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片君i
-
2 # 竹隱閒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的啟示——
“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說的是:一個正人君子自己獨處的狀態下,儘管處在隱蔽、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仍然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表裡如一。
《後漢書﹒楊震列傳》載:東漢時,楊震去東萊任太守時,路過山東昌邑,慧眼識才,看上毫無背景的秀才王密很有才華,於是舉薦他擔任昌邑縣令。王密為表感激,帶著十斤黃金晚上送到楊震住處。並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恩公放心收下吧”。遭楊震斷然拒絕:“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楊震的拒收酬謝該怎麼樣理解呢?
害怕天地神明的懲罰嗎?老於世故的官場“老油條”們,並沒有幾個真的相信有什麼鬼神和善惡報應。
害怕王密嘴不嚴事情洩露遭懲處嗎?行賄連坐;王密先自毀名聲。不打自招承認自己的官職和金錢掛上了鉤。一個有才華(楊震舉薦其任職的原因)的官場中人不至於愚蠢至此。
害怕事情洩露會聲譽受損或遭受懲罰嗎?無從洩露。儘管楊震嘴裡說了“四個知情者”,其實那不過是他玩弄詞藻搞出的託詞。鬼神為虛、對方當事人不敢、不會。其實是無從洩露天機的。這裡不過是一個正人君子的操守起了最後把門的作用。就是儒家強調的“慎獨”——“君子慎獨”。
因為,獨處的狀態,面對的才是最真實的自己。是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最真實的體現。大庭廣眾為人不難;但在人後沒有了監督、沒有了任何他人的時候,你所面對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操守、良知才見真章。性格決定命運。作秀只能譁眾取寵於一時;做人的操守、原則才能主導一生的作為,才是最靠得住的精神支撐。
所以,儒家將“慎獨”作為君子最重要的行為準則,認為“慎獨”是個人道德風範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修為都從“慎獨”中來;要到“慎獨”中來檢驗。
首先、“慎獨”是對自我良心的交代
君子慎獨,所指的“慎”,就是來自“超我”的自律:嚴格地約束自己,努力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南宋陸九淵說過:“慎獨即不自欺”。人可以騙得過他人耳目,卻騙不過自己的良心。慎獨,於人是坦然,於己則是心安。
其次、“慎獨”是一種獨處的能力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內心的安寧。心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功名利祿的誘惑;是因為擁有了豐富的內心世界。”
人生總有時需要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以期取得成功,但也總會在某些時點停下腳步,獨自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年少時會問“我是誰”,中年會想“為了什麼”,老來慨嘆“一生何求”。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的和自己的內心對話,不斷的自我調整。獨處正是認識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好機會。
再次,“慎獨”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視線總會望向遠方,而引領目光的正是心的方向。所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裡誘惑如此之多,該何去何從?唯有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一個人的內心得以安頓了,他的生活才會獲得充實和滿足。
-
3 # 紅木知識達人
中庸裡有這樣一句話,叫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我很早之前就知道,在高中時代的筆記本的最後一頁上寫了兩個大字,慎獨。 那何為慎獨呢?說簡單點,就是你在一個人的時候和在大庭廣眾之下,你的做法是一致的。這是個人的一種修行方法,也是提高自己自制力,自控力,拋棄虛榮心,做到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很好的方法。比如說,大庭廣眾之下,你不會隨地吐痰,不會隨地大小便,你怕別人說你素質低,怕別人笑話你,或者怕罰款,怕影響你的形象,那你一個人的時候呢?沒有人監督你的時候呢,周圍連個攝像頭都沒有,你又會怎麼做呢?其實做一個真實的人,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是真的需要修煉。想想周圍,你的朋友圈裡,有沒有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有沒有衣冠楚楚,人面獸心的壞人?有沒有表面阿諛奉承,背後捅刀子的敵人?有沒有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的領導?有沒有借錢時裝孫子還錢時當爺爺的騙子?有沒有對外秀恩愛,實則同床異夢的配偶?如果有這些人,那他們都沒有修煉過慎獨,是根本沒修煉過,不是說沒修煉好,他們離做人都遠著呢,慎獨兩個字,和他們修煉的正相反,他們都不配說出這兩個字。那修煉過慎獨的人又是什麼表現呢?古語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也,大丈夫,當修煉過慎獨;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革命者,生死麵前大義凜然,修煉過慎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些不侍權貴,毫無媚骨的有節氣的文人雅士們,修煉過慎獨;鐵肩擔道義,兩袖皆清風的那些有抱負的領導者們,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修煉過慎獨;那些懂得,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的人修煉過慎獨。總之慎獨的修煉好壞,修煉與否,是一個分水嶺。我既不是領導,又不是革命者,我只想做一個真實的人。 慎獨,我繼續修煉。
-
4 # 無憂草2775
所謂的中庸之道,是偽學說。當中沒有可取之處。任何事物,觀念,學說,都沒有絕對,都是相對論。不是絕對正確。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保守,就是進步。不是支援,就是反對。所謂中庸者並不中庸。所表達的語言都是含糊不明,莫能兩可。是隨風附和,見風使舵。是投機取巧思維。又不傷大雅,又能從中漁利,又能充當聖人,何樂而不為。但是這種思想觀念,往往是時代進步的絆腳石。中庸者就如三國時期,魯肅之人。但沒有魯肅主見與智慧。在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曲線救國者,最終卻成了叛國者。
-
5 # 紹興李珍
《中庸》帶給你哪些人生啟示,特別喜歡裡面哪(幾)句話?
感恩邀答:
《中庸》告訴我們修身從“誠”字起步,這個“誠”就是指“誠信”,擇“誠”而固執之,“誠”就是一條度已之舟,修到喜怒哀樂(實際是指五志:怒、喜、思、悲、恐)末發時,度已已成功,因為常在守虛之狀。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成了度人之舟,指得《中庸》之心有感而發。
我先把古人認識世界的方位講清:東——生髮之氣;南——生長之氣;西——收斂之氣;北——收藏之氣;中——《中庸》之道。
溫(仁)——東;
良(義)——南;
恭(禮)——西;
儉(智)——北;
讓(信)——《中庸》之道所講究的東西。寫成這種方位模式,一目瞭然。寫成數字形式,就是《河圖》、《洛書》之九五之尊位嘛。寫成五志就是《黃帝內經》養身模式。這個就是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則。
《易經·文言傳·乾文言》:“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象我們認識天象,一年12個月,掌握了其原理,先天天焉敢違呢?這本來就是量身定做的規律嘛。
最喜歡之語把它當成歌謠唱,一唱,什麼煩心事也沒啦: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敬奉!
-
6 # 壹壹若塵
《中庸》裡有兩段文章看後印象深刻,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看這段文章,首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拘泥於君子小人的說法,那是古人評判人的一種道德標準。作為現代人,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也不要給別人貼標籤,用這樣的心態看這段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內涵。
1、世上的人千千萬萬,個人的命運千差萬別,不論富貴貧賤,不論身處何種環境,不論路途順利還是坎坷,都要泰然處之。不作無謂比較,不生無端妄念,活在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既可免去許多煩惱,又有利於自己的追求,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2、加強個人修養,身處上位,不以勢壓人,不以財輕人,不欺負弱小;身處下位,不媚上,不自卑,保持獨立人格。3、凡事依靠自己,不要養成依賴外力幫助的習慣。遇到困難和坎坷,不怨天怨地,不怨恨別人,不推諉卸責,堅持用不懈的努力改變身處的逆境。4、好像射箭一樣,沒有射中靶心,不要強調外部因素的干擾,多從自身找原因。
這是古人推崇的修身方法,能夠身體力行,一定會獲益良多。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我們生存的宇宙浩瀚無邊,古代科技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對於宇宙的探索不如現代人。但是,他們用天地的概念代替宇宙,對天地之間事物和物質規律的探索孜孜不倦。古人認為:天地之間物質的規律博大無邊而又幽深莫測,說到這種規律的大,似乎天地都無法承載,說到這種規律的小,人們無法探求它的極致狀態。像老鷹飛上天空,像魚兒躍入深淵,都是對事物規律的不懈探索。
再看看人世間的道德倫理,同樣是博大而幽深,對其中的簡單道理,普通人都能夠有所認知;至於這道理的極致狀態,即使是有聖人的高度也未必能認識全面;對於踐行一些初步的道理,普通人都能夠做到;至於這道理的極高標準,就是聖人也未必能夠都做到。
古人對自然和人類自身的認識,至今仍有可資借鑑之處,尤其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見解,細細品味,結合每天的所見所聞,也許能從中悟出不一樣的境地。
-
7 # 每日讀書A
原文君子之道費而隱。詳解費,是用之廣。隱,是體之微。中庸之道,有體有用,其用廣大而無窮,其體則精微而不可見也。原文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詳解張居正講解說,中庸之道,不出乎日用常行的道理,又通極乎性命精微之奧秘。以知而言,雖匹夫匹婦之昏愚者,也有個本然的良知,於日用常行的道理,他也能知道。若論到了精微的去處,雖生而知之的聖人,也不能窮其妙也。以行而言,匹夫匹婦也有個本然的良能,於日用常行的道理,他也行得。若論到了高遠的去處,就是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能做到。道理都非常簡單,普通男女也能明白,能照做;但又非常精深,聖人也不能全知道、全做到。中庸之道,門檻很低,道行很深,就像唱歌,人人拿起話筒都會唱,但是唱成歌星就是另一回事。郭德綱說,學相聲門檻很低,很容易,可是進門一看,梯子在裡面呢!這就是門檻低,道行深!所以君子之道,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去踐行之。但即便是聖人,也要清楚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樣才能隨時警醒,永無止境。原文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詳解張居正講解說,天地之大,化育萬物,但是,天地也不完美,有酷暑,有寒冬,有乾旱,有洪水,有地震,有颱風,也不能盡如人意,總是有所遺憾。可見天地也不中庸,或覆載生成之有所偏,或寒暑災祥之失其正。中庸之道,近至匹夫匹婦之能知能行,遠至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可見道無所不見。就其大處說,則其大無外,不是“天外有天”,而是再往外就沒有了,所以大到天地都承載不起。往小處說,則其小無內,不能再剖解了,事物細微之極致,就到這裡了。所以說中庸之道費而隱,入門門檻很低,但是你永遠不可能都掌握、都踐行。
回覆列表
應該說當時的人叛亂成性哪裡還知道和為貴。是不能用中和辦法的。
因為為了挽救當時的社會危機,才會出現的一種《中庸》的思想。所以當時的人們提出“中庸”。他們認為只有透過這樣辦法才可以挽救走極端的毛病。
對之過好的,就應該感激好的一面。可能就會對另一面會出現離心的事情。對於國家的統治沒有辦法維繫。反過來說對於過壞的就像是要暴動。因此孔子稱“中庸”為“致德”。
裡面有幾句話是這麼說的
大家不要有所偏頗,只是遵守“王之義”
大家不要有所私好,只是遵守“王之道”
大家不要有所作惡,只是遵守“王之路”等。
於是王道不就坦坦平平了。
其實當時社會已經兩極分化嚴重。是非常難辦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