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於無聲處34
直奉皖三大派,加上滇桂晉等省級派系,還有從直系分出來的馮,孫等派系,另外川,粵,湘等省內部也分幾派,多如牛毛了。
-
3 # 西餐劉顯琨
主要的三大系為:直系,皖系,奉系。也是三個最有實力的派系。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混戰不斷,民不聊生。
除去這三大軍閥,那些下面的地方軍閥派系更是多如牛毛呀!
-
4 # 融媒中心
這是送分題啊。北洋起家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訓練新軍,練成北洋六鎮,後來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並以六鎮兵馬為牌,南下鎮壓革命黨,自己成功當上大總統。但他膨脹到自立為帝,終於在千夫所指中死去。北洋群龍無首,由此分化為直皖奉三大派若干小派,軍閥混戰無休,百姓命若草芥。
-
5 # 噠噠噠大隊長
我們以奪取北京政府為主軸,第一個獲得控制權的就是段祺瑞的皖系。在袁世凱死後到直皖大戰之前,皖系掌握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以及熱河、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淞滬護軍使轄區。在巴黎和會中對中國不利的訊息陸續傳來,全華人民群情激奮時, 段祺瑞先以強硬對付,看到廣大人民的力量之後又驚恐不安,完全進退失據,一再應對失措。最終,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整個段祺瑞政府遭受了沉重打擊。1919年秋冬之際,在看到皖系軍閥狼狽不堪的狀況之後,直系的曹錕(直隸)、李純(江蘇)、陳光遠(江西)、王佔元(湖北)和奉系的張作霖(奉天)、鮑貴卿(吉林)、孫烈臣(黑龍江)結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中最招人討厭的徐樹錚為藉口,合力發動倒皖戰爭。
段祺瑞劇照
接下來奪取北京政府的就是繼馮國璋為直系首領的曹錕。曹錕的實力基礎是北洋六鎮之一的陸軍第三師,曹錕的助手吳佩孚善於治軍,有常勝將軍的稱號。1922年5月,直奉雙方在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上發生根本分歧,大打出手,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指揮直軍10萬人在京津一線迎擊奉軍12萬人。奉軍雖在兵力與武器裝備方面佔優,但官兵素質良莠不齊,僅10天時間即遭慘敗,退出關外。直系打敗奉系後,聲望達到頂點,至1923年直系控制的地盤包括直隸、河南、陝西、江蘇、湖北、江西、福建、熱河、察哈爾等九省(區)另外還有山東、山西、安徽、甘肅、新疆、四川、綏遠等省區也紛紛歸附,以直系馬首是瞻。10月以賄選的方式被“選舉”為大總統。在直系如日中天時,內外矛盾也加劇起來。在外部,張作霖、孫中山與盧永祥結成了反直三角聯盟。在經過第二次直奉大戰和馮玉祥倒戈之後,直係軍閥元氣大傷,孫傳芳為後期首領,被北伐軍大敗。
要說北洋軍閥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那還得是奉系張作霖。
他和前兩任不同,張作霖沒有馮、段在北洋中的根基。張作霖早期為保安隊,在被晚晴政府招安後,轉而擁護共和,搖身一變成為了陸軍第27師師長。後經馮德麟、湯玉麟之變控制整個奉天。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勢力達華北地區。在張作霖當上了海陸空軍大元帥之後,南方的北伐軍正打的如火如荼。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等張作霖再想回到他的發跡之地時,卻死在日本人的炸彈之下。
-
6 # 大司馬徵西大將軍
北洋軍閥主要分為三大派系,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隨著時局的發展變化,三派內部也有分化重組的跡象出現,如直系在曹琨時發生分解,馮玉祥孫傳芳先後獨立出去。皖系在段祺瑞後也四分五裂。只有奉系相對團結,但是也有元老派和少壯派的對立,等等。
-
7 # 西風4601
主要有三大派系,直系,奉系,皖系。袁世凱掌權後建立北洋新軍,他死後新軍隨之分裂,主要將領都在各自的地盤建立割據實勢力,形成了上述三大系。
-
8 # 鳶飛九天2018
從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對中國歷史具有深刻影響的北洋軍閥集團開始奠基,到1928年東北易幟,北洋軍閥徹底落下帷幕,北洋軍閥在中國存在了33之久。不過,從剛開始一直到1916年,北洋軍閥始終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直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才開始分裂。也從這時候開始,北洋軍閥進入了北洋軍閥混戰時期。
北洋軍閥之所以分裂,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內部並沒有湧現出一個能夠有足夠實力和威信,統領整個北洋軍閥集團的領導人。因此,北洋軍閥根據派系,開始分裂為三大部分:分別為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統領的直係軍閥;段祺瑞領導的皖系軍閥;和在東北由張作霖領導,只能算北洋軍閥旁系的奉系軍閥。
其中,直系佔據了今天華北大部分地區、江蘇、湖北等地,皖系則統治者安徽、浙江、山東、湖南、陝西等地。而並非袁世凱嫡系出身的奉系張作霖,則統治東北三省。從三個軍閥的地盤中也可以看出,直系、直系和皖系三大北洋軍閥派系佔據了當時華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工業相對最完善的地區。
也因此,能夠剝削更多財富,武裝更多軍隊,實力最為強大的北洋軍閥三大派系,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閥混戰,試圖消滅對方,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三大軍閥先後爆發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等大規模的戰役,至於小規模的衝突和戰鬥,更難以數計。
從1916年袁世凱死後,三大軍閥就開始了彼此之間的紛爭。先是段祺瑞憑藉自己在北洋軍閥內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優勢,對北京政府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統治,隨後,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聯合奉系擊敗段祺瑞的直係軍閥,成為了北洋軍閥的話事人。
1920年,北洋軍閥進入直系時代,但是,在直皖戰爭中聯合作戰的直系和奉系,很快又因為利益發生激烈衝突,雙方最終爆發戰爭,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這場戰爭,依然以直系的勝利宣佈結束。
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退回關外的張作霖,奮發圖強,迅速將東北三省建設成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憑藉這樣的底子和直系的內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軍閥張作霖擊敗了直系吳佩孚,入關佔領了關內多個省份,巔峰時期,奉軍更是一度飲馬長江,成為大半個中國的統治者。
當然,北洋軍閥分為的奉系直系和皖系三大派系,這是北洋軍事集團分裂的最大派系而已,北洋軍閥並非只有這三大派系。如同袁世凱時代,北洋集團分為多個面和心不和的派系一樣,三大派系內部也分成了難以數計的派系。
例如,奉系張作霖內部,就分成了多個半獨立的派系,曾佔據山東的張宗昌,曾佔據熱河的湯玉麟,曾起兵反奉的李景林等等,都屬於奉系,但是顯然,他們對於奉系首領張作霖的命令並非100%尊重。
直系內部也分成了諸多派系,例如,山西王閻錫山,就曾投靠過直系,理論上,他也屬於直係軍閥的一部分,佔據東南5省的“東南王”孫傳芳,也是直系出身,自然也屬於直係軍閥。至於從頭打到尾的四川諸多軍閥勢力,大多數投靠過直系,自然也是直係軍閥的一部分。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倒戈將軍馮玉祥,也屬於直系的組成部分。
至於皖系段祺瑞的軍隊,就更加混亂了。事實上,段祺瑞對於諸多名義上屬於皖系的軍隊和地盤,從未有過有力的控制。所謂的皖系軍閥,更多的是將段祺瑞視為他們的盟主而已,當對己方有利時,諸多皖系軍閥聽從段祺瑞的命令,參加軍閥混戰,但一旦對其不利,他們就迅速背離。
也因此,當段祺瑞試圖武力統一全國之時,包括皖系軍閥在內的諸多軍閥勢力幾乎矛盾重重,最終,在一片反對之聲中,段祺瑞武力統一全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也因此,深感手中無可靠部隊的段祺瑞,才想先後訓練了參戰軍和徐樹錚編練的西北邊防軍,試圖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只是最終沒有成功而已。
因此,從民國成立一直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作為的“主角”,北洋軍閥一共存在了16年之久。在這16年之間,除了前4年的袁世凱時代,北洋軍閥之間,幾乎從未停止過混戰和紛爭。由於利益之爭,各個派系朝秦暮楚,各個勢力忽起忽滅,城頭變幻大王旗,也因此,根本數不清北洋軍閥時期到底有多少個派系。
-
9 # 歷史軍魂
皖系:首領為段祺瑞,其勢力主要在陝西、蒙古、安徽和浙江,主要將領有曲同豐、張敬堯、徐樹錚、盧永祥、傅良佐……
直系:首領為馮國璋和曹琨,其主要勢力在直隸、河南、湖南、湖北和長江下游,主要將領有吳佩孚、孫傳芳、李純、王佔元、齊燮元……
奉系:首領為張作霖,其主要勢力在東三省、察哈爾、熱河、直隸、山東,主要將領有郭松齡、張宗昌、張作相、湯玉麟、吳俊升……
晉系:首領閻錫山,其勢力在山西、綏遠和河北,主要將領有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楊愛源……
國民軍系(西北軍):國民軍有馮玉祥、胡景翼、孫嶽三個軍,其勢力在察哈爾、綏遠、河南、陝西。馮玉祥原來屬於直系,後來獨立。國民軍後來被直奉聯軍所敗,國民軍退回西北,主要將領有韓復渠、石友三、宋哲元、劉鬱芬……
滇系:首領為唐繼堯,主要勢力在雲南、四川、貴州。1927年被部下龍雲、胡若愚逼迫交出兵權。
桂系:首領為陸榮廷,主要勢力在廣西和粵北。後來被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逐出廣西。
粵系:首領為陳炯明,主要勢力在廣東。1922年陳炯明發動了叛亂,但被孫中山組織的軍隊打敗。
川系:盤踞四川的軍閥有好幾股,主要有熊克武、劉存厚、劉文輝、劉湘、楊森、田頌堯、鄧錫侯等。
回覆列表
滿清被推翻以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集團首先攫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並藉著二次革命的機會進入長江流域,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不過在袁世凱倒行逆施復辟失敗病死以後,北洋集團內部分裂,先後形成了多個軍閥勢力。
皖系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了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成為名義上的北洋集團首領。因為段祺瑞在北洋集團中地位高,聲望高,加上控制了中央政權,因此很多北洋集團的要人和軍頭都依附於他。而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部分北洋就被稱為皖系。
皖系的主要成員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盧永祥、吳光新、張敬堯、陳樹藩、傅良佐、倪嗣沖等人。此外張作霖、閻錫山等人早年也曾經依附在段祺瑞手下,因此也有人把這一時期的奉系、晉系視為皖系的旁支。
皖系鼎盛之時段祺瑞可以說是在政壇上翻雲覆雨,先後逼走黎元洪、馮國璋兩任大總統,可謂風光無限。不過在直皖大戰戰敗以後,皖系勢力大多瓦解,只有盧永祥佔據浙江躲過一劫。到1924江浙戰爭盧永祥也被直系擊敗下野,皖系就徹底成了昨日黃花。
舊直系
袁世凱死後,和段祺瑞並列“北洋三傑”的江蘇督軍馮國璋不甘心屈居於段祺瑞之下,於是拉攏了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組成了一個聯盟,和段祺瑞分庭抗禮。因為這三省都在長江流域,所以歷史上又稱為長江三督。而馮國璋是直隸人,所以這個聯盟也被叫做直系。
馮國璋出任大總統一職以後,一度和段祺瑞斗的格外厲害。不過還是玩不過段祺瑞,最終黯然下野。
新直系
在馮國璋死後,直隸督軍曹錕因為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成為了反對段祺瑞勢力的核心。曹錕也是直隸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股勢力也被稱為直系,不過這個直系和馮國璋那個直系並沒有什麼歷史淵源。實際上在馮國璋和段祺瑞鬥法時,曹錕還是站在段祺瑞一邊,所以為了加以區分,也以新舊直系來稱呼這兩派的。
曹錕在直皖大戰將段祺瑞擊敗以後,一度和張作霖聯合組建了北洋政府。不過雙方不久就矛盾激化,進而引發了第一次直奉大戰,奉系戰敗,直系獨攬大權。此後關內的原北洋各軍頭大多服從曹錕的領導,他的勢力達到巔峰時刻,控制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福建、江西等省。
不過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直系戰敗,曹錕下野,此後直系分裂成多個吳佩孚、馮玉祥、孫傳芳三大派系。
吳佩孚系
吳佩孚原本是曹錕的心腹,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後曹錕下野,吳佩孚也只能暫時避居嶽州。不過隨著奉系勢力的擴張,長江流域的各軍閥聯合起來抵制奉系,吳佩孚憑藉自身資歷成為盟主,從而東山再起。
吳佩孚鼎盛時控制了湖北、河南兩省,陝西的劉鎮華也依附於他。不過此後不久北伐軍北上,吳佩孚兵敗下野。
馮玉祥系(西北軍)
馮玉祥在北洋軍中原本屬於陸建章一系。不過陸建章在陝西兵敗下野以後,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就直屬陸軍部管轄。直皖大戰以後,馮玉祥依附曹錕,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出力不少。不過馮玉祥和吳佩孚的關係不好,兩人時有矛盾。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馮玉祥在段祺瑞的拉攏下發動北京政變,從此自己割據一方。
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馮玉祥被段祺瑞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因此他的部隊也被稱為西北軍。此後馮玉祥又參加了北伐戰爭,鼎盛時控制了甘肅、陝西、河南、山東等省,最後在中原大戰兵敗下野。
孫傳芳系
孫傳芳原本是湖北督軍王佔元的部下,後來藉著長江流域直系聯合反奉的機會成為五省聯軍總司令,控制了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5省。在北伐戰爭中被擊敗,後來兵敗下野。
奉系
奉系嚴格的說屬於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張作霖出身草莽,不是北洋新軍出身,開始只是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發展。不過張作霖善於抓住機會,所以後來勢力日益龐大,控制了東三省。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擊敗直系以後,奉系鼎盛時控制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不過此後在北伐戰爭中失敗,奉軍退回關外,張作霖遇刺身亡。奉系此後改旗易幟,被改編為東北軍。
晉系
晉系也是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閻錫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來也是靠著依附袁世凱、段祺瑞慢慢壯大。到直皖戰爭以後,閻錫山控制的山西成為一個獨立的勢力。此後藉著吳奉聯合反奉、北伐戰爭等機會,閻錫山把勢力拓展到了綏遠、河北。
不過在中原大戰中閻錫山也戰敗,最後龜縮回了山西,解放戰爭時他的晉綏軍被消滅,閻錫山也逃到了臺灣。
除了以上這些較大的派系外,北洋軍閥內部還有很多半獨立的小軍閥,誰勢力大跟著誰走,標準的牆頭草,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