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阜昌典當行

    就像人民幣有不同的面值一樣,“通寶”、“元寶”和“重寶”是對不同面值銅錢的一種稱呼。

    其實,貨幣的面值從古代就有:比如貝的計值單位是朋,1朋有2枚、5枚、10枚三種說法,一般認為一朋為10貝。秦朝貨幣的單位是“兩”,從漢代到隋代都是使用五銖錢,單位是“銖”。

    唐朝時,廢除了五銖錢,開創了寶貨制(通寶、元寶、重寶),並且開始在鑄幣上增加皇帝的年號(如開元通寶),這構成了歷代銅錢的基本名稱。

    其實通寶和元寶沒有本質區別。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有的皇帝喜歡鑄通寶,也有的喜歡鑄元寶。但明朝是一個例外,為避諱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明朝只有通寶,沒有元寶。

    後來,尤其是清代,普遍將重量較輕的銅錢,稱為“通寶”;稍重一些的叫“重寶”;對於大面值的,如當千的叫“元寶”。另外,用白銀和黃金做的錢也叫元寶(元代之後),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元寶”、“銀元寶”。

  • 2 # 草原咕咚談錢幣

    通寶是中國從唐代到清代所使用的錢幣的一種稱呼。早期多以重量作為錢幣的計重單位,如五銖、半兩等,還有重寶、元寶、之寶等稱謂,唐高祖廢除了五銖等錢幣,開鑄“開元通寶”,首起通寶之先河,直到清代。通寶意為同行寶貨。

    元寶開始於元代,其實最早的元寶是由金銀鑄造的,在我古老的華夏民族始終把由金銀鑄造的金銀錠叫做元寶,型似帆船。

    元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將散銀或黃金鑄造成50兩的金銀錠才有了元寶的稱呼,因此,元寶有元代的寶物之意。

    6其實,在唐代鑄造開元通寶時,就已經有了元寶的稱謂,正確的讀法是開元通寶,但是,有人按順時針方向讀,就是開通元寶,也就開始了通寶之稱。

    總之,不論是元寶還是通寶,都是古代錢幣的稱呼,其作用就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 3 # 鄉村古錢

    古代銅錢常用通寶和元Bora使用,他們有什麼不同呢?實際古代銅錢常用的不止通寶和元寶,常見的還有重寶,古代更改年號之後多數都鑄造新的古錢。古幣常見號加通寶或者年號加元寶或者年號加重寶的組合。

    唐代 開元通寶

    “通寶”和“元寶”錢文均始見於唐代,唐武德四年始鑄“開元通寶”錢,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通寶作為錢文使用,這一錢文使用習慣一直延續到了清末。期間各個朝代都使用過通寶作為錢文,更多的組合是年號加通寶,另有國號加通寶,如“宋元通寶”,“大明通寶”等。

    咸豐元寶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元寶這使用方法也為後世所沿用,歷朝歷代都有鑄造元寶錢文的銅錢。如北宋的“西寧元寶”,“宣和元寶”,到了清代元寶字樣只在當百以上大錢使用,如常見的“咸豐元寶”等等。

    關於通寶、元寶、重寶等等錢文,只是古幣的一種使用習慣,沒有特殊的意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這三種錢文都在小平錢上出現過,也在大錢上出現過,這說明三種錢文無關錢幣記值,只是錢幣鑄造的一種習慣。

  • 4 # 一個有故事的收藏人

    其實就是對於錢幣面額大小的一個區分稱呼而已。例如:某人說今天收到一張大鈔,你不會聯想到是張一元的錢。再說,我給你一個咸豐元寶,你也不會跟一個小平錢聯絡在一起。重寶就是比前兩者還要貴重,分量也更大,古人錢幣都是按重量計算。大概如此,瞎講一通,喝水吃飯時別看,容易噴。

  • 5 # 聚能仙

    我個人認為兩者區別不大,只是朝代不同,年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通寶""元寶″銅幣在古代是混用的,沒有什麼區別。而且一直到民國,唐代,宋朝,元代,明朝,清代,銅幣都是混用,沿用的。

  • 6 # 河南錢幣收藏

    古錢幣一般分:通寶,元寶、重寶。從唐代至清代都有,重寶比元寶要級別高,元寶比通寶要級別高。通寶是常見的,但是有的朝代沒有通寶,那是因為通寶二字和皇帝名字相有重字,所以那個朝代就沒有通寶。

  • 7 # 玩古論藏

    通寶、重寶、元寶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早期沒多大區別概念較為模乎,甚至宋代還出現了至寶珍寶等,清代咸豐時有很大區別,當百以下稱重寶,以上稱元寶,小平稱通寶,當然寶福局除外因為它都稱通寶。

  • 8 # 愛發呆的林隱

    唐之前,流通錢幣多以銖、兩來表示錢幣的重量,從秦半兩至隋五銖,貨幣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銖為一兩的二十四進位制(秦朝規定,一兩為16克,一銖為0.67克)。

    從唐朝開始採用新的度量衡,一兩改為40克,唐高祖武德四年,開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文錢的重量稱為一錢,每十文錢重一兩,一千文錢則重六斤四兩;新的十進位制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了。

    新的度量衡,換算方便,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

    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單位為“文”

    有稱“通寶”者,如開元通寶、宋元通寶、崇寧通寶、洪武通寶、康熙通寶等等

    也有稱“元寶”者,如順天元寶、得壹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咸豐元寶等等

    “通寶”錢和“元寶”錢並無什麼特別明顯的區別,鑄錢的時候取名不同而已,在北宋錢中就有很多相同的年號錢即有叫“通寶”者,也有叫“元寶”者,比如宋徽宗宣和年間鑄造的宣和年號錢就既有“宣和通寶”錢也有“宣和元寶”錢,宋欽宗的靖康年間鑄造的靖康年號錢就既有“靖康通寶”錢也有“靖康元寶”錢,南宋的建炎、紹興、隆興、紹熙等年號錢都是既有相同年號的“通寶”錢亦有“元寶”錢。

    至明代,由於為了避諱朱元璋的元字,所以有明一朝,都只有“通寶”錢,而無“元寶”錢了。

    清初鑄錢沿用明制,在咸豐之前鑄造發行的都為通寶年號錢,直至咸豐年間,因為軍費激增,開鑄咸豐大錢才又有了“元寶”錢,規定當百至當千的大錢稱“元寶”,當十至當五十的大錢稱“重寶”,小平錢稱“通寶”。

  • 9 # 天珠傳奇

    1,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名稱。起於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鑄造的銅幣“開元通寶”。意思為“開始新紀元通行的寶貨”,於是有了“通寶”名稱。以後歷代沿用下來,“通寶”二字前面常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南唐的“唐國通寶”、宋代的“太平通寶”、元代的“至正通寶”、明代的“大明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等。錢幣形狀為外圓內方,其名稱多為四字楷書,分列於方孔四邊,這樣就出有兩種讀法。

    2,以“開元通寶”為例:一是直讀為“開元通寶”,二是旋讀為“開通元寶”,這樣的意思也能說得通,意為“開始 通行的首要寶貨”。這種旋讀方式在民間頗為流行。

    3,到了元代出現了以白銀鑄造的真正“元寶”,也是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儘管形狀、重量與銅錢完全不同,但二者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即白銀“元寶”與銅錢“通寶”都是“通行的寶貨”,而且明清兩代在元寶通行的同時也通行銅錢,二者都是大家喜愛的錢幣,有意無意便將“元寶”與“通寶”聯絡在一起,但是一為銀錢,一為銅錢,這也可以看做二者的不同之處。

    4,相同之處是什麼呢?跟大家賣個關子,其實各位讀者都知道的,那就是兩者可以互相折算,同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如我們現在的一元與一百元一樣,只是錢幣的面值與它代表的價值不盡相同罷了。

    5,錢幣是評定國家盛衰與否的典型特徵,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經濟發展迅猛,政治穩定,所鑄造的錢幣大多都很規整,文字美觀,錢幣厚重,規格統一,存世量也豐富,可見錢幣是一個國家最好的代言,錢幣愛好者收藏錢幣更多是從錢幣本身喜愛著那個朝代的歷史,反觀那個朝代,以此紀念。

    6,盛軒國際有幸得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一枚,斷代/款識:民國時期,重量7.7g,直徑27.7mm;康熙通寶背“臨”一枚,斷代/款識:清代,重量3.7g,直徑27.4mm。其兩者材質不同,康熙通寶是七分銅三分白鉛(鋅)的黃銅材質,光緒元寶是紅銅95%、白鉛4%、錫1%配合。二者形狀造型也不同,清代的元寶是沿用明朝的制度,在清道光年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後,中國本國根本還不起“洋錢”,於是清政府被迫使鑄造了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光緒元寶”,俗稱“龍洋”。

    7,錢幣的演變過程是有其歷史意義在其中,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且做工精細,隨著錢幣收藏的大熱,自然也有造假的古錢幣鋪天蓋地而來,這需要進行認真的核實錢幣真假,但是,真的古錢幣的收藏

    8,元寶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於五代。據《文獻統考。錢幣》介紹:後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作“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

    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是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作“元寶”

  • 10 # 古韻利州1

    古錢幣中通寶最早源於唐代的開元通寶,通代表通行,通貨的意思,也有認為是讀法錯誤,認為是開通元寶的讀法,不過不管哪種讀法,都是錢幣可以在任何領域流通之意。

    而古錢幣中元寶一詞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提到:“初, 太宗 改元 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 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在南宋時期嘉定鐵錢中更有元寶、重寶,還有之、至、興、新、安、全、正、崇、萬、洪、真寶等各種錢名。

    在中國曆代古錢幣中出最為普遍通用的是通寶、重寶、元寶三種記值方式。明代朱元璋避諱元字,所以在明代沒有元寶的記值錢幣。到了清代主要就是更多的用來記值來區分了。

  • 11 # 闐頤古典藝術博物苑

    “通寶”和“元寶”均首見於唐代,高祖武德四年首鑄“開元通寶”,意為開創新紀元,開啟了中國貨幣寶貨制的歷史。

    唐代中葉,唐玄宗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鑄行“得壹元寶”“順天元寶”是“元寶”在貨幣上最早的出現。

    無論元寶還是通寶,都是中國自唐代以後貨幣由記重製向寶貨制發展的產物,其本身沒有具體的區別。然,在中國貨幣史上有根據面值不同而使用不同寶文的現象出現。

    除“通寶”“元寶”“重寶”較為常見外,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之寶”“興寶”“至寶”“珍寶”“泉寶”“大寶”“隆寶”“封寶”“真寶”“洪寶”“永寶”“崇寶”等二十餘種,極為豐富。

    值得一說的是,自明代之後,“元寶”幾乎不再使用,僅清代中後期,在咸豐大錢上還偶有使用。究其原因,是為了避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名諱。故明錢均以通寶為名。清代則傳承了這一習慣。

    總結來說,無論“通寶”“元寶”,它們都是寶貨制貨幣的一種寶文。略有區別,卻沒有絕對的區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油畫的立體感非常完美,而纖毫畢現的照片反而沒有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