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鰲拜真的謀反還是受人煽動,“謀反”出自他的真心嗎?鰲拜死於專權,還是被康熙維權強殺“忠臣”?
4
回覆列表
  • 1 # 金臺望道

    提到鰲拜,人們在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可能就是徐錦江先生飾演的那個紅帽子、白鬍子貌似聖誕老人的形象了:他力大無比、詭計多端、大權獨攬、心懷叵測,最後被機智的韋小寶與年輕的康熙皇帝聯合起來殺掉了。

    這其實是金庸先生塑造的一個漫畫化的鰲拜形象。隨著金庸小說被反覆拍成電視劇、電影,這個形象可謂深入人心。

    不過,小說、影視劇所塑造的鰲拜形象,通常只關注鰲拜作為四輔臣之一,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以及被康熙皇帝機智扳倒的故事,很少有人關注,這四位資歷並不高的大臣,是如何成為輔臣的?他們在輔政初期,是如何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威望的?他們的輔政,對清朝前期的統治有何影響?

    ——鰲拜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他的事蹟在很大程度上被正史所掩蓋或抹殺。人們懶得認真探求一個真正的鰲拜,而是滿足於這種戲說,滿足於一個歷史配角、小丑化的鰲拜。

    華人民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這本《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統治》,作者安熙龍是美國學者,1942 年生,1969 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康涅狄格州三一學院,1975 年加入美國亞洲協會,1981 年至1992 年擔任協會主席。1990 年代先後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威廉姆斯學院執教。

    他早年師從著名的漢學家史景遷,研習清史,後致力於促進中美文化交流,關注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除本書外,他還有論著涉及當代中美關係,並創作了兩部中國題材的歷史小說《硃砂》與《明》。

    《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統治》以他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寫成,是以英文寫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內外清史學界迄今唯一的一部全面研究鰲拜輔政時期的專著。如果你想對鰲拜執政時期的中國社會有一個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就請先把韋小寶放到一邊,聽聽嚴肅學者是怎樣解讀鰲拜的吧!

    一、鰲拜等四臣輔政,是一場小型宮廷政變

    在皇權時代,皇帝駕崩、君權傳承之際,總會有很多秘密,永遠不能為人所知;但也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讓人猜想。比如說順治之死,以及他的遺詔問題。

    安熙龍指出,1661年2月最初幾天發生的事情,在中國歷史學家中一直存有爭議。最根本的問題是,順治帝是否真的在2月5日駕崩,他是否退隱佛寺並在那裡度過餘生。一直以來,總有一些人不斷地寫出富於想象力的故事,如認為順治帝並沒有死去,而只是退位隱居寺院,康熙帝和太皇太后曾秘密造訪五臺山上那個奇怪的和尚。甚至有些學者對此也模稜兩可,如現代著名清史學者蕭一山,雖不完全贊成退位說,但認為退位說和病逝說兩種都有可能。

    安熙龍認為,如果沒有更確切和嚴肅的證據,最好還是相信史料記載,確認順治皇帝於1661年的2月5日去世。這一點和另一位清史專家孟森先生一致。孟森對這一問題做了大量研究,結論是順治帝確於2月初死於天花,他是根據皇帝近侍、學士王熙以及和尚性聰的兩本年譜得出結論的。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順治遺詔是否真實。順治帝死後不久,遺詔向滿漢大臣公佈:由年僅七歲的年幼皇子玄燁繼位,年號為“康熙”;皇帝幼衝,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滿洲輔政大臣處理國家事務。此外,在遺詔中順治帝切責自己的種種過失,包括奢靡享樂、信賴貪汙的宦寺和官員、未能倚重滿洲將領、不聽從母親也就是孝莊太后的教誨,等等。

    在當時就有許多漢族官員猜測,順治遺詔中的許多內容是太皇太后和後來的四位輔臣偽造的。

    安熙龍認為,順治帝確實留有的遺詔;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份遺詔在公之於眾前被改寫、擴充過。他認真考察了相關史料,指出順治帝在遺詔中切責自己的種種過失等部分是真實的,但任命四位輔政大臣,則是孝莊太后和那幾位權臣的手筆了。

    給順治遺詔加入許多“私貨”,是因為太皇太后和新任輔政大臣認為,順治帝不聽從他們的意見,親近漢官,被漢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需要更弦改轍。因此,遺詔中的許多內容,預示了後來所謂“鰲拜輔政時期”,滿清統治中國的政策與行政風格。

    這一點,在王戎笙先生主編的《清代全史》中也得到支援。順治帝感染天花病毒,正月初二發病,發病當天還曾去憫忠寺觀吳良輔祝髮,初七日子夜便遽然去世,病期只有五天。病情惡化急劇,病榻上的順治帝根本不可能有邏輯嚴密的思維活動,更不可能清醒地回顧親政十年來的得失。所以遺詔內容是否出自順治本意,是大可懷疑的。特別是“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及“委任漢官”,“以致滿臣無心任事”兩款,酷似滿洲守舊大臣的口吻。

    可見,四輔臣輔政,實際上是一場小型的改革或者宮廷政變。順治帝親政以後,為解決當時的治理難題,漸習漢俗,委任漢官,任用很多原來明朝的降官,也把明朝弊政、明末黨爭帶進了清初官場。總體來說,是利多弊少,有利於滿清政權的。

    但這樣也引起一批元老重臣的不滿。於是,藉著帝位傳承之際,他們與孝莊太后聯手發動了改革。承擔恢復純粹的滿清統治使命的,就是鰲拜等四輔臣。

    二、鰲拜等人輔政,背後是“漢化”和“滿洲統治”兩種治理取向的衝突

    《馬上治天下》一書,以漢化與滿洲統治的衝突為理論框架,考察鰲拜輔政期間的社會治理。

    所謂漢化,就是統治集團要以漢人制度、漢族官員和漢人意識形態進行治理。與此相反,就是滿洲統治,是指以滿洲制度、滿洲官員和滿洲意識形態進行治理。

    漢化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觀。這種傳統觀念以漢人為中心,其理想化、精簡化的表達形式是:皇帝,即天子,統治著整個已知世界(即“天下”);中國並不是現代語意上的國家,而是世界軸心或中央之國(即“中國”),其政治、文化影響遍及四方;周邊的非漢民族及國家,應該透過定期向帝都派遣使團、向中國的領袖叩拜、告知皇帝其部落或國家發展情況的方式,表達對帝國的服從與敬意。

    但歷史事實卻是,從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朝開始,至十七世紀滿清入關,非漢民族對部分或全部中國的統治,差不多佔據了半部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尤其是在中國最近一千年的歷史中,先後有契丹遼朝(947一1125)、女真金朝(1115一1234)、蒙古元朝(1271一1368)和滿洲清朝(1644一1911)統治部分或全部中國,時間更是遠遠超過二分之一。

    這種情況下,如何解釋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答案在漢化理論中找得到。

    傳統的中國文人認為,邊疆政策的缺陷使得蠻夷軍隊傾覆了漢人王朝,但蠻夷統治中國的能力取決於其對漢人政治結構及其儒家意識形態基礎的採納。中國古話道:“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如果蠻夷能夠採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則可以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知識分子也可以與之合作。正如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遼、金兩朝都採取了漢化統治,得到漢族知識分子的合作,統治相對鞏固。元朝人拒不漢化,堅持“馬上治天下”,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不到一百年就被趕出中原。

    清軍入關後,面臨著僅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族,如何統治1.5億漢人的難題。在皇太極和多爾袞輔政時期,都大量採用明朝的行政結構並任用了許多明朝官員,在一定程度上採取了漢化的政策。順治親政後,繼續採用漢化政策,引起“從龍入關”老臣們的不滿與擔憂。

    到17世紀60年代,四輔臣就像滿洲征服精英上層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因為年齡已經很大了(確切年齡不得而知,極可能近六十或六十多歲),正經歷著人世代謝的焦慮。他們看到,新一代的滿洲人正在崛起,這些人對漢人的語言、文化和政治傳統更熟悉,而軍事訓練和經歷只是作為補充。

    保守老臣認為,這是順治帝推行漢化政策造成的惡果,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採用滿洲專制的“猛藥”去矯正。四輔臣時期的政策,體現了清初滿洲統治的極端形式,可以說是“滿洲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這一點,是絕大多數戲說者所關注不到的。

    社會潮流、歷史趨勢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康熙皇帝發現,如果扮演好一個儒家明君,完全可以從征服的馬背上下來,穩穩坐在漢人的皇位上。因此,他繼承並進一步推動順治的漢化政策,從而穩固了滿清的統治。

    三、鰲拜本有機會成為政治家,但被權力衝昏頭腦,最終成為小丑

    四輔臣並非鐵板一塊,其執政也非一成不變。前五年,四位滿洲大臣集體統治,釋出諭旨,做出決策,還能維持面上的和氣。1666年之後,本來居於四輔臣之末的鰲拜,開始大權獨攬,並削弱其他輔臣的影響力。

    作為反應,從1667年開始,年輕的康熙帝在太皇太后和幾位滿洲謀臣的幫助下,逐漸親理朝政,節制野心勃勃的鰲拜。最終,康熙於1669年6月擒拿鰲拜,摧毀了鰲拜親屬及支持者集團。

    關於擒拿鰲拜有很多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康熙帝不敢直接頒佈抓捕鰲拜的上諭,於是先把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放到宮中,讓他們天天玩摔跤。皇帝私下裡召見鰲拜,鰲拜入內後,被小夥子們一起抓住,在後宮直接處死。這種說法被金庸先生用到了《鹿鼎記》一書中,成為流傳最廣泛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康熙帝和幾名內侍在南書房等待著鰲拜到來。鰲拜進門後,內侍們將他抓住,將他的手扭到背後,並迫使他跪下。隨後,命令鰲拜端著茶碗暖手,但茶碗在沸水中煮過,很燙。鰲拜失手掉下茶碗時,內侍他撲倒在地。接著,康熙帝大聲喊道:“鰲拜強壯有力但大不敬!”並下令對其懲處。

    第三種說法是,1669年新年,輔臣鰲拜穿著黃袍現身朝堂,僅有朝冠上仍用紅絨結而非東珠這一微小差別,康熙帝被激怒。隨後,康熙帝到太皇太后那裡問計,正巧看見一名宦官在擲骰子。“帝言此事時,手執骰,若有所禱告者。一擲恰為不同,太皇太后大喜日:勿憂。”在被捉的前七日,鰲拜佯稱得病,康熙帝親臨探視。鰲拜臥於床上,身上蓋著黑貂皮長袍。突然,康熙帝的一名侍衛將長袍拉向一側,發現內藏一柄短刀。康熙帝只是笑著說,鰲拜真是滿洲勇士,雖病臥床上仍佩兵刃,他會隨時護駕。此後不久,鰲拜被捕並賜令自盡。

    其實正史記載是這樣的:康熙帝在經過數月的謹慎準備,確信自己的政治實力並公開列舉了自己的目標後,最終於1669年6月14日向鰲拜發難:

    朕念鰲拜舊臣,遺詔有名,寵眷過深,望其改惡悔罪。今乃貪聚賄賂,奸黨日甚……種種惡跡,難以列舉。

    隨後康熙帝令親王傑書帶人抓捕並審問鰲拜。6月26日,傑書撰寫了一份長長的奏疏,列舉了鰲拜及其黨羽的罪行,建議將鰲拜集團的二十五名成員處以死刑,包括鰲拜本人、遏必隆、班布林善、瑪爾賽。

    康熙帝接到傑書的奏疏後,選擇了寬大,沒讓鰲拜受凌遲酷刑,但罷免其職務、籍沒所有家產並監禁。鰲拜如何死的,沒有史料記載,很有可能被幽禁至死。這是當然是他的眾多政敵不願看到的,人們更願意看到“惡有惡報”的精彩場景,因此想象、虛構了種種說法。

    另外,儘管民間傳說醜化鰲拜,但鰲拜自有其過人之處,否則也不會名列四輔臣。1713年,康熙回想起鰲拜的輝煌軍事生涯,追贈他公爵,由鰲拜之孫達福承襲。雍正帝不僅恢復鰲拜的公爵爵位還賜名“超武”,並賜爵與達福。1731年,達福在與厄魯特蒙古激戰時陣亡,超武公的爵位由其家族承襲半世紀之久。直到1780年,乾隆帝引述鰲拜集團的罪行,才將這位前輔臣的世襲公爵降為男爵。

    歷史是複雜的,權力更是弔詭的。歷史給了鰲拜八年時間。他大權在握,本可以大有作為,成為一代優秀的政治家。但在權力面前,他終究是昏了頭,看不清社會發展大勢,也忘記自己的身份,最終招致殺身之禍,淪為歷史的“小丑”。

  • 2 # 淡墨青史

    鰲拜這個人好壞參半,前半生為滿清王朝出身入死,軍功赫赫,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晚年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專橫跋扈,最後落了個監獄中老死。

    鰲拜前半生的作為

    皮島之戰(鰲拜的成名之戰):天啟元年,大明王朝失去了遼東半島,明朝大將毛文龍領兵退守皮島(今北韓椵島),與關外的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騷擾和牽制後金(滿清的前身)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視皮島為眼中釘肉中刺,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日夜籌劃,誓要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下令進攻,那時鰲拜只是從軍的小軍官,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崇德六年(1641),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包圍錦州,在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清軍指揮失利,受到重創,隨後清軍也不斷增援。鰲拜看不下去了,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松錦會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鰲拜主要任務打擊農民起義軍,打垮李自成,誅殺李獻忠,大破大西農民軍。對抗多爾袞,維護皇太極的後裔為帝王。

    晚年的“奸”的原因

    一、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思考問題比較簡單,有話直說,沒多餘的小心思,性情剛愎、耿直,自會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戰功,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給任何人都會驕傲起來,況且他還是一介武夫,自然會愈加自負,開始驕橫跋扈,氣量狹隘,結黨營私,認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

    三、四位輔政大臣,一個老死了,一個被自己搞死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跟屁蟲,加之皇帝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而已,自然會目中無人,篡改康熙帝的聖旨,不將實權交予康熙。

    最終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鰲拜。直到下監獄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會被康熙下令革職炒家,終身監禁。

  • 3 # 望斷南飛雁

    鰲拜,清朝初期重臣。

    在現代影視劇裡的形象是一個老奸巨猾的人物。以致大多年輕人把他定型為“奸巨”。其實根據史料分析,鰲拜應該不是一個那麼壞的人。鰲拜應該是一個忠心不二的三朝元老。鰲拜一生經歷三朝,從皇太極到順治帝,朝廷動盪起伏,沒有看到鰲拜有不忠的痕跡,只有看到他忠心不二,勇猛作戰,死保皇室的功績。只是晚年人老糊塗得罪了康熙,以致落的個晚景不保。

    史料記載,鰲拜出身滿清貴族,將門之後,精通騎射。青年時就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勇猛無敵,屢立大功,以戰功被封公爵。對皇太極忠真不二,曾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皇位,鰲拜始終站在皇太極兒子的這邊,力保幼主。最後因各種原因,多爾袞和豪格各自退讓,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

    順治年幼繼位,多爾袞攝政一手遮天,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又是鰲拜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和多爾袞明爭暗鬥,沒有向多爾袞屈服,力保幼主。以致多爾袞沒少整鰲拜。

    順治帝親政後,對極其忠心的鰲拜相當看好。所以順治在臨死前任命鰲拜為顧命大臣。

    後來康熙既位後,鰲拜依舊很忠心,輔佐少年康熙處理朝政剷除障礙,兢兢業業。

    再後來,也許是對政治的看法和少年康熙不同。也許是年老糊塗,或多或少有一些膨脹的緣故,也許自己是三朝元老,功高權重,小看了康熙的能力。最後觸碰了康熙的底線,被康熙給除掉。

    個人認為,總的來說,鰲拜的一生是效忠皇室的一生,功大於過的一生。沒有象多爾袞一樣與皇子爭奪皇位,反之在危難時刻是力保幼主,忠真不二。

  • 4 # 走街串巷看民俗

    評價歷史人物,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歷史特定的環境下,進行評價,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歷史人物。

    鰲拜作為清初權臣,在順治一朝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為清初政治版圖的擴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豈敢與多爾袞進行抗爭,深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喜歡。因此,在福臨臨終前指定多爾袞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起為四大輔政大臣。但是在成為輔政大臣後。面對主幼國弱的局面,鰲拜卻極快的變質腐化,大量圈地,企圖廢除康熙,導致了康熙親政之爭。

    對鰲拜的評價為,治世之權臣,盛世之奸臣

  • 5 # 西府趙王爺

    首先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鰲拜絕對不是奸臣,他是忠於大清王朝的。所以,這“謀反”一說是真談不上。

    但是呢,鰲拜又是一個權臣,他功高蓋主,必然會與康熙發生矛盾。君權與相權之爭,中國曆來有之。鰲拜不願輕易放下權力,就必然會與康熙爆發衝突,所以,鰲拜死在一個“權”字上面!

    鰲拜是清朝順治皇帝託孤的四大輔臣之一,從這裡便能看得出來,清廷對於他的信任。無論是早期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四處征戰,還是在清軍入關後又極力掃除各種反清勢力,皆是盡心盡力,屢立大功。

    皇太極去世後,鰲拜聯合正黃旗與鑲黃旗反抗多爾袞擁立豪格登基,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最終多爾袞才不得不放棄爭奪帝位,改為擁戴順治皇帝。後來,鰲拜遭到多爾袞秋後算賬,也從未屈服。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這才讓鰲拜做了輔政大臣。

    這些都足以說明,鰲拜對愛新覺羅家族還是擁有著一片忠心的。

    但是,在當上輔政大臣之後,面對權利的吸引,鰲拜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他想當司馬懿,想當曹操,或者說他是想當諸葛亮。其實這在皇權至上的皇權時代,都是不可取的,皇帝不可能讓大權為一人所掌管。

    如果當初四大輔臣,都還在,鰲拜再怎麼弄權,估計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但偏偏索尼不玩了,蘇克薩哈死了,遏必隆又明哲保身。朝堂之上,鰲拜一人說了算,他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這已經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任何帝王,想必都不容忍,這樣的人存在,誰想當傀儡啊?畢竟這世上哪有那麼多諸葛亮!司馬懿才是人之常情!不怕萬一,就怕一萬!

    如此一來,鰲拜必須要除掉!

    所以,鰲拜最終是因為貪戀權力,而葬送了自己!學學索尼多好啊?

  • 6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鰲拜,清初權臣。橫跨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位極人臣,滿清開國元勳,兼康熙輔政大臣之一。他來自瓜爾佳氏族,瓜爾佳屬薩爾滸(撫順)地區,該族以地為姓,開技散葉後在東北散居頗廣,是個很古老的女真部落,有”滿族第一氏族”的美稱。

    努爾哈赤時代,建州女真崛起,瓜爾佳氏族被愛新覺羅氏家族馴服,襄助努爾哈赤部取得“薩爾滸之戰”的大勝。努酋由此一統東北,後金憑威移都瀋陽。此戰令回光反照、綺麗妖豔的“萬曆之光”燭盡光窮、暗淡殆盡。惜權相張居正力行之“萬曆中興”功敗垂成,大明萬曆王朝似滿清乾隆王朝一樣,隱若暮景殘光、漸漸日薄西山。

    鰲拜是蘇完部瓜爾佳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萬人敵”費英東之侄。可以這樣說,沒有索爾果的忠貞不渝,就沒有努酋的一統東北固本培元;沒有費英東的錦繡兵才,努氏在“薩爾滸之戰”中勝出,將會非常吃力;沒有鰲拜的忠勇善戰,明清之間最後的戰略決戰——松錦之戰,皇太極到底魂歸何處,都不知道諮問於誰。捨身救主的鰲拜,對滿清有救國之恩。

    沒有鰲拜的決死武諫,輔以多爾袞的大局觀和玲瓏算計,別說滿清入關定鼎中原,幼主福臨(順治帝)豈能登御大寶,或許新生的滿清王朝,在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叔侄火拼之下,一拍兩散、未半夭亡,清沽資產而遁回東北。鰲拜對福臨一族有扶主之恩,對滿清亦有再造之利。沒有福臨的稱帝,又何來一脈相承的康熙大帝的雄圖捭闔。

    遍覽後金及清初戰史,看來瓜爾佳氏族對愛新覺羅家族的碧血丹心,始終以一貫之決非枉譽,而是有跡可循。由此可見,鰲拜的驍勇善戰的血統倒是系出名門,直可溯本追源。

    史書有載,皮島,雖為區區散嶼,戰略地位卻甚重。皮島戰終,聞捷傳,竟令皇太極科頭跣足、趿履出迎,慰告天地之後,鰲拜以首功晉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斯役讓鰲拜的戰力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松錦會戰,鰲拜五戰連捷,崇德八年,累晉至一等梅勒章京;敗吳三桂部,晉三等昂邦章京(相當於明職總兵,又名精奇尼哈番,年羹堯平定西北後也做過,爵位子爵,屬清20等爵位之第11等);順治元年,西擊大順李闖,進薄湘鄂,順冶三年,南剿大西獻忠,刃出忠斬。

    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窺探大位。鰲拜與索尼、譚泰等八人,“共立盟誓,死生一處”,力推豪格繼位。朝議的那天,鰲拜率領兩旗護軍武裝挾守在崇政殿門外,以示奧援。見大位議定遊移不定,遂迫近睿親王多爾袞,魚死網破道,“吃穿先帝之衣飯,蒙受先帝深恩,不立先帝之子,吾等願隨先帝而去”。被多爾袞斥之門外。事後,長子豪格勿立、多爾袞亦落選,幼子福臨6歲沖齡登基。多方角逐,當實力都強大平衡到令朝野窒息之刻,至弱和無公害方,總被公眾當作稀缺資源,而怡然勝出。弱極無敵、至柔至剛,政壇鐵律屢試不爽。

    勇冠三軍、順風順水的鰲拜,其家族冥冥中的護佑,在一次次令人驚豔的勝利中漸漸透支。其實,鰲拜的後半生看似炙手可熱,卻命犯災星,屢屢在論死和逆襲之中載沉載浮。若不是身出忠勇善戰的瓜爾佳氏血統,依尋常人等,是根本吃不住勁的。硬茬終於還是碰上了,史載,“(順治)五年,坐事,奪世職。又以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論死,詔宥之,罰鍰自贖。是年,率兵駐防大同,擊叛鎮姜鑲,迭敗之,克孝義。七年,復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在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蓄意運作下,鰲拜陷入了不管有功無過,皆先坐事論死,再行寬宥的可悲之狀。動輒得咎又死裡逃生,次次都被嚇個半死,不禁鬱悶至極。鰲寶寶心裡苦呀,打勝仗,要被朝廷先論死,後罰銀贖罪;滅大西軍張獻忠,又被人訐告在皇太極駕崩議立新帝時,“私結盟誓、擅發兵丁守門”,再論死、次改革職、再改免革職。鰲拜差點被玩死!順治七年,又被多爾袞賦以包庇罪論死,後被朝庭寬縱,降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屬滿清20等爵位之第14等)。

    多爾袞一旦攝政有閒暇,隨意拉過鰲寶寶,就是一頓神操作。鰲拜被嚇成了變態,一旦得勢便恣意專權。弱者代償的心態有木有?在“劍雄品評”看來,這個可以有!鰲拜心殘志堅,屢屢論死屢屢逆襲。等到“剋星”多爾袞身故,順治親政,被授議政大臣,擢二等公爵(屬滿清20等爵位之第3等),允世襲;領侍衛內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傅,太傅皆屬三師、三少之列,一時位高權重、風光無出其右。待順治十八年,世祖出家不成逝于禁內,彌留間,依孝莊文皇后的義父、“瑪法”德意志神父湯若望遴帝之策,傳位三子玄燁,遺詔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顧命輔政之。這時的鰲拜,更是高居廟堂、權傾朝野。

    中國哲學非常的玄妙,諸若生死同源、福禍相依、柔能克剛、否極泰來等云云,頂就是底,底就是頂,意味頂底同道互替。把研究國學的西方哲學家,搞得五迷三道,唬得一楞一楞,直呼月亮之上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神龍穿雲、見首難見尾。根據頂底互為的理論,鰲少保辛辛苦苦地逆襲至人生的巔頂,接下來就該下坡洩速了;再根據生死同源的原理,生而奮力爬坡,為得就是要找到一個更大的剋星,來讓自己回到人生的起點。大剋星從來都是大牛人自己招惹過來的。劫著牛人的握筆之手,從頂峰使勁地畫下去,把牛人的人生,勉力湊畫成個珠潤養眼的圓。這就是某些牛人的人生意義,更是一種波瀾壯闊、生死時速的別樣中庸。

    且不說鰲拜怎麼以區區“怨望”的罪名,收拾內大臣費揚古,搞得人家終究父子棄市、籍產沒官,這種事純屬牛人剛發跡、弱者代償,大手一揮,買豆漿二碗,喝一碗、倒一碗的小炫耀。就說說“兩旗易地”之事吧,這種大事事關滿漢農民的利益剝奪和平衡。也許是多爾袞擅專威福,玩弄鰲拜過甚。鰲拜甚至在多爾袞死後多年猶記恨在心,怎麼辦?多爾袞已被順冶帝追諡奪典、掘墓毀屍找不到渣了。那就把當初被多爾袞強行划走的地給弄回來,以出口心中鬱結的鳥氣。

    想當初,滿清入關,八旗之地各有定分。多爾袞作為皇父攝政王權越順治帝。當然將定分之地,如分在新安、河間、任丘等京畿好地,劃給自己的鑲白旗及友旗了。而將鑲黃旗等“天子自將之幾旗”,分了些差地給他們。鰲拜正屬鑲黃旗,於是便舊事重提,以鑲黃旗不應處右翼之未為由,要求將當初定分之地再互換回來。蘇克薩哈則屬正白旗人,該旗也屬當初定分受益之列。只是多爾袞倏然倒臺,蘇克薩哈見勢不妙,便背叛了多爾袞,故也撈了個康熙朝輔政大臣老二噹噹。

    老一索尼是正黃旗人,當屬利益受損人,雖厭惡牛人鰲拜頤氣指使,卻又鄙視蘇克薩哈的背主求榮。眼看利益將要得到補償,自然是站在鰲拜一邊。而屬鑲黃旗的遏必隆是根牆頭草,那邊風大倒向那邊。這樣一來,蘇氏倒成孤軍作戰,自然力不從心,趨勢於是就很明顯了。這勝負一分,先苦得當然是底下人了。從技術角度考慮怕換地徒增民怨,而反對換地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等均被鰲拜處死棄市。

    議罪時,具報至康熙那裡。康熙招四輔臣諮詢,索尼、遏必隆不置可否,蘇克薩哈因懼勢弱而默不作聲,唯鰲拜力爭將此3人處死。康熙遂不允所請,會後,鰲拜仍矯詔誅殺之。康熙情知此3人無罪有功,因年幼不敢問罪鰲拜。但在心裡,已給鰲拜專權之惡,記上了大大的一筆。蘇氏歷此事一看,奶奶的,搞不過牛B鰲拜。便萌生退意,上奏康熙賜求退而守陵。鰲拜心中一喜,哥們,你認慫去守陵,好事兒。但轉念一想,不對呀,退而還政,這事萬不可行。你這一還政於康熙,我是不是也要跟著還政吶。不還?孝莊太后能饒過我?不行,輸錢了,想趁熱跑?說好的四兄弟共支賭桌,都去贏小康熙的錢,這山盟海誓怎麼就忘了呢,當初可是當著順治爺的病床,跪成一圈時發的?

    乾脆,我狠狠心,把你蘇克薩哈也結果算了。馬上召集百官在家裡(家裡舒服點,坐衙門太累。日後成了冶鰲拜30大罪狀之第2大罪,公事私議、私酌罪,建議兄弟們上班公事幹不完,千萬別帶回家幹哈,萬一犯了錯誤,可是要加罪的喲),私下羅織蘇氏之24大罪狀。儘管小康熙極力反對,鰲寶寶舞刀弄拳慣了,一時剋制不住,竟“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媽呀,這是要擼起袖子,想揍皇上的節奏?!“劍雄品評”閱史不少,也聞所未聞。這邊,一等侍衛索額圖“刷”的將刀拉出刀鞘,擋在權臣鰲拜的面前。鰲拜一看自己確實太過分了,便伏地一跪勸奏起來,叨叨叨,叨叨叨,史載是叨了好幾天。然後,將蘇氏一門連湯帶肉,全給叨到了菜市口剁肉去了(康熙除改輕判蘇克薩哈絞外,其他依議,長子查克旦寸磔,即凌遲處死。其餘子、孫、兄弟斬)。聰慧的小康熙當時就一臉黑線。又是一筆心債。

    鰲拜其他的劣行還有,如自索尼死後,依遺詔,鰲拜本應列遏必隆之後。班行章奏,皆插隊站於牆頭草之前,牆頭草雖不敢吱一聲,但按禮制屬儀制不當、行舉放肆;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攔截奏章。當著小康熙之面,斥叱朝庭高階官員,不讓其上呈奏章。這畫面感,咋越看越象三國裡的董卓呢?還對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嫁給康熙之事,跑到皇宮門口上奏阻攔。膽兒也太肥了吧。竟管起皇上娶老婆來了,以為自己是皇父攝政王多爾袞?

    康熙八年,十六歲的康熙皇帝,在內庭拍案而起。經巾幗不讓鬚眉的幕後政冶家孝莊太皇太后的籌劃,在索額圖秘密組織的布庫少年衛隊協助之下,僅親政3年的少年康熙,以超人的膽略和優秀的政治稟賦,設計將牛人鰲拜一舉擒獲。當即宣詔列鰲拜30大罪狀,論大辟,其子納穆福也論死,籍沒家產,此案由康親王傑書會讞(死刑複核),再經刑部提奏,等待康熙的核準。上面曾說過,鰲拜的後半生,老是在論死和逆襲中載沉載浮。這次康熙帝前往大獄親鞫後,頒詔曰:“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納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錮”。瓜爾佳氏的碧心丹心和一體忠枕熬出來的好運氣膏方,又一次讓鰲寶寶死裡逃生。不過這次不是嚇個半死了,沒多久,恐鬱交加的鰲拜死在刑部大獄裡,也算是撈個善終。

    行文至此,面對著權臣鰲拜的一生,小編就一個字,牛。若有人問鰲寶寶到底算奸臣,還是算忠臣。“劍雄品評”認為,鰲拜恃權而驕、結黨專擅、恣意妄為、欺君凌臣符合歷代權臣的特點。從滿清皇室的角度來看,鰲拜前半生,可謂忠勇體國、扶主有功、立國有利、於滿清皇室數代有恩,其性情耿直倔強、不屈服於多爾袞之權勢淫威,捨命武諫令皇太極一支皇權不致旁落,並奠定該族入主中原的勝局。從家國合體的封建社會角度來評判,給鰲拜定個奸臣似乎太過,定個忠臣似又不足,定個權臣吧,象是象了,似又差了一口氣。以其一生所歷的跌宕起伏、載沉載浮的運氣來看,給定個牛臣,大家都沒話說吧。

    一飲一啄,看似天與,卻在人為。

  • 7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鰲拜,大家都想到了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覺得鰲拜是個專權的傢伙,威脅到了康熙的權力。但其實鰲拜也是個頗有作為的人。

    鰲拜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在軍事方面的成就。鰲拜早年就跟隨皇太極闖南走北。鰲拜一生中打過最精彩的戰役分別是皮島之戰、松錦之戰、西充之戰。在這三場戰爭中,鰲拜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憑著戰功也成為了皇太極手下炙手可熱的人物。而鰲拜對康熙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物,皇太極死後,清朝貴族之間爆發了奪位大戲,鰲拜因為忠於皇太極,便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皇太極的兒子即位。在討論繼承人會議中,鰲拜表現出強硬態度,說不立皇太極的兒子就要動武,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可見沒有鰲拜,康熙最後也當不上皇帝。

    但鰲拜在康熙時,對於權力過於貪婪,始終不肯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這就讓康熙對他動了殺心。我覺得鰲拜對清朝來說是忠心耿耿的,因為他始終沒有篡權,他雖握有重權,可他對清朝沒有異心,只不過是他對權力過於貪婪,想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而康熙是個有思想的皇帝,他不甘於鰲拜掌控他,他想把權力從鰲拜手中奪回來。再說政治人物沒有好壞之分,鰲拜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 8 # 覃仕勇說史

    答:歷史上真正的鰲拜並沒有什麼作為,說是碌碌無為也不為過。如果以忠奸論,他應該是忠臣。

    現在,人們一提起鰲拜,就感覺他是一個曹操式的猛人,氣場強大、自帶音響。

    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原因有二:

    一、鰲拜垮臺時官大權大;

    二、受清人為襯托康熙“偉大”而誇大鰲拜能力那一類書籍的影響。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鰲拜既然是個碌碌無為的庸人,為什麼會身居高位呢?

    兩點:出身、運氣。

    鰲拜出身好,滿洲鑲黃旗,叔父費英東是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元勳,二哥卓布泰也是清初功勳卓著的戰將。

    因為這個,鰲拜的起點就別人高了許多。

    鰲拜的運氣更好,他在天聰初年就開始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攻察哈爾部、徵北韓、攻皮島、參與松錦會戰……無役不與。

    當然,這些所有的戰鬥,你去查史書,都查不到鰲拜的身影。究其原因,在這些戰鬥中,鰲拜只是一個無名的小兵小將,沒有什麼可記錄的,乏善可陳。

    後人能知道他參與過這些戰鬥,不過是他的個人傳記裡記載著這些簡單的履歷。

    實際上,鰲拜也是憑藉著這些可貴的參與精神、這些簡單的履歷,一步步爬上來的。

    想想看,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兵小將,參與了皇太極指揮的所有戰役,毫髮無傷地活了下來,不是運氣超好又是什麼?

    鰲拜生命中,運氣最好的,是皇太極死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時,站隊站對了位置。

    鰲拜時為 “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護軍統領,他也不懂什麼大道理,只認定皇太極是自己的主人,堅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條,先擁戴豪格,後擁戴福臨。福臨後來繼位了,即順治帝。

    雖然鰲拜在多爾袞攝政的時候吃了些苦頭,但在順治當政時便收到了豐厚的回報。

    那些曾和鰲拜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他們經受不起多爾袞的殘酷打擊,死的死、傷的傷,不死不傷的,也轉移了陣營,投靠了多爾袞。

    鰲拜運氣好,挺過了多爾袞的非難和打擊,當多爾袞死,他就被順治視為了心腹重臣。

    順治是個短命皇帝,二十四歲就崩了。

    順治臨死前,吸取了多爾袞專權的不良教訓,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自己兒子玄燁 (即康熙),

    的輔政大任,而是選擇了四名異姓大臣,其中就有心腹重臣鰲拜。

    另外的三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

    索尼位居四輔臣之首,卻老弱多病,半死不活,自身難保,最終活成了個擺設。

    位居其次的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手下的一條狗,在多爾袞死後,反戈一擊,積極揭發多爾袞罪惡,得到了順治的喜歡。這樣的小人,也只是順治喜歡罷了,大家是很鄙視的。順治死了,大家對他也沒什麼好眼色了,他也只好夾著尾巴做人了。

    位列第三的遏必隆,為人顢頇,渾渾噩噩,又屬鑲黃旗,凡事只聽鰲拜主張。

    這麼一來,位居四輔臣之末的鰲拜,肩上的擔子就重了。

    康熙八歲繼位,黃毛小兒,乳臭未乾,朝中大小事務,全是鰲拜一肩挑。

    細考各種史料,其實是找不到鰲拜的異圖異跡的。

    康熙長大成人後,神經過敏,早早先入為主地把鰲拜當成了王莽、曹操一類覬覦帝位的權臣,就一門心思要除掉鰲拜。

    他深思熟慮、精心佈局,把鰲拜騙入宮中,輕而易舉地把鰲拜擒獲。

    那些吹捧康熙英明神武的書,都把康熙擒鰲拜的過程都寫得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以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為例,不但把這一情節寫得精彩紛呈,還虛構出鰲拜是“滿洲第一勇士”的英雄猛漢形象,似有吞吐天地之志、翻江弄海之能。

    但是,稍微動動腦,就會知道,即使鰲拜真是“滿洲第一勇士”,那他被擒時,已經年近古稀,體弱氣衰,哪堪十幾條壯漢之一擊?

    順帶補充一句,某位曾在《百家講壇》很火的專家,為了誇康熙的偉大,狠命誇鰲拜強大,但鰲拜強大在哪兒,他又說不上來,著急焦躁之下,就信口胡扯,說李自成是被鰲拜帶兵迫死的,還說張獻忠被鰲拜親手斬殺的。這都是根本沒有的事兒!

    再說回康熙這邊。

    康熙擒捉了鰲拜,如釋重負,得意洋洋地宣佈了鰲拜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

    但是,鰲拜實無篡弒之跡,康熙又不得不免其死罪,處以禁錮終生之刑。

    鰲拜年事已高,就算康熙不禁錮他,估計也活不了多久,下獄後,很快就掛了。

    康熙晚年,越來越覺到是自己少年任性、不懂事,莫名其妙地弄死了鰲拜,心生愧疚,於康熙五十八年追賜鰲拜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

    所以,鰲拜其實是死於康熙任性胡鬧之下的一個忠臣。

  • 9 # 思維館

    權臣與皇權的矛盾是封建王朝不可逃避的一組矛盾,有的皇帝處理得當,留下了君臣同心的佳話,如漢宣帝、霍光;有的皇帝處理不當,引得君臣刀劍相向,最出名的當屬康熙跟鰲拜。大多數人瞭解鰲拜都是從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裡面獲取的資訊,在《鹿鼎記》裡面鰲拜不僅是一個權臣,還是一個一心架空康熙的“攝政王”,對待康熙絲毫沒有一絲忠誠之心。其實對於鰲拜的這一認知是不準確的,歷史上真正的鰲拜對滿清可謂是忠心耿耿,雖然後面對康熙有輕視之嫌,但絕無反叛之心。

    我們常用“三朝元老”來形容一個屹立於政壇長盛不衰的臣子,對於清朝初年的那段時間,最有資格承擔這個稱號的人當屬鰲拜。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出身將門的鰲拜精通騎射,很早便效力軍中。早年的鰲拜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北韓,獲得了些許戰功,但是這樣的戰功在八旗子弟裡面並不算出眾。

    對鰲拜而言,他軍旅生涯的轉折發生在皮島。天啟年間,大明失去了遼東,但是依舊保留了臨近北韓的皮島。皮島的存在成為了後金(後來改為清)後背上的一根刺,時刻牽制著後金的軍事動作。為了拔掉這根刺,公元1637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但是碩託等人卻久攻不下。於是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作為阿濟格手下的一員猛將,鰲拜也隨軍前往。

    阿濟格到了皮島之後,制定了兩路進攻路線,一路是以鉅艦為佯攻;另一路是輕舟小艦的突襲(其實就是敢死隊)。鰲拜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阿濟格的這招“明修找道暗度陳倉”很快便被守島明軍發現,鰲拜等突襲隊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不顧自身性命的鰲拜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最終皮島被攻陷,後金再無後顧之憂。鰲拜也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皮島之戰只不過是鰲拜在軍事上對滿清忠心耿耿的縮影。

    政治上,鰲拜也對皇太極、順治帝忠心不二。在皇太極去世之後,皇儲問題成為了當時八旗內部最大的矛盾。多爾袞跟豪格二人為了皇位鬧得不可開交,作為皇太極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鰲拜自然擁立皇太極之子豪格。八月十四日,到了皇位定奪的最關鍵時刻。為了保證皇位在皇太極一脈手中,鰲拜一大早便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最終相持不下,多爾袞只得妥協,提議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新君,鰲拜等人才善罷甘休,皇位最終還是留在了皇太極一脈。

    雖然順治帝繼位了,但是大權卻被多爾袞把持住,鰲拜也因為此前擁立豪格而被多爾袞打壓。等到順治皇帝親政後,知道鰲拜曾經與索尼等人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便對鰲拜加以重用,大小事宜都交付給鰲拜處理。順治十三年,鰲拜舊傷復發,順治皇帝親自前往鰲拜府邸探望。次年,孝莊文皇后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讚賞。

    順治皇帝去世之後,欽定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四人為輔政大臣,便是對鰲拜最大的肯定。可惜的是,當康熙長大後,鰲拜這位大權獨攬的權臣卻捨不得手中的權力,最終被康熙皇帝捉拿,逮捕入獄。

  • 10 # 滿樓說書

    認真說,鰲拜在歷史上可是個厲害角色,人稱“滿洲第一勇士”,這可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不是浪得虛名。

    鰲拜是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其父衛齊曾任盛京八門提督,所謂將門虎子,鰲拜從小就弓馬嫻熟,早年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如征討察哈爾、半島之役等。

    鰲拜的成名,始於攻下皮島之戰。當時的皮島(今北半島國之椵島)為明朝邊防重地,明將毛文龍在此堅守,正好與關外寧錦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由此,此地也一直被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視為心腹大患,必欲去之而後快。

    1637年(崇德二年),皇太極令貝子碩託、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軍進攻皮島,但屢次進攻,都未能奏效。

    這時,年輕的鰲拜站了出來,其當場立下軍令狀:“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吾等誓必克島而回!”

    在此激勵下,鰲拜率所部強行登島成功,為清軍拿下皮島立下頭功。事後,鰲拜超升三等男爵,獲賜“巴圖魯”(即勇士之意),由此成為皇太極最為寵幸的重將之一。

    之後,在松錦會戰中,鰲拜表現出色而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中的後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極駕崩時,鰲拜與所在的兩黃旗(正黃、鑲黃)大臣堅決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這與擁立多爾袞的兩白旗形成了激烈的衝突。

    為防止皇太極奪權,兩黃旗大臣甚至派出精銳護軍環衛崇政殿,在此情況下,多爾袞不得不以退為進,改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

    次年(1644年),清軍揮師入關,鰲拜率部隨親王阿濟格入陝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並將其追至山窮水盡,而徹底剿滅之。

    之後,鰲拜又隨肅親王豪格入川進剿張獻忠的大西軍,當時射死張獻忠的,就是鰲拜部將雅布蘭。平定西北、西南後,鰲拜因功超升為二等公。

    然而,儘管鰲拜征剿李自成、張獻忠立下大功,但非但未得到功賞,反而屢屢受罰。返回京城後,鰲拜在數月間被論死兩次,差點喪命。

    直到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病死,鰲拜才得以鹹魚翻身。在順治親政後,鰲拜、索尼等人被順治視為心腹重臣,一時飛黃騰達,無以復加。

    作為順治朝的重臣,在順治駕崩時,其遺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為輔政四大臣,這絕不是偶然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鰲拜在康熙初年或許攬權自大,但說他謀逆,這個可能性卻是不大。說他是大清的權臣,可以成立;說他是大清的忠臣,同樣可以成立。

    按: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鰲拜有幾分相像,姑且用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參加工作,不知道應該多主動工作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