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唐風骨
-
2 # 林長風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長平之戰,因為這場戰役是上了中學歷史課本的。長平之戰之所以如此出名,主要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此戰產生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就是趙括的“紙上談兵”;二是這一戰後,秦軍活埋了趙軍40萬降卒,這個數字聳人聽聞,現在聽起來仍然覺得不可思議。
那麼長平之戰到底活埋了多少人呢?40萬人這個數字是否可靠呢?
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後期,在公元前260年的時候,秦昭王去攻打南韓的上黨,韓王很害怕,就下令讓上黨郡守直接投降秦國。
悲憤的上黨郡守一怒之下,反而投降了趙國,以尋求保護。趙國也是大國,對秦國沒那麼忌憚,所以也就接受了上黨。因此,秦國又去攻打趙國,趙國發兵抗擊。
秦趙兩國軍隊相持了很久,廉頗採取只守不攻的策略,秦軍無法進展。但是,後來趙孝成王聽信了讒言,免去了廉頗將軍的職務,另外派了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他。
結果趙括貿然出擊,被秦軍包圍,無奈之下趙括率領軍隊投降,他手下計程車卒40多萬人全被秦軍活埋了。
對此,北宋時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又作了補充,大意是說,趙括親自帶了精銳部隊跟秦軍戰鬥,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士卒40萬人都投降了。秦將武安君白起說:上黨民眾不樂意投降秦國,而願意歸降趙國。留著這些趙國的降卒易出現反覆,不把他們都殺了,怕他們會帶動上黨的民眾作亂。因此設計把40萬趙國降卒全都活埋了,只留年紀較小的240人,叫他們回趙國去,使得趙華人大感恐慌。
但是,史學界始終對這個資料表示懷疑,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人口數的問題。戰國時有多少人口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唐朝人杜佑的《通典》記載,周朝時全華人口也就1000多萬,就算400年後人口翻了一番也就2000萬左右。而且戰國時國家很多,趙國就算是個大國,人口數估計也不會超過300萬吧,再去掉老人、孩子和婦女,最多還能剩下一半,也就是150萬。難道長平一戰秦軍殺了趙國成年男子的近三分之一?更關鍵的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只是元氣大傷,另外還有近50萬的軍隊,這樣算來趙國的軍隊數量超過百萬?難道趙華人中壯年男子有一多半人當兵嗎?那麼誰來從事生產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南宋著名的大學問家朱熹提出:如果說40萬人被活埋的話,那要多麼大一片地方呀!趙軍將士都身經百戰,哪有40萬人肯乖乖去死的道理?因此這事是決不可信的。
朱熹說的的確有道理,如果把40萬人埋在一個地方,若干年後,這地方要是被開挖,必然是累累白骨,慘不忍睹,會引起極大轟動的。可是自戰國以後,歷朝歷代的史書中都不見有長平發掘到大量白骨的記載,難道那40萬具遺骸全都腐爛得不留一點蹤跡了嗎?
因此,長平一戰中秦軍活埋趙軍40萬人這個數字很有誇張的成分,後來有人說是10萬,也有人說是20萬,但都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撐。至於長平之戰中趙軍究竟損失了多少,目前依然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千古之謎,只能籠統地說此戰趙國的損失很大,傷了元氣,此後不久也就滅亡了。
筆者猜測,會不會是秦軍為了打擊趙國計程車氣,而故意散發出來的訊息,從而讓趙國上下對秦國畏懼。實際上,秦軍只把這40萬降卒的極少部分活埋了,其他的就當奴隸或者勞工使用了呢?
-
3 # 信嗎
是真的。趙括無腦,把趙軍帶入山溝,遭秦軍圍困。趙括組織了幾次突圍,均被打回,他也在後來的一次自殺式突圍中被秦軍殺了。趙軍在山溝裡更多的死於飢餓,其他遭到屠殺。
趙軍之敗,並非戰鬥力不如秦軍,而是主帥無能。
秦軍主帥白起是個人屠,他的末日是冤魂纏身,恐懼中自殺。
塗炭生靈的魔妖,必招報應!
-
4 # 孤王頭痛欲裂
殺確實是殺了,但不一定是坑殺。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
秦之後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裡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後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麼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幹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
5 # 白露為霜65799235
大體上應該是可信的,只是有些細節上,比如具體人數,比如是否都是趙軍,有麼有部分不是軍人?比如坑這個字的具體意思也就是說殺趙人的方法,這些,畢竟年代久遠,古今語言詞彙的不同,證據的缺失,不一定都能準確判斷。
但,可以肯定,長平之戰,趙國勢力的人死了幾十萬,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白起戰後殺的。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長平之戰是秦趙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投入的人力,牽連甚廣,幾乎演變成了兩大諸侯國的總體戰爭。
雙方的傾國之力相抗,集於一處進行對決。
失敗者一方的趙軍少不得被勝利者秦軍進行屠戮,這樣的現象在古代是很常見的事實。
四十萬的數目,應該是有記錄可循,畢竟從發兵數量到動員上前線的人力等等並非一本糊塗賬。
出有記,入有歸納。
算盤珠子一撥就能得出數字。
不管是秦國的軍功賬,還是趙國的損耗錄,四十萬的數字理應偏差不大。
人力資源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資源,所以秦國在動員傾國之力,為了給予趙國致命的打擊,為了不讓趙國很快緩過氣來,抹煞其人力資源是真的。
不過,記在賬本上的數目也是有差錯的,可以參考古代歷史上的人口變化起伏,有入賬的和沒入賬的。
戰後點算只能代表一個時期的核算結果,除了死亡之外,失蹤與離散也無法在結賬時分入賬。
但還是可以得出一個答案,秦國真的在長平之戰滅掉趙國眾多的人力資源。
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
7 # 老馬碎碎念
永祿一號屍骨坑裡的遺骸,大部分沒有明顯致命傷痕。箭頭也只有寥寥幾枚。沒有遠端武器壓制的情況下,想活埋整建制的戰俘幾乎不可能。屍骨有沒有近戰武器的傷痕。頭顱都在,所以也不是戰死的。由此可見,永祿一號坑裡的遺骸很有可能是餓死或傷病而死的。永祿一號坑如果不是白起殺降的直接證據,那趙軍被坑四十萬的說法也就缺少實證了。
-
8 # 雄觀歷史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白起的戰績:“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 “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有記載的在白起坑四十萬降卒之前就已經殺了差不多四十萬了。
再看看另一段記載,關於秦名將王翦,當時秦王嬴政要打楚國,就問王翦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說必須得六十萬人。又問李信需要多少人,李信說只需要二十萬兵力就夠了,於是嬴政以為王翦老了,李信勇敢,就給了李信二十萬兵力,終因兵力不足秦軍給敗了。最後不得不給王翦六十萬兵力才戰勝了楚國。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到戰國末期,大國之間作戰投入的是幾十萬的兵力。
秦趙是當時的兩個大國,兩國交戰投入的兵力應該都在幾十萬以上。當時趙國的糧草不繼,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趙括又被殺。主將都死了,趙軍只能投降。白起覺得趙軍是反覆之人,於是用計坑殺了四十萬降卒。
這麼大的一個事件,不光是秦國有記錄,趙國也會統計本國死亡士兵人數,所以這個數字不可能出錯。應該就是四十萬。
-
9 # 鏟史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以至趙括被留千古罵名,四十萬趙軍投降卻被坑殺蒙羞。甚至連秦軍統帥白起也因此備受後世譴責。可是最新考古進展,在長平地區並沒有發現挖坑活埋的萬人坑,且大部分屍骨都有刃形創傷,這充分說明了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的說法並不確卻,由於時代久遠,現階段對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的證據來源無從考究,除了來自於史記再此沒有其他相關記載,因此,這四十萬趙軍是否被坑殺尚有爭議。我們倒是可以從其他地方推倒出關於趙軍是否投降。
其一,長平之戰後,秦軍自身損失也極大,保守估計傷亡在三十萬以上,這個資料是比較靠譜的,因為秦國自長平之戰以後二十年,再與山東六國的對戰便充滿了疲軟,甚至多次被打敗。作為戰勝的一方,如果趙軍40萬人是投降被活埋的話,秦軍怎麼會損失這麼大。這在軍事上便解釋不通。唯一可以解釋的是,趙軍經過英勇戰鬥,才會導致秦軍有如此巨大損失。而且從戰損傷亡比例上看也差不多。
其二,從純軍事角度來看,長平之戰本身就是奇蹟,當時白起在制定圍殲戰略的時候是充分考慮到地形的因數,否則當時秦軍數量和趙軍相差不多,秦軍根本無法包圍趙軍,這也是趙括膽敢放兵出擊的原因。而包圍趙軍的戰鬥持續四十多天,秦軍一直都在堵漏打仗,甚至自己就傷亡了三十多萬,僅剩餘的秦軍根本沒法實施有預謀的處理戰俘手段。因此,讓秦軍實施活埋40萬趙軍,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基本無法實現。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軍是殺敵立功的政策,只要殺敵就可以立功受爵,放過這四十萬趙軍,出動六十萬秦軍打了三年,只斬首五萬,根本不夠大家分賞,將士們根本就不會答應。這一點可以從其他地方得到相應的佐證,秦軍在白起帶領下,三十多年期間,大小戰役打下來,從來沒放跑一個敵人,所到之處一律斬殺。據相關統計,整個戰國期間,白起斬殺兵士總人數在165萬,也就是說,除了殺這四十幾萬人之外,還有其他兩個四十幾萬。倒不一定是白起嗜殺,而是白起身後支援他的將士們立功晉爵的需求使然。
其四,趙括在追擊前不知道秦軍統帥是白起,但是被包圍後秦軍歡呼勝利的時候趙軍不可能再不知道秦軍統帥的名字了,而白起的嗜殺威名也給了趙括鼓舞士氣的理由。正因為自知必死,才會給秦軍如此大的創傷。如此,也就解釋得合情合理了。
那為何歷史要編造這樣一個錯誤的謊言呢?其實太史公未必是假意篡改歷史,而是在歷史證據面前選擇性採用。因為儒家與秦國法家的敵對作用,儒家對法家一向是敵視的。因此,採用證據外多會用他國證據,而這個他國證據可以推測源於趙國。為何趙國要編這麼一個謊言來說自己的將士是投降被殺而不是光榮戰死呢?其實從國家角度來看,這兩種說法都足夠挑起全華人民的鬥志以及仇恨。但是差別在,光榮戰死的人,國家需要支付撫卹金,而投降被殺則不用。趙國在三年長平之戰加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後,整個國家經濟崩潰,根本就付不起這筆錢。因此只能昧著良心將這些英勇將士推至屈辱一面。
因此,長平趙軍全軍覆沒也許是寧死不降戰死而並非屈辱投降被殺!
-
10 # 尋根拜祖
長平之戰的起因可以這麼概括:一個歷史小人物製造了一顆香餌,貪吃的趙國毫不猶豫地吞了,結果消化不良,進而引發了“綜合症”。長平之戰後,秦軍殺害趙軍的人數非常巨大,但從史料分析來看,遠沒有四十萬那麼多。
一、長平之戰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國發兵攻打南韓的上黨郡。韓王見秦軍難當,害怕對抗狠了,秦軍拿下上黨後再接再厲滅了南韓。於是他下令上黨郡太守投降,把上黨拱手交給秦國,以取媚於秦軍。
上當郡的郡守叫馮亭,他正在跟秦軍浴血奮戰,卻突然得知自己和一郡百姓被拋棄了。馮亭很悲憤,悲憤之下他做出了一個改變趙國命運的舉動——拒絕向秦軍投降,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面對燙嘴的芋頭,趙國君臣昏了頭,以為是一塊大餡餅,毫不猶豫地吞了下去。秦國這條惡狗,為了上黨郡咬得頭破血流,一轉頭香噴噴的大肥肉被一旁的小柴狗吃了,它哪能咽得下這口氣,於是呲著牙直奔趙國......
二、坑殺40萬降卒的辨析1.何謂“坑殺”“坑”是通假字,通“阬”,意思是“像門樓一樣”,坑殺並不是通常理解的活埋,而是把人殺死,並且把屍體堆積成門樓形狀。
也就是說,白起沒有活埋趙軍,也做不到40萬人被乖乖活埋不反抗。白起殺了降卒後,把他們的屍體堆積起來,再覆蓋上土埋掉。
2.真的有如此大規模的屠殺嗎?長平之戰後的大屠殺見於正史,而且長平古戰場一直被保護至今,其中就有大量的屍骨遺蹟,如:骷髏廟、白起臺、頭顱山、殺谷等。其中骷髏廟是唐明皇為了祭奠亡靈而建造。1995年,考古工作者還在長平古戰場,發現了新的屍骸堆積點。
這些證據都驗證了長平之戰的慘烈,以及白起“坑殺”降卒的歷史事實,且規模很大。
3.被坑殺的人數真的有40萬嗎?按史書記載,長平之戰趙軍一共投入了45萬軍力,其中5萬死於戰場,40萬死於坑殺。但後世史學家對此爭議頗大,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一種認為被坑殺的人數大約為20萬,其餘的20萬應該是戰爭中逃散了;一種認為被坑殺的人數應該跟秦軍人數大體差不多,也就是2-5萬人;一種認為,長平之戰就是一場普通的戰爭,理由是戰場空間狹小,不可能大規模作戰,被坑殺的人數不明確,但應該很少。古人在數字描述上歷來不準確,以訛傳訛,甚至誇大其詞的地方很多,長平之戰究竟有多少冤魂死於白起的屠刀,真相已不可考,但這個數字應該不會小,您認為呢?
-
11 # 八無老人
是真的。但坑殺俘虜的事也不能全部怪罪白起。
古人一直信奉“殺俘不祥”的說法,那白起為何要明知故犯呢?其實白起也是迫於無奈。長平之戰,趙軍缺糧,秦軍同樣缺糧,面對四十萬趙軍俘虜怎麼辦?放了,依舊是敵人,不放,秦軍養不起。自己都缺吃少喝,誰願意養俘虜?
更關鍵的問題是,如果放了趙軍俘虜,就等於宣佈秦軍戰敗了。因為秦軍在戰場上的傷亡遠大於趙軍。明明打勝了,卻因為釋放俘虜得到一個戰敗的結果。這樣的結局,白起無法忍受,秦軍將士也無法忍受。最後的結果就只能是殺掉趙軍俘虜,來確保自己的勝利。這樣做當然很殘忍,卻並沒有錯。
白起一生殺人無數,但他殺的都是敵國的將士,並沒有殺戳平民百姓,比起後世那些只會屠殺百姓的禽獸將軍,白起是一個真正的軍人。
-
12 # 問海6
假的,目前長平的屍骨坑都是含盔甲身體上有剪頭的屍骨,這是戰死者的屍骨。俘虜要被解除盔甲和武器的。目前沒有俘虜的屍骨坑出現。邯鄲之戰投降的秦軍改造成了趙軍趙民,同樣長平戰俘改造成了秦軍秦民,秦國最不排外了,丞相幾百年都是外華人,而且接受了幾百萬列國移民。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這場戰爭,發生在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之間。戰爭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超過同時期諸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全國的程序。雙方參戰人數,趙國有45萬人,秦軍更是多達百萬。
作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至今讓人難以忘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次戰役傷亡異常慘重,《史記》中甚至記載有秦軍坑殺40萬趙軍的話語,著實令人心痛。然而長平之戰秦軍坑殺40萬趙軍是真的嗎?
在古代漢語中,“坑殺”有活埋的意思,於是有很多人都認為秦軍殘忍的活埋了40萬趙軍。如果嚴謹的考慮一下,40萬趙軍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目,面對活埋的命運,普通人也會反抗,何況他們還是經過訓練的軍人,怎麼可能毫無反抗地乖乖就範呢?我們不得不對《史記》中的原文進行一次考證了,而考證的重點,要圍繞兩個關鍵詞進行,一個是“坑殺”,一個是“40萬”。
其實“坑殺”在古代,不只是“活埋”一種解釋,還有暗中殺害和設計殺害的意思;或是大量殺害的意思。這兩種解釋,似乎每一種都比活埋的說法說的通。《東周列國志》中的說法證實了第一種猜測,書中說,秦軍假意接受趙軍投降,並編入秦軍編制和秦軍駐紮在一起,趙軍官兵還以為成功逃過了一劫,都很高興,沒想到晚上休息後,秦軍突然發動攻擊將趙軍投降的官兵大部殺害,只放走了幾百個老弱病殘。這就是典型的設計殺害。在現代考古當中,長平之戰遺址發現的許多屍骨上有遭到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只有軀幹而無頭顱,有些儲存著射入人胯骨的短箭頭,這些都說明趙軍士兵是被殺死後掩埋的,而不是活埋。
另外,趙國當時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軍隊還能夠保持40萬這麼龐大的數量嗎?最大的可能,就是司馬遷在記載時做了誇張,還有就是這40萬趙軍中有其他的成分。回顧歷史,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地區而起的,長平就屬於上黨郡,而當時上黨郡的百姓是站在趙國一方的,由此推想,極有可能被殺害的40萬趙軍中有大量的上黨郡百姓。
無論我們怎樣為這段歷史尋找合理的解釋,有一點是很確鑿的,那就是,秦軍活埋40萬趙軍的機率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