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笑強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計謀,完全靠一個人,郭嘉,郭奉孝。郭嘉和曹操同為漢臣,而郭嘉把這一生奉獻給了劉家,到死都是,從未改變初心!而曹操也為漢臣,雖手握重兵,但情懷依舊!更可況當時還有以皇叔的名義的酒杯。倘若真的做了天子,那麼劉備人心所向,郭嘉動搖,有一句叫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可想而知郭嘉的計謀無雙,則三國改寫!

  • 2 # 第一軍情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要知道,三國末年的諸侯大多數都是劉漢王朝的家臣,憑什麼聽你曹操的話,即便曹操強行逼迫漢獻帝讓位給他,也是名不正言不順。這個名聲在三國時期非常重要,槍打出頭鳥的道理,大家都懂得。比如袁術在三國18路諸侯中是勢力最大的,但是他稱帝之後呢,被群起而攻之,就算劉備這樣的,還要扯個漢朝宗親的旗號來給自己遮醜,才算合情合理。

    那麼曹操為何非要挾天子號令諸侯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這個戰略其實是毛玠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如此一來霸王大業可成也。就是說,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把諸侯打服,成就帝王之業。從這個戰略的提出,就可以看出曹操只是當軍閥頭子們的老大,而不是統一全國。

    第二,從曹操的實力來說,比劉備強很多,但更袁紹袁術劉表甚至呂布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從曹操軍事集團所處的地理來說,正好地處河南中原之地,屬於四面都有強敵的情況。他只能拿起漢獻帝這個擋箭牌,打服不服的,收攏服氣的。而當時很多人“正統”的思想很嚴重,比如荀彧就一直反對曹操稱帝,借天子名義還能吸收更多的人才投效。

    綜合考慮下來,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勝算大一點,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能獲取好處,所以曹操不做天子號令諸侯,非要挾天子以令諸侯。

  • 3 # 有瑕無疵至殘至美

    袁世凱為什麼當了皇帝也不敢坐龍椅?根不紅,苗不正!沒有天子名,怎敢稱真龍!水可以載舟,必然能夠覆舟!古代人,尤其華人,講究的就是血統,正統觀念!任誰也不敢輕易悖逆,忤逆,大逆不道!

  • 4 # 胡詔瑄成長日記

    看看袁術就知道了,當上皇帝沒幾天就嗝屁了。雖然當時漢室衰敗,諸侯爭霸,但是天下人的心還是向著劉氏,向著漢室,特別是那些大儒和儒生。

    其次,當時諸侯爭霸,群雄並起。誰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其他諸侯攻伐的物件。即便是曹操實力強大,也不可能對抗天下諸侯,這從董卓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最正確的選擇,作為一個梟雄,曹操目光必然不會如此短淺,圖一個虛名。

  • 5 # 有得觀史

    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改朝換代之際,你曹操想做天子,誰不想做天子?劉備想、袁紹想、孫策想、袁術更想。誰先做上天子寶座,誰就成為眾矢之的,看看袁術的下場自然就清楚了。所以,明朝朱元璋的謀士就建議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這個道理。

    東漢末年,漢獻帝已無法號令天下,漢政權名存實亡。但是,受儒家思想影響,人心向漢。曹操能有那麼多的人才,除了他的人才政策好外,還有一條就是,好多人才是奔著漢朝政府來的,最典型的就是荀彧。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不聽就是造反,以朝廷名義討伐,出師有名,曹操的軍隊就成了正義之師。官渡之戰,曹操能夠以少勝多,不光因為曹操會用兵,曹操的部隊代表著漢朝政府軍,這也為官渡之勝起到很大作用。

  • 6 # 小禾陪你侃球

    父子二人皆食漢祿 為漢臣 曹操不是董卓 是擁有極強的人格魅力的 可為奸雄 但決不能做不忠不孝之人 所以最多也就封王不稱帝 名義上是大漢屬國 其子自然也難稱得上是漢臣 故其子繼位稱帝

  • 7 # 庭州行者

    這是個好問題。曹操是不敢稱帝,還是不願意稱帝,這個有待商榷。

    現在流行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句話和史實並不符合。首先是“挾天子”,曹操對天子怎麼樣,有一個參考標準,那就是董卓。董卓可是徹底把天子架空,連皇宮都敢隨意出入,曹操敢嗎?(雖然有殺伏皇后一節,但並非常態)相反,曹操對漢獻帝還是有一些畏懼的,比如成語“汗流浹背”,就是從說曹操的。

    再說令諸侯,曹操令得動誰?袁紹聽他的嗎?袁術聽他的嗎?劉備,劉表聽他的嗎?至於孫權,曹操在戰書裡都說了“近者奉辭伐罪”,奉辭,就是奉旨,奉旨來向孫權問罪,孫權認了嗎?所以說,曹操征戰天下多年,沒有一次勝利是因為所謂的“挾天子”“領諸侯”而使諸侯屈服的,都是他憑實力打下來的。

    那麼,這個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說法就不成立了。事實上,更確切的說法應當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即尊奉天子的意志,令不臣,即討伐那些,或者警示那些想要對大漢天下不忠的人。曹操曾經在《讓縣自鳴本志令》中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句話結合史實來看,非常正確。袁術稱帝,曹操去討伐;袁紹也想稱帝,曹操滅了袁紹(雖然也是因為和他有利益衝突);孫權想稱帝(孫權和魯肅的塌前對策,魯肅就說“漢室不可興”,並且為孫權規劃好了一統天下的戰略,當時赤壁之戰還沒有開打),曹操去征討孫權。這樣看來,對於漢朝最忠誠的,反而是“漢賊”曹操。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沒有曹操,漢朝,將不僅僅是名存實亡,而是徹底完蛋,是曹操一直在為大漢朝撐著門面。曹操曾經說過,到了自己這個位置,他必須要封兒子到各地,自己牢牢掌握兵權,因為一旦他放下,那麼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就不保,他為了自己和家人,必須繼續“專權”下去。

    而曹操如果想篡位,有沒有可能成功?絕對是可能的。因為曹丕篡漢之時,天下諸侯,那個做出實際的討伐行動了?曹丕能篡權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曹操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本,也就是說,當時,漢朝已經不得人心了,曹操篡位,毫無阻礙。

    但是曹操,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要興復漢室,所以,終其一生,都在為漢朝平定叛亂,即使有機會,有能力當皇帝,他也沒有這麼做。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將曹操和諸葛亮並列,稱之為封建時代的道德楷模。

  • 8 # 迴廊壹寸相思地

    不用得到篡漢國賊的罵名卻能擁有天子的實權,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曹操為什麼敢挾天子呢

    天子身份尊貴,普通百姓都有畏懼之心,曹操雖然父親曾經位列三公,但也是宦官以後,其地位不能和天子相提並論。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曹操挾持天子就是如今綁架政府首腦一樣的性質,普通人根本不敢想也不敢做,曹操又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而挾持天子以令諸侯這利潤不止是百分之三百吧,在這樣的利潤驅使下,曹操就有了挾持天子,用來發號施令的想法。

    曹操挾持天子後有什麼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題主已經講了,就是用天子名義對各地勢力發號施令,藉機排除異己,壯大自己的力量。

    我覺得還有一個好處是更能吸引人才,得到各大家族勢力的擁護。古代講究‘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曹操雖然不是帝王,但是他同袁紹孫策等比較卻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籌碼,那就是漢獻帝在曹操這邊的。

    奉天子以討不臣,曹操借天子名義,以正統自居,有道伐無道,在爭奪地盤上佔得很大優勢。

    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呢

    一:曹操稱帝的話容易把矛頭指向自己,畢竟三國曆史中吳蜀的關係相對不錯,自己貿然稱帝的話劉備孫權肯定會藉機聯合討伐自己,袁術稱帝眾人討伐的事情剛過去不久。

    二:曹操稱帝會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援,曹操自己一直都是以漢相自居,也是以漢獻帝的名義招攬人才,這些人更多的是忠於漢朝,而不是曹操一個人,比如荀彧。

    三:曹操本人的性格使然。曹操在短歌行裡寫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本人更想做一個周公,而不是皇帝,他更傾向於做一個幕後掌權者。這個在曹操接見匈奴使者中,讓崔季珪代替自己,曹操卻自己床頭捉刀中可見曹操的這種性格。

    相比於得到一些東西,就得失去另外一些東西,曹操不是不敢稱帝,而且覺得他不稱帝比稱帝得到的利益更多。

    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孤雖不稱帝,但帝在孤手耳。

  • 9 # 趣談國史

    曹操不稱帝,不是一個敢不敢的問題,而是一個合算不合算的問題。

    如果稱帝對曹操的霸業有利,曹操早就稱帝了。像曹操這種人,有啥他不敢的事情呢?之所以不稱帝,是一個策略問題。

    具體來說,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三:

    第一,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群雄紛起,誰會成為大家都去攻打的那個人?最先稱帝的那個。誰會成為最終獲勝的那個人?悶聲發展實力的那個。

    這是一個面子和裡子的問題。稱帝是面子,實力是裡子。沒有裡子,面子有何用?

    所以,袁術得了一塊傳國玉璽就迫不及待地稱帝后,曹操大笑,笑袁術是大傻子。

    所以,孫權寫信勸曹操稱帝,曹操罵道:孫權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曹操一生頭腦清醒,不會幹賠本賺吆喝的傻事。

    第二,團結大多數漢臣。

    當時的大漢雖然氣數已盡,可忠於漢室的大臣依然有很多。只要曹操不代漢自立,這些漢臣就能為曹操所用。一旦曹操稱帝,這些人懾於叛臣的身份,就不會繼續為曹操賣力了。

    比如曹操欣賞的謀臣荀彧,就是忠於漢室的。他連曹操稱“魏公”都難以接受,最終自殺身亡。何況是曹操稱帝呢?

    像荀彧這樣的大臣,不在少數。為了團結他們,曹操沒必要稱帝。

    第三,為了保持自己的正統。

    三國之中,雖然劉備以八竿子打不著的皇室後裔身份,自稱正統。其實,真正的正統在曹操那裡。因為曹操是漢朝的丞相,他的一切作為,都是以漢朝皇帝的名義發出。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招兒太高明瞭,是一個對付別人的好武器。

    一旦曹操稱帝,這個武器就丟掉了。而且坐實了別人所說的“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說法。曹操沒那麼傻。

    綜上,曹操決定善始善終,一生做漢臣,既得到了實惠,又保全了名節。所以他對曹丕說:我做周文王,你做周武王。

    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曹丕廢漢稱帝。

  • 10 # 靈石蘊

    黃巾起義席捲天下,黃巾敗了;董卓篡位攜西涼鐵騎,董卓滅了;袁術袁紹以四世三公積累稱帝,兩袁滅了……那段時間,大漢雖然蒼老,但漢朝仍然是劉氏土壤,出頭的椽子先爛。非劉氏不可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還是很有噱頭的

    曹操是個實用主義者,很聰明很務實,很明白其中道理!接天子住許昌,自家地盤上,就可以用劉氏土壤種自己的莊稼,用當代話說,用公司資源幹自己的事。當然,只謀私利是不行的,可曹操把自家閨女嫁給了漢獻帝,曹劉聯姻,曹劉一體,天下悠悠眾口,不就堵上了麼?

    天子在許昌,就是大義。有聰明人看穿又如何?伏完之流不配合又如何?求賢令下,唯才是舉!奉天子詔以討不臣,師出有名,打下一片地,佈置一片人手,溫水煮青蛙,誰還知道獻帝……強如荀彧,也得鬱鬱而終

    敗了袁紹,平了西涼,群雄只餘劉備孫權,其實,這時曹操若稱帝,已無大礙。不過曹操是個務實的聰明人啊,大局已定加上年齡大了,要不要那虛名無所謂,可自己不稱帝,就能給劉備孫權添點堵,我曹操一輩子大漢忠臣!

    劉備孫權,等曹操稱帝等了一輩子,最後還被耍了……

    至於為何敢接天子,因為曹操早期黃巾一戰收益大,得兵民百萬餘口,有基礎有底氣!

  • 11 # 煙雨江南1573

    曹操在世的時候之所以不敢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為了維護自己集團內部穩定。

    曹操初期,有很多有識之士是想借助曹操的勢力來中興漢室的。如果曹操貿然取漢獻帝而代之,很可能會使自己的集團內部分裂,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即使到了後期,比如荀彧還不能接受曹操自封魏王的事實,從而被曹操逼迫自殺。這應該也算是給曹操的一個個警告吧。二,為了攻伐和招降敵對勢力

    曹操總是高舉著大漢正統的旗幟去攻伐比如袁紹,呂布,馬超,張繡,劉備,孫權等地方割據勢力。以正統伐無道,以有名攻無名是對曹操非常有利的。這些割據勢力也從來不敢明目張膽打著反抗漢朝的旗號,而僅僅是反對曹操這個“漢賊”。此外,曹操以大漢天子的名義招降納叛就容易的多,比如關羽當時在屯土山就約定“降漢不降曹”。

    三,為了鬥爭策略的需要

    當時群雄割據,刀兵四起。誰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誰就會遭到人人唾棄,群雄討伐。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曹操,劉備,孫權都明白這個道理。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劉備是等到曹丕篡漢後才在四川稱帝,孫權更是在劉備死後才當了皇帝。

    四,想學周文王青史留名

    曹操素來崇拜周文王,也想自己打下基礎將來讓兒子當皇帝。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一日為漢臣,終生不負漢的忠臣好名聲。我曹操這一輩子可沒有辜負漢朝,至於後代子孫怎麼做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的啦!

    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為帝。

  • 12 # 秦野雁

    大權旁落,毫無權力的天子,畢竟還是大漢的象徵,他在,大漢就在,就可以向其他諸侯發號施令。在天子遭遇劫難之時,挾天子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看誰能爭先“接駕”。毫無疑問,曹操做到了,袁紹後悔了,還有很多豪強只能望塵莫及。

    曹操挾持漢獻帝后,官渡之戰滅了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陸續滅了張繡、袁術、呂布、韓遂馬超,劉表張魯等勢力。平定了北方,得到了江山土地,然而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稱帝,為什麼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曹操手下有以荀彧為代表的漢臣極力阻攔。為了維護內部穩定,不敢稱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輕動”。

    2.天下未定。雖平定了北方,然江東有孫權,蜀地有劉備,天下依然三分,自己的心願未了。

    3.自己已為丞相,職高權重,位極人臣。已是朝廷的實權掌握者。和皇帝沒什麼兩樣,只是名分上的不同了。

    4.周文王把滅殷的工作全部就序,只待武王去行動了。曹操做回周文王也不失為好事,自己好好的做個忠貞不二的漢臣即可。

  • 13 # 鍾二

    我們都知道曹操不但是軍事家、作家、他更是一個玩政治的高手。暫時不稱帝不代表不敢稱帝,只是在他看來時機不成熟。

    漢獻帝脫離董卓的控制後逃跑時被曹操接進了許昌,至此曹操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政治企圖,他軍政大權一手抓獻帝只是他的對外新聞發言人。

    首先我們說曹操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一、讓自己處在輿論的正面,無論做什麼都是皇帝的命令曹操只是執行者。如果有誰敢不聽那就是抗旨,曹操就可以明正言順的下手。比如在處理當時的軍閥問題上曹操就讓自己以一個匡扶漢室的忠臣形象來為皇帝排憂解難。從公元192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先後殲滅了韓遂、馬超、呂布等一眾軍閥集團,使全國大部分的富庶地區全部歸漢室。

    二、這樣做可以讓曹操更好的駕馭漢室這艘破船,我們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的漢朝也是這樣,漢朝從董卓禍亂開始就名存實亡了,但是漢獻帝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還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他們都有一個皇室情結認為非劉姓不能做主江山社稷。就這樣曹操只能在背後默默地控制著皇帝,統領各個階層的勢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公元220年孫權稱臣勸說曹操自己當皇帝,曹操當時就怒了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其實此時的曹操完全可以自己當皇帝了,因為此時軍方的將領都是自己當年的辛苦培養的好兄弟如夏侯惇等,朝內經過這麼多年篩選、培養、提拔也都是自己擁簇者,可以說一點障礙都不存在,但是曹操就是不這麼做。

    此時的曹操在我看來就是心裡想多了,天下人都知道他實際上已經架空了老劉家的天下,只是在表面上批了一張老劉家的外衣應當算是遮掩。我想應該是他心裡有一個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誰?他就是姬昌。周文王當年也是滿腔抱負一心要推翻無道的暴君,但是就在文王剛做好一切準備想要滅商時自己卻不幸的去世了。

    由此可以看出來他到了這會在心裡上沒做好準備取代老劉家,但是自己可能也活不到那時候了。最終曹操終於被自己說中了,於公元220年3月15去世了。一代梟雄曹孟德終究只是無冕之王。

  • 14 # 四十五度說

    挾天子已令諸侯這個政策是在毛玠的建議下進行的,當時董卓破洛陽,曹操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黃巾之亂,東漢已經全面陷入崩潰,各地群雄逐鹿,天下已經進入了分裂時期。在亂世之中大家都在爭奪地盤,沒有人將曾經的皇帝當做一回事。

    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

    荀彧說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個益處:

    1大順

    兩漢加起來一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漢室衰微。但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漢朝對民間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巨大的。雖然當前漢獻帝手中沒有實際權利,但做為皇室的象徵,漢獻帝才是人民口中合法的天子。如果曹操能夠主動迎奉天子,當然實際上是控制。是符合的民心,老百姓可判斷不出來漢獻帝究竟是不是被挾持了。他們只會認為曹操在亂世為漢獻帝提供了居所,仁義之人的形象也就樹立起來了。

    2大略

    漢獻帝在曹操手中,曹操可以透過皇帝的名義,命令曾經漢朝的舊臣,這些人中不乏能人異士。除此之外,無論諸侯私底下怎麼想,但是漢獻帝的面子是要給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曹操在政治上擁有絕對的正確性。縱然諸侯百般不願,但表面上也只能聽從安排。假天子之口釋出出來的命令,包括招賢納士,在民間的影響力其他的諸侯可謂是望塵莫及。

  • 15 # 泊圖泊途

    東漢皇帝並沒有完全失去號召力,而且擁立皇帝還是眾多諸侯表面要打的旗號。表面上遵從規律者會以此為理由攻擊違反規律者,而隱藏的規律也是明理者共同的默契。

    簡單來講就是我想打他,你也認為我會打他,我認為你會認為我想打他。因此你和我就都去打他,至少是孤立他。

    不同人接受變化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你認為天下都覺得漢朝已經亡了,這就是自作聰明。雖然很多人都如此認為,但是還有很多人不這麼認為,過於前衛的想法演變成現實,必然受到打擊。

    袁術就是最好的例子。袁術既不遵守規律也無視其他人接受變化的能力。袁術折騰來折騰去,有“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的單純想法,然後稱帝。知道這樣的做法,孫策就和他劃清界限,呂布則把袁術的使者扭送到朝廷,從這點看,似乎呂布要比袁術高明。

    不僅曹操這麼做,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這樣做,最有機會的是袁紹,但是袁紹不聽沮授的建議,弄的十分被動,只能發怒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而且我們不能只從現在的角度看古代,而應該從東漢末年的形態來理解曹操的行為。儒家文化還是根深蒂固的。

  • 16 # 使用者94738516596

    曹操一生最大的遺憾可能就是沒有稱帝吧,其實我也一直覺得曹操如果稱帝的話,以當時來說穩定北方是沒有問題的。

    大漢朝四百年,對於大漢的認同感可以說從老百姓到文武官員都是非常強的。這個時候曹操稱帝的話反對他的人還是非常多的,可以看到董卓入京之後,那麼多人反對,而且董卓還沒有稱帝呢,如果曹操一旦稱帝了可想而知會有多少人反對。

    如果赤壁之戰打贏了的話,統一全國了,那麼曹操應該是會稱帝的,就是因為赤壁之戰輸了,三足鼎立形成了,這個時候稱帝已經完全不適合了,在三國中,我覺得曹操才是真的為天下人著想的人,可以看到曹操一生都是為了統一,不管他是為了大漢統一,還是為了自己統一,但是不管是為了誰統一,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只有統一了,老百姓才能免除兵災。

    所以赤壁輸了,曹操還想的是統一,那麼這個時候就不能稱帝了,首先是後方這些大漢的官員還是很多人支援他的。南方還有孫權,劉備,一旦自己稱帝了,就給了這些人聯合攻打自己的藉口。所以說還是打著大漢的旗號好辦事。

    如果曹操只是像劉備,孫權一樣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稱帝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他想的是統一全國。

    看過《新三國》的人應該知道曹操在裡面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我自己也是非常認同的:並非我曹操皮厚,而是我把這世上庸俗不堪的綱常倫理都不放在心上了,世人都說我是奸雄,可又拿我這個奸雄莫可奈何,你們這些自詡偽君子的人,也都敗在了我這個奸雄手裡,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可以實現自己抱負的奸雄,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就能看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錯看了,但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

    人性本來就是如此,曹操只不過是表現了出來,而劉備只是偽裝了起來

  • 17 # 思琪商城

    很簡單,稱帝弊大於利,漢獻帝在自己的手中,雖不稱帝卻是實際上的皇帝,曹操如果稱帝,以當時天下的形勢,必然會有很多人稱帝,曹操手中的皇帝沒用了,也失去了皇帝之實,還有當時天下人心仍然向漢,曹操既不願擔篡漢之名,也不願失天下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蜀國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什麼滅亡那麼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