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2 # 2100理想國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一般人可以學習下《論語》、《中庸》、《大學》、《禮記》、《詩經》、《春秋》。

    2.搞企業管理,外交以及公務員都可以學習《鬼谷子》《尚書》《道德經》《孫子兵法》等。

    3.人人都可以學點《黃帝內經》,日常保健,學醫的人就更應該學。

    4.學數學,大資料,預測學,科幻作家,天體物理學,搞ai,搞管理的人等專業的人該學習下《墨子》《易經》。

    易經是群經之首,不建議一般人學習,有興趣的可以先從簡單的學起,真的對國學有興趣,再學不遲。

  • 3 # 半個南山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要弄清國學的定義是什麼,換句話就是,什麼叫國學?

    "國學“一說,是在近代才提出的,它是由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專著《國故論衡》而得名。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曆史中創造的文化,它不僅僅書寫在書本典籍裡,更融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國學的內容都有哪些?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包羅永珍,博大精深。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門類:

    國家政治、職官制度、教育科舉、禮俗禮制、兵制法制、經濟賦役、思想學術、天文曆法、文化典籍、語言文學、倫理修養、宗教信仰、神密文化、書畫藝術、樂舞風流、體育娛樂、衣食住行、中華醫藥、建築園林、節日風俗、考古文物、稱謂文化、圖書檔案、典故人淵源、俗語民諺、百工名物、帝王重臣等諸多內容。

    學習國學應該先從《易經》學起嗎?

    這不一定,這要看你個人的學習興趣愛好,學習國學並不一定要全面學習。《易經》只是國學的一部分,是屬於文化典籍的範籌。

    《易經》也叫周易,是一部古代占卜用書,共分兩部分。一部分稱為易,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象和爻辭。另一部分稱為傳,是對卦辭和爻辭約解釋。《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生命本源,對中國文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歷朝歷代都有許多人都在專門研究,並形成了許多流派,如義理學派、象數學派等。眾多哲學家還根據《易經》的思想,建立了新的哲學體系。這也許就是讓許多人一提到國學,就想到《易經》的原因吧!

  • 4 # 模糊黃金紅

    不是。直接入手困難重重,可以先學習中國古太極☯文明的相關知識,再學習道德經和論語。有這些基礎後再慢慢品味易經會比較順利。

  • 5 # 明境國學

    理論上是這樣,畢竟《周易》貴為群經之首,萬法之源。

    但在現實中,個人的悟性、經歷、見識等都有差別,在具體學習上還是要因人而異的,更建議從適合自己的書籍入手,這樣可以迅速建立自信,更有利於長期學習。

    有一種說法,《墨子》是寫給下等資質的人學習的易經心得,《論語》是寫給中等資質的人學習的易經心得,《道德經》是寫給上等資質的人學習的易經心得,此說法僅供參考。

    總之,入門書籍的選擇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千萬不可躁進,否則會適得其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學習方案,找到適合自己的,堅持下去就是了!

  • 6 # 風鎬

    國學根本源泉唯有【易經】!先天大易伏羲先聖創立,(伏羲女媧設定規、矩以成方圓)後,易分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易學統萬事萬物,象化解析(基因64組在華夏易學中,一小術而已)。

    文化根本,天地人立心,日月輪迴人在其中,天下事偏離天、地、人,皆為虛妄。

    時下n 多易經知名大師,普眾宣易,建議審視一下:知悟易學神髓多少就敢以弱智己見肆意忽悠世人?

    要論證真偽很容易:研習易學創作、獨立見解成就、習練歷程(30年以上研習感悟)。

    現實騙子多,虛擬騙子更多。

  • 7 # 大志讀書

    我認為國學不應該從《易經》開始學。原因是因為《易經》比較難,裡邊涉及到的專業術語和專業的語句比較多,很容易讓剛剛學的人就洩了氣,沒有勇氣繼續學下去。我認為應該從一些比較容易的國學書籍開始學,比如《菜根譚》、《論語》《呻吟語》等。

    《易經》比較專業。

    《易經》是比較專業的書籍,別說剛開始學,就是研究了很長時間也是一知半解,很多人研究了一輩子。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看《易經》已經接十年了,到現在為止,仍是一知半解,還是停留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理解上,比較膚淺。

    如果真的對《易經》有興趣,建議讀一些有翻譯版本的,或有名家註釋的,這樣看起來更容易入門,也更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學習《易經》是需要時間和領悟的,這個過程比較困難,也比較漫長,所以說,如果想學習《易經》,自己先做好心理準備,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好的國學書籍很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國學書籍都很值得我們去閱讀。個人閱讀過的比較淺顯的國學書籍,比如《菜根譚》《呻吟語》《挺經》《論語》都不錯,這幾本書共同的特點是比較容易入門 ,而且書中的經典的警句,對我們個人有很大的幫助,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比如《呻吟語》,這是明朝呂坤寫的一本經典著作。全書從修身、問學、養生、人情、物理、治道等多個領域闡述了作者對人生的考察和思考,文章深沉、通脫、慷慨, 其立意積極,是一部開啟心智、提升道德、指導實踐的經典國學著作。

    國學書籍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國學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只要開卷即有益,尋找自己適合的自己書籍閱讀,都會有所收穫。

  • 8 # 耳東陳5949

    弟子規是培養正氣,正氣是為大業理想服務,易經是自然道統方法論,論語是社會方法論和黃帝內經雖然是醫學實是生物方法論範疇。這些書必需在7-8歲前記牢不需要懂只需要弱知概念,到了邏輯年齡時數理化對他們就簡單。三字經千字文是趣味識字,詩經歌賦是文彩範疇我個人認為次要。根據人的特點3-5歲本基記憶為正氣買下伏筆,5-7歲好奇記憶,8-10歲興趣記憶,10-13歲邏輯記憶,13歲後概念記憶15-16歲叛逆期,根據人個性不超過1-2歲差距。基於以上觀點8歲前只要記住越多越好不需要理解。不過易經關鍵是爻詞。

  • 9 # 百合的視界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國學~

    中國歷史上的“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而從這個角度說,國學指的就是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而《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被視為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後世中醫學基礎理論皆源於伏羲八卦,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的學習之路都是先從《易經》開始的。

    但是你必須要明白,《易經》不是用來研究的,它更像哲學思想,是用來開悟的,它對人心、性的啟示,是通達的。過去把它列為讀書人學習之路的開始也是因為易經的所繫之辭對人生邏輯思維、增智、放大格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而才會有這種說法。

    但是民國之後,再提國學,就不是四書五經了。民國是一個 “西學東漸”的時期,這時候的國學是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這個,就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國學太博大精深了,如果從文化、學術體系看,從歷史入手,從國學經典入手顯然更合理。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所推崇的國學,指的更多的是國家的傳統優良文化及藝術,也就是國粹。

    只要是華人,我們都繞不過國學,那是我們血脈中傳承的基因,讀諸子百家,可以錘鍊思想的深度,讀唐詩宋詞,可以體味文字的韻律之美,讀古今通史,可以知世間興亡之道,讀明清小說,可知人間百態世俗經濟。學琴棋書畫,領略的是舒然的生活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國學,就找你最有感覺的,最喜歡的領域就可以了。東方文化更重直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注重人本身,把國學融入我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曾經有人讓我開個學習國學的書單,想從國學裡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學習修身養性之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學的學習就是典籍的學習。由於今天我們的國學常識不足,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學歷成年人如果不是所學專業,很多人連古文言文都看不懂,這時候再以易經開始顯然是行不通的,從這個角度看國學,自“三百千千”一一《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再加一個學習規範的《弟子規》始,最為合適。

    但是上面說的,都是從字面上理解的國學,還是比較片面的,今天我們所弘揚的國學,不僅僅是優良的傳統文化及藝術,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智慧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數千年來華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傾浸著每個華人的血液和靈魂。

    你必須要知道,國學並不能解決技術的問題,它更多的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事、物,甚至包括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等等這些層面。

    無論是諸子百家,還是各種學說,包括西方哲學的各個流派,其實都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套方法。從這個角度談國學,其實更多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澱下來的價值觀。

    我們學習的國學,是要學習內在的精神和底蘊,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完善我們的人格、精神,這樣我們學習國學才有意義。

  • 10 # 中博士的世界論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國學經典一般指的四書五經,四書就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就是《禮記》、《詩經》、《春秋》、《尚書》、《周易》。

    這些國學經典是認同的儒學經典,更加廣泛的國學還要有《道德經》《莊子》《鬼谷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及《黃帝內經》。

    《周易》為群經之首,群經之始,是所有文化思想的起源,可以說其他諸子百家都是對《周易》的解讀和延伸發展。

    首先學習《詩經》《春秋》引人入勝。

    第二階段學習四書。

    第三階段學習《莊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兵法》。

    第四階段學習《鬼谷子》《尚書》《禮記》。

    第五階段學習《黃帝內經》《道德經》。

    第六階段學習《周易》。

  • 11 # 韓海軍易學課堂

    我本人就是學易學的,看到很多人不贊成國學從《易經》開始學,我認為最好從《易經》開始學起。

    首先《易經》是諸子百家經典代表作品的總源頭,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

    就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儒家學說的代表品《論語》、《孟子》《荀子》;道家學說的代表品作品《老子》、《莊子》、《列子》;兵家學說的代表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三略》等等諸子百家的作品,都是源自於《易經》這本書籍而拓展出來的學說。

    只有首先抓住了源頭,之後再去學習諸子百家之學的時候,才能真正理解其意,掌握重點,理解其學術的中心思想。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個句子出自《論語•里仁》,是我們中學時代學習到的一句名言,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不陌生,但是真正理解這句話意思的人恐怕有一大半以上的人都是理解錯了,就連當時教我們這句話的語文老師也是按字面意思來給我們解釋,“早上聽到或者明白了一個道理,晚上就算要去死也是可以”這簡直就是誤人子弟。

    多年後,步入社會,時而也會聽到或者看到這句話,就會停下手上的事情來靜靜地思考,孔夫子會說這麼膚淺的話麼?

    要知道,我們人這一生中要明白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明白一個道理就可能要去死,這樣誰還敢去求真知,明事理?

    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話,明顯邏輯不通,不合情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英雄或者都是聖人,為了一個真理或理想就去死。這就是沒有先學習《易經》,而鬧出的笑話……

    那麼這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正確意思是什麼呢?

    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會變為陽,陽會變為陰,在這千變萬化中形成了我們這包羅永珍的大千世界。

    理解了萬事萬物有陰陽,接下來解釋“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就容易多了。

    朝:可以解釋為“早晨”,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今時或今日”;

    夕:可以解釋為“晚上”,夕通昔,可解釋為“昨日或往日”。

    筆者認為這句話要這樣才是較為正確的解釋,按兩層意思來去理解。

    第一層意思更適合我們普通人,意思是:今時今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把往日的種種錯誤忘記掉,就當作是死掉了,如今知道了正確的道理和方法,就按照正確的道理和方法去做事。(明白了道理,不是為了去死,而是為了更好地去做事。)

    第二層意思更適用於一些有遠大抱負的人士,比如:為真理,為正義而犧牲自己也無怨無悔的英雄人物,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

    其實儒家的兩位聖人孔子和孟子,一生都是在踐行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的“殺身成仁”和孟子的“捨身取義”。就是對“朝聞道,夕死可矣!”第二層意思最為合理的解釋。

    因為朝聞道中的這個“道”是“仁義之道”也就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是孔孟兩位聖賢的終極理想和準則,懂得了“仁義之道”是為國為民的大道,值得用一生去踐行它,有時甚至為了捍衛它,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也就有了“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之說。這就是第二層意思的真正內涵所在。

    兩層意思,一陰一陽。這就是驗證了上面所說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的,一句話裡面有顯性意思,也有隱性的意思,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地去理解和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而且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儒家學說非常注重實踐,在明白了“道理”後,就要去實踐,兩層意思都說了,按照知道後的“道理”去“做”,哪怕會有犧牲也不害怕,這就是我們需要傳承的優良傳統之“民族精神”。

    王陽明心學就有說過“心上學,事上練,達於道,合於一”。學習到或者明白了道理,沒有用,而要在平時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這個道理,直至知行合一。

  • 12 # 國學新知堂

    一、學國學不一定要從《易經》學起

    《易經》在很多華人的心目中是一本很神奇的書。為什麼說它很神奇呢?是因為它的內容尚未被我們正確理解。未知加上一些人為的神話,就成了某個神秘的東西。

    有人說《易經》太難讀了,但問題是即使我們遍讀國學知識,仍舊無法讀懂它。我們就要奇怪了,究竟哪些內容才是幫助我們理解它的基礎知識呢?

    《易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很多學者都想登堂入室,窺探其中的奧秘。但是又畏其深奧難懂,試圖尋找一條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道路。但是即使我們遍讀易學與國學書籍,仍舊無法讀懂那些文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易經》不是易學,也不是國學。我們能否讀懂《易經》與能否學好國學是沒有關係的。這意味著學國學不必一定要從《易經》開始。

    二、《易經》難以解讀的原因

    《易經》是周代的官書,它是官學時代的產物。距離我們很久遠了。不僅如此,它距離它的第一批研究者也是很久遠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問是私學興起後的產物,它繼承了周代的官書,《易經》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崇尚周代文化,將周代遺典用作教育後學的教材。後世儒家才有《詩》《書》《禮》《易》《春秋》的五經之說,並將《易》列為群經之首。但不等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者已經成功解讀了《易經》。

    史傳孔子作《易傳》,但這不過是後世為提高《易傳》地位的假託之辭,不足為憑。退一步講,假使《易傳》為孔子所作,也並不就意味著《易傳》已經成功解讀了《易經》。

    但後世學者卻一味迷信《易傳》言論,演繹出八卦象八物的工具用於解釋卦理與經文。牽強又不能自圓其說,這意味著《易傳》對《易經》的解讀是有問題的。但是人們又不能超脫《易傳》言論,另立新說以解釋卦理與經文。

    八卦符號究竟是誰畫制的?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義?《易經》並沒有交代這些問題,但《易傳》卻說伏羲畫制了八卦,並用它們象徵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事物。

    這個意見影響了華人兩千多年,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為什麼《易經》解讀不能有所突破,就是因為人們不能超脫這些言論。

    三、重新考察八卦起源及其意義的問題

    八卦即非伏羲所創,更與天、地等八種事物無關。若要理解卦理與經文,我們需要重新尋找八卦起源及其意義的答案。

    很多人以為,古人看到了自然界中雌雄、剛柔、男女等對立現象,形成了二元論的思想,建立了陰陽概念及學說。

    但我們根據研究認為,陰陽學說是透過對四季迴圈以及與之伴隨的物象變更的觀察而建立的。所謂陰陽就是指寒暑二氣。寒涼為陰,溫熱為陽,所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春氣溫而不熱,暑熱之漸,所以稱小陽,古稱少陽。夏氣炎熱,暑熱之盛,所以稱大陽,古稱太陽。秋氣涼而不寒,寒氣之漸,所以稱小陰 ,古稱少陰。冬氣嚴寒,寒氣大盛,所以稱大陰,古稱太陰。所以古之太少即今之大小。

    春時萬物發生,由裡出外,古人概括為生。夏時萬物蕃秀,洩氣於外,古人概括為長。秋時萬物收斂,由外之裡,古人概括為收。冬時萬類閉藏,深居於裡,古人概括為藏。

    春夏秋冬四時迴圈,溫熱涼寒四氣交替,物象以生、長、收、藏四象變換。古人將這一現象總結為四氣四象的陰陽學說。這個學說的符號語言就是四象卦,四象卦分別由兩個爻組成,我們又稱之為二爻卦。

    八卦與六十四卦都是以二爻卦和四氣四象的陰陽學說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而不是伏羲氏觀物取象畫制。《易經》在實質上是四氣四象陰陽學說在占卜事務中的應用。

    在古代六十四卦是卜具,而六十四卦的意義是以四氣四象學說為基礎演變而來的。理解卦理與經文意義沒有四氣四象學說這個基礎是不成的。傳統易學迷信《易傳》言論,所以在經文解讀上不能有所突破。

    四、從文化的角度看待《易經》,它是我們瞭解古人的一扇視窗

    在這樣的觀下,占卜的筮法與《易經》一書的出現,是一個自然的文化現象,而不是某個天才創制。

    古人信仰神明,事事決斷於神明,所以就有探問神明旨意的需要。在這個需要的驅動下,古人結合了當時人的哲學成就,創造了卦象,並以之為卜具,進而發展出筮法的占卜術。《易經》便是筮法的原理,古代卜師筮卜時必備的工具書。

    我們今天學習《易經》不是要學習筮法或占卜術,而且透過它所承載的歷史資訊,研究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它是今人瞭解古人的一扇視窗,是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易經》與科學無關,但它是古人哲學思想在古人生活過程中應用的產物。那些試圖透過經文發展哲學與科學新大陸的思想是靠不住的。

    所以,我們今天研究《易經》,一定要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清醒的頭腦,不為成見所惑,不迷信成見,敢於懷疑,勇於創新。

    做學問不能走神話言論與其作者的路子,《易經》是人類思想的創造物,就一定能被我們的理智理解。《易經》不是天書,天底下也不可能存在天書。

  • 13 # 三養齋

    當然不是。《易經》只是國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有最古老的國學精華。但國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比如少兒蒙學,詩詞歌賦,對聯,傳統禮儀文化,傳統節日文化等等,我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國學內容,廣泛的瞭解和學習研究國學知識,才能有所收益。

  • 14 # 看雨聽風來

    也不一定,如果是少兒,還是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開始較為容易,也就是大家說的十四蒙,蒙,啟蒙的意思。到了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讀大學,論語,尚書,中庸,孟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詩經了,孝經,道德經,有了一定的國學知識,對專業有了一定喜好後,讀黃帝內經,孫子兵法,金剛經,史記,傷寒論,易經等專業書。

    所謂的一根指易經,為國學的思想基礎,但不易讀懂,還是由淺入深更好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告訴我什麼是生命?(以一種最為通俗的話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