

    這是我為何在這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和努力去理解量子力學的原因——量子力學恰恰顛覆了牛頓經典力學所主導的機械唯物論和決定論,而且其背後隱藏一種深刻的哲學:我們的遺傳基因既包含了來自迭代的先天或先驗的定域性或決定性資訊,同時也被賦予了隨機演化和自主能動的可選擇性或非定域性的自由意志。所以,存在主義哲學是建立在對量子力學和自由意志深刻理解和認同之基礎上,所創立的一種與時俱進的行動哲學。

    沒錯,我媽無意中生我下來這件事我無法選擇,但是,我想活成一個人樣還是狗樣,這個我有絕對的選擇權!從這一哲學意義而言,存在主義永不過時!

    ——詩人馬丁林,2019-06-12晚於家中

  • 6 # 知鴉

    按英國作家莎拉·貝克韋爾(Sarah Bakewell)的說法,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是在1932年到1933年間的某個時刻開始認真對待現象學的,可以說這是現代存在主義誕生的起點。

    那時,薩特和他的伴侶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Beauvoir)正在「煤氣燈」酒吧裡一邊喝著杏子雞尾酒,一邊暢所欲言。同桌的人還有薩特的老朋友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在這樣一間小小的酒吧裡,誕生了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貝克韋爾也以此為名,撰寫了一部講述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人物傳記《存在主義咖啡館》(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這本書中不光有存在主義者,還有與之相關的所有主要人物,至少有幾十個。貝克韋爾還在書後附上詳細的人物出場表。

    1933年正是納粹上臺的年份,但薩特仍前往柏林學習,並於年末返回法國。貝克韋爾指出,在這期間,薩特把丹麥哲學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德國現象學以及其它種種混合到一起,形成了至今還有餘韻的現代存在主義哲學。

    其實,從現象學到存在主義,這是一種奇怪而矛盾的傳承。與這兩種哲學脈絡相關的主要人物,大多相互對立,不承認對方的哲學內涵。

    如果你問,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貝克韋爾認為,薩特的回答可能很簡單:這是一種關於自由的哲學、關於行動的哲學。並且,你要為你的選擇負全部責任。這句話現在看來十分雞湯。但想要更具體地理解存在主義,也許我們還要看看他們在現實境遇中做出了什麼選擇。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

    存在主義者關心政治,強調介入政治。

    但是應該如何介入呢?對蘇聯的態度是一個試金石,存在主義者們的分歧由此產生。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雖然一貫反對存在主義的標籤,但他更反對的是暴力,任何暴力。當1954年,他的祖國阿爾及利亞爆發獨立戰爭時,無論起義軍或是法國殖民當局,他都不支援。可以想見,他肯定不會支援蘇聯。

    ▲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5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曾經,存在主義者介入政治,為自由而戰。現在,存在主義似乎過時了。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者們在這一點上異口同聲。可他們忘了,過時的說法同樣可以套用在他們頭上。事實是,存在主義已經悄然融入到21世紀的生活當中,即使你不提起它,也有可能在踐行它,或正在思考當年存在主義者提出過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都必須用洗面奶洗臉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