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四面楚歌聲

    杜甫所作的《春望》一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也與唐朝發生的一起事件有關,那便是“安史之亂”

    在這場叛亂中最大的“發起人”便是節度使安祿山。

    那麼安祿山叛亂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安祿山自身實力的不斷擴大。二是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糾葛。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那便是唐朝的政治制度。

    一、自身實力的不斷擴大

    開元時期,唐玄宗為了朝廷內權力的相互制衡,設立了節度使,為安祿山便是其中的一員。而安祿山一人,更是成為了河北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

    而安祿山管轄的三地離長安皆有一定的距離,而這也為安祿山壯大自身實力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條件。安祿山上任後,便神不知鬼不覺的換掉了唐玄宗分配的大臣,而換上自己的親兵。之後更是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軍隊。

    久而久之,安祿山的實力與勢力都不斷壯大。用現在經常用來調侃他人的句式便是“不想當領導的下屬使不是好節度使”,隨著自身實力的變強,安祿山的野心也不斷變大。

    反叛於安祿山而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安祿山不等自己羽翼再豐滿一點再進行叛亂呢?這與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便是“楊國忠”。

    二、與楊國忠的糾葛

    在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糾葛,還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李林甫。唐玄宗開元后期,李林甫成為大唐的宰相,而李林甫是一個十分有才幹,且有政治手段的人。

    李林甫為相時,安祿山便十分懼怕李林甫,原因是李林甫在安祿山的身邊安插了很多眼線,安祿山的一舉一動他都明瞭,這導致了安祿山非常的懼怕李林甫。

    每次向李林甫彙報工作的時候,安祿山總是提心吊膽。

    據說彙報當天,如果李林甫不滿意安祿山的工作,安祿山便會十分的擔憂,但是李林甫如果露出滿意的神色,安祿山便能高興上好幾天。

    李林甫駕馭屬下的手段十分高超,而當楊國忠取代李林甫成為宰相後,一味地打壓政敵,這也讓安祿山十分的不滿。

    同時安祿山對於楊國忠無半點畏懼之心,這也導致了二者相互看不對眼的原因所在。一國之相的楊國忠與手握重兵的安祿山也由於這些原因十分的不合。

    楊國忠作為當朝宰相以及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的哥哥在唐玄宗身旁更是十分的受重視。楊國忠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唐玄宗說,安祿山定會起兵叛亂。

    安祿山本就有叛亂之意,又被楊國忠如此刁難,於是本著破罐子破摔的精神起兵造反。

    無論是安祿山自身實力的強大,亦或是與楊國忠的糾葛,這些都不是安祿山叛亂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回顧那段山河雖存,卻國破家亡的歲月,便不難發現,政治上的制度因素才是當時安祿山叛亂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唐朝的政治

    無論是那個朝代,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問題總是存在。於安史之亂也是如此,促成安史之亂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央和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

    唐玄宗時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而這些召募來的將領與地方軍閥相互勾結,兩者形成一種特殊複雜的裙帶關係。再加上開元以後,節度使的普遍設立,使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

    到天寶元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四分之三,僅安祿山的軍隊便達到了十五萬人,且每一支軍隊都訓練有素。

    反觀中央的軍隊,數量不足、質量太差,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更是不堪一擊。

    這也使邊將勢力不再畏懼中央,而他們日益強大,也使得他們與中央政權矛盾日益加深。

    最終,安祿山發起兵變,爆發了安史之亂。

    叛亂似乎是每個朝代必經之事。當你被賦予了一定的權力,你便想要更多的權力。

    當你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你便會想要更高的地位,野心總是會隨著能力的攀升而日益變大,慾望終是會因為權力的誘惑而逐漸膨脹。

    這像是齒輪一般,一環推動一環,無法避免,無法擺脫。人們總是不滿足於現狀,想要追求更多,不計後果,不擇手段,這也許便是人性。

  • 2 # 未來很幸運

    被後世推崇為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不僅天生麗質,雍容華貴,而且能歌善舞,通曉音律,堪稱大唐演藝圈的“一姐”。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然而,楊玉環卻不甘心只佔有一個皇帝,偏偏喜歡上了胡兒安祿山。安祿山請求給貴妃當乾兒子,唐玄宗鼓勵貴妃收下這個“好孩兒”。自從楊貴妃當了安祿山的乾孃,與安祿山來往就有了名分,你來我往,勾搭成奸。

      據史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率15萬大軍長驅直入,下潼關逼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及朝中大員倉皇出逃蜀中,行至馬嵬驛,禁軍將士譁變,誅殺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之後,唐朝用了整整八年時間才平定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無疑與楊玉環有關聯,至少可以說是安祿山以“清君側”為藉口圖謀不軌。《新唐書·則天武皇后楊貴妃傳》有載:“祿山反,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大意是說安祿山造反,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而且公開指出楊貴妃及幾個姐姐的罪惡。但翻閱新舊唐書,實難找出楊玉環與安祿山有曖昧關係的任何記載或暗示,倒是《新唐書》中有說:玄宗寵信安祿山,命他與楊家諸姨結為兄弟,,而安祿山“母事妃”(拜楊貴妃為乾孃),每次朝見天子,楊家人必定設宴招待。這裡的“楊家人”應該不包括楊玉環,她可是大唐“皇家之人”。

      那麼,楊玉環與安祿山的豔聞又從何而來?是純屬類似當今娛樂八卦性質的坊間傳聞,還是唐朝的“狗仔隊”潛入後宮臥底“偷拍”之?無論是《開元天寶遺事》、《楊太真外傳》、《祿山事蹟》等野史稗記,還是《唐史演義》、《梧桐雨》等小說雜劇,我們都能看到對“楊安戀”的大肆渲染,有的說得活靈活現,幾近當今的某些“寫真集”,著實讓人難辨真假。

      其中便有“貴妃三日洗祿兒”的趣聞,說楊玉環為乾兒子安祿山三天洗身。“洗三”是古代的一個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日,便舉行沐浴儀式,召集親友為嬰兒祝吉,也稱“三朝洗兒”,意在“洗汙免難、祈祥圖吉”。楊玉環在禁宮中為比她大二十幾歲的安祿山洗澡,似乎讓人感覺有些啼笑皆非!

      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則說,安祿山進入宮廷後,因與楊貴妃有暖昧關係,被楊國忠察覺而奏明玄宗,安祿山被逐出宮外,改封漁陽節度使,去鎮守邊關。安祿山離開後,楊貴妃日夜思念,心生煩惱。安祿山起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唐史演義》中描寫說,“祿山與貴妃鬼混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這“訶子”是唐代貴婦中流行的一種無帶內衣,也相傳是楊玉環為掩飾所傷之乳而發明的。

      最要命的還不在於此。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16中竟然也記載有“貴妃洗祿兒”事,說是楊玉環用錦繡做成的大襁褓裹住安祿山,讓宮女用彩轎抬起。唐玄宗還親自去觀看“洗兒”並予賞賜。又說“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司馬光也傾向於楊玉環與安祿山有私情,但又說玄宗“卻不懷疑”。唐玄宗知道楊貴妃與安祿山通宵鬼混,但又毫不懷疑,這堂堂唐明皇豈不成了一“白痴”。

      其實,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之說當屬坊間八卦傳聞,從諸方面都難圓其說。

      首先是正史上毫無記載,就連暗示也沒留下一點。司馬光《資治通鑑》所記也是依據野史,不足證信。《資治通鑑》本是用來警示皇帝的“警示教育”片,或許司馬光覺得這“楊安戀”實在是個難得的“噱頭”,棄之可惜,便腆著老臉放進了“正史”。再說司馬光所記“貴妃洗祿兒”的時間是天寶十年,這正是楊貴妃受玄宗專寵的時期,倆人“行同輦,止同室,宴專席,寢專房”,幾乎形影不離,安祿山實無機可乘。

      再則,楊玉環“傍”安祿山之動機安在?楊玉環貴極實際上的“皇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朝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楊國忠,安祿山不過一封疆大吏,不值得她去投懷送抱。如果說楊玉環是為滿足個人的慾望,這安祿山不僅比她大二十幾歲,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揚,言語粗魯,雍容華貴的楊貴妃怎麼會瞧得上他呢!

      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說,不僅有娛樂八卦的成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摻雜其間。李唐王朝的追隨者,需要給那場著名的“安史之亂”找只“替罪羊”,楊貴妃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楊貴妃便成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又是一個“紅顏禍水”論。

      既然這楊貴妃是“紅顏禍水”,何不給她假想一個“情敵”,再弄個“情夫”。唯其如此,才讓人覺得馬嵬驛譁變合乎理情,這楊貴妃死不當惜,而玄宗痴迷於這樣一個有失婦道的妃子似乎不值得。

  • 3 # 華麗轉身8296795

    安祿山造反三大要素,李林甫縱容,楊國忠逼迫,楊貴妃引誘

    第一,歷史原因:唐朝天寶十四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且李林甫楊國忠先後為相,搞得朝政烏煙瘴氣。 。

    第二,個人原因:安祿山狡黠奸詐,兇狠毒辣,善揣人意,長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雜居地,史箤幹(史思明)一同長大,如同兄弟,兩個人都以兇猛善鬥聞名。

    第三,官場環境原因: 宰相楊國忠與安祿山有隙,楊欲除之,本就有反意的安祿山也正好有了機會。

  • 4 # 倍兒爽8

    天下。此人系胡,有政治野心,和揚有一腿。胡看中原好,借揚之力,古曰篡位,現說政變。一個目的當皇上,獨佔揚女。終究千古罪人!

  • 5 # 會做菜的貓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 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 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 6 # 劉大媽說三農

    話說開元年間的某一天,當著唐朝皇帝的李隆基,擁著豐腴滑潤的楊貴妃,正在享受美好人生,卻傳來了一個天崩地裂的訊息。備受皇恩眷顧,還當著楊貴妃"乾兒子"的安祿山,居然放著好好的范陽節度使不做,居然起兵造反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玄宗皇帝,氣的淚都流出來了,朕待你可是不薄,玉環和你的事兒朕都沒有追究,你這可是欺人太甚,不光要睡朕的美人,還要奪朕的江山!

    不過令人感到弔詭的是,安祿山起兵還是有名堂的,他打出的旗號居然是要討伐楊國忠。很多人就會問了,這楊國忠到底做了怎樣的事情,使得安祿山對他恨之入骨?原來他們倆之間還有一段權力爭鬥故事。早年的他生活在突厥部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於是就跑去邊境偷羊吃,沒想到他居然偷的是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羊,結果羊沒偷著,反而被人家抓去要暴打。

    他表示自己能夠為張守珪抓來俘虜,還帶著自己的好兄弟史思明。後來就在張守珪手下效力,併成為了他的義子,由此踏入官場。為了打通仕途通道,他在打點朝中大臣的時候,還把眼睛瞄上了當朝最紅的貴妃楊玉環,可是這楊貴妃什麼也不缺,該如何是好呢?為了能夠升官發財,他臉都不要了,居然請求給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當養子。楊貴妃正愁著膝下無子,因此也並沒有反對,而玄宗皇帝也想籠絡這個手握重兵的外臣,於是就同意了。

    在朝裡有了當今天子和楊貴妃的撐腰,他的仕途就像坐了火箭一樣的飛速。我們知道唐朝中期的節度使,已經是一個權力大的沒邊的官職了。但他倒好,居然一個人就佔了三個地方的節度使!他在朝中這樣走紅,卻引起了楊國忠的不滿。他覺得這安祿山不過是個蠻夷外族,也不過是楊玉環的養子,根本沒有血緣關係。而自己既是當朝宰相,又是楊貴妃的族兄,因此他對這個安祿山相當不感冒。

    不過他也僅是不感冒而已,而安祿山卻是完全地看不起他。這讓楊國忠勃然大怒:自己一介宰相,雖然是新任的,但你這節度使也太不像話了吧。於是他就想著在皇帝面前,給這安祿山下點眼藥水。他跑到皇帝跟前說這安祿山素懷異志,可能要造反。當時的安祿山才剛剛爬到皇帝腳前,正是受寵的時候,也許他會居功自傲,但謀反之心卻真的是查無實據的。

    對於玄宗皇帝的置之不理,楊國忠就又生出了一條詭計,他對皇帝說:"你不是認為他不會反叛嗎?你召他進京,看他敢不敢來。"沒想到這楊貴妃卻不幫族兄,幫了自己的養子,她差人告訴了安祿山事情的前因後果。安祿山當即進京,跪在玄宗皇帝面前痛哭流涕,玄宗皇帝一看,這樣子也不像是要造反哪!時間一長,皇帝面前的兩個紅人就斗的不可開交,結果逼的安祿山起兵造反,他既已立下反唐之志,就要找個合理的藉口,於是就把他與楊國忠的私人恩怨搬了出來。後來,大唐士兵先是殺死了罪魁禍首楊國忠,而後縊死了楊貴妃。

  • 7 # 歷史總探長

    在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的背後,漸漸開始享受歌舞昇平的李隆基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經營的帝國將要迎來一場盛世的浩劫,而這場浩劫正史他的邊疆重臣安祿山引發的,可是大唐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居然還不相信安祿山真的造反了。

    大唐帝國為了守衛國家的每一寸領土,捍衛唐帝國的每一份榮耀,在邊疆上一共設定了9個節度使。

    這九大節度使捍衛這大唐帝國最為輝煌的榮耀,范陽、平盧、河東、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劍南,這九大節度使被安放在帝國的邊疆重地,保衛這大唐帝國的穩定。

    在這九大節度使中,安祿山擁有這三大邊疆重地節度使的身份,作為胡人出身的他,這無疑是他最高的榮耀,范陽、平盧、河東三大邊疆重唐玄宗都交給了他,但是歷史上最為可怕的是將相不和,安祿山和楊國忠始終遊離在戰火的邊緣,他們之間勢同水火的矛盾幾乎一觸即發。

    楊國忠經常在唐玄宗的面前說安祿山擁兵自重,擁有謀反的可能性,但是年老昏聵的唐玄宗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興兵造反,終於一向和安祿山不和的楊國忠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將安祿山召入京城,並且將他所管轄的范陽、平盧、河東的節度使都換成漢人,可是這一建議之間卻徹底激發了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矛盾。

    安祿山打著誅殺奸臣楊國忠的旗號,浩浩蕩蕩的興兵叛亂,大唐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起義爆發。

    安祿山從范陽出發,帶領著15多萬的大軍一路南下,眼看著就要逼近潼關,無奈之下的唐玄宗立刻下令擺出了三道防線。

    1、唐朝守將張介然為第一道防線

    2、唐朝守將封常青為第二道防線

    3、唐朝守將高仙芝為第三道防線

    可是讓讓唐玄宗出人意料的是,這三道防線幾乎都被安祿山打的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無奈之下的封常青和高仙芝退守潼關,準備將安祿山死死地擋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潼關外,哪知道盛怒之下的唐玄宗看著眼前的戰況節節敗退,下令了斬殺了封常青和高仙芝,換來了駐守潼關的新的指揮官哥舒翰。

    久攻不下潼關的安祿山,便開始了夜夜笙歌,歌舞昇平的日子,哪知道這僅僅是迷惑唐玄宗的假象,唐玄宗命令哥舒特出擊,在靈寶的大戰中,20多萬的唐軍一路潰敗,安祿山兵鋒所向,直至長安。

    無奈之下的唐玄宗上演了一場讓人啼笑皆非的謊言,他要親自出徵,可是在一個烏黑的夜晚,唐玄宗丟下了曾經輝煌的大唐王朝的國都長安,溜之大吉了。

    唐玄宗準備逃亡成都,那是不僅僅是楊國忠的腹地,也是楊貴妃的家鄉,但是在剛剛出了長安的時候,發生了震驚的馬嵬坡驚變,無奈之下的唐玄宗只得下令處死楊國忠,溢死了他最為疼愛的貴妃楊貴妃。

    以此同時大唐帝國的太子則去了靈武,去了靈武不到三天的時間,太子李亨便在跟隨他的官員的擁護下登上帝位,與此同時在成都的唐玄宗莫名其妙的成為了大唐帝國的太上皇。

    這一切對於年老的唐玄宗來說簡直匪夷所思,想想自己曾經一手締造的開元盛世,如今卻是這番下場,但是此時的他已經無能為力,收復兩都,平定四方的重任便交給了他的兒子李亨的手上。

    可是雖然打下了長安的安祿山的身體已經漸漸的不比從來,這個體重高達300多斤的胡人胖子,再厲害也抵不過歲月無情的傷害,他的身體已經危如累卵,為了帝位他的兒子將他殺了,這場政治內鬥史思明又將安祿山的兒子殺了,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場連環效應也讓大唐帝國漸漸的收回兩都,平定了這場叛亂。

  • 8 # 五味社

    安史之亂爆發原因有很多,其中種族問題一直很少人知。

    安祿山叛亂的關鍵在於河朔地區的胡化和將領的種族問題。

    唐朝中後期,隨著吐蕃的強大,打破了唐朝對周邊諸族的優勢地位,外加其他民族勢力也在逐步崛起,比如突厥,契丹,奚等。為此,唐朝受到多方面的挑戰。為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唐朝將攻勢轉為守勢,唐玄宗在周邊設立十個節度防禦體制。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雜胡,安祿山的軍事集團將領大多是出身昭武九姓的粟特人,他們最初居住在西域,突厥滅亡後,隨其投降者眾多,其中大部分被安置在靈州至幽州一線,昭武九姓不斷被突厥影響而突厥化,與突厥的關係也愈發親近。安祿山所居住地區有不少的胡系民族,他能迅速崛起和胡系民族的支援有著直接關聯。

    安祿山和史思明是為唐朝抵禦周邊民族,結果他們藉此機會積蓄力量,暗中招募大量胡系民族加入自己武裝,幾乎要顛覆整個唐朝。

    此外,唐玄宗處理民族問題不當,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之一。唐玄宗啟用安祿山為節度使,是吸取唐太宗任命部落酋長為都護導致東突厥復興的教訓。任命安祿山為節度使,唐玄宗考慮其不能領導叛亂。相反,老將哥舒翰先祖為突厥酋長,但到他這一輩,失去酋長資格。儘管如此,唐玄宗還是沒想到,安祿山依舊能利用民族問題挑起戰爭。

  • 9 # 歷史在記錄

    唐玄宗統治晚期,唐朝國勢由極盛轉變成過度安逸。對邊軍統領的管制逐漸鬆動,對禁軍的訓練也稍微鬆弛。安祿山在各邊軍中勢力最強大、管區最完整,他洞悉內情,遂有輕朝廷之心。

    前任宰相李林甫死後,他在朝中失去了忌憚的物件。安祿山感念玄宗恩德,本想等衰老的玄宗駕崩後再行叛亂。但新任的宰相楊國忠與群臣不和,其中為了爭寵,楊、安兩人關係最惡。又因為之前他為了討好玄宗而得罪太子李亨,深感不安又對帝位抱有幻想的安祿山,於是提早叛唐行動。叛變前,他精選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八千為義子,稱“曳落河”(胡語,意為壯士),皆驍勇善戰;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處經商致財。天寶十四載,又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組成一個以少數民族武人為骨幹、有漢族失意文人和地方軍人參加的財富力強的武裝集團。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以討楊國忠,清君側為名,與平盧節度使史思明發動叛亂,挾三鎮兵力,直指東都洛邑。太原驛站得報,疾馳趕到驪山,當時在驪山華清池的唐玄宗不相信安祿山會叛變,但叛變的訊息不斷傳來,玄宗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傳來情報,玄宗大夢初醒。在唐玄宗本人錯誤的戰略下,安祿山的鐵騎軍團攻陷洛城,次年正月便在洛陽,建國大燕,改元聖武,自稱雄武皇帝,以達奚珣為丞相。

    同年六月,唐玄宗因急於解除長安之危,又在錯誤的軍事認知下,處斬兩位名將封常清與高仙芝,此令震動唐軍。爾後唐玄宗急令另一名將哥舒翰統帥唐軍東出潼關。深明唐玄宗戰略錯誤的哥舒翰,計劃以拖制變,最後卻被唐玄宗認為怯戰,因而在無從建言的無奈中與安祿山決戰,果然大敗。

    唐朝在邊軍與地方駐軍來不及應變的情勢下,安祿山大軍壓境,進入京畿一帶。唐玄宗在危急下,率領近衛兵團逃出京城,群龍無首的西京長安因此陷落。從此,各地的有力軍官,觀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等的地位高漲,半壁江山亦陷於長期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後,並未公佈其死訊

  • 10 # 瀟瀟雨勰

    安祿山叛亂的動機最大原因是為了得到大唐第一美女楊貴妃。我們知道,安祿山是胡人將領,當時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深受唐玄宗寵信,楊貴妃認他做乾兒子,用一個大大澡盆給安祿山過洗兒禮,又讓宮女抬著安祿山在宮中游玩,楊貴妃非常開心。兩人母子關係,關係自然十分親暱。

    安祿山雖說大大咧咧,但極端狡猾。他進了皇宮,先給楊貴妃叩頭,唐玄宗為他為何這樣做,他說“胡人只認母親不認父親”。安祿山有300多斤,健壯肥碩,唐玄宗問他“大肚子裡裝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是赤膽忠心。惹得唐玄宗對他特別賞識,對安祿山和楊貴妃的親暱舉止也哈哈一笑。

    安祿山雖說肥碩,但胡旋舞跳的那叫一個精美絕倫,連楊貴妃這樣的音律舞蹈行家都眼界大開歎為觀止。楊貴妃的霓裳羽衣也是天下一絕,正是共同舞蹈愛好讓安祿山和楊貴妃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由於唐玄宗放縱,安祿山經常出入宮廷,給楊貴妃送荔枝送各種珍奇珠寶。一來二去,就有瓜田李下嫌疑。當時唐玄宗正和楊貴妃的兩個美麗妖嬈姐姐偷摸弄鬼雲雨高唐,安祿山楊貴妃就大膽好事成雙了,甚至有史料說安祿山把楊貴妃乳房都抓傷了。

    安祿山一直都有叛亂心事,他羨慕唐玄宗宮廷華麗耀眼,更覬覦楊貴妃的美麗無雙。宰相李林甫是個狠角色,他收拾安祿山很有一套手段,安祿山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李林甫死了,楊國忠繼任宰相。不知道楊國忠這廝犯了哪根筋,天天嚷著安祿山要造反,非要唐玄宗收拾安祿山。安祿山一看時機成熟,就就撕下了忠於大唐王室的假面目,驅動十五萬虎狼雄師,伏擊哥舒翰撞開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

    唐玄宗逃到馬嵬驛,禁軍暴動先殺死了楊國忠,後逼著唐玄宗逼死楊貴妃。安祿山一聽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死了,痛哭失聲。安祿山從此開始消沉,後來眼睛也瞎了,被兒子安慶緒糊里糊塗送上了西天。安祿山楊貴妃一場驚天豔遇葬送了大唐王朝,我不知道,楊貴妃對安祿山這樣一個深愛自己又親手把自己送上不歸路的男人到底是愛是恨。安祿山為滿足自己私慾,給無數生靈帶來沉重災難,他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永遠!

  • 11 # 代牧益州閻文平

    本來唐朝有個節度使出將入相的潛規則,節度使當久了就要入朝,就不會有節度使坐大。結果李林甫為了自己的權位,給唐玄宗講道理:

    邊地節度使都是大老粗,怎麼能做朝官!

    唐玄宗一聽覺得有道理啊,於是出現了安祿山這樣長期在任的節度使,甚至還是三鎮節度使。

    這不算強的,之前還有四鎮節度使王忠嗣呢,當然王忠嗣不造反。

    地雷是李林甫埋的,但李林甫在位的時候,這個雷炸不開,因為李林甫有能力,安祿山怕李林甫,怕他對自己不滿意,不過還沒怕到李林甫失勢了也不敢落井下石的地步。

    等李林甫換成了楊國忠,就鎮不住李林甫埋下的雷了。李林甫給安祿山提供了犯罪的資本。這時候安祿山還感玄宗之恩,想即使造反也要等玄宗死了先。之前玄宗跟安祿山說肅宗是太子,是自己以後的傳位物件,安祿山說自己只認皇帝,不知道太子。

    沒想到,有人等不及了,希望安祿山趕緊反。

    而且這個人不是希望到時候跟著安祿山圖富貴的弟兄,而是安祿山的政敵!

    《資治通鑑》: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志,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後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祿山由是決意遽反,獨與孔目官、太僕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餘將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饗士卒,秣馬厲兵而已。

    楊國忠的目的是:預言安祿山會反,再刺激安祿山反,證實自己有先見之明!

    其他也有人認為安祿山必反:

    《資治通鑑》:

    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祿山入朝。是時楊國忠言祿山必反,且曰:"陛下試召之,必不來。"上使召之,祿山聞命即至。庚子,見上於華清宮,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寵擢至此,為國忠所疾,臣死無日矣!"上憐之,賞賜鉅萬,由是益親信祿山,國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祿山必反,言於上,上不聽。

    初,戶部尚書安思順知祿山反謀,因入朝奏之。及祿山反,上以思順先奏,不之罪也。

    有記載安祿山是拖油瓶,其繼父是安思順的叔叔,理論上安思順當得起安祿山一聲堂兄。

    這樣安祿山也就不客氣了。如果真的要等玄宗駕崩,那還得7年呢,指不定楊國忠怎麼誣陷他擠兌他,不反也得反。

    紙包不住火。755年,《資治通鑑》:

    二月,辛亥,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上命立進畫,給告身。韋見素謂楊國忠曰:"祿山久有異志,今又有此請,其反明矣。明日見素當極言;上未允,公其繼之。"國忠許諾。壬子,國忠、見素入見,上迎謂曰:"卿等有疑祿山之意邪?"見素因極言祿山反已有跡,所請不可許,上不悅,國忠逡巡不敢言,上竟從祿山之請。他日,國忠、見素言於上曰:"臣有策可坐消祿山之謀。今若除祿山平章事,召詣闕,以賈循為范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翽為河東節度使,則勢自分矣。"上從之。已草制,上留不發,更遣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潛察其變。璆琳受祿山厚賂,還,盛言祿山竭忠奉國,無有二心。上謂國忠等曰:"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藉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事遂寢。循,華原人也,時為節度副使。

    安祿山歸至范陽,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稱疾不出迎,盛陳武備,然後見之。裴士淹至范陽,二十餘日乃得見,無復人臣禮。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使京兆尹圍其第,捕祿山客李超等,送御史臺獄,潛殺之。祿山子慶宗尚宗女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師,密報祿山,祿山愈懼。六月,上以其子成婚,於詔召祿山觀禮,祿山辭疾不至。秋,七月,祿山表獻馬三千匹,每匹執控夫二人,遣蕃將二十二人部送。河南尹達奚珣疑有變,奏請"諭祿山以進車馬宜俟至冬,官自給夫,無煩本軍。"於是上稍寤,始有疑祿山之意。會輔璆琳受賂事亦洩,上託以他事撲殺之。上遣中使馮神威齎手詔諭祿山,如珣策;且曰:朕新為卿作一湯,十月於華清宮待卿。"神威至范陽宣旨,祿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聖人安隱。"又曰:"馬不獻亦可,十月灼然詣京師。"即令左右引神威置館舍,不復見;數日,遣還,亦無表。神威還,見上,泣曰:"臣幾不得見大家!"

    這時候就不是安祿山反不反的問題,而是啥時反的問題了。

    而且楊國忠也很配合,為了促成“安祿山反了,我有先見之明”這個結果,堅決不把握任何把安祿山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的機會,蒙曼百家講壇講過這一點。

    造反這件事安祿山也有一定的期望值,因為起兵後他曾經面臨前有潼關、後路被斷的死局,氣得安祿山遷怒手下“你們讓我反的,現在這情況我後悔了!”理論上歸他管的三鎮只有范陽是死心塌地跟他反的,而且他留守范陽的賈循也被義士顏杲卿策反了,只因行事不密被他剷除,不然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一個鎮也沒了。

    但是,唐玄宗出昏招怒送潼關……當然,這就不是題主的問題範圍了。

    順便,那個造反是為了楊貴妃的回答真心是嚇呆我了。

  • 1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安史之亂”爆發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75年。《資治通鑑說》安祿山“陰蓄異志,殆將十年”,說明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擾亂。都說安祿山是為了楊貴妃,我覺得這隻能是文學作品裡司空見慣的套路。固然,一笑傾國傾城更具有傳奇色彩,但歷史僅靠幾個人來推動,顯然是靠不住的。

    安祿山雖然是胡人出身,但他作為一個擁兵自重的節度使,軍事力量足可以跟朝廷抗衡,擁有如此強大的勢力,想要讓他不反也難,況且長安城中還有一個他朝思暮想的乾孃美人。

    安祿山在長期準備戰爭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減少或停止對奚、契丹各族的敵對行動,而且變本加厲,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還在對各族大肆用兵,甚至曾俘擄了奚王李日越。當時,楊國忠等人一再揭發安祿山的“反狀”,麻木不仁的唐玄宗卻說:“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借其鎮遏”。沉醉在“霓裳羽衣曲”中的李隆基一直把安祿山當做自己人,放鬆著警惕,他認為安祿山“必無異志”,有什麼原因呢,就是安祿山還在幫李家江山鎮守邊關,所謂的“鎮遏”,奚、契丹等還靠他在打壓。

    起兵之初,安祿山揭出的口號是“討楊國忠”,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幌子,也就是封建史臣所說的,“詞雖欲誅國忠,志則謀危社稷”。

    關於安祿山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新唐書·安祿山傳》這樣記載:

      “時太平久,人忘戰。帝(玄宗)春秋高,嬖豔鉗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持權,綱紀大亂。祿山計天下可取,逆謀日熾”。

    《資治通鑑》也載:

      “祿山既兼領四鎮,賞刑已出,日益驕恣。自以曩時不拜太子,見上春秋高,頗內懼,又見武備墮弛,有輕中國之心”。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唐的腐化、黑暗從內部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從而蔭動了野心家安祿山的謀反念頭。他在佔領洛陽後,就迫不及待地立刻自稱大燕皇帝。

  • 13 # 歷史叨叨團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人,呃,誰不想當皇帝。

    很多人都說安祿山是因為楊玉環而發動叛亂的,說的那是真真的,跟自己看到的似得,還說什麼安祿山抓壞了楊玉環的胸,還說楊玉環給安祿山洗澡,淨瞎扯,你媳婦給別的男人洗澡,別說那麼大的乾兒子了,就是給那麼大的親弟弟洗,估計你都不能幹吧,更別說皇帝了,古代抬頭看皇帝的媳婦都是要殺頭的。不過安史之亂確實同楊玉環有關係,根據《新唐書·則天武皇后楊貴妃傳》有載:“祿山反,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意思就是安祿山謀反的口號是先殺楊國忠,後殺楊貴妃,因為楊貴妃禍國殃民了。所以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安祿山就是為了皇位,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浪漫主義,為了愛情。

    而且記載安祿山同楊玉環有私情的都是野史,富含人們大膽的猜測,可惜並沒有小心的求證。而且根據記載的年份,楊玉環給安祿山洗澡的事情,是發生在天寶十年,而那個時候是唐玄宗專寵楊玉環的時候,兩人形影不離。“行同輦,止同室,宴專席,寢專房”。所以說安祿山根本就沒有機會給唐玄宗帶綠帽子。

    野史裡記載的唐玄宗傻里傻氣的,真實的他有過大名鼎鼎的開元盛世之經歷,而且他識人方面非常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提攜的幾個宰相對國家的幫助都特別大,這樣一個人物,野史寫的他對於自己最愛的女人有可能給他帶了綠帽子都不聞不問,還給賞賜,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根本不喜歡楊玉環,而這種可能是不存在的,愛楊玉環到骨頭裡了都…

  • 14 # 你懂得zyt9573

    總體概括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條會咬人的狗恰巧被逼急了,於是就開始咬人了。

    這裡面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的判斷出現錯誤,而且安祿山對自身實力的判斷也出現錯誤,於是乎出現了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講一下帝王馭臣之術,那就是制衡;唐玄宗透過制衡朝臣之間的勢力來達到一個大致的平衡,這樣自己得利最大。這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勢力之間互相制衡的產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邊將,權貴世家和科舉寒門,他們之間互相牽制,他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為自己和帝國服務,又能很好的控制他們,讓他們不敢不忠於自己。

    於是,唐玄宗讓安祿山兼任三個節度使,一方面是對外讓他在邊疆開疆擴土,對內也可以利用它牽制朝臣宰相,因為以楊國忠為首的政府班子對安祿山的厭惡是公開的,這樣安祿山就會拼命討好唐玄宗以抗衡楊國忠為首的權貴勢力。仔細想一下,這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呢,多聰明啊。

    而且大唐一共60萬兵力,安祿山雖然兼任三個節度使兵力達14萬之多,但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和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祿山的死對頭,安祿山反叛的話這兩個人也不會積極抵抗,安祿山一個人的實力是不足以抗衡整個大唐帝國的,按理說這種制衡效果很好,應該是不會出現問題的。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些都是唐玄宗一個人所想,安祿山和他身邊的謀士們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理智,而且楊國忠這個人只會一味的簡單粗暴的打壓安祿山,不會李林甫那樣一打一拉,安祿山作為一個胡人,那懂得這麼多漢人腦子裡面的曲曲繞繞啊,什麼臥薪嚐膽啥的不存在的,哪裡想這麼長遠,理念就一句“不服就幹”,一看身邊有這麼一票人馬,那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打唄。唐玄宗的意思是給你14萬兵馬,剛好開疆擴土夠用但是反叛則不夠;但是這個事兒到了安祿山這裡就變成了“臥槽,我居然有14萬兵馬,要不反叛一下試試,咱也嚐嚐做龍椅的感覺”。

    安祿山成為唐玄宗的寵臣後,也多多少少的瞭解了整個大唐帝國的腐敗情況,再加上身邊謀臣的吹噓,安祿山果真認為自己能造反成功,於是就發動了安史之亂。所以說,這就是明顯的皇帝和臣子頻率不在一個線上,資訊無法完全對接。

  • 15 # 可食中國

    看到大家說安祿山叛亂就是為了美女楊貴妃,我都要笑死了。這個原因我不排出,但原因全部歸結於此,顯然是不對的。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原因都放到安祿山一個人的動機上,這是不公平的。

    首先,李世民本來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上位的,這個就帶有原罪,太宗之後,其實這個一直在影響他的子孫為了政權而撕咬。他死之後皇位一直在被以非正常的方式爭來爭去,玄宗更是鬧出了搶兒媳楊玉環做貴妃的事情。所以盛唐也有髒唐之說。可以說唐朝的政權交替的傳統不好。

    其次,玄宗不斷給安祿山以軍權和執掌一方的大權,而安祿山有不是純正的漢人血統,與生俱來充滿了野心,可謂養虎為患。野心不斷滋長,也就想得到的越來越多,到最後就只有造反能滿足他了。

    再次,盛唐的富庶繁榮,使得天下人都仰慕,然而在這之下也危機重重,楊國忠這些人和安祿山很不對付,不斷在玄宗耳邊吹風說壞話,傳到安祿山耳朵裡,安祿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最後,僅是猜測,安祿山估計也真的會垂涎楊貴妃,畢竟歷史上還真的傳說他們二人之間是有一腿的。造個反,把美人奪來自己享受的想法,作為一個男人有也不併不奇怪。

    左壁觀書右壁觀史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我是“盛唐豪歌李藝泓”

  • 16 # 點滴紀

    有史可查……

    天寶十四年(745年)十一月,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地區)發動了叛亂,十五萬叛軍絡繹南下,不絕於道,直指都城長安。一時間北方大地煙塵滾滾,戰火熊熊,百姓逃亡,一片混亂。開元以來太平景象一去不復返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叛亂的魁首就是安祿山,建立了短命的大燕國,自稱雄武皇帝。在位僅一年。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縣)人,本姓康,叫軋犖山。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的巫師。安祿山早年喪父,隨母親在厥中長大,後因母親改嫁給突厥人安延偃,他才改姓安,叫安祿山。安祿山懂得五種胡語,起初做互市牙郎,後來才慢慢當上了帶兵的大將。

    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出任平盧節度使,天寶十年(751年)又兼任范陽、河東二節度使,自此他重兵在手,大權在握,威振河北,成為朔方守邊的悍將。

    安祿山性情狡詐奸猾,殘暴兇狠又足智多謀,善於揣度別人心思、獻媚取寵,所以很為唐玄宗喜愛。

    安祿山表面上是一副憨厚忠直、呆頭愚笨的樣子,體態又非常肥胖,掩蓋了其狡黠的本性。

    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開玩笑說:“這裡面是什麼東西,以致大到這個樣子?”

    安祿山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有一顆忠於皇上的心。”

    玄宗聽後非常高興,以後對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寵愛。

    開元以來,天下平靜無事,百姓安居樂業,都城長安非常繁華,唐玄宗和帝后們的生活也更加奢靡。安祿山向往繁華的京城,垂涎唐玄宗和帝后們的那種人間天堂的富貴生活,漸漸滋生了政治野心和極權的慾望。

    可巧當時朝中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有矛盾。楊國忠本名楊釗,楊國忠並沒有什麼本事,只是靠妹妹楊貴妃得寵,才得的高官厚祿,他只是能喝酒,品行有些不端,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

    隨著楊貴妃的日益得寵,楊國忠也越來越受到重用。天寶十一年(752年)楊國忠成為風雲一時人物。楊國忠看到安祿山恩寵殊深,掌握兵權,日益跋扈,恐怕將來在朝中地位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陷害他,多次在唐玄宗面前告安祿山的狀,說安祿山將來會謀公,但唐玄宗始終不信。對楊國忠的這些行為,安祿山逐漸有了察覺,於是他兩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安祿山叛亂朝廷,揮兵南下,就是打著誅殺楊國忠的旗號。

    由於朝廷軍備廢弛,兵不善戰,安祿山叛軍所過之處,政府軍頃刻瓦解。十二月初,安祿山在靈昌郡(今河南省滑縣東)渡過黃河,相繼攻陷陳留郡(今開封市)滎陽郡,後又佔領東都洛陽。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派兵進攻長安。

  • 17 # WarOH協虎

    自古以來,權位爭奪並不少。安祿山,一個胖子,唐朝時期的官員,本姓康,名軋犖山。安祿山之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後來他的母親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所以他為胡人。

    安史之亂:唐代發生的叛亂,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叛亂。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場叛亂呢:最讓人的相信的原因無非是:權位的爭奪。

    在古代,是以皇帝權利最大,可以主宰管理下所有人的生死,可以得到所有稀罕的寶貝和人。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為了權位,什麼都可以做,安祿山正是這樣的人。關於他的叛亂有幾個原因:

    一.安祿山是節度使,節度使管轄數個州,不單管理軍事,而且還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為其部屬。節度使的權力大為增加。

    身為節度使的安祿山有權利,所以他有了反叛中央的資本。安祿山的野心很早就露出來了。在天寶十一年八月,安祿山帶領士兵討伐契丹,最終安路上經過各種原因之後,打敗了契丹,並且吞併了驍勇善戰的朔方軍,實力大增,在邊境的地方愈加肆意妄為。行為十分放肆,當時的行為簡直不把唐玄宗這個皇帝放在眼裡。人是貪心,已經得到這麼大的權利了,肯定需要更大的。

    二.唐玄宗最寵愛的妻子楊貴妃是安祿山的養母,楊貴妃為唐朝第一美女,美若天仙,身為一個男人,見到楊貴妃的美貌動心並且想要得到她。事實上是安祿山自己請求楊貴妃成為自己養母的,安祿山也是一個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知道當了楊貴妃的養子後,接觸的機會會更多,而唐玄宗對自己會比其他臣民要熟,戒心會更少,而且安祿山每次進宮的時候,都是先拜見養母楊貴妃,再去拜見養父唐玄宗的。

    唐玄宗曾經過問過安祿山本人為何這樣做,他說:臣是胡人胡人,都是母親在先的”。可此話一出,得到了唐玄宗的讚賞,便讓唐玄宗對他的戒心變小了。畢竟“百行孝為先”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兒子,其它地方也是很好的。可這只是安祿山為自己的好色找的藉口而已。

    三.當朝宰相楊國忠多次更唐玄宗說安祿山一定會叛亂,安祿山知道楊國忠是唐朝的宰相,在他的述說下,唐玄宗必定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嚴重時會對自己產生殺意,等到那時就晚了。為了自己自保,必需提前做打算。唐玄宗有徵召安祿山進宮參見,安祿山推辭了。之後唐玄宗又召他進京,他推說生病沒有來。給他的大兒子安慶宗賜婚,命令他出席觀禮,又推辭了。其實此時的安祿山正在為叛亂做準備呢。

  • 18 # 君山話史

    安祿山叛亂,與楊國忠有直接的關係。

    楊國忠是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的堂兄,心胸狹窄,凡有官員不聽命於他的,無不遭到貶逐的命運。楊國忠把持朝政的幾年,打擊異己的同時,大肆收受鉅額賄賂,僅綢緞便達到驚人的三千萬匹。在李林甫、楊國忠時代,大唐帝國的中樞已經紊亂不堪,盛世漸漸揭開了虛幻的面紗。

    唐玄宗沉溺於酒色之中,給楊國忠予一手遮天的機會。

    安祿山並不把權力薰天的楊國忠放在眼中,楊國忠與李林甫的陰險不同,心浮氣躁,缺少威嚴。楊國忠決心要扳倒安祿山。手握重兵成為楊國忠攻擊安祿山的把柄,他不斷地在唐玄宗面前打小報告,稱安祿山必反。但是唐玄宗壓根就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在他眼中,安祿山只是一個胸無城府、憨厚老實的胡人,對楊國忠的小報告,皇帝置之不理。

    楊國忠深信安祿山必反,他對唐玄宗說:“安祿山心懷異志,如果陛下徵召他入京,他一定不敢來。”唐玄宗雖然信任安祿山,但謀反這事是任何一位皇帝都忌諱的,便採納楊國忠的意見,徵安祿山入京。

    出乎楊國忠意料的是,安祿山居然快馬加鞭趕到長安,並且反咬一口,在唐玄宗面前哭訴道:“臣本是胡人,蒙陛下寵愛而擢升到今天這個位置,卻被楊國忠嫉恨,看來臣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安祿山固然不是省油的燈,但楊國忠的步步緊逼,也是他最終選擇叛亂的重要誘因。

    天寶十三載,安祿山從長安城返回范陽。他擔心楊國忠下毒手,一路狂奔,晝夜兼程,以每日數百里的速度返回駐地。他以牧馬總監的身份,將一批優良的戰馬轉運到秘密的地點,充實騎兵的力量,同時大舉提拔部將,收買人心。隨時可能遭到楊國忠致命打擊的安祿山,顯然已經做好了必要時候叛亂的準備。

    天寶十四載,即755年,安祿山對高階將領再次作了重大調整,以三十二位蠻族將領代替漢族將領。楊國忠、韋見素再度向唐玄宗發出警告:安祿山可能要造反!但是唐玄宗仍然無動於衷,他甚至給安祿山打保票:“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藉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

    楊國忠要致安祿山於死地,他日夜蒐集安祿山企圖謀反的罪狀,甚至包圍了他在長安城內的府第,逮捕其門客李超並秘密處死。安祿山如履薄冰,甚至擔心楊國忠會派出刺客前來刺殺,每當有朝廷使者前來范陽,他都稱病不出迎,只在嚴密的戒備下才會見長安來使。楊國忠欲置安祿山於死地,安祿山不反也得反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集中十五萬大軍,在范陽起兵,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變,“安史之亂”爆發,這標誌著盛唐時代的謝幕。

  • 19 # 思維館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在它統治的290年裡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卻因為一場叛亂而走向了衰亡。“安史之亂”一場爆發於盛唐的叛亂,這場叛亂讓一代明主唐玄宗成為了一個落寞的老人,也讓四方臣服的唐朝變成了一個藩鎮割據的爛攤子。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安祿山的“皇帝夢”。很多人不知道安祿山最初只不過是一個偷羊娃,因為偷羊被抓後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氣概,被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入帳下,提拔為偏將。在這之後,安祿山憑藉自己的勇猛善戰而一路高升,並被張守珪收為義子。

    在張守珪的栽培之下,38歲的安祿山於開元二十八年任平盧兵馬使。第二年河北採訪處置使張利貞到營州考察,安祿山當即對張利貞及其隨員厚贈了大量的金帛。次年,40歲的安祿山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我們都知道唐朝的節度使有點像以往朝代的諸侯王,掌握了一方水土的土地、人口、稅收,是個實實在在的土皇帝。

    安祿山在成為了平盧節度使之後,第一次品嚐到了做“皇帝”的滋味。這樣的權力讓安祿山著迷,為了更上一層樓,安祿山在天寶五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為河北黜陟使監察河北的時候,又如法炮製“厚賂往來者,乞為好言”。結果席建侯在向朝廷的報告中力稱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如此一來,安祿山慢慢的得到了唐玄宗的寵信,也贏得了入朝覲見的機會。

    初入皇宮的安祿山,看到了富麗堂皇的皇城宮殿,也看到了唐玄宗坐擁絕色美人楊貴妃,自然是心生羨慕。在這一次入宮之後,安祿山便在內心的深處種下了造反稱帝的念頭。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懷揣著“皇帝夢”的安祿山,為了讓自己的夢想實現,便開始了周詳的準備。一方面一如既往的賄賂朝廷上下官員,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另一方面費盡心思的巴結唐玄宗、楊貴妃,本來體重三百三十斤的安祿山連走路都困難,但是為了巴結唐玄宗跳起了胡旋舞,動作快得跟旋風一樣。為了巴結楊貴妃,安祿山也顧不得年齡的差距,向唐玄宗請求當楊貴妃的養子。長此以往,安祿山便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最後居然成為了平盧、范陽、河東三地的節度使,手握十幾萬大軍,幾乎佔據了大唐三分之一的兵力。

    “山高皇帝遠”的安祿山處理好了朝中的隱患之後,便在自己的管轄地,積極的囤積力量。他在范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做堅守范陽的部署。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安祿山便開始等待機會。

    上天給他的第一個機會,便是丞相李林甫的去世。號稱“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祿山唯獨害怕李林甫。早些年,安祿山入京覲見的時候,仰仗著唐玄宗的器重目空一切,瞧不起文武百官。一次李林甫為了打擊安祿山的銳氣,故意同時接見王鉷與安祿山。作為唐玄宗極度寵信的一員大臣的王鉷,在李林甫面前表現得百依百順、誠惶誠恐的樣子讓安祿山不知覺的對李林甫恭敬起來。

    等到了王鉷退下後,李林甫才轉過身跟安祿山聊天。在聊天的時候,李林甫將安祿山此時的心理、意圖和為人都說了出來。被人像剝衣服般地曝光後的安祿山當即驚恐萬分,要知道當時正處寒冬,而安祿山卻汗流浹背。這件事之後安祿山對李林甫是又驚又怕,每當自己的使者去長安回來後,安祿山問的第一件事是李林甫對自己的態度如何。如果是誇獎自己,那麼安祿山則是高興萬分,如果是責備自己,安祿山則是驚恐萬分,並小心做事。

    天寶十二年,李林甫病逝。自此滿朝上下再也沒有人能夠壓制安祿山,新上任的丞相楊國忠為了與安祿山爭寵,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表明安祿山可能會造反。最初安祿山考慮到唐玄宗對自己確實不錯,並不準備在唐玄宗任內造反。但是在楊國忠一次又一次的挑唆之下,安祿山終於忍受不了,打著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的旗號發動了叛亂。

    長期的和平讓唐軍在這場叛亂當中節節敗退,好在在太子李亨跟名將郭子儀的帶領之下,這場叛亂終於平定下來。安祿山也在兵敗之前,被自己的兒子暗殺而亡,苦苦追尋的名與利在安祿山身死之後都化為了土,而那個“皇帝夢”自然也是煙消雲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