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行勝於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大意是:子貢問孔子,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沒說以前,就先做了。做好了才說。”

    我們可以理解到,行勝於言!

    實際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感情用事。在決定做什麼事的時候,總是經常先說後做,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我們應該反省自己,應該怎樣做呢?

    《論語》給了我們答案!“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我們在制定了人生目標和事業計劃的時候,應該先努力去奮鬥,將目標實現出來,然後再與大家分享心得體會和經驗!

    說著容易做著難,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呢?

    關鍵在於修養!

    涵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實踐、總結自己的經驗,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才可以用理性指導感性!

    成為君子,使我們的修養目標!君子是有良好修養的、有擔當的、能夠做出偉大的有價值的事業的!我們應該努力奮鬥、不斷提高、一步一步達到目標!

  • 2 # 土23399648

    各人按各人的生活情況而定 孔子是先生是文豪 但現時代的讀書文化人很多 建議文化中學問者 不要過份追棒過去的生活人 時代現實相結合只是學習孔子對文字的理解 ……

  • 3 # 陽明悟行學宮

    此句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語法應當是沒有什麼難度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句的難點是在於要理解到這是孔子說給子貢聽的,子貢患於行而非患於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對子貢是成為君子的要素,對於某些人卻不是。

  • 4 # 明k月心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出於《論語》為政篇,先行的“行”理解為“能”與“做”雙層意思,先能夠做到那些自己要求別人想要實現願望的語言,實踐證明後才可以讓旁人來服從你。

    其實開頭的這個“先”總括了後面所有,它是起到榜樣的作用,所謂君子,不是空頭理論家,只要求別人而自己只說不實踐,只有實踐在先,方能懂得世事來龍去脈,知其“道”之源,以“仁”為中心著重點的道德觀念,自然而然影響到旁人的服帖隨從,做到儒家德治的效應。

    這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去反思,克己復禮也是同樣的道理,就一個家庭範圍的幾個內部成員,要去做到儒家思想仁德之真理,實踐真君子風範,恐怕不是絕大部分家輩能做到的,中間時空斷了節的真教實學當今要補上,不是一件簡單說說的事。

    總之,先入孔子《論語》之道源的根本執行,知其字句內涵深遠之道,方可運用於實踐教育中去,走偏了可是適得其反!

  • 5 # 一段硬木

    對古典典籍原文的理解不能脫離其完整的句子表達,這句話孔子的完整表達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實際上在孔子的回答中,後半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結論,前面這句只是一個現象的表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先做再說。可以理解為:先實踐再總結。孔子向來主張“君子敏行訥言”,也就是“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個意思。從現代人的角度可以有多種理解。但是根本上脫離不了“行”的主體作用。

    光說不練和埋頭苦幹哪一種符合社會的需要?哪一種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品德?這在儒家學說裡是一個極為樸素的評價標準。儒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千年,某些元素已經融入了民族文化的骨髓,“行”與“言”的關係也就十分清楚了。這樣看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並不是什麼創新。

  • 6 # 湖北老衛

    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意思是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該先做後說。孔子這裡強調的是言與行的關係,核心意思是行勝於言,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作為一個君子,他的行為準則,應該是言必行,行必果。

  • 7 # 問天下津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去問孔子,君子如何要求自己的言和行呢?孔子說: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後再把他講出來。也就是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先行而後言。

    其實這句話子貢去問挺有意思的,子貢應該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喜歡說話的一個學生,晚年維護孔子的聲譽,操辦孔子的喪禮,甚至後期的魯國能夠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倖存,靠的就是子貢的這張三寸不爛之舌。

    而這樣一個人去問孔子的關於君子言和行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很有因材施教的成分在裡面,勸勉子貢去實踐之後,去做事,然後可以再說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人。

    我一直認為子貢的這個問題,跟論語裡面的孔子教導優柔寡斷的學生要“聞斯行諸”,而教導做事莽撞的學生要“三思而後行”有“異曲同工”之妙處。

    這句話的兩層現實意義

    第一層:少空談,多實踐。“夢裡走了很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今天說一個想法,明天說一個想法,卻不去躬身實踐。只空談而不去努力的人,成就和夢想永遠都是遙不可及的。

    第二層:要慎言敏行。話未出口,我們還是話的主人,話一出口,我們就成了話的奴隸。不必要之言兒給人的無妄之災 ,現實生活中可以說是不勝列舉。最後之能成為大家口中的“大炮”,認為這個人只會誇誇其談,最終只會授人以柄。

  • 8 # 文君德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段話來自《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子貢關於“君子”的對話。下面從兩個方面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孔子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呢?

    在《論語》中,孔子有很多關於“君子”的談論。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喻於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博學於文”、“君子泰而不驕”、“君子上達”、“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君子:他不僅仁義,而且有智慧;他不僅博學,而且坦然;他不僅與人為善,而且樂於助人;他不僅言行恰當,而且勇於擔當……

    其次,孔子回答子貢怎樣能成為一個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來自孔子的《論語》,其原文如下: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段話是說,子貢問其老師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回答子貢說:“對於你想要的,你的所行所為做到了,然後持續保持,這樣就好了。”

    一直以來,成為一個有品德修為,而且博學多識的君子,是孔子常常教導弟子們的,也是孔子的弟子們所追尋的。

    所以,子貢才會這樣問孔子。孔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需要品德修為達到,並且持續保持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有多崇高的理想,多遠大的目標,都要行動起來。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步一個腳印,穩穩地前行,才有可能擁抱理想,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總之,一個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能成為君子的,想要成為君子,需要持續一生地做到。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一個一個的當下,串聯起來,就組成了一生。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君子,不僅要做到,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迴圈,持續做到,一生如此。

  • 9 # 劉敦傑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出於《論語》為政篇,先行的“行”理解為“能”與“做”雙層意思,先能夠做到那些自己要求別人想要實現願望的語言,實踐證明後才可以讓旁人來服從你。

    其實開頭的這個“先”總括了後面所有,它是起到榜樣的作用,所謂君子,不是空頭理論家,只要求別人而自己只說不實踐,只有實踐在先,方能懂得世事來龍去脈,知其“道”之源,以“仁”為中心著重點的道德觀念,自然而然影響到旁人的服帖隨從,做到儒家德治的效應。

    這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去反思,克己復禮也是同樣的道理,就一個家庭範圍的幾個內部成員,要去做到儒家思想仁德之真理,實踐真君子風範,恐怕不是絕大部分家輩能做到的,中間時空斷了節的真教實學當今要補上,不是一件簡單說說的事。

    總之,先入孔子《論語》之道源的根本執行,知其字句內涵深遠之道,方可運用於實踐教育中去,走偏了可是適得其反!

  • 10 # 廣老師講國學

    關於“君子”,孔子有很多說法,僅僅是在“為政”篇中,就連著講了三句: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何孔子會跟子貢講君子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呢?而不回答他“君子不器”、或者“周而不比”呢?

    這就是孔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因材施教。”

    因為他知道,子貢的問題不是“說不好”,而是“做的沒有說的好”。朱熹的《論語集註》中引用範氏的話說:“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也,故告之以此。”這是典型的“對症下藥”!

    另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一句的讀法,應該在“先行”二字後面略頓,而不是在“其言”後面略頓,即:“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宋朝理學家程頤是這麼講的,《夢溪筆談》、郝氏《詳解》也是這麼斷句的。

    行在前,言在後,則不會“躁”;言符合行,則不會“妄”。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最後總結就是:“言行相符,才是為人之道。”

  • 11 # 三元智慧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段話出自《論語·為政》中第十三章的內容。

    通常的解釋: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這樣解釋離不開“言”、“行”、“義”三個方面,但是可能與客觀實際相差甚遠。

    孔子與子貢的這段對話,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孔子何許人也?如果簡單理解孔子只是教書育人的大聖人是對的。但是不完全如此。

    不錯,“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些都源於《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

    這裡我們要深究一下,“六藝”指什麼?

    “六藝”古代指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也就是說孔子有72位弟子,他們專門以教書為職業,對外傳授《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種儒家經書。

    孔子便是職業化的教育家,成為了儒商的開拓者。這一點是我們可能不熟悉的地方。而反推的理由和事實也很簡單,上面記述的逆推可以佐證。

    子貢何許人氏?據史料記載,儒商的鼻祖。

    話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是衛國的商人。因為子貢有錢,服飾華麗,孔子有些看不慣子貢,孔子說子貢為君子不器。

    據《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沾沾自喜,子貢便追問孔子自己是什麼器,孔子隨意說是瑚璉之器。子貢飄飄然,不知孔子在說他內心空虛。

    我國曆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先生譯文: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個君子?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

    語言學家楊伯峻和博士生導師陳曉芬的現代文翻譯也大同小異。

    當然還有其他的解讀。重點在於“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也有“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的理解。我們不妨做“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的理解。

    孔子將多做事,少說話看作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言在行後,遵從這樣的規律,包含了怎樣的思想呢?

    一個君子,首先要勇於實踐自己的言論,如果你信奉的言論自己都不去實踐,如何去影響別人?所以,先行後言,是一個人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表現。

    子貢在當時既是政治家,也是大商人。能言善辯,有很好的大局觀。在這裡,子貢向孔子請教“怎樣能成為君子?”,其實是向孔子請教御民之術這類的問題。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先做再說。這和誠信是不是矛盾了呢?

    誠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說到做到。這裡,我們只能猜測,孔子講“做到再說”這是為子貢量身定製的答案,子貢平時話太多,太能說,所以孔子才對他說:“做到再說。”

    在商業創新實踐中,無論是先說再做,或者是先做再說,兩種方式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只是因時、因事、因人而異,因場景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式正確處理即可。

    在商業實戰中我們經常看到,“先行後言”只適用於自己企業資源充足或憑藉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這些事情通常是一些區域性的、實在的事情。

    而“先言後行”就特別適用於需要調集、協調、整合相關資源才能完成的事業。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可以理解為:先制定商業行為準則,再廣泛徵求意見,探討其合理性,再遵從整套經營方案行動。

    這是將個人的君子修為與事業夥伴的商業道德價值高度繫結在一起,從而達到整體社會儒商觀的提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墉的小楷那麼漂亮,算是館閣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