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究竟是滿清漢化了,還是漢人滿洲化了?哪個才是真實的本質?當然了,我只是想知道哪個程度更深、更徹底?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呢?滿洲算不算慢慢融入到漢民族當中了呢?
12
回覆列表
  • 1 # 雪穎溯史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事並不多,有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蒙古族建立的元和滿族人建立的清。如果算上在草原上建國的少數民族的話,還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建立的金和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這三個國家雖然建國稱帝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入主中原,主要的統治區域還是草原地區。

    言歸正傳,滿族入主中原以後,雖然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對中原的文化並沒有完全禁止,反而在統治的過程中很好的吸收了漢族文化。

    在清朝,正式的檔案必須要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書寫,如著名的康熙遺詔就是用四種語言書寫的。

    在不斷的文化融合過程中,滿族不斷的融入漢族,至清朝末期,很多滿人連滿語都不會說了。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一般有兩種結果,一是完全融入中原文化,最後的結果是這個民族就消失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魏的鮮卑族,鮮卑族在改革之後,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結果到今天,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沒有鮮卑族;另一種結果就是,抵制中原文化,其結果就是從哪來的回哪裡去,元朝就是例子。

    只有清朝避免了這兩種結局,清朝起自東北,最後滿族散佈於中國各個地方,雖然亡國,但避免了種族的滅絕。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是滿族融入了中原漢族文化。

  • 2 # 鐵木真165163663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剛開始滿洲還保持不與漢人通婚的習俗,但是隨著康熙皇帝推行的滿漢全席促進滿漢一家親。各民族逐漸開始走向融合。滿族漢化的速度逐漸加快,從剛開始強調滿文優先到最後與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就可以看出滿族漢化程度越來越深,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滿族已經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現在就是包括東北地區的滿族村也有漢化的現象。因為滿族入主中原畢竟是少數人口滿打滿算也就200萬,中原漢族人口有1億多,大部分都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學子與人民。滿族作為中華民族的少數民族,想要繼續統治中原大地的漢族必須融入漢族的文化思想才能治理國家。再加上滿足以前是以狩獵為生,進入中原都是以農耕為生,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不融入漢族文化,不順應歷史潮流。將被歷史所淘汰,早在康熙皇帝的時期就意識到這點。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逐漸融入了漢族文化圈開始學習漢族文化,逐漸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

  • 3 # 吉月文

    這本質上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問題。

    從結果來看,當然是滿人漢化為主,漢人受到滿人的影響,其實非常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地。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第一,民族融合的時候肯定是以文化先進的民族的文化為主體,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漢民族相對於滿族,有非常強大的文化優勢。這一點無需贅言。而滿族在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統治全中國,不得不全力學習漢文化。在內外兩種因素的促使下,迅速漢化。

    第二,漢民族作為主體民族,在人數上相對於滿人有極大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族的風俗習慣要全面的影響漢民族是非常困難的。剃髮是透過清政府的高壓政策才得以推行的民族習俗。但是晚清之後,這種習俗就逐步被廢棄,民國時期更是透過政府權力要求民眾剪掉辮子。這一習俗本質上也成為了歷史。能夠流傳影響至今的滿族文化,實際上可能就是一些語言和飲食習慣。比如沙琪瑪,實際上就是一種滿族食品。

    現在網上爭論比較大的一點就是,滿族尤其是滿清皇室的國家認同問題。有些人認為,他們自始至終視自己為漢人的主人,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但中國這個概念是針對漢人而言的,他們超脫於這個概念之外,並不是中國人。也有些人認為,滿族人已經完全漢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徹底的中國人。從近代尤其是民國時期,滿族乃至於滿清皇室的成員的具體表現來看,這兩種意識在這個群體當中同時存在。比如川島芳子,就是滿清皇室後裔,但是投靠日本人,準備利用他們的勢力恢復滿清政權。但同時,也有參加革命的滿族人,甚至還有參加共產黨的滿清皇室後裔。當然總體來看,還是以後者為主。說明滿族人的國家認同還是居於主導地位的。

  • 4 # 狩獵者的日誌

    我還是覺得漢人滿洲化程度更深。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清兵入關南下,隨著剃髮留辮、改制易服的開始。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不僅迅速普及全國,而且還得到更多國人的喜愛。很多漢人紛紛拋棄自己的民族服飾髮型,積極的接受滿族服飾髮型。可是離奇的是,滿族髮型的改良卻越改越醜,最後隨著清朝的滅亡而基本消失。而滿族服飾的改良越改越美,真是美輪美奐。清朝滅亡過後,滿服:旗袍、馬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清末、民國之後風靡盛行。旗袍經過滿族元素與西方元素共同融合,成為近現代的中國女性時裝。

    滿服:旗袍、馬褂/唐裝是滿漢兩族的日常著裝打扮、也是其他民族的愛好,是三百年來中國服飾的代表,是漢人滿化的形式標誌之一。並且在清朝統治的兩百餘年期間,漢人的這個滿化程度也是最典型的。

  • 5 # 這些歷史要讀

    表文化漢人滿洲化,核心文化滿人漢化;

    自滿清入關以後,在孫之獬這個漢奸的提議下,清朝當局血腥推動削髮易服政策。這是幾千年漢家文化最大的浩劫,我們沿襲幾千年的華夏衣冠和髮飾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滿人噁心到極點的金錢鼠尾頭,和土得要命的旗人服飾。

    雖然,經過百多年滿漢融合的改良,清朝的服飾和髮飾有了極大的改觀,但是和過往漢唐明這些王朝的服飾相比,還是顯得很粗糙。

    個人覺得繼承漢唐遺風的和服,和繼承明朝遺風的韓服,都比清朝留下的旗人服飾要好看得多。這也是為什麼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提倡恢復漢服的原因之一……

    但是,清朝入關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它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一場民族大融合。雖然漢家的表文化被摧毀了,但核心的儒家文化並沒有,而是極大的影響了滿人。

    清朝入關後,歷代君王都遵從孔孟之道,崇尚儒家文化,研修儒家的治國經典和漢人沿襲幾千年的統治理念。這使得滿人的內在文化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很好的融入到華夏文明中來。

    和之前的蒙元不同,清朝統治者是比蒙古人更懂得吸收先進的文化,更懂得處理與主體民族之間的關係。

    康熙以來,滿清提倡滿漢平等,遏滿清貴族的圈地運動,追贈故明義士的榮譽,緩和了滿漢矛盾,從而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各族的凝聚力。這些對中國的發展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因此,清朝期間,滿漢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的一個過程。

  • 6 # 鄭秦雲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各族人民互相學習和幫助,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總的規律是:人數眾多的民族吸納人數較少的民族的群體和個體,先進的農耕文化取代落後的遊牧騎射文化,這個過程稱為民族同化。滿清少數民族在極其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取得了對多數民族的統治權,滿清高層從康熙大帝開始放棄了自身遊牧騎射的生產方式,因為有前車之鑑使他們不得不做這種放棄。元韃子剿滅了南宋,強行收漢人田產推行遊牧騎射,結果不但促成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一一元曲的發生發展,不到70年就宣告了元朝的徹底滅亡一一被大明王朝所取代。滿清立國後,尊重漢族的農耕制度一一清承明制,並且廣泛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做官,還用文字獄抵制漢族人的不滿情緒。滿清貴族又不願被漢族人同化,於是就形成了一大批近乎白痴的八旗子弟,不懂生產生活,也不懂治國管理。回到題面上來,漢族人絕對不會象八旗子弟那樣近乎白痴,因此漢人滿化是絕對不可能的,不排除有個別例子。從而滿人漢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為滿人中的清醒者看到:必須得有一門吃飯的手藝,開始了接受漢化或稱同化的過程。

    咸陽人

  • 7 # 雪天雪晴

    滿洲文化,特別是它的獨特性,一直有點被高估了。

    女真族群分佈廣泛,在黑龍江吉林地區,分熟女真、生女真,熟女真裡分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所在)、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不一而足。所謂熟女真,就是開化程度高,也可以說是受漢化影響。

    黑龍江地區往南,往東,是粟末靺鞨、渤海國後人(由此我甚至懷疑海西東海女真與粟末靺鞨有直接關係,而非相信所謂女真是黑水靺鞨後人的觀點),以及契丹人的後人。這些地區從唐朝時候起,就深度漢化,渤海國基本實行漢地的政治制度,甚至比契丹人都早。

    若是說女真族是宋金時期的女真後人的話,那他們的祖先當時也已深度漢化(當然中原和臨近地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到元朝都已經被稱漢人了,可見一斑)。

    努爾哈赤起事後,先統一女真各部,逐漸擴張,將大量其他部族,還有本地漢人,全數納入。為捏成一個集團,才避稱女真,以滿洲為名,灌輸民族認同感。

    除了利益(封王給錢),就是文化。很少有資料說到他們語言的統一,但明確的說,他們的統一文字,是滿洲基本統一後,才借用蒙古文字的字母,稍稍改造,而創立起來的。到滿洲入關前,也不到百年。

    所以說,滿洲語言文字,有強烈的政治性需要,人為雕鑿急就痕跡明顯。

    這種前期刻意去漢化,以示本族內部統一,並有別於漢地的產物,隨著滿洲入關的地理轉移,特別是政權的取得,其作用已經失去,很快被扔進歷史,也是必然。

    儘管前幾任清朝皇帝還強調過滿洲語言文字的使用,但終究止不住上上下下對漢文化的重新接納吸收。

  • 8 # 國病

    肯定是滿人漢化要深,所謂漢人滿化主要是體現在服飾和髮式上以及一些北京人的思維上。

    滿清漢化這件事和漢人滿化這件事不復雜,但需要搞懂的幾個知識點。

    第一、少數民族認為漢文化優秀想學習這個情況也有,但真相是歷史上大多主動漢化都是因為漢族人口實在太多,沒法同化,只能同化自己贏得統治權。滿清為何能統治那麼長時間,除去玄學因素,真的就是康熙時代開始的自我漢化是重要原因。整個統治階層已經意識到滿洲化統治行不通了。到了乾隆時代,乾隆自己已經非常漢化了。

    所以不要錯誤地被那些沒有邏輯的歷史書學者誤導,什麼漢文化博大精深,少數民族主動漢化。就古代而言,文明差距是有,但不大。沒有到科技時代這種你沒法拒絕的程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太多,對於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如汪洋大海。所以這也是漢民族血統純正的原因。你就那麼點人,沒法撼動。五胡亂華還互相打,早就損耗掉了,對漢族血統衝擊幾乎沒有。今天看基因,確實如此,相反宋末蒙元造成的後果卻反應在基因上。確實有一點點阿拉伯基因存在於漢族裡了。

    第二、漢族的滿化主要是丟失了自己的服飾和審美風格,錯過了服飾改良的機會。漢族改良的旗袍雖然叫旗袍,但其實與原版旗袍只是一個領口的痕跡。而這種領口也並非滿族獨有。如果今天覆興漢服成功了,那這個缺失是可以彌補的。這需要考驗的是漢民族的集體智慧,吵吵鬧鬧和精英的偏見是問題的根本。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很輕易發現北京人身上的滿洲化風氣。由於北京的特殊地位,所以就使得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全國。甚至美化滿清與他們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也是很關鍵的,很多人意識不到。其實滿清對漢文化和民族歷史、源流的破壞是非常大的。如果明朝後是漢人政權,那絕不會出現疑古派,也不會出現漢人不純這種奇葩的論斷。就是說滿清一朝一直在做手腳,到後來真的就讓漢人不知道自己民族源流了。今天都還活躍著無數這樣的人在拿歷史做文章。

    明朝之前漢人是知道自己源流的,從明朝一朝的數理13篤信到專門從山西移民,就可以看出明朝知道自己源流。又比如歷史上很多人的名字不是隨便取的,而是與少數民族的姓名一樣存在歷史傳承。比如現在的藝人黃軒,很明確他家給他取這個名就是附會軒轅。歷史上有個黃庭堅,如果你不懂古文化,可能不會注意。然而歷史上的庭堅就是皋陶,就是聽見的意思。屬於帝堯集團,換句話屬於黃帝體系。因為沿海支被賦予看這個功能,二郎神在印度波斯體系叫獨健,意思是一隻眼。因為中國古代會把俘虜刺瞎一隻眼,還有的會閹割掉生殖器。那個縱目最早是一隻眼的意思。黃庭堅時代很可能知道這些故事,所以就這麼取名了。就像秦五羊並不是隨便取的,秦人就是以五羊為標誌的。廣州五羊在那裡放著的嘛,而且五羊是撒旦的標誌,都是符合源流的。

    這樣例子是很多的,有的我一時想不起來,在這裡也就不舉例了。滿清漢化確實很嚴重,會說滿話的都沒有幾個。但思維裡的漢人滿化並不能忽視。不能一味聽那些有滿化因素的主流名人的說辭,尤其在漢人純不純這個問題上。漢人不純,沒有凝聚力,那誰能得逞呢?漢人純不純,交給基因學,或者來辯論嘛,我不相信那些人能辯得過我。因為他們根本就自相矛盾。最簡單的,一方面說漢藏同源,一方面又說西部的是胡人,你說他們是用屁股思考嗎?

  • 9 # 一天一頓紅燒肉二兩酒

    當然是滿人漢化厲害,漢人儒家文化是很可怕的,它經過了幾千年的薰陶,是最有內涵的文化,足以同化任何一個民族,滿清政府不是強力阻止有些滿人習俗的話,三百年早就沒有滿人了,即使這樣中期很多滿人已經不會說滿語了。其實我很不喜歡滿清學漢人文化,滿人是一個崇尚武力的民族,也非常開放自由,進關後竟然學起漢文化,禮儀,裹足等等,不但學的快而且為了統治更加發揚光大了,繁文縟節多的嚇人,封建思想在清朝達到歷史高峰,這為大清落後懦弱打下基礎,一個不尚武沒有野心的民族是不會上進的。

  • 10 # 儒影隨形1

    當然是滿人漢化嚴重,包括民風民俗生活方式,政治體制,文學教育,都發生了漢化。漢人只是剃了頭髮,其他沒有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咽喉部潰瘍和扁桃體發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