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小房間
-
2 # 膠片易燃
當然沒有錯。
我看的是電影,和小說出入不大。電影根據真實案件改編,主角是個名叫克里斯托佛·麥克坎德萊斯的年輕人。
年輕的克里斯托弗孤身前往阿拉斯基的荒野,被人發現時已經活活餓死在公交車裡。
小說家喬恩•克拉考爾根據他死前留下的日記,還有對其家人、朋友的採訪,還原出他一路的足跡,並寫出了小說《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而導演肖恩潘則執導了同名電影《荒野生存》。
電影的主線很簡單,就是一場在路上的旅程。
故事採用雙線敘事,一條線是克里斯托弗從出發到一路的行程;
另一條線則是他最後的時光,兩條線不斷交叉。克里斯托弗從開始時的苦悶、意氣風發,到臨近生命終點時的焦慮、無奈、憂傷交織在一起,發人深思。
而最後的結局,自然是他的死。
有人說他是個沒腦子的富二代,閒的蛋疼的流浪者,過於精神潔癖;也有人誇他是忠於內心的人,乾淨純粹,光看看就能讓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故事的主角,克里斯托弗,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讓人如此想要探尋他的故事?
理想主義者。這是我給他的判定。豆瓣開頭第一句也是這般介紹的:
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傳奇,一個流浪的故事。
無論是現實中那個克里斯托弗,還是電影裡的克里斯托弗,都是一個真真切切的理想主義者。他朝氣蓬勃,勇敢,無畏,也帶著理想主義特有的,天真,甚至傻氣。
克里斯托弗本不必踏上死亡這條路的。他的家境優渥,父親是NASA的高階工程師,母親開諮詢公司,絕對的中產階級。
克里斯托弗本身也是個極為優秀的青年。他是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莫里的優等生,要是繼續讀書,可以進哈佛大學法學院。
他身體素質好,人長得也帥,善於交際,如果踏入職場,絕對是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比看帖的各位前途應該都光明不少。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年輕人,卻選擇拋下一切,拋下家庭,拋下錢,拋下現代生活,踏上無盡的旅途。
脫離現代社會,這就是克里斯托弗的理想。而他,也確確實實踐行了這件事。無論從何種角度上來說,他都是值得敬佩,甚至令人羨慕的。
現代社會的壓力、快節奏,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深有體會。逃離,是現代文學作品的重要母題。大火的日劇《北國之春》,圈粉無數的《小森林》,還有引發刷屏的新世相“逃離北上廣”,都是這個母題下的產物。
每個人心中,都有片觸不可及的詩和遠方。
克里斯托弗,只不過是比其他人走的更徹底一些,他走向了荒無人跡的荒原,再也沒人回來。
這是克里斯托弗身上最令人動容的一點。我們想走卻沒有走成的旅行,克里斯托弗都走了一遍。
在這一點上,克里斯托弗是不應該被批判的。他勇敢的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並且一以貫之的堅持了下去。
促成克里斯托弗出走的原因,電影中借他妹妹的口提及過:父母感情不合,讓他心生厭倦。而後,他又發現父親在母親之外還有個原配,自己和妹妹其實是父親的私生子。
家庭的因素,加上個人對於自由的嚮往,讓克里斯托弗踏上了旅途。他剪掉信用卡,燒掉現金,丟掉車子,身無分文的踏上了流浪的路。
這時的克里斯托弗,給我感覺,是個懷有抑鬱症的出逃者,只有一路的景色才能治癒他。
景色,的確美到讓人感動。更讓人動容的,是旅途中遇到的那些美好的人,他們讓旅行,變得有意義起來,更治癒了克里斯托弗那顆受傷的心。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另外一種活法,一種遠離人群獨自生存的活法呢?當然有,克里斯托弗在路上遇到的朋友,證明了這一點的可行。
嬉皮士夫婦,令人最動容的一對。夫婦倆都曾經歷過生活帶來的傷痛,可是他們遇到了彼此,他們旅行,流浪,成為居無定所的嬉皮士。
這樣的生活是非主流的,可是他們享受。他們的生命中,一直有愛。
少女,只有16歲的少女,也許她是趁著假期出來流浪旅行的。她愛上了克里斯托弗,可是克斯里斯託拒絕了她的愛。
未來,她會繼續流浪,還是穩定下來生活,未知,但這段生活,對於少女來說必將影響一生。
老人,戰火中走出的老兵,卻在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妻兒。他曾借酒消愁,後來離世獨居在沙漠中,靠退休金和做皮具為生。
這也是一種生活。
路上遇到的這些人,都曾對克里斯托弗表示過善意,想要讓克里斯托弗停下來,或者回家,過安穩的生活。克里斯托弗卻倔得像頭驢,他一一拒絕,然而背上自己的揹包,一去不回頭。
作為一個意志力強大的理想主義者,克里斯托弗目標堅定,行動力也足夠,這樣的人,為什麼還是死在了追求夢想的路上?
究其原因,能力不夠。
對於野外生存,他空有雄心,卻無法像貝爺那樣,丟到哪裡,就能吃到哪裡,絕不用擔心生存的問題。
克里斯托弗不行,他充其量也就是一個野外生存愛好者,偶爾在野外生存一段時間還行。要想在野外定居,絕無可能。
他不知道怎麼樣建立一個安全的居所,所以他定居在廢棄巴士上;他不知道如何處理獵物,就算打到大的獵物,也無法儲存下來,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獵物長滿蛆蟲,被狼吃掉;他甚至連野外有哪些漿果能吃都不知道,還要對著書本挨個看,一不小心鬧個食物中毒。
這樣的人,想要荒野生存,簡直就是開玩笑。他太自信了,乃至到了自負的地步。他拿自己的生命,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對於現實持太過樂觀看法的理想主義者,遲早有一天要在樂觀這件事上吃虧的。
說到野外生存,克里斯托弗真應該和他的前輩,紀錄片《最後的獵人》的主角,一位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荒原的獵人諾曼學習學習。
和克里斯托弗一樣,諾曼也是個嚮往自然的人,他拋下自己在城裡的生活,前往雪原,成為一個靠打獵為生的獵人。
在加拿大北部的荒野裡,諾曼生活了幾十年的時間。靠著一把槍,一群狗,在漫無人際的荒野中無憂無慮的生活。
諾曼靠的,不僅僅是豐滿的理想,對自由的嚮往,還有更現實的東西。他有著豐富的狩獵、野外生存知識,這些讓他能夠在最殘酷的加拿大寒冬中生存下來。
這些,都是克里斯托弗不具備的。
同樣是懷有對自然無限的感情,諾曼按照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繼續前進,而克里斯托弗卻結局悽慘,活生生餓死。
我無意職責克里斯托弗的理想。逃離城市,避開人群,尋找和自然最親近的地方,這種想法,大部分人都曾有過。懷有這樣的理想,並不需要害怕會被人指責;懷有這樣的理想,並付諸行動,實在很偉大。
只是,夢想只有在你具備相對應的能力之時,才會成為現實。否則,夢想便永遠只能是空想。
克里斯托弗這樣優秀的年輕人,以如此悲慘的方式,犧牲在無邊荒野裡,實在是太不值得。
克里斯托弗的原型
在克里斯托弗的最後一刻,他會怎樣想?為為自己的莽撞、自負而後悔嗎?電影中沒有提及,但是故事的原型,那個真的死在了阿拉斯加的年輕人,應該是後悔過吧。
“SOS! 我需要你們的幫助。我受了傷,就快要死了,身體太虛弱了,沒法徒步離開這裡。我孤身一人。這真的不是開玩笑。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請停下來,救救我。”(資訊來源:《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中收錄的克里斯求救信)
不知寫下這段話時的克里斯托弗,是怎樣一種心情……
回覆列表
有段時間,我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在看這篇很長很精彩的遊記。一個多星期,我似乎和作者翔一起徒步行走在美國遼闊壯美的大陸上:富饒的加利福尼亞,奇特的猶他州,遭受颶風襲擊過後的新奧爾良,美國的最南端.......徜徉在翔樸實的文字裡,我的心中一次又一次對旅行生出愈來愈強烈的渴望。現在我在吉大,沒有大段時間,經濟基礎,唯一的一次是大二寒假回家一個人從長春坐火車到大連,從大連坐海洋島號客輪到煙臺,再從煙臺坐汽車到青島,再從青島坐汽車到連雲港,最後回到老家東海。本來坐火車只需的一段路分成四五段路,多花了200多塊錢,但,從旅行中得到的要比那幾百塊多的多。在短短五天的旅行中,我遇到了好幾個也是春節回家的人,有打工的大叔,有和我一樣的大學生,甚至在回連雲港的汽車上,我和一位在青島作按摩師的和我差不多大的盲人男孩坐在一起。他們讓我知道了很多以前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東西,我們成了朋友,雖然很短暫;我記得大連火車站西邊那位好心的賣報的大娘,當我問她哪有吃飯的地方,她慢聲細語的讓我拿份報紙去候車室等七點小吃城開門再給我指路,我當然買了份!要知道一月的大連很冷,裹著厚厚棉大衣的大娘真是很可憐。還有下午我去的那家還是火車站西邊的好像叫黑龍江**的飯館,簡直就是搶劫:要的牛肉麵都有股生牛肉味,聞著就噁心,要退錢當然是不能退,還惡語相向。之前賣船票的師傅就告訴我不能去火車站的飯館吃飯,現在我知道是為什麼了。不過我也沒有太氣憤,這種事總是能遇到的,但我只會讓它發生一次。 關於旅行的意義,我想說,在我的生命中我不想活在一個小的圈子裡,我應該活在世界上。
“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這是《荒野生存》裡的克里斯托弗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下的最後一句話。《走過美國》這麼棒的遊記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同時也把它永久儲存。下面就是翔的文字:
前面的幾句話 今年二月份開始,我帶著一個揹包,一頂帳篷,一個睡袋,依靠徒步和搭便車,獨自從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出發途經美國西部,中部,在中部的密蘇里折向南方,到新奧爾良,再穿越美國南方各州,至佛羅里達改向南,直插位於加勒比海深處,美國大陸最南端的小島KEY WEST,然後又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從南方到北方,最後在位於美國東北角的麻塞諸塞州結束了整個行程。這次旅行,我前後用了六個月時間,途經二十三個州,總行程約九千公里。 現在,我來到了紐約。塵埃落定,夜幕深垂,透過哈得遜河邊公寓的視窗,隔水想望的是曼哈頓的繁華燈火。但在路上所經歷過的一幕幕情景,邂逅的一幅幅面孔卻總是揮之不去。古人說“鑑於止水”,很多時候,對於經歷過的人和事,我們往往要離開一段距離和時間後才能看得更清楚些。 這樣的旅行不算太短,路上的種種見聞遭遇,也還算不太一般。準備一點一點寫下來。一路上我都在記日記,照片前前後後照了數千張(都還沒有來得及整理)。我不能確定將要寫的這篇東西會讓每個人都喜歡,但我能確定它將會是是真實的。 上路之前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走完全程,沒想過要寫什麼東西,但隨著腳下道路的延伸,要把在路上的種種經歷寫下來的念頭卻一天天不斷增長,越來越堅定。哪一天,當我把這篇遊記全部寫完之後,那才是這場旅行真正的終結。 旅行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