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影觀史

    單從軍事角度來說,提問者所構思的軍事結盟,是對南宋構築了一條封鎖線,但對於金朝西抗蒙古意義不大。

    蒙古滅金

    蒙金戰爭從1211年開始,打了二十四個年頭,從舊恨打出了新仇,最終於1234年金朝末期,聯合南宋義軍一舉滅金。蒙古滅金的決戰,自1231年由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繼位後正式拉開序幕,蒙古出三路大軍,採用大迂迴作戰的方針,分別從正北出山東、正西河南黃河沿線牽制金軍,由陝西沿漢水北上借宋國攻擊金朝側後,最終,金朝於蔡州覆國。

    金朝的睦鄰不友好。

    金朝女真族自滅遼之後,對北宋開始了蠻橫的侵略和血腥的攻伐,靖康元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東京(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和大量的趙氏皇族、嬪妃、朝臣等三千餘人,並押解都城百姓十萬餘人,劫掠財物無數,返回金營。雖未屠城,但給宋朝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所以,靖康之恥成為了宋王朝和中原百姓揮之不去的痛楚,宋金世仇。

    金朝奉行殘酷鎮壓的民族壓迫政策,對蒙古族的殘殺、迫害之手段也異常嚴苛,金熙宗時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金世宗時,金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金朝為防蒙古報復襲擾,自達裡帶石堡子(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區北),經魚兒泊(今達來諾爾),到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築成一條長達3000餘里的界壕(亦稱金長城)。所以蒙古滅金,順理成章。對金朝的決戰中,一鼓作氣,不留後患,實為絞殺。

    金朝和西夏雖未功法,但西夏作為與蒙、金、南宋同時接壤的外族政權,西夏國軍自知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所以為了保持國家中立,對各國都保持冷靜觀戰的態度,以至於金打壓南宋時,西夏為出兵,蒙滅金時,西夏也不敢有軍事動作。

    遠水怎能解近渴。

    大理在南宋的側後,與西夏接壤,陳國是越南小國,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大理與其並不接壤,陳國、日本根本就屬於非華夏之國,且不說金國如何越過西夏、南宋勢力與大理、陳國建交,成立攻守同盟。如果是金朝強盛時期,三個國家畏其強權,幫其防範打壓南宋還有幾分道理,那麼到了金朝腐敗、勢力漸弱的後期,怎會螳臂擋車,聯合去抗蒙呢,單從地圖上來說,也鞭長莫及,所以金國被滅,歷史之必然。

  • 2 # 行話歷史

    不能!

    咱們挨個來說,到底為什麼根本不可能打贏蒙古。

    1,日本

    首先咱們就說一下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吧。

    1230年的日本,就日本紀年法來說是寬喜年,當時掌權的是鎌倉幕府,天皇是後堀河天皇,當然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會幕府基本上開始接管皇室權力,但是還沒有非常穩定。

    此時日本相當落後,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數量都處於劣勢,根本不可能分出兵員參加這個反蒙古戰鬥,哪怕到了13世紀末期,也是元朝打了幾次日本,雖然輸了,但是不能說日本就有實力,元軍只是輸在地形,將軍等層面。

    和日本練手,基本就是個擺設。

    2,大理

    大理就是現在的雲南,地理位置呢大家也清楚,也就算是一個小國。這個西南的方位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對整個對蒙古戰爭發揮什麼太大作用。

    1230年屬於後大理時期,當時在位的是神宗皇帝,也算政治清平,不過你要讓他派兵遣將拿錢那也是真的貢獻不出來多少。另外高氏當時基本上已經開始控制大理權力,20年後蒙古攻打大理的時候高太祥就是實際控制人,在有天險的情況下還是被三下五除二給收拾了。

    大理的作用,就是個錦上添花。

    3,陳朝

    陳朝可能大家不是很瞭解,就是現在的越南地區。

    首先還是地理位置,比南宋和雲南還靠南,這就決定即使幫忙他只能當個後方大本營,不可能參與到主要的作戰和對敵任務當中。

    1230年,陳朝建立才剛剛3年,國內局勢尚且不算特別穩定,各種制度措施也尚不完善,國力不強,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

    你要過一段時間,讓他發展一下還有可能,1230年是真的不行。

    陳朝充其量也就是個幫腔的。

    你說這聯合有用麼?

  • 3 # 公元前

    謝邀,如果金朝和南宋時期的日本、大理、陳朝結盟,是有可能擊退蒙古的。

    實際上,南宋一直一來都是在根據當時的時局變化不斷的調整對蒙古對金國的策略,比如:“聯蒙滅金”的決議也是幾度峰迴路轉才做出的決定,最終在多種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而且從這個過程來看,南宋政權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是無奈的選擇。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但兩者卻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

    聯蒙滅金是南宋末期臨安朝廷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的軍事外交策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報靖康之恥。公元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金朝政權終於走向了滅亡,從此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對峙的歷史。  

    但這一結果對南宋而言卻並非是福音,因為消滅了金國卻引來了更加強悍的蒙古人。蒙古人在滅亡金國政權以後,他加快了南下的步伐,繼續南進。南宋政權是他們滅亡的下一個目標。

    到了13世紀初期,蒙古多個部落逐步完成了統一,它的實力已經達到了與金國分庭抗禮的程度。而此時南宋政權的韓侂冑也想透過北伐來緩解內部的矛盾,於是趁機發動了“開禧北伐”。我們從之前南宋主戰派中的言論可以看出,蒙古人已經成為他們非常重視的一支滅金力量,至少在北方可以牽制金軍相當一部分的兵力。但是開禧北伐的失敗以及“嘉定和議”的簽署,南宋和蒙古再次終止。

    在宋朝的歷史上,藉助軍事同盟,以此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的敵人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北宋末期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南宋與蒙古人之間其實並沒有實質上的交往,但是金國犯下一連串的戰爭錯誤,最終使蒙古人逐漸強大,成為了一支新興的主導力量。南宋和蒙古軍事同盟政策的形成,對南宋而言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南宋強烈的復仇意識;(2)金朝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形勢,將有可能成為盟友的人推向了敵方;(3)蒙古勢力的逐漸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從宋金蒙三方的軍事實力來說,尤其是蒙古人的實力,南宋政權並非無不知道蒙古人的企圖。面對蒙古人的強勢南下,而金朝又依然視南宋為敵人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1)扶持金朝,以此對抗強大的蒙古人;(2)應趁機滅亡金朝,再圖抵抗蒙古人南下的企圖。

    南宋大臣喬行簡則認為:在蒙古人勢力逐步強盛的形勢下,金國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國能夠抵擋住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給金國提供資源是未嘗不可。蒙古人的勢力非常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國的能力,如果等到蒙古人滅亡金國之後,那麼南宋將會面臨更大的災難。如果不與金國絕交,而是繼續給它提供支援,那麼有利於金人抗擊蒙古人,這樣,南宋也有機會休養生息,然後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總結所以對南宋來說,不管與誰結盟,只不過是送走一隻狼卻又迎來一隻虎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證先鋒4》已經播出了,你喜歡現在的港劇還是以前的港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