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淺要吃魚

    靖難之役中 燕王朱棣與李景隆的六十萬精銳明軍竭力血戰的時候 一陣風吹來李景隆的帥旗斷了 燕軍氣勢大盛乘勝追擊 燕軍大勝

  • 2 # 行話歷史

    你見過哭出來的守城勝利麼?

    面對大軍來犯,兵臨城下,而自己勢單力薄,兵少糧少,眼看就即將被攻破,陰差陽錯中聽信了一個跳大繩的建議,居然守城成功。

    這是發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春天,楚莊王率領大軍討伐鄭國。

    在此之前,楚國已經多次攻打鄭國,不過由於晉國的存在,鄭國來回反叛搖擺,一會兒投降了楚國一會兒就又宣佈我不投降了。這就讓楚國非常的惱火,楚國畢竟是個泱泱大國,你一個小小鄭國居然敢三番五次戲弄於我。所以這次楚軍的聲勢尤其大。

    楚國這次也放棄了原來的戰略,直接把兵峰指到了鄭國的都城,新鄭。想要一舉徹底解決鄭國的搖擺問題。

    鄭國這邊呢,在位的是鄭襄公,也是個平庸之輩,再加上國力衰弱,根本不可能抵禦住楚國的將士。

    所謂病急亂求醫,鄭襄公開始崇拜鬼神之說,求神問卜,結果卦象展示,投降可不是什麼好事。隨後大仙和他說,我這有個好主意,你只需要跑到太廟去痛苦,絕對就能退兵。

    沒有辦法的鄭襄公趕緊下令,全城的人,現在開始,什麼都不要幹,給我哭,然後鄭襄公本人也去太廟大哭了一場。

    楚軍正在外面包圍著呢,忽然聽到全城大哭,還以為是鄭國國君死了或者其他什麼大事,思量了片刻就趕緊退兵了。

    誰也沒想到,就這個大仙胡亂出了一個主意,居然真的成功守住了城池。額,當然,隨後楚軍回過神來,發現了奧妙,又輕鬆把鄭國國都攻破了。

    實力差距啊。

  • 3 # 普拉迪鞋店

    十六國時,一名士兵將撤兵聽成了進攻,最後他們僅用了一萬人就將對手給打敗了。

    當時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朝中一名官員名叫桓溫,他掌管著國家的軍權,因此有不小的野心。此人很有心機,總想著要消滅別的國家,藉此為自身補充力量。但是他又不敢明目張膽地向別的對手挑戰,於是便選中了當時的成漢。當時該國的領導人是個昏庸無能之輩,所以他認為一定能成功。確立了對手以後,他便緊接著將大臣們聚集在一起商量具體的事宜。其中一個人叫袁喬,他非常同意出兵,還提議直接將軍隊駐紮在成漢的地界。桓溫略微思考一番,認為這個辦法有點冒險,可是如果成功了卻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所以他並沒向君王稟告,而是自己領著軍隊就離開了。當君王得知這件事以後,立刻跟朝臣開會。眾人在一塊討論了許久,認為成漢這個國家並不強大,可是如果桓溫領著的軍隊也並不善戰,那麼這事就算黃了,甚至都有可能一去不復返。不過似乎桓溫對這件事有十足地把握,成漢方面的軍隊並不上心,於是桓溫便將軍隊直接進攻到了成漢的軍營門口。此事讓成漢的君王嚇了一跳,在桓溫軍隊的強烈攻勢下,終於讓成漢的君王感覺到了危機,於是立刻將士兵召集在一塊,進行反抗。原本桓溫手中的軍隊個個驍勇善戰,不過他們畢竟是經過了遙遠的路途才到達這裡的,而且成漢這個時候也派出了比他們多幾倍的軍隊進行反擊,桓溫明顯處於下風。在萬分危急的情形下,桓溫打算將軍隊撤離。可是沒想到傳遞軍令的人居然聽錯了,就將原本的撤退變成了進攻。當士兵們聽見那緊湊的擊鼓聲,便立即士氣大振,彷彿看到勝利在望了。這樣一來,將士們個個都衝鋒陷陣,跟成漢的軍隊開始對抗。本來成漢的軍隊聽見了對方收兵的鼓聲,便放鬆了戒備,沒想到,對方卻直奔他們,把成漢的軍隊給完全消滅了。成漢軍隊就因為自己的大意,將整個國家給斷送了。沒有辦法,君王也選擇了認輸,於是桓溫便將成漢收歸了自己手中。此次戰役,只用了一萬人就將給整個國家給收服了,此後桓溫便被天下人知曉了。逐漸地,他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後來將東晉都握在了他的手中。而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完全是由於一個小的失誤。

    不過這件事也告訴我們,戰爭中計程車氣是很緊要的,只有軍隊計程車氣振奮,戰爭才能勝利。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無論是否有大的作為,首先應該有自信。

  • 4 # 漁樵耕讀話古今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春秋時,不僅僅是晉、楚、秦、齊等這些大國帶著一群小弟互毆搶地盤,小國之間也時常恃強凌弱發生戰爭,或是在大國的唆使下挑起衝突。

    《左傳》記載:公元前607年,鄭文公奉楚國之旨意,派兒子歸生率軍攻打宋國。宋文公聞訊令大夫華元領軍抵禦。按照當時的交戰規則,雙方約定在大棘決戰,大棘就是現在河南的柘城縣。

    大戰之前統帥都要犒勞軍隊鼓舞士氣,古今中外概莫能免,畢竟兄弟們第二天要上陣玩命了。華元下令殺羊做羊羹,按例分給軍士們吃。不知什麼原因,所有的人都領到了羊羹,唯獨駕馭華元戰車的馬伕羊斟沒有分到。有人提醒華元:羊斟沒吃上羊羹。華元對此不以為然:他就是個車伕嘛,就算沒吃到,能奈我何。

    當時戰車的車伕稱做御,屬於“士”的階層,社會上有地位,極重視面子。華元這麼做,無異於把羊斟摁在地上摩擦臉,讓羊斟面子掃地,同時他也低估了一個吃貨的憤怒。

    第二天,兩軍擺開陣勢,廝殺成一團。激戰正酣之時,羊斟猛抽戰馬,駕馭著戰車向鄭軍陣營飛馳而去。華元大驚,急忙阻止,這時羊斟回頭說了一句名留史冊的話:“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御,我為政。”意思是:昨天給不給羊羹吃,是你說了算,今天戰車往哪裡駕馭,是我說了算。

    鄭軍也看傻了眼,敵方主帥竟莫名其妙地被自己人送過陣來,鄭軍立即衝上前俘虜了華元,並且趁勢大舉進攻宋軍,宋軍群龍無首,慘遭太敗,四散而逃。

    後來兩國議和,宋文公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良馬贖回了華元。其實歷史上華元還是很有才幹的,一生為宋國四位國君效力,曾經隻身進入楚營,說服楚莊王退兵,使宋國免於亡國。但只因為這一份羊羹,後人只看到了他狼狽的一面,而掩蓋了他光彩的另一面。

    至於羊斟,他被史學家做為以私害公的典型記入史冊,遭到唾棄。但這一典故也為我們留下了“各自為政”、“羊斟慚羹”、“司馬怒羹”、“因羹而判”等幾個成語。

  • 5 # 史海勾沉

    歷史上最陰差陽錯的勝利,莫過於晉朝的一個小兵傳錯一個口令,結果滅了一個國家。魏蜀吳三國爭霸多年,最後卻被司馬家摘了桃子,正是應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雖然晉朝結束了三國之爭,成為了大一統的王朝,但其統治者除了剛開始幾代有雄才壯志之外,後續幾代都是昏庸無能之輩,甚至有“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因為晉朝統治者的無能,導致晉朝在歷史上的存在感極低,僅僅存在了三十七年,中華大地又陷入了紛爭。但這次紛爭是外族入侵,北方的大片土地都落入了蠻夷之手,中原屢屢遭受遊牧民族的侵擾。

    1:

    北方是待不住了,晉朝統治者決定南遷,去往江南富庶之地。但是晉朝卻從頂層爛了,他們忘記了北方的故土,忘記了北方的百姓,東晉的文武百官,開始了在南方過起了紙醉金迷的生活。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東晉大將桓溫就是極富有進取之心的人,皇帝無能,桓溫掌權。這時候他的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進一步就只能當皇帝了,而他卻恰恰缺少這一步。作為一個武將,如何建立威望?就是開疆擴土,建立功勳。

    桓溫把眼光瞄向了成漢,成漢位於蜀地,是一個小國,而且國主也沒有能力。在桓溫看來,這是上天給他建立功勳的機會。天時地利人和,於是桓溫發兵向成漢進攻,弱小的成漢是不是東晉的對手,桓溫節節勝利,此時的桓溫得意洋洋,認為勝利在望。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成漢的國都——成都。成漢雖然弱小,國主雖然無能,但他也不想做亡國之君,他激勵軍隊,堅守都城。

    2:

    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生死之戰,成漢軍隊牢牢的守住城牆,憑藉著地利優勢,令晉軍的攻城部隊傷亡慘重。東晉的多員大將戰死,桓溫的坐騎甚至被流矢所中,可見當時的攻城戰有多麼的慘烈。

    晉軍見久攻不下,紛紛有了退意,大軍陷入苦戰,桓溫認為此戰沒有勝算,不如鳴金收兵,改日在做打算。命傳令兵前去傳達鳴金收兵的命令,但這名傳令兵卻因為太緊張,把鳴金收兵傳達成了擊鼓進軍全力進攻的命令。

    晉軍雖然很想撤退,但聽到進攻的命令後,還是收攏隊形,再次進攻。而成漢部隊以為勝券在握,卻不曾想晉軍重新發起了進攻,不由的陣型大亂,士氣大跌。

    趁著成漢軍隊大亂的機會,晉軍一股作氣,衝散了成漢部隊,把成漢部隊打的狼狽逃竄。桓溫親自率軍乘勝追擊,一舉攻下了成都,成漢政權也由此滅亡。

    結語:

    在毫無勝利的時機下,卻因為一個傳令兵的失誤陰差陽錯下取得勝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戰鬥結束後,桓溫也是很是心驚。如果成漢軍隊再堅持一會,晉軍必然氣衰,那戰爭走向就尚未可知。陰差陽錯,卻讓晉軍取得了勝利,也是憑藉著這次戰功,桓溫被封為了徵西大將軍。

    不過桓溫至死也沒有當上皇帝,他在晚年曾經逼迫朝廷給他加封九錫,但因為謝安等人的阻攔,他到死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不過他的兒子桓玄卻建立桓楚,追尊他為"宣武皇帝",也算是當上了皇帝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食物能讓你想起你童年記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