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太陽FIVE
-
2 # 大嶽懟歷史
明亡不在於滿清,用梁啟超的話講“明亡於御史毛羽健。”明朝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而不是被滿清推翻的。
滿人這民族在當時算不上茹毛飲血,只能說是矇昧未開,到了皇太極時期效仿中原,各項能力也是提高的很多。不管是熊廷弼還是孫承宗對於滿清的防禦都是很到位的,但是明朝的財政並不能支援下去。關於明朝的財政,這可是個大議題,從土地兼併到貪汙腐敗這都是導致明朝財政入不敷出的大問題。總的來說明朝逃不過任何封建王朝滅亡的命運,因為“土地兼併”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從上到下已經爛成一片,國家沒錢沒糧,就是堯舜再世韓白再世又如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的明朝連像嘉靖年間那樣拿出錢來組建新軍的能力都沒有了,就只能任農民軍摧枯拉朽。而滿清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雖說戰鬥力強但也只是漁獵,沒有能力一口氣吞下整個中國。可惜運氣太好,就跟當年大金滅北宋一樣,不是敵軍太狡猾,而是我軍太無能!各地軍閥相繼倒戈,到了南明這種現象更甚,天不亡明朝實在說不過去了。
看到上面的一個回答我深表贊同,我不禁想到當年鄧公說的那句話,一個統一的中國才是中國走向強大的前提。
統一,統一,統一。切不可再犯明朝那樣分崩離析的過錯,
-
3 # 陶短房
不知道誰給您灌輸“明是世界第一強國”的錯誤觀念?
在明代西方已進入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後的大發展時期,當時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其陸軍、海軍武器和戰術已開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明代在火器上一度取得進步並藉此抵消了滿清機動兵的優勢,恰是引進西方技術所致(輕炮引進自葡屬澳門,稱佛郎機,佛郎機是葡萄牙的音譯,重炮引進自荷蘭屬東印度公司,稱紅夷大炮,紅夷是中國當時對荷蘭人的稱謂),海上戰鬥力的差距則可從鹿耳門之戰看出——號稱明末最強的鄭成功水師,最大戰船隻有四門炮,而荷蘭的赫克託耳號一艘船就有68門炮(就不說炮本身的差距了)。更重要的是,由於朱元璋從省錢、好控制考慮,設立了衛所制,導致明軍主力訓練水平低下,分佈分散,不易編組,而嘉靖年間起隨著對倭寇、蒙古用兵興起的勇營常備兵雖然戰鬥力強,但耗資巨大,明朝為維持這樣一支常備兵不得不加徵遼、練二餉,結果自取滅亡。
不僅如此,從萬曆年開始明就要同時在遼東、剿匪兩條戰線上作戰,且規模都很大,內部又有士大夫和廠衛宦官、廠與衛及士大夫內部不同派別間慘烈殘酷的對耗博弈,始終無法集中全部力量對付遼東方向。事實上明朝也的確是被李自成、而非被滿清推翻的,清朝只不過坐收漁人之利罷了。
與明朝相比,滿清兵民合一,軍事機器效率高,經濟上也容易維持,更重要的是他們借明朝內耗的寶貴時機完成了女真各部和滿蒙的統一,葉赫部滅亡後關外已完全是滿清一家天下,他們可心無旁騖集中一切力量對準明這個頭號大敵,而在這種情況下明仍不斷犯諸如內耗、相互拆臺、在先對付哪個敵人問題上舉棋不定和君臣將帥間疑人而用、用人而疑等一系列問題,大量人員、裝備和物資資敵(清得孔、耿、尚而有大炮,得祖氏而能窺關寧門戶,得吳三桂而能長驅),即便如此,倘明、順不同時犯錯,他們也未必有太多入主中原的機會。
-
4 # 東皇泰一神
(•̀⌄•́)號稱?是誰號稱?世界第一強國卻打不過野蠻落後的滿清,這句話本身就很矛盾。如果說明初時時第一強國那沒毛病,倒不如說中國直到明初時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強國,但是明末不是啊。
明朝的世界是一個大變革的世界,這是一個大時代,不單單是大航海時代,更是伴隨著地理大發現、全球殖民體系以及科學革命的誕生。伽利略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地圓說、日心說、行星運動定律等揭開了人類對宇宙天體的認知;燧發槍、蓋倫船、風帆戰列艦等改變了以往的戰爭模式;西班牙人在北美征服阿茲特克民族,在南美洲皮薩羅指揮180人就征服了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
而明朝呢,抱殘守缺,用什麼學派不好,偏偏用程朱理學,禁錮了思想,宋元數學和科學在明朝已經失傳了大半;當歐洲裝備這燧發槍的龍騎兵馳騁疆場的時候,明朝依舊在仿製落後了一個時代的火繩槍,並一直認為火繩槍是最先進的;當第一艘風帆戰列艦裝載了106門加農火炮的時候,袁崇煥用引進的11門紅衣大炮就取得了寧遠城的大捷。
14——17世紀,這個時代風起雲湧,而明朝沒有跟上這個大時代的列車,偏安一隅,唐宋元開拓的航海路線,到明朝鄭和以後,沒有船隻再越過馬六甲。當一個文明被大時代所拋棄,也註定了中華文明的衰落。
-
5 # 我心與明月
冷兵器時代,越野蠻越善戰。大明中期,兩萬瓦剌騎兵滅大明精銳五十萬,五十三個倭寇就敢攻打南京。到明朝末期,清八旗有十餘萬,其戰力又遠勝蒙古人、日本人,腐敗的大明又怎能打得過?
-
6 # 港漂漂深圳
說白了就是士紳不納稅,明朝的財政制度太操蛋了,GDP很高,貿易順差很高,全世界1/3的白銀都流到明朝了。可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太強大,國家窮得叮噹響。沒錢怎麼練兵,怎麼會有戰鬥力呢?
-
7 # 滴水載舟
明亡於李闖,亡於漢人自己手裡,非亡於滿清。但明的實力是被後金消耗掉的。
滿清滅的其實是李闖的大順朝,張獻忠的大西朝,以及明朝的殘餘勢力南明小朝庭。
明朝與後金(後改為大清)屢戰屢大敗,丟了關外沃土,幾乎打光了精兵。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解放戰爭。
分析原因:明軍戰爭決心不足,指揮失當,後勤補給不足;反觀後金傾全國之力而戰,戰術高超,在家門口打仗補給方便。
更正題主,後金(大清)也是封建政權,並不落後。
-
8 # 三觀粉碎機
其實關於明末國運這件事,許多人會把李自成1643年和大明的郟縣大戰,還有明朝和後金的1619年的薩爾許之戰奠定為明亡的重要標誌,但是現在談到了為什麼明朝可以打贏強大的西方侵略者卻無法打贏李自成和努爾哈赤,卻還忽略一個對明朝國運來說,最最至關重要的標誌,那就是明末小冰河期所引發的“明末旱災”和“明末鼠疫”,也就是明末的南北差異。
當然會有許多人會從戰略上來比較李自成,後金還有西方侵略者之間的區別,其實以絕對戰力論,他們的戰力其實差不多在一個水平上的。打個比方,相比於李自成軍和後金,西方侵略者的劣勢很明顯,比如說人員少,補給不足,但是當時西方侵略者的武器是非常先進的,也就是絕對戰力要比明朝強大很多。
打個比方,比如萬曆剿倭名將朱文達就跟荷蘭人大戰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工,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明朝最先進的佛郎機是正德年間從葡萄牙所引進的,而鳥銃是稍晚一點的歐洲火槍繩,但是到了葡萄牙,特別是跟荷蘭人大戰的時候,歐洲人的火器和造船技術已經領先大明十幾年了。畢竟當初英軍的戰艦就在虎門亞娘鞋炮臺如入無人之境(1637年),可想當時的明朝和歐洲科技差距之大。
所以,在南方,明朝在幾乎同時期可以打贏倭寇,西班牙,荷蘭,英國(葡萄牙不算)這樣的列強,在北方打不贏後金和李自成,這個問題最大問題在哪,其實就是南北當時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則是“明末旱災”和“明末鼠疫”所帶來的,而北方則是這個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根據歷史記載,明朝在1637-1643年之間經歷過一次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五百年未所見的全國性大幹旱,而在這之前,雖然也有極旱的情況,但是持續時間多為兩年到三年。除了乾旱以外,在1633年的時候明末大鼠疫開始從小範圍地區爆發,隨後隨著李自成的起義軍傳播了整個華北地區,而李自成之所以會起義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原災荒,再加上由於天氣條件,昆蟲作息也被攪亂,大規模的蝗災給了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華北人民斷了最後一絲希望。文獻裡記載,僅當時的甘肅地區,80%的人口都在這場連年打擊中死亡,甚至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已經十室九空了。
這場宅難對於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毋庸置疑是致命的,而在自然災害面前,當時的人其實都非常脆弱。但是相對於受災最嚴重的北方,自古富庶,淡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沿海地區在則要好很多了,所以形成了一個北弱南強的局面,這也是為什麼南方的戰爭明朝能打贏,北方就節節敗退的原因了。
-
9 # 伯牙子期
我也簡單說下吧
西方殖民者當時能渡船過來的部隊畢竟還少,
但滿清不同,滿清崛起於中國東北,佔據著富饒的滿洲,和大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同時,國內爆發農民起義,清朝更加難於應對。
滿人他們靠著地利和騎兵不斷入寇中原,即使入寇失敗也能從容退回關外,傷不了根本,所以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一,當時西方殖民者雖然開始了殖民擴張,但歐洲各國還沒有進行工業革命,仍然處於封建時代,各殖民帝國在東方的殖民地勢力也不大,所以對龐大的大明帝國沒有太大優勢。
西方殖民者和明朝交戰的重點在海上。由於明朝招降了縱橫海上的大海盜鄭芝龍勢力,加上明朝的水師和火炮也不弱,所以數量佔絕對劣勢的西方殖民者絲毫佔不到優勢,被明朝打的落荒而逃。
而滿清不僅有數萬精銳的八旗,還招募了大量的漢人和蒙古人及明朝的降兵。滿清把他們編為綠營部隊,使得清軍的數量猛增,數量高達數十萬,加上清軍擅長野戰,明朝和滿清都是陸戰,明軍打不過清軍很正常。
滿清入寇中原時,大明朝境內爆發了席捲北方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摧毀了明朝的中央政權,清軍入關只是撿了個便宜。假如沒有農民起義,清軍未必能入得了中原。
-
10 # 瑕不掩娛
此時,一是明朝末期,政治的腐敗,人民群眾對政府深惡痛絕,苛捐雜稅數不勝數,而軍隊也缺乏長期的練習,打不過人家也很正宗!
再加上人家滿清是蓄意,早就準備了好久了,天天訓練,怎麼能給對方機會。當然了,最主要的還是長時間沒有經過戰亂,軍紀散亂,軍心渙散,即使人比人家多,也是烏合之眾!
-
11 # 聚賢莊莊主莊聚賢
我還是感覺最主要的還是決策者的問題,很多書籍都會說歷史是廣大人民創造的,但事實歷史的重大改變還是極少數人來決定的,當時崇禎登基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機會來改變明朝,第一殺魏忠賢后重用東林黨,魏忠賢代表閹黨集團,東林黨所以代表當時富的流油的江南士大夫集團。魏忠賢該死但是做為英明的君主掌控不了朝局黨爭勢力的平衡確實是他本身的問題,魏忠賢貪但是他知道江南最有錢所以對工商階級加以重稅,可是他一死東林黨執政自然把自身的稅務減少,所以這些減少的稅就從農民身上出,導致農民無法承受才造反起義,這便有了內憂,曾經有個人說了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歷史證明這話確實是有道理。明朝的軍隊在當時依然吊打李自成和張自忠(可以百度李自成戰績)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一個領導者的錯誤決斷是最為致命的,上天給了崇禎時間和機會,只是他自己沒有把握住,辦實事的人被貶被殺,喊口號的人高官厚路。當然歸根結底還是太過於腐敗和關鍵時刻主將的叛變(尚可喜和耿精忠的叛變把清兵最怕的紅衣大炮送給了皇太極,吳三桂的叛變直接打開了山海關放了清兵入關)導致兵力和武器都優於清兵的情況下還是敗了。
-
12 # 千分三
祟禎皇帝自殺了,中原漢族變成一盤散沙。如果祟禎不自殺,或是外逃,或是被李自成抓住,漢族都能同心抵抗滿族的進攻。
-
13 # 大明雄魂
這問題問的,讓人很無奈。明末的軍事很強大嗎?要是真的很強大,怎會有滿族的崛起?要知道,努爾哈赤曾經也是明朝受封的將領人物。不就是明末的政治軍事一塌糊塗,滿族才有起來的機會。而且由於原本他們的區域就是大明統治的一部分,所以各方面基礎比較好,崛起速度就很快。如果在大明軍事正真牛逼的時代,朱棣時代,他們不也就只能做順民!
-
14 # 汶淐土著
火器不是關鍵,明末的火器質量還不如清朝的火器質量好,明朝在內憂外患中就這麼掛了,況且誰說的清朝是奴隸社會?
-
15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因為質量不好啊,明朝的官員太爛了,把錢都貪了,拿出些打槍看運氣的火器來,誰也不知道打出一這下是炸膛呢還是正常呢,弄的誰也不願意用這玩意。相反對面的,誰敢糊弄主子們,質量出了問題全家死光光,所以明朝的火器還不如後金的,雖然技術先進但架不住質量不行啊。
還有後金是奴隸社會,但是清朝是半奴隸半封建社會,上層是奴隸制下層是中國封建制。
-
16 # 他們叫我PS
在冷兵器為主的明清戰場,野戰中使用火器帶來的優勢並不太大。明朝無法壓制清軍,並不只是兵器的原因。
火器的威力並沒有想象得大明朝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佛朗機和紅衣大炮。紅衣大炮主要是用於攻城戰,在野戰中用途不大。而佛朗機,也就是火銃,是裝備單兵的主要火器。明朝軍隊中專門建立有神機營,已經把火槍兵作為一個單獨的兵種投入到戰場使用。
然而,明朝使用的火銃威力並不像後期的步槍,甚至不如清末英法軍隊的火槍。火銃是使用黑火藥引爆,把彈丸發射出去。這樣的裝備在冷兵器戰場上受到很大限制。
射擊命中率低。早期的火槍都是滑鏜槍,槍管沒有鏜線,彈丸發射出去的命中率很低,所以一般火槍手的對戰都是成排列隊發射,以達到成片射擊的效果,提高命中率。如果火銃裝備少,達不到一定規模,那這個作戰單位的威力就十分弱小。
容易受天氣影響。火銃使用黑火藥,遇到下雨天或潮溼天氣,火銃無法使用,那戰鬥力就直接降為0了。
裝填時間長。火銃每次發射後,需要重新裝填火藥和安裝引線,冷卻時間長,如果遇到騎兵衝鋒的清軍,還來不得進行第二輪射擊,對手已經衝到面前,正在裝填彈藥的火銃手就是待宰的羔羊。
軍隊的戰鬥力不是兵器決定的早期明朝軍隊對滿金還是有作戰優勢的,戚繼光、李成梁總兵遼東時,各族勢力就無法與明軍正面對抗。這是由明朝軍隊將領的統率能力決定的。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不只是軍隊戰鬥力渙散所致,也是由於明朝政府長期對軍隊的管理問題,前線的指揮問題集中體現的結果。後來袁崇煥收復遼東,認為不能與清軍野戰,而是採取堅壁清野、築城防守的策略,是因為明軍此時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清軍。而這些不是配備火器就能解決的。
-
17 # 季我努學社
明亡清興,朝代更迭,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戰爭勝負所致,明清爭奪天下的博弈,戰場的外延十分的寬廣。我擬從明朝內部談這個問題。
袁崇煥
其一是明自有其內部動盪的根源。明自開國時起,洪武皇帝即以衛所制度頒行天下。寓兵於農,不出國家財賦即可養病二百萬,朱元璋想的很美好,可是實際實施起來卻不是設想的那麼簡單。首先,將百姓以職業劃分各色戶,並父子相繼。這套自元襲來的制度,本身是為了社會的安定,百姓世守其業。但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併的現實,使得屯田十之六七被大地主兼併,軍戶無以養家餬口,國家軍隊淪落到破產的邊緣;龐大臃腫的官僚機制下腐敗橫生,衛所軍官自上而下冒領空餉,使得軍隊大量缺額,老弱化嚴重;而軍戶世襲,又使得失地或家中男丁多而地少的民戶欲投軍而無門,遂託庇於大地主,成為豪奴。逮至明中後期,衛所制度實已糜爛不堪。
努爾哈赤
由於衛所官兵不能指望,每逢亂事起,朝廷則把希望寄託在高階將領及其私軍,而這些高階將領,領軍在外,所用皆非衛所,全靠個人權威,自主權既大,則必引忌,忌則制衡多,軍事上則容易受損失。
明朝政治最講制衡,本身是取互相監察。但這之上又有個龐然大物搬的皇權,則各派皆欲影響皇帝,黨爭不斷。而明天子又好利用黨爭制衡大臣。則內廷與外廷爭執不休,清流與內閣有互相攻訐。國家元氣大半消耗在內鬥之中。
明代東南沿海衛所遺址
反觀滿清之取天下,有時機的把握(李闖),有指揮的得宜。但何嘗不是明廷自己的昏招使得女真坐大。燕王靖難,以兀良哈三衛從徵有功,受封。但明廷從未有過真正經略遼東的打算(此非熊、袁臨危之經略),而是使用中原王朝慣用的那一套,挑撥離間,引起女真內部的紛爭。殊不知正是這種紛爭建立起了善戰的愛新覺羅家族的權力,為了面對更進一步的部落戰爭,國家體制,八旗體制逐漸建立起來,女真最終得到統一,而且是事實上獨立於明廷的統一。滿清坐大未嘗不是明廷邊疆政策不得法所致。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
白壽彝:《中國通史》
蕭一山:《清代通史》
-
18 # 回憶還是要忘記
這種論調不恰當,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此,旗人不是靠打敗上億漢人贏得天下的,沒有多少漢人去和旗人進行抗爭,一是缺乏抗爭意識,二是無法組織力量。
秦朝以前的中國在地方上(至少以省為規模)有強大的軍隊自我組織能力,無論是組織士兵還是武裝軍隊,但秦朝以後的大一統社會就不一樣了,尤其到宋明時期,軍隊為中央朝廷所壟斷,民間私造兵器被禁止,從整個王朝範圍看貌似總兵力很客觀,事實上維繫軍隊戰鬥力相比於前戰國時期更艱難,軍隊的組織和供給非常依賴於朝廷自身的運作,而缺乏制衡的大一統式的中央集權制王朝極其容易產生腐敗,軍隊的糧餉被層層盤剝,武官階層被文官集團掣肘,都相當不利於軍隊建設。而大一統朝代不像戰國那樣各國之間競爭激烈,內部腐敗(比如土地兼併、災害救濟款貪汙)在危害整個朝廷之前不容易引起注意,等到腐敗成為大疾時朝廷自身也喪失了威信,組織力會非常低下。
科舉制、文管制度、郡縣制等原因導致了地方的軍隊自我組織能力喪失,戰鬥力等於人數*組織度,空有人數而沒有組織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中央朝廷統治系統崩潰,強大的外部力量入侵時民間根本難以組織力量。
明朝時期的中國只是個文明國家而不是民族國家,民族界限沒有那麼嚴苛,“華夷之辨”也是基於文明而不是血緣,統治者換誰都一樣,只要能在遵從華夏文明的原則上能以強力維持良好的秩序,民眾對待旗人入侵根本沒有一神教徒對待異教徒那樣的強烈牴觸情緒,所以上億漢人對抗旗人的情況根本不會出現,像後來江陰等地的民眾強力抵抗也不是民族排斥或忠於明朝,而是對清軍在征服過程中的屠殺和剃髮易服導致的憤怒抗爭,但這種仇恨只會是一時的,手無寸鐵的民眾無法對抗職業軍隊,被強力鎮壓後只能面對現實,其他地區的民眾自發抵抗更弱,因為碎片化更嚴重,學識道統意識更低。
八旗是一個以滿人為核心的多民族共同體,其組織架構簡潔高效,“創業初期”不存在腐敗問題,是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利益集團,比起明末羸弱的朝廷軍隊、腐敗的官僚體系擁有更高的效率,他們本身的實力毋庸置疑。而明末他們入關時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吳三桂的放行讓清軍沒有多少損耗,而明朝的皇帝早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過程中就自縊而亡,朝廷一片混亂,群龍無首,以多爾袞為首的旗人集團和帝都的官僚、地主階級形成了利益同盟,共同對付農民軍,毫無組織度的農民軍被殲滅是輕而易舉的事,接著清軍南下不斷攻城略地,其利益共同體越來越大,新的統治體系越來越紮實,直到掌控整個國家。
和清軍對抗的主體是明軍殘餘、農民軍和極為有限的關內民眾自發武裝力量,民眾不怎麼關心誰得天下,只要建立良好秩序能維持生計就行,清軍的幾萬精銳部隊最後贏得天下實屬正常,相比於純遊牧的蒙古人,滿人與漢人的差異實在有限,假如忽視滿人的民族色彩,那八旗和歷史上的李淵關隴集團有什麼區別?在族群斥力有限的情況下,兩者是可以等同的。
-
19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不嚴謹。
應該說在明朝和清朝發生的幾次戰爭中,明清雙方互有勝負。不過從歷史的發展程序看,明朝確實在不斷地衰落,而清朝一直在迅速地崛起,最後的結果也是明朝覆滅,清朝入主中原,成為新王朝的締造者。
1、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明朝之所以打不過清朝,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交戰時,明朝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而清朝正在蓬勃發展。
拿一個處於沒落時期的王朝和一個新興的政權相比,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一般而言,但凡王朝走入窮途末路之時,都會遭遇以下情況,例如:
矛盾激化。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巧取豪奪,底層民眾民怨沸騰,揭竿而起。社會矛盾如同潛伏的活火山,隨時準備噴湧而出。
軍備廢弛。原有軍制分崩離析,地方軍閥割據自立,底層士兵食不果腹,整體戰鬥力全無。
而這樣的政權是根本無力抵抗外來勢力侵略的。
相比之下,清朝作為剛剛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了在對明作戰中取得優勢,皇太極開始大量起用蒙古族、漢族精英人才迅速增強清朝的實力,使得清朝在對明朝的作戰中,逐漸取得優勢。
2、農耕文明的天然短板
在清朝和明朝的戰爭中,明朝之所以處處被動挨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是典型的農耕文明。
小農經濟作為帝國的經濟基礎,具有天然的封閉性和穩定性,這意味著明朝在對外戰爭中只能呆在原地等著敵人來打。
而相比之下,清軍就靈活得多了。作為典型的漁獵民族,女真族也帶有部分的遊牧民族特徵。強大的騎兵部隊,使他們具備了打了就跑的能力。
因為強大的機動能力,在對明朝作戰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避開明朝的鋒芒,選擇明朝的薄弱處進行攻擊,在戰爭中處於主動狀態,而明朝只能被動應敵。
長城的出現,就是明朝被動迎敵的典型寫照。長城北側的清軍,不知何時從何地發起進攻,而明朝卻只能在長城全線進行防守。
不過這並不能說明農耕文明就是註定打不過漁獵文明。農耕文明相比於漁獵文明,最大的優點就是韌性特別強。漁獵文明的戰鬥力是很強悍,但是他們來得快去的也快,特別是當漁獵文明學習農耕文明之後,他們的戰鬥力就會下降得更為迅速,例如鮮卑漢化,金國漢化以及清朝入關。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南方的農耕文明熬過他們的興盛期,就可以反敗為勝,例如明朝和蒙古的戰爭。
不過很可惜的是明朝的衰落已經積重難返,歷史不會再給明朝等待的時間。
3、明清雙方的眼光差別
明清之間的戰爭不僅是兩個民族,兩個政權之間的戰爭,更是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戰爭。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眼光也決定了戰爭的最後走向。特別是對第三者蒙古的影響,最終決定了清朝成為最後的贏家。
在1571年隆慶和議之後,明朝和蒙古長達200年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明朝的北方邊境,終於獲得了暫時的寧靜。
不過這一和平隨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而被再次打破。在後金早先崛起時,其勢力非常弱小。不過明朝的表現更差,薩爾滸之戰直接將明朝北方的精銳橫掃一空。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事實上已經放棄了整個遼東,這使得華北特別是北京變得異常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就如何解決後金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終孫承宗的關錦防線成為明朝解決後金問題的最後選擇。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孫承宗不斷經營關錦防線,才使得明朝被拖入了財政崩潰的無底洞,最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如果說修建關錦防線只是明朝的一個簡單失誤,那麼放棄蒙古就是明朝不可原諒的罪過。
早先在努爾哈赤攻打漠南蒙古時,明朝並沒有意識到後金的巨大潛力,因此也沒有對漠南蒙古進行有效的支援,本著坐山觀虎鬥的精神,漠南蒙古最後被後金征服。
而等到漠南蒙古成為後金的忠實盟友,明朝已經基本喪失了徹底擊敗清朝的可能。
而清朝正是憑藉著滿漢蒙三族精英組成的八旗勁旅,才最後奪取了天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0 # 歷史飛凡觀
明朝的文官制度腐化,遼東打仗,要從四川調兵,何其扯蛋,軍備兵員都不行,而滿清的奴隸制令行禁止,軍事行動力比明朝快多了,再加上晉商集團集體賣國,將建奴劫掠的金銀財寶轉換成所需的生產資料,此消彼漲之下,後金越來越強
回覆列表
明朝前期打敗外族主要歸納以下三點:
一,明朝那時候正值國力雄厚,百姓安居樂業,內部無憂。
二,天下為漢族一統,對外族能夠同心協力予以打擊。
三,明朝時候,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只是來了很少一點人。在明軍先進的火器面前佔不到優勢,被明軍打得落花流水。
再說說明末時候清兵入侵,大致有四點:
一,此時正是朱家王朝晚期,內部貪官橫行,百姓民不聊生,起義暴亂遍及全國,尤其是李自成一部就幾乎摧毀了整個大明朝。明朝軍力,國力衰弱到最低點。
二,清之女真族和漢族征戰幾百年,雙方的互相瞭解極深,皇太極就從明內部借吳三桂之手打開了搖搖欲墜的朱家皇朝大門……也就是出了叛徒。
三,明朝前面一百多年的發展,國力強大,直接震懾北方的草原民族。草原人不敢輕易南下,只能在廣闊的草原部落間是互相征伐。在明朝中後期,經過多年廝殺的女真族統一了北方草原,然後無憂無慮的修生養息了幾十年,此時兵強馬壯,對比明軍,明顯強很多。
四,最後一點,有研究發現,十六世紀初期,亞洲大陸北方迎來了一個數十年的寒冷時期,年年氣溫不高,草原退化,牲畜減少……為了養活越來越多的部落人口,不得不南遷,然後他們發現…曾經無比強大的南方漢族皇朝居然內亂不止,搖搖欲墜……
眾多因素造成了二百萬的女真人打敗了近二億人口的大明朝,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一百年前,軍閥混戰,國力內耗,直接給了鬼子可乘之機……
不管怎樣,一個統一,安定的中國才是打敗外族侵略的絕對保障。
最後,願我中華民族團結齊心,永遠強盛,萬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