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聽史
-
2 # 何處是家鄉
第一個建立統一國家的是秦朝,我們應該叫秦族、秦人、秦語才對,怎麼會叫漢族、漢人、漢語?
漢族不是一個以地域和血緣關係劃分的民族,而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感劃分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斷絕的古老文化,對整個東亞影響深遠,可見文化的重要性了。
中國傳統文化奠基於春秋戰國,自此之後兩千年,再沒有重大文化背景的變化,直到新文化運動才發生,而此時民族已經根深蒂固成型久矣。
始皇焚書坑儒,看似殺人並不多,但對文化的破壞力遠遠超過任何一次大屠殺,幾乎使得春秋戰國三百年所建立的文化徹底消亡。萬幸二世而亡,立國不過十幾年。漢初,還有大量知識分子存世,經過收集整理背誦,終於重新延續。假如秦朝能立世百年,很難說還會不會有“華夏中國”這個概念。
始皇作為一代雄主,說到殘暴未必就超過後代,然而他的“焚書令”卻險些把“漢人”徹底滅族。這樣的行為,罵他兩千年,一點不為過。
-
3 # 劇透歷史
是誰在罵秦始皇呢?
儒生,也就是讀書人。
罵秦始皇什麼內容呢?
焚書坑儒。
這就叫做:共情!
首先必須要解釋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確有“焚詩書”的命令,但卻有沒有“坑儒”的明確說法,有的是“坑術士”,所以焚書坑儒一直是半真半假,存在著爭議。焚書一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因為當時的一些讀書人反對秦朝實行郡縣制,故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將除秦朝國史以外的所有列國史書,除政府館藏以外的民間私藏詩書,盡數搜剿焚燬,如果私下談論詩書則株連全族,禁止私學,如學習法令需以官吏為師。以此防止百姓以古非今,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這件事沒什麼爭議,秦始皇確實在文化典籍的傳播方面起到了負面作用。這對倡導有教無類的儒家而言,是不能容忍的。
至於坑儒呢,就有點爭議了。
那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因為始皇帝痴迷長生之術,被侯生、盧生、徐福等人欺騙,捲走不少錢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見自己的長生不老之夢不能實現,卻變成了江湖騙子的“生財之道”,秦始皇龍顏大怒,下令將460多個犯禁者坑殺。
按理說,秦始皇坑殺的不應該是儒生,而是一群鼓吹長生不老之術的方士。但是偏偏後面還跟了一段記載,說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勸諫父親不要殺戮過甚,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殺的就真的是“誦法孔子”的儒生。於是,此行為被漢代多部著作形容為“焚書坑儒”,這個說法就此傳開。時間一長,秦始皇究竟殺的是江湖騙子還是儒家讀書人,已經難以考證了。
無論秦始皇當年坑殺的究竟是什麼人,但“焚書坑儒”的名氣都太大了,以至於歷代讀書人都將其視為秦代暴政的“鐵證”。
說起來,從人數上看,秦始皇不過坑殺了460多個人,和動輒坑殺幾十萬降兵的白起、項羽根本沒法比。為什麼就被抓著不放呢?
因為其中確實有本質區別。
白起、項羽坑殺降兵的行為,是發生在戰場上,處死的也都是敵國計程車兵。雖然自古以來殺降行為為人不齒,但戰場本來就是一個會隨時喪命的所在,上戰場計程車兵,當有必死的覺悟。
換個角度考慮戰場環境,如果趙括打贏白起,不殺秦軍?若是章邯擊敗項羽,會有楚軍的好果子吃?
所以,這裡面還有一絲願賭服輸的成分,投降後被殺,雖十分悲慘,但與戰死沙場也相差無幾。這些人為國捐軀,也算死得其所。
而白起、項羽固然殘暴,但殺死降兵的行為一來減少敵軍的戰鬥力,二來可以對敵國上下形成震懾,三來減少了部隊看管俘虜的成本。正應了孫子兵法那句話:
“兵者,詭道也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反觀秦始皇,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460多個人無論是儒生還是術士,都是秦朝的百姓,所以秦始皇殺的是自己人,這就是統治者對百姓的屠殺。無論儒生還是術士,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身不披甲,手不執兵,把這些人活埋,想象一下畫面,都覺得很悽慘。
更關鍵的在於,後代撰寫書籍的是文人,文人對文人自然能有一種“共情”。縱然跨越千年,想象著那些前輩並無過錯,卻要被推入深坑,活活掩埋,他們能不義憤填膺嗎?
後代文人讀聖賢之書,為的是博得功名、報效國家,那如果他們面對的皇帝也像秦始皇一樣大開殺戒,他們怕不怕?所以,焚書坑儒要日日講,常常講,作為一個反面典型,告誡統治者引以為戒。如果你學秦始皇,你就會像秦朝那樣,很快滅亡。
故而,反覆批評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既是讀書人對統治者的一種勸諫,也是士大夫官僚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然而,如果後世文人都能確定,秦始皇坑殺的不是儒生,就是一群江湖騙子,他們會不會就不批評秦始皇了呢?
也不會!
一來,戰國末年還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就算是煉丹術士,也是陰陽家的一種,而推崇黃老之術的也大有人在,有些還是被後代文人視為榜樣的,如漢初的張良等。
結合當時的情況看,術士不一定是騙子,他們和儒生一樣,都不是當時的主流而已(秦朝主流是法家)。所以後代儒生對這些術士依然會有共情產生,依然會堅定地為他們鳴不平。
此外,無論坑儒之事的真相如何,焚書卻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因為秦始皇焚書,讓許多儒家經典斷層,有的遺失,有的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如《尚書》就在漢代分為古文、今文兩派,原因就在於秦朝將民間的《尚書》都焚燬了,碩果僅存的一部並不完整,後又有人聲稱擁有完整版,卻不被很多人認同。兩派支持者互相爭執,喋喋不休。
讀書人苦為這種事情所累,追根究底,就怪在秦始皇焚書頭上。這個大家也應該理解,畢竟,儒生就是靠著讀書吃飯的,秦始皇弄得他們讀了一輩子的書都不知道是真是假,能不恨嗎? -
4 # 河東來
因為秦始皇坑殺的是人類族群當中的領袖,也就是“道人”當中的“方士”,“道人”的宗教主體是“道士”,行政主體是“方士”,輔助主體是“術士”,而方士是儒教的主力和智慧結晶,是儒教儒家平民信眾最尊貴的道家老師。
實際上秦始皇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那就是“刑罰不上於政治犯領域”,“不對思想追責”、“刑不上大夫”成為了一紙空文,而且秦始皇本身就是方士的領袖 ,他的翻臉無情讓道家貴族老師及儒家平民學生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秦始皇為什麼被罵得這樣看起來有點慘,是因為他“焚書坑儒”的性質是內鬥,也就是“窩裡反”,或者說“槽裡無食豬拱豬”。
白起和項羽都是楚人兵家貴族,他們接受道家貴族的指引,實施了對儒家平民的殺戮,由於道家貴族的默許,他們並沒有留下太大的罵名。
白起坑殺的,主要是趙武靈王新解放的“新儒家”平民(不同於周公旦要求要符合“德”的標準才能夠由“民”成“人”,而是放開標準,大量吸納),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相當於一種新興族群,還沒有繁衍生息,就被扼殺於搖籃之中了,社會上也缺乏為其發聲的族群,他們本質上還是屬於“民”(像畜生一樣的奴隸),不像白起領導的軍隊主要由“人”(奴隸主貴族)構成,所以白起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實施誅殺,因為他認為自己屠殺的是牲畜一樣的“民”,而不是貴族一樣的“人”,白起只能算“民屠”,還不符合“人屠”的標準。
項羽坑殺的,仍然是儒家平民,由於秦始皇透過殺戮方士群體,將其儒家平民學生徹底排除出國家治理隊伍,大量儒家人物只有淪為“新自由民”,地位比奴隸稍強一點,族群也比較分散,不能掌握話語權,儒家平民埋怨的,仍然是秦始皇,因為他斷了儒家的“仕途”,文士儒家再也不能作為“儒生”服務於治國職能,武士儒家也不能作為“刺客”服務於封建領主,同時,由於秦始皇不許黎民百姓掌握兵器,民間的“墨俠”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儒家掌握話語權之後,為什麼要掩蓋秦始皇屠殺道家方士的事實,將之稱為“坑儒”,一方面是出於對道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對儒家臉上貼金的意思,畢竟儒教就是道家建立的,秦始皇就是道家貴族的最龐大的代表,“皇帝”一詞就是“大神當中的大神,宇宙的主宰”的意思。
-
5 # 使用者8208560968674
在壟斷輿論的儒家知識分子們眼裡,四十萬炮灰草民哪裡能夠和識文斷字的數百術士相提並論。可憐降卒們的家屬沒有發聲喉舌,也無人願意詢問他們的意見吶!
-
6 # 月夜讀春秋
縱觀中國歷史,其實大家會發現,那就是一部戰爭史,王朝的興衰、國家版圖的變更,甚至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會伴隨著戰爭,同樣也會有人死亡。戰神白起坑殺長平之戰趙國降兵四十萬,西楚霸王項羽坑殺秦國章邯降軍20萬,如此慘絕人寰的屠殺行為並非沒有人罵,只是相對於秦始皇坑殺幾百儒生,沒有這般激烈,沒有這般盡人皆知。
那麼,同樣是殺人,甚至前者殺的人數更為龐大,為什麼秦始皇坑殺幾百儒生卻一直在歷史上被謾罵呢?因為始皇帝殺的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
首先,嬴政統一六國後,廢除先秦時代的分封制度,創立了郡縣制度,建立了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一些儒生和遊士反對嬴政廢除分封,採用郡縣制度,並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評論時政。嬴政自認為自己功高堪比三皇五帝,因此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先賢的治世思想,為了統一思想,製造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開啟了“愚民統治”“學院爭吵”的封建時代,它使得先秦時代的古典文獻化為灰燼,使得先秦時代的古典思想和先秦文學失去了傳承。秦始皇焚書坑儒比白起、項羽之輩殺俘更甚,引來萬世罵名。
其次,朝代歷史往往由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來記錄,每朝每代的文獻典故均由儒生來傳承,秦始皇殺儒生,就是對文人墨客自身的否定和誅殺,他們當然要一致對外執筆討伐始皇帝。文學上的批判所形成的威力,不亞於真實的炮彈。在兩千多年的的封建年代裡,秦始皇對儒生的坑殺,自然引起後世執筆學者的痛惡,少不了對始皇帝的口誅筆伐,在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年代裡,秦始皇也就贏得了萬世罵名。
眾生平等,但也猶如螻蟻千萬,殺數十萬的平民百姓、士兵,在歷史上形成的震懾力,還真不如殺幾百個儒生,這就是歷史造就。
-
7 # 大師兄翡翠原石
因為秦始皇坑殺的那幾百人都是儒生。
從後世的歷史發展來看,儒家佔據了整個政治,思想體系的主導和發言權。那麼作為儒家正統來說,反對儒家坑殺儒生,這個就是天底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必須對秦始皇進行不斷的重複的,轟轟烈烈的批鬥辱罵。
-
8 # 風過無痕1024
不請自來,中國的歷史說直白一點就是官僚階級的鬥爭史,官僚階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讀書人,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道盡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結構,都說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而左右中國數千年曆史程序的恰恰就是讀書人,白起也好,項羽也罷,他們坑殺的不過是目不識丁的軍漢,用現在話說就是p民,縱觀歷朝歷代,p民的死活與權貴何干?而讀書人不一樣?讀書人是官僚階級的後備軍,是引領國家未來走向的接班人,始皇帝坑殺讀書人的行為無異於同整個官僚集團為敵,所以歷代官僚集團不斷的對始皇帝口誅筆伐,其根本目的就是避免再出現一個對整個官僚集團動刀子的帝王,從整個歷史來看,對始皇帝的口誅筆伐的作用是顯著的,宋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明代誅殺大檢察長魏忠賢,當遇到共同威脅的時候,整個官僚集團空前的團結,所以,對始皇帝口誅筆伐的力度超過了白起和項羽!
-
9 # 西門不帶刀
白起殺了40萬降兵,項羽殺了20萬降兵,都沒什麼事,殺了也就殺了。而秦始皇只活埋了100多個術士儒生,便成了2000多年來的人生汙點。
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句話來說明:封建社會老百姓的死活沒人去管。誰掌握了筆桿子,誰就有了話語權。
1.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到底是什麼書?坑的到底是哪些儒?2200年前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1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這本應該是彪炳千古的歷史事件,秦始皇也本應該名垂千古。
但就因為焚書坑儒,這件事讓秦始皇落下了一個千年暴君的罵名。
但真相是什麼呢?
焚的那些書是除秦國以外六國的歷史,但並不是全部都燒了,而是在各地的博士官那裡都有備份。真正的六國曆史被燒了個乾淨,倒是項羽乾的。
坑的那些儒,是那些裝神弄鬼的術士和神棍,並不是我們後代人所指的讀書人。
從西漢董仲舒罷出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為了證明漢代秦是歷史必然有其正義性,不得不將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君,描繪成一個扼殺中國歷史的惡魔。
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
2.白起在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40萬大軍,其中包括20萬降兵;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了20萬投降的秦軍,看上去二人並沒有受影響,但隨著歷史的推移,本應成為軍神的白起和本應成為一代帝王的項羽,都慘遭橫死,這也充分證明了殺降不祥這一千古不破的真理。戰場上的你死我活,殺多少人都沒關係。畢竟以斬首記功是戰場上通行的做法。
如果敵人放下了武器投降,勝利者可以鞭打他,奴役他,但一定不能殺降。
在這一點上偉大的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可以值得後世人學習。從小我們就知道一句話,解放軍優待俘虜。
只要放下武器成為俘虜,就能接受優待,最開始少校個人也是不理解這種做法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了抗戰史,解放戰爭史,抗美援朝史,對印自衛反擊戰史後,少校才明白什麼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
10 # 香茗史館
一代殺神白起於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存疑),西楚霸王項羽於新安坑殺秦國降卒二十萬,然而兩人卻先後成就自己的威名。與其相對的,秦始皇在“焚詩書、坑術士”中於都城咸陽坑殺術士460餘人,卻揹負兩千餘年罵名,這又是為何呢?
“焚詩書、坑術士”事件爆發,秦始皇坑殺術士460餘人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降軍40萬(存疑);鉅鹿之戰後,項羽西入關中,於新安坑殺秦國降軍20萬,這兩起事件相對好理解。重點來說一下秦始皇的“焚詩書、坑術士”事件,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著實有些複雜。
秦始皇滅六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真正意義上實現統一,以及廢除分封制後如何治理這個國家,而面臨的最大考驗則是,數百年分裂導致的社會、文化等全方位衝突,以及士族、知識階層對中央集權制的不認可。社會層面的分化,秦始皇透過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等方式基本實現了統一,而最難辦的就是文化衝突。
為了消除因長期分裂導致的文化衝突,秦始皇一方面以身作則,嘗試接納六國文化,例如秦始皇的咸陽規劃中便體現出了陰陽五行家的“法天象地”理念,同時也接納了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學說提出的“五德始終說”,而泰山封禪則體現了秦始皇開始接納齊魯文化等等。另一方面,秦始皇透過設立“博士”制度,以六國士族任職,並准許他們參與討論國事,試圖透過這種方式獲得六國士族的認可。
然而,歷經數年的努力,秦始皇的付出並未能取得效果。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秦始皇泰山封禪卻因禮節不同而遭遇齊魯士子的嘲笑,而“博士”制度也形同虛設,這些“博士”在商討國事事往往一言不發,但卻腹誹不已,並私下裡經常進行非議。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宴請各級官吏和一眾“博士”,然而就是在這次宴會上,充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竟然再提“分封制”,這遭至了丞相李斯的激烈反駁,並懇請秦始皇下令“焚書”,以強硬手段統一思想,並下令禁止民間私議朝政,這便是聞名後世的“焚書”事件。
次年,深受秦始皇重用的術士侯生、盧生逃跑,且在秦始皇下令禁止私議朝政還不到一年的情況下,於逃跑途中再度非議朝政,並廣而告之。這再次挑動了秦始皇的底線,始皇帝一怒之下下令將還留在咸陽城內的460名術士全部坑殺,這便是著名的“坑儒”事件。
為何白起、項羽坑殺數十萬人而得威名,秦始皇坑殺數百人而揹負罵名同樣是坑殺,白起、項羽坑殺的人數乃是秦始皇的數十倍,反而是秦始皇揹負了兩千多年的罵名呢?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漢武帝時,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此後儒家學說深受歷代帝王推崇,並就此延續兩千多年。秦始皇的“焚詩書”事件,無疑嚴重打擊了除法家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同時嚴重摧毀了六國固有的文化根基,這自然為秉持其他學術思想計程車子所痛恨,儒家學說重新崛起之後,自然要對秦始皇進行駁斥,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再加上儒家思想在後世的影響實在太過強大,秦始皇自然難以翻身,直到近代以來才有所好轉。
2、抹黑秦朝的必要手段。秦朝時期,儒家學說受到了極大的壓制,而漢朝取代秦國之後,鑑於政治宣傳方面的需要,自然要對秦朝進行一定程度的“抹黑”,因而秦朝時期的一些政策弊端被人為的放大,例如修建長城,事實上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從工程量來講還不如漢朝時大。而“焚詩書、坑術士”事件又的確對先秦時期文化造成了損害,這一點自然也被無限放大。而漢朝的一系列記載無疑又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3、坑殺原因目的不同。戰場廝殺傷亡在所難免,正所謂“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作為殺敵立功的武將,殺人越多往往代表著威名越勝,同時白起和項羽均存在糧草不足的問題。秦始皇則不同,秦始皇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他的目的是為了推行新政,在嘗試融合失敗之後,以更為激烈的手段強行統一思想。作為一個政客,手上沾染鮮血過多,難免會給人留下殘暴的印象,這想必也是秦始皇殘暴形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秦始皇之所以會揹負罵名兩千多年,主要源於第一點和第二點原因,而第三點原因則給抹黑他提供了素材。
-
11 # 美猴王歸來
不論40萬、20萬、還是幾百人,也不論軍人還是文人,總歸是普通的百姓吧,渲染這些數字哪個多哪個少其心何在?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多少皇帝口口聲聲:“民為重、君為輕”,內心真這麼想的,又有哪個?
白起坑殺40萬、項羽坑殺20萬、秦始皇坑殺幾百人,自然在當時都有不得不殺的理由,也許吧,當事人也面臨著你死我活的選擇,今天回顧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背景、人物設定等等因素,而這些,恰恰又是後世不得而知的。
誰說的白起、項羽沒人罵?平臺每每憑藉流量和八股格式來衡量作者,導致了靠自媒體為生的一眾可憐的小編,不得不玩起了“標題黨”的那一套,胡亂地製造新聞和賣點,為的就是“博眼球”,不惜拋棄了所謂媒體人的實事求是精神,這也再次印證了“金錢”和“良心”相比,“良心”連一毛錢都不值。
白起和項羽,兩個歷史悲劇人物,歷史早有定論,後世更是屢屢遭到惡評,可惜了一個“戰神”、一個“萬人敵”的身份。
甚至於這兩個人在他們所在的時代裡,都沒逃脫掉現世報,所以說,都不用2000年以後,就是在他們所作所為剛剛成為歷史的時候,報應就來了,而且都比“被罵”要嚴厲一百倍。
可是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卻被後世廣為流傳呢?無疑,這是被坑的那幫文人同類的功勞。
記錄歷史的自然是“儒生”出身的史官,而,流傳後世的文學作品也是各類文人所做,記錄上這段對儒生的“慘絕人倫”的歷史,並加以渲染,自然是文人、儒生們“義不容辭”的指責了。這也有利於驚醒後來的君主少對掌握著筆桿子的“儒生”進行迫害。
這也是今天“題主”之類人感覺到:秦始皇似乎被罵的多一點的原因。
至於,那40萬+20萬同樣被坑殺計程車兵,作為旁觀者的文人,能有幾分真正的關心呢?
和這些慘劇同時發生的歷史中,文人們往往更喜歡“紙上談兵”的故事,以及“霸王別姬”的故事罷,既有戲劇性,又能顯得自己有思想和情感。
歷史是血腥的,但是流血的多少,並不能作為衡量對錯的度量衡……2000年的封建社會,是一部連續劇,一集一集的故事,人物不同但是上演的情節如出一轍。殺戮、背叛、鎮壓、興衰……,週而復始。白起坑殺40萬、項羽坑殺20萬、秦始皇坑殺幾百人,本質上都是統治階級對於敵人的殘酷鎮壓,受害者都是受壓迫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死不會引起任何旁觀者發自內心的同情,例如你問問那些大罵秦始皇的文人們,究竟是哪幾百人被秦始皇害死了?哪幾個是不該死的?他們能說出這些名字嗎?
他們感興趣的只是恐嚇後來的統治者,不要拿博學大儒們開刀罷了,因為“我們有能力煽動起一幫人罵你2000年”!
有多少為統治者爭權奪利被犧牲掉的人,死後能被他人真正記得?
為什麼白起坑殺40萬項羽坑殺20萬沒人罵,秦始皇坑殺幾百人卻被罵了兩千年?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不論死亡人數的多寡,都反映了統治者的殘暴,害死幾百人的不比幾十萬的罪孽少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死亡人數300餘萬、德國大約在800萬人左右、蘇聯約2680萬人死於戰爭,據說戰爭有是否正義之分,但是,死亡的平民和士兵在非戰時期,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同樣可能是農夫、醫生、建築工人、公司職員等等等等,你說哪個該死,哪個不該死呢?
-
12 # 驕然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其實不管是白棋項羽,還是秦始皇,他們殺了這麼多人,後人自會給他們一個評價。這其中並不像問題所提到的那樣,白起和項羽殺人就沒有人說什麼,白起的長平之戰,殺了趙國軍隊40萬,是趙國從軍事力量上說,再也沒有能力和秦軍對峙,但人們對白起的印象也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戰神”演變成後來的“人屠”,難道說這還不是對白起的一種指責嗎?白起如此殺人如麻,這對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有影響的,並不是後人不說什麼,當然白起殺人如此之多,他的結局也很悲慘,被迫自殺。這和項羽的結局也是一樣的,他們平時殺人無數,最後也被自己所殺,也許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報應吧。
前面所說的這些,是從人性上來評價這兩個人,而從軍事上說,他們當時如果不這麼做,就會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就很容易讓敵人死灰復燃,所以他們當時這樣做,可能也是一種無奈,幹這種無奈卻恰恰犯了人性的大忌,他們不尊重生命的做法,是必然會受到譴責的。
秦始皇也殺人,但是秦始皇所殺的人遠沒有,前面兩個人多,可能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吧,回頭想一想那些建功立業的皇帝,哪一個不殺人的?
不管是白起項羽還是秦始皇,他們殺人需要我們的理解,同時他們也要接受我們的譴責,他們對生命不尊重的做法,我們是不提倡的,這就是我的觀點。
-
13 # 94310417小云
怎麼沒人,公元前265年大秦帝國和春秋戰國最能打的囯家趙國在長平進行了一場史上最慘烈的撕殺,二敗懼傷趙國被大秦俘虜了2O條萬大軍,趙失於彈盡糧絕趙王崔速戰,白起以極奇卑鄙無恥的手段移花接木用反奸計得以成功,但為20餘萬兵士得罪了秦昭襄王,殺降軍的罪名也名揚天下而終死無葬身之地,~~項羽殺章邯二十萬大軍實為隅然天成,因章邯部將司馬祈王噴眾將恐秦律和趙高陷害才迫於無奈,在天亮時投降義軍,其時項羽大軍以彈盡糧絕,章邯也就西里糊塗的投降了項羽而且被活理了20餘萬人,項羽殺義帝活埋二十萬秦軍臭名昭著天怒人怨,才又了他命喪烏江。秦始皇殺100儒生確實是一臭萬年,戰爭中殺人肖可理解,和平時代殺人最令人心生敬畏之心,,,
-
14 # 清心論史
歷史就是,這個時代全體臣民做的功勞都會算在君主頭上。同樣,這個時代遭遇的所有不幸,也會被算在君主頭上。這就是大部分人所學習的歷史,但是那些瞭解歷史的人不會這樣認為。
秦始皇做的事,大多是都聽取李斯的意見李斯、馮去疾、騎劫三人勸二世罷阿房宮、減賦稅、罷勞役而被抓進監獄,兩人紛紛自殺,唯獨李斯不肯死,為何?李斯功勞多,秦朝從統一六國到建立王朝再到統一文字、行政制度確立,大抵都是採取李斯的意見。
所以說秦始皇揹負的罵名,李斯要負一半責任。
焚書坑儒是李斯確立的政策而引發的事件。
秦始皇三十六年,李斯說:“那些學習政治書籍的人喜歡用古代的事否定現代,政府的政令一下達,他們就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誹謗。他們還喜歡誹謗君主來揚名,請罷黜百家。”秦始皇可其奏,下令焚書。
一年後,幫秦始皇煉長生不老藥的大師盧生逃走,他走前說:“秦始皇貪慕權力,這種人不配獲得丹藥。”當時焚書之事已經引發了讀書人的不滿,盧生逃走讓他大為惱怒,就藉機打壓讀書人說:“那些在咸陽的讀書人,我派人調查,有很多用妖言惑眾的。”於是坑殺咸陽讀書人460多人。
這等於是秦政府鎮壓了一場學生運動。
坑460人為何比坑四十萬、二十萬換來的罵名更多?1、可能只是你個人的看法,在我看來秦始皇、白起、項羽做這些事都是有原因的,白起是為了徹底毀滅趙國;項羽是害怕那二十萬人投降後造反;秦始皇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都不是無緣無故就想坑殺人。為了仁慈而放過這些人,可能要引發死上百萬人的戰爭。
2、名氣原因,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很重要的一個人了。項羽此人在流行的小說中大多被刻意美化,所以他殘忍、嫉妒、多疑的性格全部都被忽略,就連坑殺20萬人都會被美化,這些都是小說家們用一種細微的做法篡改歷史。
白起相對來說並不是個很有名的人,議論他的人太少了,所以受到的詆譭也少。
秦始皇名氣太大了,也沒有仰慕他的小說家去為他美化名聲,而且他帶給後世的一直是一個暴君的形象。議論詆譭他的人太多了,所以顯得從各種方面罵他的人都很多。
-
15 # 使用者8208560968674
在壟斷輿論的儒家知識分子們眼裡,四十萬炮灰草民哪裡能夠和識文斷字的數百術士相提並論。可憐降卒們的家屬沒有發聲喉舌,也無人願意詢問他們的意見吶!
-
16 # 月夜讀春秋
縱觀中國歷史,其實大家會發現,那就是一部戰爭史,王朝的興衰、國家版圖的變更,甚至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會伴隨著戰爭,同樣也會有人死亡。戰神白起坑殺長平之戰趙國降兵四十萬,西楚霸王項羽坑殺秦國章邯降軍20萬,如此慘絕人寰的屠殺行為並非沒有人罵,只是相對於秦始皇坑殺幾百儒生,沒有這般激烈,沒有這般盡人皆知。
那麼,同樣是殺人,甚至前者殺的人數更為龐大,為什麼秦始皇坑殺幾百儒生卻一直在歷史上被謾罵呢?因為始皇帝殺的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
首先,嬴政統一六國後,廢除先秦時代的分封制度,創立了郡縣制度,建立了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一些儒生和遊士反對嬴政廢除分封,採用郡縣制度,並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評論時政。嬴政自認為自己功高堪比三皇五帝,因此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先賢的治世思想,為了統一思想,製造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開啟了“愚民統治”“學院爭吵”的封建時代,它使得先秦時代的古典文獻化為灰燼,使得先秦時代的古典思想和先秦文學失去了傳承。秦始皇焚書坑儒比白起、項羽之輩殺俘更甚,引來萬世罵名。
其次,朝代歷史往往由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來記錄,每朝每代的文獻典故均由儒生來傳承,秦始皇殺儒生,就是對文人墨客自身的否定和誅殺,他們當然要一致對外執筆討伐始皇帝。文學上的批判所形成的威力,不亞於真實的炮彈。在兩千多年的的封建年代裡,秦始皇對儒生的坑殺,自然引起後世執筆學者的痛惡,少不了對始皇帝的口誅筆伐,在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年代裡,秦始皇也就贏得了萬世罵名。
眾生平等,但也猶如螻蟻千萬,殺數十萬的平民百姓、士兵,在歷史上形成的震懾力,還真不如殺幾百個儒生,這就是歷史造就。
-
17 # 大師兄翡翠原石
因為秦始皇坑殺的那幾百人都是儒生。
從後世的歷史發展來看,儒家佔據了整個政治,思想體系的主導和發言權。那麼作為儒家正統來說,反對儒家坑殺儒生,這個就是天底下最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必須對秦始皇進行不斷的重複的,轟轟烈烈的批鬥辱罵。
-
18 # 風過無痕1024
不請自來,中國的歷史說直白一點就是官僚階級的鬥爭史,官僚階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讀書人,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道盡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結構,都說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而左右中國數千年曆史程序的恰恰就是讀書人,白起也好,項羽也罷,他們坑殺的不過是目不識丁的軍漢,用現在話說就是p民,縱觀歷朝歷代,p民的死活與權貴何干?而讀書人不一樣?讀書人是官僚階級的後備軍,是引領國家未來走向的接班人,始皇帝坑殺讀書人的行為無異於同整個官僚集團為敵,所以歷代官僚集團不斷的對始皇帝口誅筆伐,其根本目的就是避免再出現一個對整個官僚集團動刀子的帝王,從整個歷史來看,對始皇帝的口誅筆伐的作用是顯著的,宋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明代誅殺大檢察長魏忠賢,當遇到共同威脅的時候,整個官僚集團空前的團結,所以,對始皇帝口誅筆伐的力度超過了白起和項羽!
-
19 # 西門不帶刀
白起殺了40萬降兵,項羽殺了20萬降兵,都沒什麼事,殺了也就殺了。而秦始皇只活埋了100多個術士儒生,便成了2000多年來的人生汙點。
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句話來說明:封建社會老百姓的死活沒人去管。誰掌握了筆桿子,誰就有了話語權。
1.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到底是什麼書?坑的到底是哪些儒?2200年前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1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這本應該是彪炳千古的歷史事件,秦始皇也本應該名垂千古。
但就因為焚書坑儒,這件事讓秦始皇落下了一個千年暴君的罵名。
但真相是什麼呢?
焚的那些書是除秦國以外六國的歷史,但並不是全部都燒了,而是在各地的博士官那裡都有備份。真正的六國曆史被燒了個乾淨,倒是項羽乾的。
坑的那些儒,是那些裝神弄鬼的術士和神棍,並不是我們後代人所指的讀書人。
從西漢董仲舒罷出百家獨尊儒術開始,為了證明漢代秦是歷史必然有其正義性,不得不將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君,描繪成一個扼殺中國歷史的惡魔。
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
2.白起在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40萬大軍,其中包括20萬降兵;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了20萬投降的秦軍,看上去二人並沒有受影響,但隨著歷史的推移,本應成為軍神的白起和本應成為一代帝王的項羽,都慘遭橫死,這也充分證明了殺降不祥這一千古不破的真理。戰場上的你死我活,殺多少人都沒關係。畢竟以斬首記功是戰場上通行的做法。
如果敵人放下了武器投降,勝利者可以鞭打他,奴役他,但一定不能殺降。
在這一點上偉大的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可以值得後世人學習。從小我們就知道一句話,解放軍優待俘虜。
只要放下武器成為俘虜,就能接受優待,最開始少校個人也是不理解這種做法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了抗戰史,解放戰爭史,抗美援朝史,對印自衛反擊戰史後,少校才明白什麼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
20 # 香茗史館
一代殺神白起於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存疑),西楚霸王項羽於新安坑殺秦國降卒二十萬,然而兩人卻先後成就自己的威名。與其相對的,秦始皇在“焚詩書、坑術士”中於都城咸陽坑殺術士460餘人,卻揹負兩千餘年罵名,這又是為何呢?
“焚詩書、坑術士”事件爆發,秦始皇坑殺術士460餘人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降軍40萬(存疑);鉅鹿之戰後,項羽西入關中,於新安坑殺秦國降軍20萬,這兩起事件相對好理解。重點來說一下秦始皇的“焚詩書、坑術士”事件,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著實有些複雜。
秦始皇滅六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真正意義上實現統一,以及廢除分封制後如何治理這個國家,而面臨的最大考驗則是,數百年分裂導致的社會、文化等全方位衝突,以及士族、知識階層對中央集權制的不認可。社會層面的分化,秦始皇透過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等方式基本實現了統一,而最難辦的就是文化衝突。
為了消除因長期分裂導致的文化衝突,秦始皇一方面以身作則,嘗試接納六國文化,例如秦始皇的咸陽規劃中便體現出了陰陽五行家的“法天象地”理念,同時也接納了黃老道家、陰陽家經過綜合儒、法、道諸家學說提出的“五德始終說”,而泰山封禪則體現了秦始皇開始接納齊魯文化等等。另一方面,秦始皇透過設立“博士”制度,以六國士族任職,並准許他們參與討論國事,試圖透過這種方式獲得六國士族的認可。
然而,歷經數年的努力,秦始皇的付出並未能取得效果。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秦始皇泰山封禪卻因禮節不同而遭遇齊魯士子的嘲笑,而“博士”制度也形同虛設,這些“博士”在商討國事事往往一言不發,但卻腹誹不已,並私下裡經常進行非議。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宴請各級官吏和一眾“博士”,然而就是在這次宴會上,充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竟然再提“分封制”,這遭至了丞相李斯的激烈反駁,並懇請秦始皇下令“焚書”,以強硬手段統一思想,並下令禁止民間私議朝政,這便是聞名後世的“焚書”事件。
次年,深受秦始皇重用的術士侯生、盧生逃跑,且在秦始皇下令禁止私議朝政還不到一年的情況下,於逃跑途中再度非議朝政,並廣而告之。這再次挑動了秦始皇的底線,始皇帝一怒之下下令將還留在咸陽城內的460名術士全部坑殺,這便是著名的“坑儒”事件。
為何白起、項羽坑殺數十萬人而得威名,秦始皇坑殺數百人而揹負罵名同樣是坑殺,白起、項羽坑殺的人數乃是秦始皇的數十倍,反而是秦始皇揹負了兩千多年的罵名呢?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漢武帝時,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此後儒家學說深受歷代帝王推崇,並就此延續兩千多年。秦始皇的“焚詩書”事件,無疑嚴重打擊了除法家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同時嚴重摧毀了六國固有的文化根基,這自然為秉持其他學術思想計程車子所痛恨,儒家學說重新崛起之後,自然要對秦始皇進行駁斥,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再加上儒家思想在後世的影響實在太過強大,秦始皇自然難以翻身,直到近代以來才有所好轉。
2、抹黑秦朝的必要手段。秦朝時期,儒家學說受到了極大的壓制,而漢朝取代秦國之後,鑑於政治宣傳方面的需要,自然要對秦朝進行一定程度的“抹黑”,因而秦朝時期的一些政策弊端被人為的放大,例如修建長城,事實上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從工程量來講還不如漢朝時大。而“焚詩書、坑術士”事件又的確對先秦時期文化造成了損害,這一點自然也被無限放大。而漢朝的一系列記載無疑又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3、坑殺原因目的不同。戰場廝殺傷亡在所難免,正所謂“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作為殺敵立功的武將,殺人越多往往代表著威名越勝,同時白起和項羽均存在糧草不足的問題。秦始皇則不同,秦始皇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他的目的是為了推行新政,在嘗試融合失敗之後,以更為激烈的手段強行統一思想。作為一個政客,手上沾染鮮血過多,難免會給人留下殘暴的印象,這想必也是秦始皇殘暴形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秦始皇之所以會揹負罵名兩千多年,主要源於第一點和第二點原因,而第三點原因則給抹黑他提供了素材。
回覆列表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而戰爭,自然就是要死人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叫白起的大將,被人稱之為“殺神”。他之所以獲得了這個稱號,就是因為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
無獨有偶,秦朝末年,胡亥昏庸,使得秦朝境內烽煙四起。起義不斷。隨後,項羽率領著起義軍在鉅鹿擊敗了秦軍主力,章邯率領二十萬大軍投降。為了防止秦軍造反,項羽選擇了坑殺二十萬秦軍。
按理來說,無論是白起的行為,還是項羽的行為,都是要受到譴責的。可奇怪的是,這兩位在歷史上的名聲還不錯,反倒是秦始皇坑殺儒生被罵了很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白起和項羽是在戰場上殺敵的,秦始皇不是自古以來,戰場都伴隨著殺戮,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白起殺降兵,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考慮,也是為了消滅敵國考慮,這在戰國時期是一件平常之事。
換句話講,如果長平之戰,勝利的人是趙國,趙國的將領也未必會放秦國的軍隊回去。當時的秦國乃是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趙國好不容易打敗了秦國,也斷然不會放過這次重創秦國的機會。
項羽這也是同理。起義軍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秦朝的統治。況且在兵力上而言,起義軍本來就不佔據優勢,眼下好不容易擊敗了秦軍,哪有放過之理呢?
因此,白起和項羽的做法雖然殘忍,但是站在他們各自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秦始皇坑儒就不同了。
史書上記載,秦始皇坑儒的起因皆是因為方士咒罵。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大耗錢財,讓方士們去求取那長生不老之藥。方士們知道這世上沒有什麼長生不老之藥,因此在欺騙秦始皇一段時間後,就畏罪潛逃了。秦始皇得知後大怒,下令徹查此事,於是便有了這坑儒事件。
可以看出,在秦始皇坑儒一事上,其動機完全是出自秦始皇的私心。和白起,項羽相比,秦始皇的行為就顯得不堪多了。
白起,項羽不是沒人罵,只是向來成王敗寇爾白起和項羽的行為,雖然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做出的選擇,但是他們終究還是坑殺了那麼多的人。而他們之所以沒有背上什麼罵名,就是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歷史向來是勝利者書寫的。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難道真的沒有罵名嗎?這是不可能的。他國暫且不論,趙華人對白起肯定是恨之入骨,就連白起自己臨終前也說了,自己是罪過太大,早該死了。項羽也是同樣的道理,項羽坑殺秦軍,火燒咸陽城,秦人對他肯定是恨之入骨的。
之所以他們兩個人的罵名不多,皆是因為他們是勝利者,沒有會在乎失敗者的感受。而秦始皇的秦朝被推翻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作為秦朝末年中的獲勝者,漢朝皇帝肯定會不遺餘力地抹黑秦始皇,這才使得秦始皇的名聲如此之臭。
結束語成王敗寇,自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