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埂詩人

    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的美學裡,我們並不只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嚐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幾個月前的秋天我去了山裡小住,白天我搬來木板凳對著山坐著看書,摘下成熟的南瓜和紅白蘿蔔,聽不知名的鳥兒叫,晚上似有螢火蟲,站得離屋子遠一點抬頭看,鋪天蓋地壯闊又瑰麗的星空,星星們數以百計,像青春期的少年熱情而害羞。仰頭仰得久了,就大腦放空,感覺自己似塵埃飄浮在這茫茫宇宙中。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現實生活當中最大的矛盾,是我們離開了農業社會,離開了手工業社會,食、衣、住、行裡很多東西是量產而來,工廠裡量產的東西很少會有“人的關心”在裡面,因為它“太快速了”。

    美是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種放棄,而不是貪婪。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住也是一樣,我們看到很多人的傢俱、擺飾非常昂貴,堆到家裡幾乎沒有空間。其實可能少,才會變成一種美。

    心靈上真正的荒涼來自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斷地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到飽,在衣物上滿足,或者在居住條件上買更昂貴的房子,不斷地投資賺錢,其實這種爽的感覺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有時候,美感,反而是在大家都快的時候,你慢下來了。

    你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不那麼匆匆忙忙要趕去上班或者上學的時候,去體會不同的速度感,譬如說步行,譬如說騎腳踏車。

    當今天要慢下來的時候,你遭遇到兩種困難:一個困難是在外在客觀交通的設計上,沒有提供慢下來的可能。

    第二個困難是我們自己心理的節奏。一個人經過五天繁忙的上班,難免會感到煩躁和焦慮。週末休息時出去玩,也會很匆忙。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也許“悠閒”兩個字變成非常值得我們去重新反省的一個美學品質。我們不要忘記“悠閒”這兩個漢字,“悠”的底下是指心靈的狀況,是一個跟自己心靈的對話過程。《詩經》說“悠悠我心”,意思是你走出去的時候,感覺到心靈跟所有外在的空間是有感覺的,如果速度快到對外在環境沒有感覺,就不是“悠悠我心”了。“閒”(閒)這個字更明顯,你有多久沒有靠在門框上看月亮了?這個字就是“門”中間一個月亮。或者另外一種寫法,“門”當中有一個“木”,也是“閒”,你多久沒有在你家門口的那棵大樹底下靠著、乘涼,覺得樹蔭很美?

    “悠閒”兩個字都在提醒我們,不一定要跑得很遠,可能就在你家門口就能有所感受,但重要的是心境上的悠閒。悠閒,是先把自己心靈上的急躁感、焦慮感,能夠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

    在我們把自己行動的速度放慢之後,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心底生出來。你有沒有想過,當車子開得飛快在高速公路上筆直地從A點抵達B點時,當中錯過了生命中多少豐富的事物?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說,其實人的一生最長的A點到B點,就是從誕生到死亡。如果從誕生到死亡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那麼我寧可慢慢地透過,或者甚至放棄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迂迴的山路,這樣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長的距離。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今昨天

    立意動人心、觀之起共鳴。

    你有過共鳴嗎?你有過再看到一篇美文時渾身起雞皮疙瘩嗎?

    你有過讀完一篇美文而陷入沉思嗎?

    你有過看完一篇美文,又重頭繼續細細品一遍的經歷嗎?

    美文之“美”在於意境,那等無限的遐想和昇華,讓人慾罷不能,如同熱戀中的情侶。

    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為例: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但究竟美在哪裡?歷來莫衷一是,有的說美在意境,有的說美在思想,有的說美在感情,我認為它美在孤獨。第一句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歷來教學是把它看作文眼的,可沒有人想過,朱先生這句話在語法上是不通的,“心裡”和“寧靜”是不能搭配的,只有環境才能和寧靜搭配。像這樣的反語法的句子後面還有,如“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遠山”也不可能“大意”,只有人大意,朱先生在這裡用的“大意”大概是段落大意的“大意”,是指月色中遠山的大致輪廓。因此,朱先生在這裡用詞追求的是修辭效果,心裡頗不寧靜,他是希望追求一片寧靜的環境。他為什麼頗不寧靜呢?過去我們過多地關注政治環境——大革命的失敗,有這一因素,政治環境對當時的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會有影響,作為陰影,它會投射到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心上,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因素。1927年前後的朱自清,對政治還不是那麼太關心,翻看朱自清作品精選,除了《這一天》和政治貼得很近之外,其他跟政治貼得都不是十分近。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朱自清已經不是中華民國剛剛成立時期的朱自清,也不是五四時期的朱自清,那個時候的知識青年,誰都會受到五四狂飆的裹挾,像朱自清一樣,寫出“你要光明,你自己去找”的詩句。1927年的朱自清,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學者和作家了,所以不會有過多的政治衝動。導致朱自清心裡頗不寧靜的因素有很多,竊以為孩子多是主要因素。文中提到的妻子,是武仲謙,揚州城武醫生的女兒,賢惠勤勞溫順,善解人意,和朱自清生了六個孩子,1929年因肺病去世。朱自清的脾氣不好,因為孩子多的緣故,心情煩躁,早在春暉中學教書的時候,就因為心情不好而打罵孩子,使得鄰居夏丏尊經常過來勸導他。朱自清在《給亡婦》中說:“老實說,我的脾氣可不大好,遷怒的事兒有的是。那時候你往往抽噎著流眼淚從不回嘴,也不嚎啕。”武仲謙絕對是符合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型的女人,有人說朱自清頗不寧靜是因為和老婆吵架,即便如此,也是朱自清因為別的事情遷怒妻子,絕對不是妻子無理取鬧。關於孩子多帶來的苦惱,朱自清在《兒女》一文中講得很具體,他說:“我曾給聖陶寫信,說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這雖是氣憤的話,但這樣的心情,確也有過的。”他還是耽於學術與創作,他說:“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結婚的。”《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閏兒,是其次子,其時留在北京的是三個孩子,有兩個孩子——邁兒和轉兒,被朱自清的母親帶到揚州去了。所以,“頗不寧靜”有很多複雜因素,有孩子多帶來的煩惱,也有骨肉分離帶來的掛念,也有對父母親人的思念等。不寧靜怎麼辦?家裡是不行的,一是熱,二是妻子和孩子還沒有完全進入夢鄉;蕩馬路是不行的,雖然孩子們的歡笑聽不見了,但畢竟是不寧靜的。於是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作者希望那是一片寧靜所在。作者是希望獨處的。獨處,說白了,就是讓我一個人安靜地呆一會兒。“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獨處是一個人孤獨的至高心靈境界。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第二段中有一句是頗值得玩味的,“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是形容人的心情的,作者在這裡卻說路寂寞。路寂寞,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是不會涉足的,但對於作者來說卻正好,因為這一環境正適合他的心境。德國詩人里爾克說:“你要愛你的寂寞。”對於創造者來說,寂寞是難能可貴的。只有在寂寞的環境中,才能充滿創造,這恰恰是朱自清這樣的文人所追求的最好的心靈境界。孤獨是一種美。

    孤獨可以創造美的境界。我們往往陶醉於朱自清所創造的荷塘月色的優美意境,流露出什麼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等,豈不知這種美好的意境正是孤獨所造成的。作品中不是有這樣的話嗎?“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是孤獨的多麼美好的境界。“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雖然與整個畫面不協調,但這不和諧音恰恰是他內心孤獨的真實寫照。還有,“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同樣是他孤獨心跡的自然流露。孤獨可以產生幻想,也可以產生聯想,甚至思念也是在這種境況下產生的。我們以上只是把朱自清聯想江南採蓮的事情,當作對故鄉的思念,卻忽略了他還有兩個孩子留在揚州。在貧困與動盪的歲月裡,這種骨肉分離,對於一個父親來說,無疑是最為痛苦的。這加重了他內心的孤獨。所以他儘可能地將自己沉浸在梁元帝《採蓮賦》的歡樂意境中,沉浸在《西洲曲》的優美意境中,來驅散內心的孤獨。孤獨創造美,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都是如此。我們抓住朱自清獨處的妙處,領略他內心的孤獨之美,可能就隨著他一起受用一番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了。

    立意動人心、觀之起共鳴。

    這就是美文最“美”的地方!

  • 3 # 林睿

    塵世間總存在一種惦念,哪怕月色的光輝再濃,卻會讓人一夜間蒼老!那許多心願,那許多懲戒。蒼白的雪到青草香甜的瞬間,時光只是就下了一抹觸之即痛的牽連。害怕有人固執的忍著傷痛,害怕有些傷口掙扎著不肯癒合,只為那關於往昔的回憶不被載上枯葉,被秋的風帶走,飄零著逝去,覆蓋在一如相遇蒼白的雪

  • 4 # 等一個晴天_15380

    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美文之美,或美在人物刻畫,或美在某一句話,突然觸動了你的心絃。不同時間,不同的心境,讀同一篇美文,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 5 # 天涯坐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關鍵的地方,在於“妙手”。

    一個妙手的養成,在於歲月、閱歷、知識、訓練等等的沉澱。

    每個人的格物致知,按古人的說法,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中艱辛的歷程,非一般人能感受到。

    精妙的文章,都是作者的厚積薄發,彷彿一座隨時等候主人入住的大廈,一按開關,異彩紛呈!

  • 6 # 愛笑的鯊魚87

    私以為,詩,書,音樂都是有共通之處的,他們都提現在一種藝術感,一種源於現實又超脫現實的美感。這種美感源於我們人類對於這些美好的事物的感受,理解,和想象。比如說,你坐船盪漾在夾案青山的川河之上,看見山樹倒影在水裡,樣子特別美,你能從內心感受到這種不一樣的感覺,或許你說不出所以然,但是你能清晰的感受到這種美給你的愉悅的體驗,但是另外一些人,就可以用詩詞,文章,或者音樂表現出這種美感。

  • 7 # 馬火蟻

    第一種美來自於文章的意境。無論是悲劇,喜劇或者正劇,文章的立意如果能夠打動人心,使觀眾讀者產生共鳴,她就很美。比如《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祥林嫂》《雷雨》《龍鬚溝》等。

    其次,文章的美來自於典型人物的典型語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飛利浦每個週末都到海邊棧橋散步,看見輪船總說一句,永遠不變的話:“唉,我的兄弟于勒,要是在這艘船上該多好呀!”又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竊書,竊……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

    第三,文章的美來自於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對社會的深刻的觀察總結,從而總結出的能給人以人生指引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如魯迅的《故鄉》:“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狂人日記》:“救救孩子!”《藤野先生》:“中國是弱國華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超過60分,變不是自己的成績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個人的人生該怎樣度過呢?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後悔它能夠自豪地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偉大的事業——為共產主義而奮鬥!”

  • 8 # 悅讀閒記

    每一篇好的美文都有享之不盡的美感,誰能告訴我,美文的美是從哪裡來的呢?

    閱讀美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好的美文,陶冶心靈,使人身心愉快,有的還能震撼人的靈魂,使人或痴或狂或嗔或怨或喜或悲。

    美文的美美在哪裡?

    一、 美文美在聽覺。

    1、唐代詩人白居易著名的詩《琵琶行》,也可看著是一篇美文,詩中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對於琵琶聲的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鶯語”、“泉流”、“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2、林芹瀾的散文《風》中有這樣一段描繪:

    “轟的一聲,是哪裡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彷彿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鬆動。”

    “轟”、“嘎”、“格拉拉”,一組擬聲詞的運用,我們聽到了春風的力量之大,感受到自然界季節交替神奇的變化。

    二、 美文美在視覺。

    美文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純粹是一場視覺盛宴。

    1、 編入小學課文中季羨林的《夾竹桃》:

    “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想必每一個讀過《夾竹桃》的人,都不會忘記“白”與“紅”、“雪”與“火”兩種色彩、兩種事物,強烈鮮明的對比吧。視覺刺激,效果明顯。

    2、朱自清的《春》: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讀著讀著,春天像一幅畫卷在眼前徐徐開啟,各種花鳥蟲魚湧入眼簾。超美的體驗!

    三、美文美在意境。

    像龍應臺的《目送》,朱自清的《背影》前者是寫母親目送兒子,後者寫兒子目送父親,表現的都是人間至愛。

    意境深遠,像古箏演奏出的深沉跌宕的樂曲。母親對於兒子遠去的背影的不捨和留戀,到最後的釋然。兒子對於遠去父親的背影充滿懺悔和歉意,到最終的徹悟,母親、父親的愛都是人間大愛,如山般高峻如海般寬曠。

  • 9 # 簡單72424

    美文中的美從知識海洋中來,從讀書破萬卷,下筆好有神中來,從多年的讀書體會,多年沉練寫作中來,從歲月,閱歷,知識,訓練等的沉澱中來,從冬學三九,夏練三伏中來,從十年寒窗,持久伏案練習中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寫作知識,寫作技巧,還得能深入社會,融入到實際生活中,觀察,深深體驗中得出這個美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友回老家過年,把家裡蔬菜和雞蛋放到電梯口,您會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