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際網路亂侃秀
-
2 # 水滴的聲音
華為為什麼火?是因為華為做交換機火的嗎?顯然不是!
華為火,一是因為手機業務增長迅猛,二是因為5G競爭美國總統全世界拼命打廣告!
而這兩個業務,思科都沒有參與。
交換機、基站本就是toB的業務,正常來講最多業界內的人士比較關注,普通消費者很少直接接觸到裝置供應商,最熟悉的還是直接打交道的運營商比如移動電信聯通at&t。
華為做交換機屬於後起之秀,依靠的是行業已經到了技術穩定期而中國產工程師比較便宜所以依靠價格優勢、服務優勢逐漸戰勝了老牌對手,比如北電、3com、等。
二十年前行業裡都在講IBM、思科、朗訊多牛逼,來華調查故障的工程師從在美國上飛機開始計時收費,筆者作為苦逼的中國產工程師真是羨慕嫉妒恨!然而,作為客戶方,我買了你的裝置出了故障,你不趕緊的過來免費修,還裝個大爺似的讓我們供著,憑啥?無非憑著就你一兩家有這門技術,大家都求著你供貨。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猜到了,華人學會了這門技術,價格便宜,隨叫隨到!據說華為直接派工程師常駐運營商,費用自然是華為自己出。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但這個態度和做事方式,放著你是甲方你會選擇哪個做乙方?於是乎,從中國到亞洲,從非洲到中東,從東歐到西歐,華為攻城掠地,就連美國的某些地區都採用了一定量的華為裝置。
斯諾登事件爆發後,網路安全尤其是基礎電信網路的安全成為各國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問題。美國在道義上徹底從高處摔在地上,為了維護自己的情報收集系統(說白了就是監聽系統)甚至直接動用經濟、政治手段,直至將矛頭瞄準中國的兩大基礎電信裝置供應商華為、中興。
於是華為靠著這樣的方式火了一把。此時的思科當然是巴不得一句話不說,畢竟西方國家的大多數骨幹網裝置都用的思科,默克爾被成功監聽當然少不了思科的功勞,這樣的事情當然越少人聯想到思科越好
有線網路走到了技術瓶頸,無線網卻風頭正盛,而思科並沒有參與無線基站的技術,美國企業只有高通在做5G方面的晶片設計但都是面向終端裝置而非基站(因為面向終端產品,所以高通比思科出名啊),目前有能力提供大規模基站產品的只剩下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三星,其中的愛立信諾基亞之前也做手機大家也都知道,只不過今非昔比這兩家的手機走到死衚衕,因此在終端使用者的眼中逐漸消失。故而目前在全球最受人矚目的就是華為三星了,只是三星因為炸機和薩德在中國沒落了,於是只剩下了華為。(中興則是因為被卡脖子不得不服軟而被很多人唾棄,當然了中興技術還是有的,只是需要臥薪嚐膽了)
總結一下:
1.思科做的業務普通人接觸不到,不像高通的處理器天天有小米在幫忙打廣告,中國聯通總不能說“我用思科所以我的網速快”;
2.思科此時也不太想讓大家關注他,畢竟電信監控、竊聽的事兒思科脫不了干係;
3.華為的名氣一靠手機二靠5G三靠特朗普;
4.任何人都崇拜菜鳥逆襲、打不死的英雄,華為符合這兩點
-
3 # 神州5G
可以用“今非昔比”,甚至“刮目相看”這樣的詞彙來形容華為和思科這對老對手的關係變化。
最近有幾個事情可以很形象地描繪華為與思科在行業裡角色的變化。
早在03年,思科就曾指控華為“抄襲程式碼”,當時思科是交換機這個網際網路和通訊網核心裝置的絕對市場霸主、龍頭企業,當時華為剛剛崛起,也從交換機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中國企業的後發崛起,少不了“借鑑”、“模仿”先進產品,英雄不問出處嘛。當時思科明顯感到了華為會是一個厲害的對手,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了重視,甚至業界傳言內部成立了所謂“打華辦”。
這些都是往事了!但華為的迅速崛起似乎並沒有因為思科等的狙擊而放慢腳步,在思科最厲害的交換機行業,華為迅速實現了反超,這導致思科在行業的翹楚位置不保,尤其是在運營商路由器市場,思科很難和華為的價格戰抗衡,現在基本退出了中國運營商的路由器市場。
不僅如此,最近思科卻被爆出在自己的網路裝置裡發現含有華為的程式碼,這讓思科尷尬至極。
思科和華為競爭的除了運營商市場,還有企業網市場。按理說,美國企業具有企業網市場的天然基因,思科也曾經是這個市場的行業標杆企業之一,但是,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崛起,也改變了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企業網路市場的整體情況是華為絕對領先,思科的一些行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這十幾年來,華為慢慢地佔據了思科的市場。
從IDC報告來看,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國內企業網路中佔有近50%的份額,這非常可怕,所以思科交換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對於路由器,思科依然是有部分行業的份額。
其實現在的思科早就不是當年的思科了,由於曾經的股價和市值以及利潤都很高,思科手握大量現金,於是走上了買買買的持續發展之路。
思科最近剛剛宣佈了一個收購案,思科本週二對外宣佈,計劃以每股70美元的現金收購Acacia Communications。思科表示,此次收購將增強思科的光學系統產品組合。Acacia目前是思科的網路供應商,是矽谷的一家光通訊領域的核心器件廠商,主要提供高速相干光互連產品,透過改進效能和容量以及降低相關成本,重塑雲基礎設施運營商、內容和通訊服務提供商所依賴的通訊網路。主要透過在基於矽的平臺上實現光學互連技術。它為思科、中興等光通訊的主要企業供貨。注意,這個企業沒有給華為供貨哦。
這是思科第三次併購矽光子公司,而且都是行業內領先的矽光子公司。思科在矽光領域的持續投入值得傾佩,也向業界展現出其在矽光領域的決心。矽光子技術自提出以來,以其低功耗、高速率、結構緊湊等突出優勢,被認為將解決資訊網路所面臨的功耗、速率、體積等方面的瓶頸。
思科透過收購了三家矽光子公司,其中兩家是該領域的頭部企業,讓市面上優質的矽光子企業越來越少,這樣思科能夠控制這個行業的上游產業鏈。這讓思科這種老牌大廠商走上了一條拼技術拼不過,就壟斷關鍵元器件資源的資源發展道路,這跟日本的幾家大牌科技企業很像,比如松下、NEC、東芝等,他們基本上退出了曾經風光一時的消費電子產業,因為來自首先是南韓,後來是中國的品牌廠商的激烈競爭,於是他們只能退守上游,給中國企業提供消費電子產業的關鍵元器件。
所以,看得出來,華為的競爭力還是非常恐怖的,北美曾經有好多非常著名的通訊工業品牌,什麼北電、朗訊、摩托羅拉,他們都在華為的競爭下消失了。思科從網際網路交換機路由器起家,慢慢地也讓出了行業龍頭位置給華為,現在思科還有資源買買買,這也算是研發和運營競爭難以跟上新時代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吧。
-
4 # 蕭山雨厚
思科沒落了,市場開拓方法比較落後,加上美國政府竊聽門的影響,市場和消費端沒了需求,目前歐洲市場也在萎縮。華為後來居上,除了華人人努力以外,得益於兩點:一、華為物美價廉,技術先進。花一半錢可以滿足運營商的需求,運營商也會考慮成本,所以,思科沒有優勢;二、服務優勢,華為圍繞服務已經做到了極致,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把非洲以及思科不做的市場做了,擴大了世界市場份額,又用時間積累做到了技術升級。後來透過服務和價格加上技術,慢慢搶佔了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思科越來越沒優勢。可以預見要麼被收購,要麼倒閉。
-
5 # 毒舌財經
華為和思科都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而且兩者都是通訊網路裝置供應商,所以形成了直接的競爭,有競爭難免就會有摩擦。
一、思科和華為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科技發燒友來說,估計華為跟思科的恩怨大家都不陌生,思科作為美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之一,在全球都有較高的地位。然而從華為進入北美的哪一天開始,華為跟思科的恩怨就沒有停止過, 思科一直在尋找各種辦法來阻止華為。
為了打擊華為,思科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比如包括給客戶發“黑材料”勸誘客戶不要和華為做生意;指責華為抄襲其原始碼;花費數百萬美元動員美國國會議員、政府高管阻止華為在美國本土與其競爭等等。其中最直接的正面衝突是2003年,當年1月思科宣佈對華為及其子公司就華為非法侵犯思科智慧財產權提起法律訴訟,指控包括非法抄襲、盜用包括原始碼在內的的IOS軟體等等。在近的起訴書中,包括了二十多項項罪名,幾乎涵蓋了智慧財產權訴訟的所有領域。
最終在2004年7月28日雙方達成共識,思科撤訴,而華為在沒有侵犯思科的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華為同意修改其命令列介面、使用者手冊以及幫助介面和部分原始碼,以消除思科公司的疑慮,此後思科跟華為的恩怨開始了長達十幾年年的拉鋸戰,雖然這裡面有些事情思科並沒有正式出面,但是大家都知道華為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些思科的影子。
二、目前華為有些地方超過了思科,但思科實力仍然不容小覷經過多年的競爭,雖然華為百般受到思科的阻撓,但是這仍然阻擋不了華為成長的步伐,華為已經從一個不知名的企業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通訊裝置商,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已經超過了思科。
首先、從營業收入上來看,華為比思科多。2018年華為的營業收入是7212億人民幣,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而2018年思科的營收只有493億美元,相當於華為的營收是思科的2倍以上。
其次,在通訊裝置和手機制造上面,思科跟華為是沒法相比的,從2017年開始華為通訊裝置的銷售規模就超過了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裝置供應商,與此同時2018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超過2億部,成為世界銷量第三的手機廠家。
但是我們需要清醒的看到,思科的底蘊還在,不是誰幾年就可以超越的,目前思科在不少領域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
第一、思科企業網和交換機等數通裝置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
目前思科能提供數通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企業網裝置更是處於優勢地位。雖然華為的核心路由器在2017年的市場份額就超越了思科成為全球第一,但是核心路由器的質量和穩定性跟思科仍然有一些差距,只不過華為的價格明顯比思科低很多,所以把思科趕下了第一的寶座。
除了核心路由器之外,思科在企業網更是處於壟斷的地位,其市場份額超佔很大的比例。而目前華為的企業網市場佔有率比較小,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網的渠道鋪設和市場營銷手段都不一樣。華為的優勢在於做運營商,而一個國家的運營商是很少的,一般就幾家,所以只需要透過招標等方式把運營商拿下,那基本就可以準率佔領這個國家的通訊市場,但是對應的與運營商市場的利潤要比企業網低很多。雖然這幾年華為也在積極拓展企業網市場,但是短期之內很難撼動思科的地位。
第二、思科在技術服務上比華為強
大家都知道思科是一家硬體公司,但是其軟體服務其實並不差,目前思科吃了提供硬體之外,還提供諮詢服務、實施服務、最佳化服務、託管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基於人工智慧的預測服務,這些服務內容每年給思科創造的收入至少達到120億美元以上。
此外,思科在雲IT市場上也比華為更有優勢。未來雲業務將會對傳統的基礎架構產品如交換機和路由器產生較大的衝擊,所以目前很多巨頭都在佈局雲IT市場,在這方面目前思科要比華為走在前面。
三、雖然思科實力還在,但是發展並不太順利最近幾年華為發展可謂是高歌猛進,不論是通訊裝置市場還是手機是市場都是風生水起,不過和華為迅猛發展相比,思科過去幾年發展並不順利。比如思科2018財年淨營收為493億美元,相比2017財年的480億美元之增長了增長3%,而利潤更是隻有1億美元,相比比2017財年的96億美元下滑99%。
而前幾年思科還進行了多次重組和裁員,比如2014年思科宣佈將進行第四次重大重組行動,並裁減6000名員工,而從2011年至2013年,思科已經透過裁員、出售業務等方式共計減員約2萬人。直到目前思科的發展仍然不太順利。
-
6 # 太平洋電腦網
目前來說,思科還是相當大的企業,但是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通訊裝置供應商了。
思科
思科跟華為一樣,都是以交換機起家的企業。當年的思科實在非常強啊,可以說是全球頂級網路通訊巨頭。
起家於美國的思科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夫婦,1984年12月在美國成立。當時的思科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所以在1996年的時候,思科就成為了全球頂級的網路交換機的企業了。
思科跟華為的恩怨很早就開始了,在2003年的時候,思科指控華為抄襲他的程式碼。後來在2007年的時候才和解了。
華為在2012年的時候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通訊裝置供應商。不過華為和思科的競爭也一直沒停止,甚至還有專門一個本書來講華為和思科的競爭,可以看到這兩家企業對通訊行業影響之大。
思科目前還很強
雖然說思科真的沒有以前強大了,但是思科現在依然還是很強的。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釋出,思科公司位列212位。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思科排名第15位。
我們看看思科的市場份額:IDC的資料顯示,企業在2018年第一季度在伺服器、儲存和網路基礎設施產品上花費了驚人的129億美元,其中思科的份額排名第三;
2017年第一季度思科路由器市場份額遙遙領先,達到了75.7%;
思科在企業網、交換機、核心路由器上依然是領先,佔據很大的優勢。在技術和產品上都極其牛逼,能提供數通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
而且最近的思科還在考慮收購的事情:思科對外公佈了其打算收購矽谷的一家光通訊領域的核心器件廠商—Acacia Communications,此家公司主要做光互聯產品以每股高達70美金的現金收購。平均每股價錢為70美元若按AcaciaCommunications週一收盤價(48美元)計較,該邀約收購的溢價率到達46%。而且還是現金收購,只能說思科還是真的十分有錢.......
-
7 # 喜果W1
中國自身市場龐大,自身就能供養華為不至於倒閉。還能有能力財力精力物力鑽研高階科技。中國想前進 ,誰也擋不住 。即使是美國這個十分發達先進的高科技國家也沒本事阻擋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前進不前進,發展不發展在於中國自身。美國是連嚇唬再詐還有矇事,一看不管事,哈哈哈一樂拉到了。任總說過 美華人吃著熟牛肉,喝著牛奶在山頂上拿大石頭砸我們,我們在北邊陰面吃著烙餅 啃著鹹菜拿個大葫蘆喝著涼白開水往山頂上衝鋒陷陣,我們當然是要陷美華人的陣。這裡的陷是要對方丟陣地的意思,我們要搶對方的陣地 不是我們自己陷進去。我們拿著大棍子,扒拉挑開美華人的大石頭,當我們衝上頂峰時候,會與美華人一起歡呼慶祝勝利,而不是回憶仇恨。
-
8 # 鎂客網
如是把時間讓在幾年前,可能思科還稱得上是華為的“死對頭”,可早在前年華為的銷售額就超過了愛立信,一躍而為通訊裝置供應商的龍頭,注意,這裡說的是愛立信,而不是那個曾經的對手思科。
為什麼思科被華為趕超的這麼快呢?雖然二者都是做通訊裝置起家,但真正讓華為大火的是手機,可在思科的業務範圍裡並沒有手機這個詞條。至於思科為什麼不做手機,有人說因為利潤小競爭大,也有人說IE足以支撐起思科,這不無道理。
前面所說的“趕超”或許只在名氣和銷量上,要說在產品線上的真正實力,以思科的根基華為還是很難撼動的。
思科的業務主要咋子企業網和核心路由器這種數碼通訊裝置,尤其是在 企業網領域中,思科不說是一家獨大,也幾乎達到了全球壟斷的地步。前面也說了,做手機競爭大利潤小,而思科常年盤踞在幾乎沒有競爭的企業網中享受著豐厚的利潤,相信華為看了也會眼紅吧。畢竟華為還處於經驗摸索階段,之前所積攢的實力也主要在運營商領域,這一點從5G的研發上就可見一斑,在此再次表揚華為的5G~可如果華為要在市場完全不同的企業網上趕超思科估計得花費更長的額時間。
現在華為和思科的主戰場不在一處,所以在華為的對手中再難見到思科的影子,但這並不代表兩家就此分道揚鑣了。華為的迅速崛起已經讓思科坐立難安了,因為華為一旦在企業網上有所成績那將是挑戰思科壟斷地位的強有力的威脅。
-
9 # IT老菜鳥
專業的角度給你最專業的解答。憑心而論,華為在資料通訊領域,無論是技術、產品質量還是軟體轉型,距離思科還有一些差距,思科還在世界上活的好好的。
很多朋友,包括很多做自媒體的朋友在狂歡,華為是世界第一的通訊裝置商,早就超越了思科!沒錯,華為是世界第一的通訊裝置製造商,但是這個第一是包括無線、智慧手機、資料通訊整體的資料,而思科的主營業務,僅僅是華為的數通領域,在數通領域,華為還不如思科
思科不看美國,華為不看中國,原因大家懂的。想超越思科,就要決戰中美之外的市場。
從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上,華為不如思科2018年華為的營業收入是7212億人民幣,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而2018年思科的營收只有493億美元,我們可以認為,思科在493億元主要是數通領域的銷售,對應華為的也就是華為的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售。
如果按照數通領域的銷量來看,華為在數通裝置的和解決方案的銷售可能僅僅大概在100億美元左右,華為離思科還差的遠。
華為的高階裝置,如核心路由器和寬頻BNG裝置,在運營商的銷售已經超越了思科,但是華為數通的其他裝置,離思科還遠。這是因為思科在企業網領域的銷售,遠遠高於華為,在全球是絕對的壟斷。
所以最近幾年,華為的數通在企業網提出了超越思科的口號,這說明華為在數通,尤其在企業網,距離思科的差距依然很大。
尤其是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始作俑者就是思科,這的確對華為在海外的銷售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海外使用者對華為的信心遭到了重創,很多專案受到了影響。所以未來華為也會把重心從海外移到中國,銷售超越思科依然任重道遠。
從數通技術上來說,華為不如思科在數通領域,從技術上來說,華為整體是不如思科的,不過在某些分支領域,華為領先於思科。
但是由於某些商用晶片的能力可能的確比華為的自研晶片大一些,所以在數通裝置的功能和效能上,我覺得思科是略微領先的。不管是核心的NCS系列,還是邊緣的ASR系列,甚至思科的交換機,某些款型華為效能的確趕不上
而在數通軟體技術上,尤其是數通未來的代表SDN技術,華為不如思科。目前很多技術都是思科在引領,華為僅僅是跟隨,然後區域性超越。這和華為數通之前的戰略有關,華為數通我認為前幾年走了彎路,搞了一堆沒用的技術,忽略了本質。
還有一點,很多企業使用者的反饋華為在技術細節上遠不如思科。思科在很多行業的使用,的確很貼近客戶,而華為經常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很多企業客戶認為,華為替換思科僅僅是可用便宜,華為就像一個糙漢子,體力有了能力有了(硬體已經達到),但是做事毛手毛腳(軟體可用和性)
反正我們公司接觸的客戶,普遍都有這種感覺,不過這也說明華為的確有能力超越思科,但是想要在企業網進一步,就要重視企業行業的需求
思科轉型比華為迅速思科一直在轉型,從通訊裝置商,轉型為通訊裝置服務商,也就是過去思科是賣硬體,而現在思科的目標是賣方案,賣服務。
而華為還是停留在賣裝置的階段,我覺得這個和華為數通的領導層思路緊密相關,如何在你的軟體層面貼近客戶,需要好好的思考,甚至從外面找一些專家來定位定位,輔導輔導。
思科採用的是收購的方式增加自己軟體服務能力。比如數通哪個小公司做的不錯,思科就收購,納入自己的體系。這是一種非常快捷的方式,但是華為一直迴避這種方式,所以華為在軟體服務層面很多都要自己幹。
但是華為做軟體服務那些人,很多都是從華為做運營商裝置的開發轉型而來,思路的確僵化,做的東西朝令夕改,而且極其不友好。如果要打破這個思路,不能買外面的公司,至少可以找一些外面的專家來指導,所以這方面我覺得華為不如思科,甚至還不如H3C。
華為其實和思科面臨一樣的問題,都面臨標準化硬體、白盒硬體甚至基於軟體的虛擬化裝置的挑戰,思科目前已經開始全面轉型,如果華為還抱著賣硬體裝置的心態,配套的服務軟體僵化,可能是不行的
華為超越思科任重道遠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華為和思科在主要競爭的資料通訊領域相比,還任重道遠。華為還需要在企業網領域加大投資,還需要在海外開疆闢土,還需要在軟體技術上更貼近企業的行業客戶,同時要重視軟體服務領域的投入
如果這四點有一點華為做不到,超越思科都會難上加難。今年華為數通依舊提出了超越思科的目標,這個目標已經提出了很多年,華為應該不那麼急功近利,潛心發展基本功,否則超越可能又是長時間的口號,畢竟在數通領域還有300億的差距
-
10 # 助考筆記
在2018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華為以893億美元營收位列500強第72位,而思科公司營收480億美元,位列世界500強212位。
而在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的支柱技術——5G通訊技術領域,華為目前也走在了思科的前面。
根據IDC提供的5G產業鏈圖顯示,華為正在獲得5G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主導權。技術方面:華為研發的F-OFDM已經成為全球統一的5G的混合新波形技術標準;華為提出的Polar Code(極化碼)也成為了5G控制通道的編碼方案;華為持有61項5G標準專利,全球佔比22.9%,排名第一。系統裝置方面:華為是全球第一大裝置供應商,基站裝置全球市場佔有率約30%-35%、光通訊裝置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0%-45%,都是絕對的第一。終端方面,根據IDC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華為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就已經超過iPhone,排名全球第二,而華為也有望在2019年推出5G手機,併成為最早量產5G手機的廠商。
2018年11月23日的全球移動寬頻論壇上,英國電信公司首席網路架構師Neil McRae公開表示:現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其他供應商需要努力趕上華為。
-
11 # 阿杜哥的歌
思科的格局太低,他們的生意經不是用好的服務和好的產品來迎合消費者,用最好的產品來打擊對手。而是利用官司打擊對方,如果對方實力不行就到了。或者利用國家層面來針對對手,華為就是思科挑起來的。反過來看看,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衰落就是美國企業利用美國政府打擊的結果。亞洲金融危機也是美國挑起來的,就是打擊東南亞那些經濟發展快速,迅速崛起的國家。所以說思科的衰落是註定的,同時思科也代表了美國的現狀,正在慢慢的衰落所以美國現在必須不遺餘力的打擊崛起的中國。美國其實也知道自己的癥結在哪裡,那就是製造業,當初美國為了利益最大化,將製造業遷出國內,保留設計和研發。但是今天看來提振國家經濟的只有製造業。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非常重視藍領工人,因為他們是製造業的根本。但是美國呢,估計重視都是那些股票經紀人,投機商吧。目前看來不光思科發展頹勢,蘋果其實也是後勁不足,微軟也是,他們可是美國經濟的風向標
-
12 # 揚揚1983
這裡最為反感的就是自媒體的亂像!
為什麼這麼說,自媒體很多是草根作者和收了錢替人說話的中間人,尤其是收了華為錢的營銷太噁心了!
作為公眾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應當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真像,不能帶有偏見和個人情緒色彩!尤其對於市場經濟的報道,資料是新聞文章的重要支撐,資料哪裡來?自己編纂的嗎?可信嗎?是憑著自我感覺良好嗎?是地域文化的認知差距嗎?都不是!而是來自第三方機構、單位、研究所、官方資料作為依據,也就是誰釋出資料誰負責的原則!
如樓主所說的,交換機市場,思科去哪裡了?這樣的標題帶有明顯的偏見和誤導性!作為一名業內從業人員,我翻看了第三方調查研究單位IDC公司的最近5年的市場調查報告,我隨便抽幾個最近的資料,都顯示,思科公司的交換機銷量一直是世界領先地位,而你們認為的華為等品牌在世界銷量裡,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資料是否帶有驚人的一面?是的,很多人都活在媒體的表象裡,人云亦云,容易受到他人的蠱惑和誘導!媒體朋友們,講話要負責任的!
請反思!
回覆列表
一、思科並不差,在自己的領域未必比華為弱
我想很多人對於思科是有誤解的,以為思科被華為打敗了,輸得很徹底,其實並不是的,如果從高階交換機、路由器等領域來看,思科已經份額更高,比華為更強。
再說說思科的營收利潤方面,其實也不差,不信上一份思科的資料表,大家就明白了。
華為的情況是什麼樣的?華為2018年營收7212元,約1015億美元,利潤約為80多億美元,還沒有思科高啊。
這兩份資料,我想大家就會明白思科的強大之處了,如此高的利潤,利潤率,一般只在頂級的廠商身上才會出現,如蘋果這般,而低利潤一般是靠價值換市場,掙的是辛苦錢。
二、華為從網路裝置起步,與思科競爭,後面發展到通訊裝置、手機等,已經不完全與思科一個賽道了
華為嚴格的來講,現在已經不與思科在一個賽道了,思科還是專注於自己的老本行,就是網路裝置。
但華為的主營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是運營商業務,二是消費者業務,三是企業業務這些。
其中運營商業務主要是通訊裝置,雖然也有路由器、交換機等,但主要的量在基站這些方面,至於消費者業務,則手機、電腦、電視這些,企業業務含軟體,雲服務等等。
所以說其實現在華為和思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條賽道,華為的業務更廣,更多,思科的業務相對更窄佈局,主要做網路裝置,所以不那麼被大家關注到了。
另外我們發現眾多的美國企業,其實是比較專注於幹自己這一行的,很多少進行國內所謂的多元化,不斷的拓展自己的邊界,比如高通就只幹晶片,授權這些,思科也就只幹網路裝置,這可能是環境、文化等差異造成的。
但中國企業做大做強之後, 沒有邊界,啥都開始幹了,華為就是例子,從網路裝置到通訊裝置,到晶片、手機、電腦、電視、耳機、現在作業系統,雲什麼都來了,所以對手也是不斷的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