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旅521故事就酒
-
2 # 靜水深行
口令是簡易敵我識別的方法,在戰場上,別說回答不上來,就是回答稍有遲疑,馬上會挨槍子,哨兵問你口令的聲音和他槍膛裡的子彈來的一樣快。
敵我識別還有很多,如影視劇中的那經典的一問,“站住,那部份的”。那是真的,不是兒戲,別以為編幾句就能混過去,也別以為照著標準的回答就能過關,戰場上沒人願多說話,容易暴露目標和位置,但說出來的都是重要的。
例如:我軍常期實行師團制,部隊都有一些約定俗的叫法。同一個軍的,如果你問步兵36師的人(轄106團、107團、108團)你是那個團的,他會說06團(零六團)、07團的,一般不怎麼會說106(腰零六團),絕不會說一百零六團的。如果你問179師的人(轄535團、536團、537團),他會說5團、6團、7團的,前面不加53兩個字。如果問34師的人(轄100團、102團、103團),他會說100團(一百團,不說腰零零團),102團(腰零二團,不說一百零二團)。
同樣對營以下分隊稱乎也有區別,如:537團2營炮兵連稱2炮連,3營機槍連稱3機連。106團2營炮兵連稱炮2連,3營機槍連稱3營槍連。
如果問你那部份的,你一答就知道真假,不在這集體生活過,馬上會露陷。
舉個真例項子:抗日戰爭第三次長沙戰役,薛嶽採用天爐戰法,準備誘敵至長沙城下,使敵陷入前有堅城不能克,後援被阻,疲憊之時而圍殲。命第5軍李玉堂部守長沙城,日軍派出一支經過長期訓練的300多人的精銳特工隊(隊長名字可能叫黑木,漢語很好)化裝成第5軍官兵,準備混入城中襲擊5軍軍指揮所。黑木一行乘亂混到長沙城邊,5軍哨兵也是經典一問,“那部分的”。黑木按事先記好的標準答案回答:“國民革命軍第5軍軍部的”。話音未落,“啪”,黑木隊長腹部就捱了哨兵一槍,什麼口令之類的都省了,半句話都不多問,一秒鐘也不給你留。隨即5軍警衛部隊立即開火,當場打死日軍200多,只有10多人逃脫,黑木隊長也重傷而亡。
口令敵人會設法摸清楚,但這些東西一時半會兒搞不清,有時比問口令還有效。
-
3 # F2軍事漫談
你好,我是F2。
部隊的口令,是在長時間的戰爭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十分有效的防止敵人偷襲、滲透等軍事行動的手段,這一手段自古就有,三國演義裡就有曹操寫了個口令“雞肋”,還導致楊修被殺的典故。
在當前和平年代,口令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按照作戰區域或者駐防區域制定口令,主要即用來識別是否是己方戰友,20世紀80年代,有一名劫匪意圖搶劫哨兵的槍支,就因為回答不出口令而致使哨兵有所防備最後被捕。
在戰時,如果口令回答不正確,哨兵是可以直接開槍的,因為哨兵負責的是一支部隊的警戒,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林彪就曾因為口令而險些喪命。
而平時,理論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是否可以開槍,實際操作中通常是不會的,畢竟人命關天,不可魯莽,還需要提前引起戒備、謹慎核實情況、靈活妥當處理。
並且,口令的使用是雙向的,分為問令與回令。舉個例子,影視劇裡也有過這種橋段,滲透進部隊的人,為了防止被問口令而回答不出,就先人發問,所以當被問完口令後,被詢問計程車兵也會反問回令,也就是說透過口令確認身份的行為是雙向的。
當今年代,口令有很多種方式,眾所周知的有數字、城市名稱、詞語短語,還有摩爾斯電碼、顏色訊號、無線電訊號等其它手段。
-
4 # 大夢幾千載今朝是何年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戰時,平時是不一樣的判定規則,其中的區別,猶如雲泥。
先說平時,在維護營區日常運作,警戒任務時,在白天,是不會出現問口令這一情況的,哨兵會依據樣貌(是否認識),體型體態(是否有可能攜帶武器),衣著(是否有有效標識),神情(是否正常)來判斷來人的身份,意圖。這種情況下,除非來人做出威脅動作,或者有這個傾向時,才會採取相應措施。如果不認識,則採取警惕態度,查詢身份。但是、如果是在夜間,就會採取口令的形勢來核對來人身份,這種在平時,更多的是連隊主官查崗,或者高階領導查勤,要麼就是接崗的戰友,如果對不上口令,哨兵可以採取臨敵措施,比如裝備警具,也可以槍彈準備結合,在安全距離下確認身份。口令這時以兩字為主,例如:中國,山河,前進等等,這個是以軍級單位到規定時間統一發放的。
接著,我們說說戰時,白天不用說了,夜間,依舊採取口令,只不過,口令由兩字變為四字。例如:山河破碎,中國武警,人民陸軍,這樣的。
但是,在戰時的夜間,如果碰到不回口令,無法確認身份的,哨兵可以直接槍彈結合,拉槍栓上膛,瞄準,口頭開始警告,在來人沒有反應是,第一槍鳴槍警告,再次口頭警告,然後第二槍鳴槍警告,口頭警告,如果到這個地步,來人依舊沒有反應或者不正常反應,那麼,哨兵可以直接處置了。
兄弟們,最後一個認證了,幫幫忙
-
5 # 重黎5
別被電影騙了,電影裡偵察兵抓個俘虜就可以騙過崗哨,想多了!當年老山前線為了防這個,帶隊說口令的必須脫光了,單獨進崗,後來排以下都是光著,想騙崗?除非來硬的
-
6 # 度度狼gg
口令這個東西,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靠譜,它只是敵我識別的一種口頭“暗號”而已,隨便一個伙伕被抓了舌頭都可能洩露出去,所以只是個輔助辦法。《雪豹》裡周衛國率小分隊化裝成為鬼子潛入淶陽軍火庫,雖然很輕易地搞到了什麼“富士山下”的口令,雖然帶隊的周隊長日語也還湊合,不還是最終露了餡?只能是大打出手然後強行突圍。
這事的發生是順理成章的,率領另外一支巡邏隊的日軍大尉既然有所懷疑,就可以查驗對方的證件,就可以問士兵問題。然後一幫農民特戰隊員身份就暴露了。所以口令並非唯一的敵我識別辦法,戰爭年代也不是用以區分是否友軍的最重要手段,既然如此,哪怕是口令沒有對上,各部隊也不能輕易開槍,出現誤擊友軍算誰的?
為什麼不能輕易開槍呢?要注意口令的使用特點,它一般只是在戰線後方、部隊宿營地或者大後方的警備區域裡使用,因為前線根本無此必要,發現風吹草動直接可以開火了。既然是後方使用的識別辦法,友鄰部隊或者外單位人員就未必知道口令,然後對不上就胡亂開槍,那是不負責的表現,即便是普通士兵的軍事素養也不應該如此低下。
淮海戰役剛剛打響時,開國上將宋時輪時任華野十縱司令員,他帶著四個警衛員駕吉普車透過蔣軍第三綏靖區的防區時,誤入尚未起義的第59軍111團所駐守的韓莊,對方哨兵喝問口令時,這邊當然回答不上,然後就是拉槍栓的聲音,但蔣軍也只是包圍了汽車並將三個警衛員和汽車押往團部(該部最終起義),如果按照如題的理解,那我們的縱隊司令員恐怕當時就犧牲了。
這個真實的事例也說明,即便對方回答不出口令,在沒有嚴重安全威脅的情況下,哨卡也只是進入了臨戰狀態,而不必要馬上開火。一方面,來的很可能是不清楚口令的友軍,另一方面,對方只有五個人構不成威脅,完全可以先扣押再查明身份。軍官士兵需要報部隊番號,需要出示證件,還可以透過電報電話核驗身份,亂開槍那就是胡來了。
戰時口令用詞用語一般比較簡單,最多加個回令,因為太複雜了士兵們容易記不住,更何況許多士兵還可能是文盲,既然是簡單的輔助措施,只能起到最初級的敵我識別作用,絕不是核准身份的標準,尤其還多用在戰線後方而不是前沿。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為什麼不能輕易開槍了,如果口令回答正確,而提問方一時忘記了回令是什麼,是不是對方也可以開槍了?那不就亂套了。
最直接的例子是二戰時期的阿登戰役,當時德軍以黨衛隊中校斯科爾茲內率領數百名會英語的特戰隊員組成“第150裝甲旅”,化裝成為美軍滲透進後方,他們輕而易舉就弄到了口令,然後塗改路牌、擾亂交通、破壞實施,讓美軍後方一片混亂。美軍司令部不得不出動大批憲兵攔截,這個時候口令根本不代表什麼了,憲兵們不僅要查驗證件,甚至還會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答不上來就當場拿下。
最終斯科爾茲內的手下大部被抓,經過審訊確認身份的德軍官兵被立即處決(身著敵方軍服的間諜不享受戰俘待遇),但是你注意,沒有一個德軍特戰隊員是因為答不出來問題被直接當場射殺的。因為口令也好,問題也罷,都是防諜防滲透的輔助手段,在美軍人心惶惶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不少真的美軍也被扣押起來,連第12集團軍群司令佈雷德雷上將都遭遇了這種懷疑一切的檢查,難不成都直接擊斃?
布萊德雷後來苦笑著回憶說:“約有五十萬的美國兵,互相見面時簡直如貓見了耗子一般,大眼瞪著小眼,互相懷疑著對方”!所以口令錯誤只是促使部隊引起警覺、提高警戒級別,在擁有優勢武力的後方,輕易開槍斃傷對方是不切實際的。戰時軍隊有憲兵、有反間諜機構,警戒部隊只需要把答不出來口令的可疑人員扣押審查即可,並不擁有直接處置的權力,那叫草菅人命。
戰爭期間敵我識別是個複雜的問題,不僅口令可以獲取,證件也同樣可以偽造,而口令的可信度甚至還不如證件呢,所以不能據此第一時間就開火。但是戰場上情況複雜,警戒部隊和哨兵也擁有臨機處置權,比如當對方回答不出口令時,哨兵有權要求對方放下武器或者呆在原地別動,如果此時對方不服從命令或者有反抗的企圖,那當然就不僅僅是子彈上膛拉槍栓恐嚇,而是毫不猶豫開槍射擊了,所以分析問題要具體對待要有軍事常識。
別拿八路軍115師師長被誤擊當例子啊,晉綏軍哨兵只是憑藉日本軍裝就開了槍,根本沒口令什麼事,精神緊張外加不負責任,所以閻錫山的部隊軍事素養真心不咋地。
-
7 # 無花觀主
我在參加兩山輪戰時,由於越南特工無孔不入,我們的警惕性都極高,對不上口令,哨兵抬手就是一槍,打死活該。回答完正確的口令,回令者還要脫光衣服,站在哨兵可以看到的地方高聲回答提問,比如濟南的“濟”字怎麼寫,你要立即回答“三點水加整齊的齊”,回答完畢還要一個一個單獨走過來。這樣做一是防備我軍士兵被越南特工劫持,被迫回答口令。二是防備知道我軍口令的越南特工混入,完全瞭解我軍內部情況又通曉漢字,而且敢於光著屁股進入我軍陣地的越南特工應該是沒有的。
-
8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口令的作用只是識別,不是可以開搶的人命令,口令對上了,可能是自己人,也可能是敵人冒充的,口令對不上可能是敵人,也可能是自己人誤答,問口令是向對方表示我己經發現你,回口令是告訴我是誰。
-
9 # young284900926
我參加輪戰,晚上三人一組的潛伏哨,隱藏在你看不到成品字形潛伏,如有人出現只一人問口令,二人槍對準那人,口令對的上,一般本部隊人放行。不認識有懷凝問特別口令,對上才放行,如果慌張或逃跑可開槍。
-
10 # 老虎208626539
不管是在和平環境還是戰爭時期,進入軍事禁區都會檢查證件,而在特別敏感區域會設定口令,進行敵友辨別。這只是在二線稍微“安全”的地方,而在前線作戰區域,做為在前線陣地堅守二年半的參戰老兵,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雙方還在處於戰爭狀態,在前沿陣地中執行戰鬥任務計程車兵,從來就不會用口令來識別敵我,在站崗時,一旦發現有人接近防禦作戰區域,第一反應就是毫不猶豫開槍射擊,根據作戰經驗總結,在交戰區域查詢口令,來回問答雖然只是幾十秒的時間,但對作戰人員會造成潛在的危險,會暴露哨兵的位置,讓偷襲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動攻擊。在前線陣地,如有幹部或通訊兵需要上陣地檢查或傳達佈置任務,會透過內線電話通知哨所,然後由哨所負責安排指定的安全通道路線行進,通往哨位的戰壕一般有幾條路,但在前線陣地擔任戰鬥任務計程車兵,為了哨位作戰士兵的安全,會在其它通道設定地雷手榴彈等爆炸裝置,以便防止敵特趁夜色偷襲。口令只限於和平時期的特殊軍事禁區,但現代通訊技術普及,口令也只能是輔助手段,一般是野外作戰部隊使用,在詢問口令時,一旦回令有誤,哨兵職責是命令接近者原地不動,並報告上級請示處置意見,如接近者不服從哨兵命令,可以開槍警告,如勸阻無效判斷對軍事目標有威脅可開槍擊斃。
-
11 # BG3大灰狼
首先你要知道哨兵有很多種,明哨、暗哨,固定哨、移動哨,巡邏哨,問口令的一般都是明哨,暗哨是不問的,我們開始因為不懂暗哨規則有被摸了的[捂臉],後來開始“品”型暗哨,互相距離不遠不近,晚上是不開槍的,會暴露位置,我們是扔手榴彈[大笑],明哨也有單人和雙人及多人之分,單人比較可怕(反正我站明固定哨時總是疑神疑鬼的,一般都違規上膛關保險),人緊張,容易發生槍擊,雙人就好一些,多人更從容,口令很容易就洩露,不用捕俘,趴著聽會兒就知道了[呲牙]
-
12 # 428684702647952785
戰爭期間,不要說回答不上來,就是回答上來,也不會讓你靠近,別給神劇搞錯了,79年自衛反擊戰鬥中就有很多案例:有一次是我站的暗崗,我們友軍團長要經過我的防區,也說出了口令,但明崗認為:普通話不標準(越南兵也會講中國話),就是不讓過,那位團長認為他是領導,要硬闖,就差一點死了,後來還是透過講上海話的兵來講口令,(站明崗兵和我都是上海兵,)越南兵再屌也不會講上海話。
-
13 # 木易一心
也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時,第一次戰役結束休整後(2月26日),第二次戰役(3月以後)我部在越南祿平境內某地山頭,那天夜裡2點鐘我從貓耳洞裡出來站崗,霧很大。不一會聽到呼哧哧聲音由山角處轉過,朝我竄來,很快。我連喊幾聲口令,無迴應,朝響聲處果斷開槍,相鄰哨位也補了幾槍。驚動了領導,跑過來察看,咦,響聲往樹林上飛快竄動,很近的貓耳洞的戰友也過來,我們一起朝樹上開槍,噠噠噠,一排子彈過後沒聲音了。天亮一看,好大一條蛇被擊斃,據說越南的這種蛇在樹上比地上行動更敏捷,可以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劇毒,幸好擊斃,傷人不得了。戰場上口令就是通行證,不然寸步難行。我記得剛進入越南時幾小時換一次口令(不打仗時一夜一口令),後來2小時換一次,3月5日以後1小時就換一次口令,因為越軍特工隊活動頻繁,口令對不上隨時開槍,開始進入越南時跳躍著詢問口令以保護自身安全(從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後來快撤退時,口令不對立即開槍。
-
14 # 白開水好喝啊
我二舅舅在和平年代當兵的,大概80年代,一次站崗,問口令,對方不答,直接開槍,對方被擊中,不知死活。
連隊趕緊出動,帶走我二舅舅,他自始至終都不知道有沒有打死人,打死的是什麼人,前因後果都不知道,因為此事之後,軍隊安排他提前退伍。他就稀裡糊塗離開了軍隊,至於有沒有得獎章,我不知道,反正退伍後分配在中學裡面當一個後勤人員。
-
15 # 鍵盤上的落寞
講一下我當兵時候的事吧!九六年我在河南54647部隊當兵,那天晚上我站夜班第二崗,剛上哨沒多長時間就聽見彈藥庫那邊傳來了槍聲,一開始以為是放鞭炮,後來響了四聲,才確定是槍聲,到第二天聽我們守彈藥庫那邊的老鄉講,昨天晚上有個不要命的老鄉跑去爬彈藥庫的牆,結果站哨的是個新兵,直接開槍把人打了。應該是重傷,不過後來那個新兵也沒啥事。畢竟彈藥庫是軍事重地,口令對不上真的是會開槍的。如果你一個平頭百姓,真的誤闖了軍事重地,當有人問你口令的時候,真的馬上回答,不管你是否知道口令,先回答一個是我。至少哨兵是不會馬上開槍的。另外最好的辦法還是晚上特別是晚上沒事別去軍事重地晃悠最好。。。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的是老兵油子還是新兵蛋子。。
-
16 # 寧死不979
不可以。
因為沒有一個條令規定,口令不對就可以直接開槍。
但是很明顯,碰到口令不對,立刻做好戰鬥準備,擺出戰鬥姿勢,這是肯定的。何況,如果是與外國的戰爭,敵人肯定不會回答,直接開火。
戰爭我們很少有人經歷了。平時站崗放哨,遇到口令不對,一般的做法是命令不許動,然後查證。
而且口令容易忘記。晚上站崗放哨昏昏欲睡,睡眼朦朧的,問的人可能忘記,答的人也可能忘記。幸虧現在一般部隊站崗放哨沒有實彈,如果簡簡單單就開槍,那還得了?
我第一次站崗是半夜2點,拿了槍,披上大衣就往崗亭走,一路上倒黴大衣怎麼也找不到袖子領子,到了崗亭,昏暗的月光下仔細一看,原來不是大衣,而是被子,於是裹了個被子站了一班崗,幸虧沒有領導查崗,不然,服裝不整齊是小事,拿床被子站崗,會讓人恥笑好幾年。
-
17 # 黑鷹日落
那是當然,比如北韓戰爭中為了防止南韓偽裝成志願軍或是北韓人民軍搞偷襲就設定有口號,進行盤問時如果對方對不上,或者押回審問,或者為安全起見就地槍決都可以,典型的例子有北韓二次戰役期間一一五師三四四團堅守高浪浦陣地,曾經派一營副營長孫崇鏢帶幾名士兵外出偵察。等他們回來的時候走錯路經過的是三四八團的前哨陣地,盤問的哨兵不認識孫崇鏢和他帶的幾名士兵,問他們要口令,孫崇鏢等人回答不上三四八團的口令,哨兵擊斃了帶隊的孫崇鏢,強令其他人放下武器投降,控制住剩下的人後,把事情往上彙報,三四四團過來要人,才知道真的是殺錯了
-
18 # 南疆記憶
當然可以,而且絕不含糊!畢竟是在戰爭期間,哨兵擔負警戒任務,必須對自己和整個單位的安全負責。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的某些特殊時期,哨兵執勤時遇到不認識的人,同樣可以透過口令進行敵我識別,這個時候口令就是通行證和身份證,一旦證實不是自己人,哨兵便有權利直接開槍。
當然,權利歸權利,但是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也不會那麼死板,比如透過眼睛觀察,基本能確定對方身份為老百姓或自己人,並且對方能積極配合哨兵的指令如停下、蹲下、不要靠近等,那麼頂多就是報告上級來處理,不會盲目開槍。
對不上口令而可以直接開槍的通常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是不能確定對方的身份比如在夜間,很難透過眼睛識別來人的身份,哨兵發現後會第一時間喊出口令,同時會迅速隱蔽起來,作好戰鬥準備。
口令分為兩部分,通常是被詢問的人答出前半部分後再向哨兵喊出“回令”,這時哨兵會回答口令的後半部分作為回令,如此一來,危險解除。
如果來人在哨兵喝問口令後,無法說出正確的口令,那麼哨兵會喝令對方馬上站住,把手舉起來,主哨用槍指著對方並保持一定距離,副哨上前檢視和詢問。
如果不等副哨上前,對方不聽從哨兵的命令,準備強行闖入或有其他明顯的反抗動作,那麼哨兵可以直接開槍。
通常,彈夾裡前兩發是空爆彈,只有聲音,沒有彈頭,一是防止槍支走火,二是槍聲能起到震懾敵人和向自己人預警的作用。
當然,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直接開火的時候,空爆彈也不會耽擱時間,只需要多拉兩次槍栓,讓空爆彈跳出來就可以了,這個動作在緊急情況下也是很快的,估計零點幾秒就完成了。
二是有人強行闖入特殊警戒目標特殊警戒目標的警衛是非常嚴格的,相關人員接近或進入目標單位時,必須要有相關的手續,如果沒有手續而強行進入,哪怕是哨兵認識或熟悉的人,都可以直接開槍。
比如前蘇聯叛逃的飛行員祖耶夫,計劃叛逃的時候,他沒有接機手續,不能靠近戰鬥機,而機場負責警戒的哨兵應該是認識他的,但仍然堅決不允許他登機。
這個時候的祖耶夫沒有強行硬闖,因為他明白,如果他強行硬闖的話,哨兵是有權利向他開槍的。
後來他頂替接班機械師值班,再次靠近戰鬥機,哨兵再次制止,然後祖耶夫率先拔出手槍向哨兵射擊,擊中哨兵後,祖耶夫才登上飛機,並駕機升空叛逃。
所以一些重要目標的哨位前,通常都會有警戒線,任何人一旦不聽從哨兵的警告而靠近警戒線,哨兵會鳴槍警告,如果仍然不聽,要想強行靠近,不論是誰,哨兵都有權利開槍。
上述兩種情況不論是平時還是戰時均是如此,所以在戰時,特別是在夜間,口令是識別敵我的唯一方法,一旦口令不對,哨兵當然可以直接開槍,畢竟戰爭不是兒戲,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
19 # 叫我老高就可以了
我們的觀察點是沒有口令的,因為每天沒有設定口令的條件,需要的時候直接用槍說話,我們連長79年入伍,從士兵到連長,一直是在我們連,所以對我們連的地形地貌,社會情況是最清楚的,後來提拔到團裡做了通訊股長,一天晚上他要透過鐵大門走巡邏路回團裡,可能有點託大,沒有和觀察點打招呼,直接吉普車就奔鐵大門去了,駐點的是我的一個老鄉戰友帶了一個新兵,大晚上的,這哥們毫不廢話,開了門,對著吉普車的上空就是兩槍,吉普車一腳就殺到那了,我們連長趕緊探出頭來喊我老鄉的名字,是我是我,別開槍,趕緊下車聊了一會兒天,並且保證第二天通知我們連裡給補子彈,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被打死,那是白死的,更不要說在戰爭環境下對不上口令了,那肯定是直接用槍說話。
-
20 # 薩沙
戰爭期間有個基本原則,就是前線地帶如果突然有人問你口令,你一下子忘了,絕對不能不說話,或者轉身逃走,而是要立即說一些什麼,防止哨兵開槍。
以中越戰爭為例,越軍經常派小股部隊或者單個特工來偷襲騷擾,造成我軍的傷亡。
所以,哨兵一般都是高度緊張的,有時候甚至忘了詢問口令就開槍。
看看這個戰例:
2月19日的凌晨,我軍第489團九班的一名戰士,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在戰壕內大便,而是爬出去到了20米外的小樹林。
由於哨兵並不知道這個情況,巡邏中突然發現樹林似乎有人。他立即向班副報告,說在左前方的35米發現可疑人員。班副認為自己人不會去那片小樹林,肯定是特工。
於是,班副沒有詢問口令,就直接開槍。這名戰士胸部中彈負重傷,好在沒有送命。
還有呢:某部七連奉命執行堅守“6號”高地以及東側無名高地。這幾天,越軍不甘心戰敗,不斷派小股部隊偷襲陣地。晚上9點多,七連的連長例行視察各個陣地的崗位與警戒。一位哨兵由於過於緊張,看到背槍的黑影靠近時,沒有詢問口令就直接開槍,連長連中數槍,當場犧牲。
如果說這是前線交火區,其實在二線也有一定危險。
因為文革期間哨兵都是實彈,一旦發現有異常就會詢問口令。對方不回答,哨兵往往會射擊。
這種情況下,大機率只是吹風草動、野生動物,但偶爾也是人。
文革這種哨兵開槍的事情,真的不少。
曾經有個哨兵在軍營門口站崗,晚上突然看到有人靠近,他立即大喝口令。
但對方說不出,還試圖要逃跑,哨兵也不追過去看看,直接開槍。
結果中槍的是一個農婦,晚上回家要抄近路從軍營邊過去,誰知道被哨兵發現。
而哨兵其實追上去看一眼,就會發現是個老年婦女。他直接開槍,好在子彈沒打準,農婦只是小腿擦傷而已,皮肉傷。
自然,哨兵這次也沒做錯,誰讓你晚上隨便靠近軍營,還亂跑呢?
類似的事情多了去了。
問了好多次,對方沒回答,還在草裡面動,他們就直接開槍了。
結果,幾槍打死了一頭野豬。
他們當時還挺高興,因為當時戰士吃肉少,可以改善伙食了。
沒想到,第二天附近生產隊農民找上門來,說那頭豬是隊裡養的,昨天晚上跑出去了。
軍隊裡面有幾件事情不能開玩笑,其一就是面對哨兵說口令。
各國都因此死了不少人,大家還記得《兄弟連》裡面,哨兵用刺刀誤傷戰友的事情嗎?
回覆列表
是的。口令的使用是戰爭時期夜裡確保部隊安全的創造性發明。因為在戰爭時期,夜裡部隊是必須保證充分休息的,但是又得防止敵軍偷襲,口令的發明使用可以讓內部人員放心的出入,休息,又可以有效防止敵軍混入,偷襲,遇到不知道口令的,哨兵有權利也必須開槍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