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枕千古
-
2 # 楚山有玉名不為
因為首先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資源豐富,交通位置優越,而且人口多。
-
3 # 阿杜談古論今
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原是以今天河南省為主體的黃河中下游一帶,這一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中華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其實歷史上中原地區只有一段時間的富足,從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超過北方了,其後北方經濟很大程度上都依賴南方的漕運,所以說我們不能從富足這方面來討論。接下來我們就透過交通這方面來探討一下,各位看官可以留意一下,現在的鄭州的交通情況,鐵路公路是不是東南西北好多都要經過鄭州啊,這點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嚴重依賴陸路交通的情況下是不是佔居中原就等於佔了交通咽喉,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佔居中原以後,最後再平定全國,因為從中原出發的作戰半徑小啊。所以才造就了中原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或建混遷來此。中國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表明的八大古都中原佔四個。這些充分說明中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最後一個再從人口方面展開討論,古代冷兵器時代兵源的充足與否很重要的,中原地區平原具多,比起山區來人口稠密,是很好的兵源補充地。所以說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小編實屬不易,在此希望各位看官能多多捧場,謝謝!
-
4 # 小編虎哥
古代時候,在冷兵器時代不像現在這樣一把機關槍“嘟嘟嘟”的橫掃一大片,在哪個時候打仗打的就是人。而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這樣就可以看出中原人口集中,就現在來言現今中原(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也是佔中國地區最大的。人的集中,就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
地理位置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古時人打仗沒有像現在這樣車飛機的運輸,所以打仗管理就從中原向四周擴充套件)。古代中原是平原,東北還是原始Forester口稀少,而江南地區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由於人口地理的問題徵兵都很難(至今來說中原地區仍是徵兵重要的兵員地)。
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旦佔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徵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爭,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歷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佔有了中原,就佔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而現今中原地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內陸地區,沒有鄰國的威脅,而且因為人口眾多,人員密集中原地區最為安定,沒有像沿海城市一樣颱風,海嘯等災害,沒有山地地區火山等災害(乾旱問題科技可以人工降雨)。作為中國的腹地可以說他至今還是中國的兵源地和糧草地,也就是大後方,大後方出事的話,肯定就危險了,所以說“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就這樣的。
-
5 # 歷史小知
個人看法
“得中原者得天下”並不是得到了中原就能夠得到天下。就中國從秦朝開始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很少是由中原發跡,並依靠中原作為基地而統一天下的大帝國。
原因在於,中原的概念指的是河南地區,是整個中國的中心,同時在割據時代他就是四戰之地,將面臨來自八方的威脅。
這也就意味著得到中原就和天下為敵,因此弱小的勢力很少能夠在此生存下去。
因此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只有得到了中原才能或者是才配得到了天下。中原就想是分裂時代,逐鹿天下的舞臺中央。
當蜷縮一隅暗自集贊實力的君王,想要一統天下的時候,必然要站上舞臺的中央,去挑戰和消滅其他只圖安於現狀只圖自保的割據勢力,更要在這裡接受其他有志於一統天下的勢力地挑戰。
這個舞臺中央不是誰都可以站的。
站在這裡既是一種宣誓:中原已入我手,天下誰人敢來,何人可安
“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給歷代有志氣或者說有野心卻生在割據時代的梟雄們的一個最高追求目標、一個最具誘惑性的激勵。
即去得到中原吧,去得到天下吧,去成為普天之下最強的人,去成為天下臣民所俯首仰望的人吧。
可能是這句話也可能是也因這句話或者是其中注入的天下一統的思想,使的我們中國才在一次次的分裂後,沒有向歐洲羅馬帝國一樣在崩潰後走向徹底的分裂。
即使在帝國崩潰了,各個割據集團的想法都是去統一天下,因此中國能夠分久必合一直是個完整的中國。
-
6 # 靜地樂土680
在中國一直有句古話:得中原者得天下。因為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位於九州的中央。地理位置好,農業發達。而且交通便利。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也多。然而自從三代夏商周之後,經過了春秋戰國,中原地區的作用逐漸被關中和巴蜀地區所取代。
那麼究竟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還是佔據一隅者得天下呢?
長久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一直很有市場,因為中原地區的位置和歷史地位決定的。長久以來,自中國文明起源,到奴隸社會國家夏商周,一直都活動在黃河流域附近,致使處於黃河中下游的豫州成為中心,這裡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經過了幾百年的建設,很是繁榮昌盛。但是後來到了戰國時期,中原戰亂,中原地區就喪失了原有的地位。
而西南地區的關中平原和巴蜀地區則因為戰亂少,地理位置優越,逐漸成為一個很有市場的地方。例如西安就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在西安建都在古代一直很有市場。
縱觀整個歷史過程,北方政權一直對南方政權具有壓倒性優勢,這裡除了生存環境和身體素質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馬匹。北方產馬,而南方因其水網密佈,所以船舶較多,但是冷兵器時代,騎兵的作用日益明顯,北方擁有馬匹就意味著在戰爭中具有很大優勢。所以一般都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除了明朝外,歷史上幾乎沒有南方政權能統一北方政權的。
中原地區的作用在西周末期就被弱化,因為戰亂,中原地區的作用被減少,伴之而來的是戰亂的興起和兼併。中原地區一直被視為正統的所在,這也造就了各方勢力在中原地區征戰不休,給了其他勢力漁翁得利的機會。
但是,在北宋以後,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中國南方經濟發展超過了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和華南沿海經濟發展很快。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明朝崛起於南方,以及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等都發生一南方,都說明後來的中原的重要性已經降低了,南方的影響力逐步加強。到今天,除開新疆和西藏外,中國的長江和和珠江流域的土地面積、人口都與北方相當。但經濟總量遠超北方。所以,”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對於今天中國的重要性,長江流域排在第一,這是毫無疑問的。
如今政策利好,中部崛起,中部經濟帶持續騰飛發展,“中原”將以新的姿態傲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
7 # 時代人文
廣義的中原地區指今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等地區。之所以會有“得中原者的天下”這一說,還需將這個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去分析。分析之前,先看一下“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典型事例。
秦自關中,出崤函而掃六合,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漢劉邦將這種模式再演一遍,草根終逆襲。李淵父子幷州起兵,攻佔關中,進而漸滅列強。
接下來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個方面具體分析。
政治方面:
中原居於天下之中,容易對四方進行控制。王朝佔據中原,只需在此地遷都轉圜,便可化災消難。平王東遷洛陽,讓周室得以延續。劉秀建都洛陽,再造大漢二百年。另外,古代王朝的不穩定因素大多都是在關東地區,為了加強統治,大多數王朝會從實際考量,在長安或是洛陽建都,南北朝以降,中原王朝都有二京乃至三京。
經濟方面:
中原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經濟發達,秦及之前,關中被稱為“天府之國”。兩漢時期,全國四大糧區,中原獨佔三之又多,是當時的經濟重心。魏晉之後,中原地區經濟因戰亂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較為安定,導致“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南方逐漸得到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至兩宋最終完成。此時中原經濟雖落後南方,但卻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佔據中原,便可仰仗東南財富。因此當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時,唐中央會大驚失色。叛軍西陷潼關時,玄宗會不顧反對命哥舒翰主動出擊。再往下述說,也就正好解釋了北宋為何會建都開封府。
軍事方面:
得中原者可盡得地形之利,俯瞰巴蜀,直下華北,經略東南,西攻涼州。可四面出擊,敵人卻不能輕易來犯。韓信從山西攻趙,井陘背水一戰後,便盡得齊地。西漢劉濞帥七國之眾,自吳地起兵,僅三個月就被平定。但也有例外,後晉石敬瑭割幽雲十六州予契丹,後北宋多次嘗試收回此地,皆不得其果。後金滅北宋,東西兩路軍就分別自山西和幽雲之地南下。因此,從軍事看,並非得中原者就可得天下。
文化方面:
最早“中國”一詞指的便是中原地區,中原以外以外依次為蠻夷地區,中原和蠻夷地區被稱為化內之地,之外就是化外之地。化內化外便是“天下”,“天下”此時除了地理概念以外,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因此,一個王朝要統治天下,佔據中原就成了一個基礎條件,是其得到正統地位的基礎。“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王朝創業者創業之路上的一濟安慰良藥,成了統治者收服人心的天命依據。
回覆列表
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吧,曹操知道嗎,他就是中原起兵,官渡之戰打贏袁紹,一統北方奠定優勢的。北方出武士,南方出文人這個觀點大致是如此,但也有特例的,比如東吳的周泰,長沙的黃忠這些人武力值也很高啊。我泱泱華夏,何處無人才,只是北方地區靠近遊牧民族,戰鬥力較強罷了。中原地勢較為平坦,民富,人口多,且是四戰之地,上可進河北,下可下長江,中可以進西北,戰略價值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