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雖然互相打仗打得很厲害,但他們之間的親戚關係卻也是存在的。

    秦國: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晉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

    楚國:周朝時期華夏族建立的諸侯國, 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親戚關係:秦國晉國很短暫,秦國楚國好了幾百年!

    秦國和晉國的親戚關係:秦晉聯姻很短暫,晉文公重耳一次娶了五個秦女,其中一個還是侄媳婦,晉文公先不肯娶侄媳婦,後來迫於壓力不得不娶。晉文公之後,晉國很快衰弱了,勢力都落入到了六家大夫手裡,秦國很快就看不上晉國了。後來,三家分晉,晉國就不存在了。

    秦國和楚國的親戚關係:秦楚兩國好了幾百年,楚國曾被吳國滅國,是秦國幫楚國復國的,當時秦國公主伯贏就是楚國太后,楚國被吳國攻破都城後,秦哀公的女兒伯贏和孫子楚昭王向秦哀公求救,秦哀公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發兵救楚。

    秦楚兩國真正交惡只有戰國未期那幾十年,但就是這個時候,秦國內部仍有很大的楚系勢力,秦始皇親政,靠的還是當時秦國昌平君昌文君的楚系勢力,而昌平君既是末代楚王,之前又是秦國最有勢力的秦相,很複雜吧?其實也不復雜,因為昌平君在秦國有秦宣太后,華陽夫人這些實權女人做靠山。另外,秦昭襄王只有一子一女,他唯一的女兒嫁的就是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楚太子逃回楚國後,秦國公主和她的兒子們,也就是昌平君和昌文君留在了秦國。

  • 2 # 兀良哈

    都知道,鬼谷子四個最得意的學生龐涓事魏,孫臏事齊,張儀事秦,蘇秦事燕,各有其主,同學之間打的不亦樂乎。你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大多是親戚,戰國兼併戰爭無疑是一場手足之間的自相殘殺。

    一、秦趙同源

    秦趙兩國雖是不共戴天的死敵,卻是同宗同源的兄弟。《史記》記載,大費是舜帝的馴獸師,舜帝賜姓贏。大費的後代飛廉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後來,秦城和趙城分別成為了惡來和季勝的子孫的封地,再後來他們各自透過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由此看來,秦趙兩國真的是血親。

    二、魏韓燕都是周天子的血緣宗親

    周朝剛建立時,分封七十二諸侯國,姬姓宗親獨居五十三國。戰國七雄裡面韓國、燕國、魏國三家都是姬姓諸侯國,也就是說都與周天子是血緣宗親。

    三、田齊也是周天子的親戚

    齊國開國祖先是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稱田齊。篡位的叫田完,也叫陳完,是陳國公子。陳國的開國君主叫媯滿,媯滿的妻子是周武王的長女太姬。從這個角度上講,田齊和魏韓燕一樣,都是周天子的血緣宗親。

    四、王室通婚頻繁

    王室成員為了與友國或敵國搞好關係,經常搞政治聯姻。比如,晉武公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晉太子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即位後即娶庶母齊姜為夫人,生女伯姬,伯姬後來嫁給了秦穆公(聽著是不是很亂)。秦國地處西陲,為了和與自己接壤的晉國搞好關係,兩國經常聯姻,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 3 # 齊北布衣先生

    我是文史老斯基,跟大家說說春秋。

    說全是親戚,也不完全準確

    因為,長江流域的楚國,和東周姬氏,沒血緣關係的,直到後來和中原各國聯姻,才漸漸有了親緣關係。

    齊國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封地,他是功臣,也非姬姓。

    春秋後期崛起的越國,就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祖國,他們是大禹苗裔,也非中原姬姓。

    除此之外,基本都是周朝姬姓後代分封出來的,所以孔子修春秋時就說過,春秋無義戰。

    不過不重要。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舊的秩序瓦解,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發展,新的社會體系沒形成,各路諸侯混戰斡旋,遠交近攻,吞併掉一些小國弱國,進入鐵器時代,也就是戰國之後,只剩下七雄和中山和衛國了。

  • 4 # 朝史暮想

    這個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回答。

    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的貴族之間有血緣關係

    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很多都是周朝分封的。裡面很大的比例,其實都是周天子的子孫們。比如周天子的長子繼承了天子之位,其他的兒子就被分封到各地。所以很多諸侯國的國君其實都是姬姓貴族。

    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互相聯姻,所以在血統上其實都可以排得上親戚。比如重耳就娶了秦穆公之女,也娶了齊國宗室之女。這種聯姻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一則算是政治投資,二則算是一種聯盟形式。所以,在很多貴族看來,諸侯國之間的鬥爭就是親戚在鬧變扭,今天是外公打算教訓下外孫,明天可能就是姐夫聯合妹夫教訓大舅子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氏族發展出來兩個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秦,趙兩國。他們其實原來都是贏姓。由於時局的發展,部族的遷徙和封地的不同,發展成為了兩個諸侯國,但其實秦趙兩國是同宗。

    所以,從血統來說,諸侯國貴族之間要麼本來就是同宗,要麼就是經過長期的聯姻融合,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諸侯國之間的征戰算是親戚間在鬥毆。

    春秋時期,只爭霸,不打滅國戰

    這個就從另一層面來講了。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我們的先民還是有很貴族範的。這個貴族範體現在生活的言行,政治的政策,還有打仗的規矩。尤其春秋時期是不能滅國的,這幾乎成了一條打仗的紅線。

    也可以理解:

    第一,周朝王室雖然衰弱,但是大家名義上還是周王的子民,也很看重自己的爵位。說白了就是看重自己的貴族身份,所以輕易也不會把其他貴族徹底滅了。一旦開了先例,那誰能保證沒人會來滅自己?

    第二,當時的諸侯國貴族們生活是很豐富的。國內也沒有什麼嚴重的內亂和需要轉移的矛盾。人口,資源都是相對平衡穩定的,犯不上去打滅國戰。

    第三,周禮還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就是我說的貴族範。

    所以,我們把那個時候的諸侯征伐稱呼為鬥毆,其實也沒毛病,因為戰爭不是以佔領土地和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有時候,敗者服個軟,認個錯,老大面子上給足了,事情就過去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鬥氣”,“鬥毆”。

  • 5 # 帕里斯國際

    春秋時期的諸侯本質上都是周天子姬姓家族宗親或者外戚或者受封大臣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本質上都要聽從周王室的命令,實際上依然是誰有實力誰最有勢力聽誰的,東周之後,皇室周天子幾乎就是一個擺設

  • 6 # 井夫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其實就是一群親戚打架,可是自古亂世之時,只要各自割據一方,這樣的事情又還少嗎?就算不是親戚的,也總有機會發展成親戚,好比當初三國就有把女兒嫁給關羽的打算,況且其妹不也是劉備的夫人嗎?

    所以,這樣的事情在古代中國,真的不罕見,但是我們還是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吧!

    那時候,諸侯征伐,壯大實力,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常有春秋無義戰的說法,而縱觀起來,其中還真就有不少是一個分支下來的兄弟親戚之間的戰鬥。

    好比秦穆公與晉獻公大戰,秦國自此拿下了河西的戰略要地河曲,有了窺視河東的第一步。可是這晉獻公卻是秦穆公正經的老丈人!秦晉之好就是這麼來的。

    又比如,雖然秦趙兩國看似不共戴天(也是後期最大的兩國,必然如此),但是他們卻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還有齊國的開國祖先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稱田齊。可是這篡位的卻是陳國公子。

    就算不論這種根源,戰爭之中也少不了結下親緣的機會,如晉武公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晉太子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即位後即娶庶母齊姜為夫人,生女伯姬,伯姬後來嫁給了秦穆公。

    其實說起來,因為這時候的諸侯國,基本都曾是周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基本都是姬姓或者姬姓的分支,只是封地的不同,才有了後來的不同姓氏。所以說起來,所謂春秋戰國就是親戚打架,其實也不為過。

    額外說一句,其實不只是親戚,同學也有打架的,像是龐涓,孫臏,張儀,蘇秦,不也都事鬼谷子的徒弟,各自的同窗嗎?還不是打的不亦樂乎。

  • 7 # 史小煮

    謝邀。這個說法不確切,只能說大部分征戰是親戚之間的爭鬥。《荀子》記載:“(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說,周朝立國之始,封了71個諸侯國,姬姓的有53個。周王是姬姓,比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就是說71國中有53國的王是王室親族,所以征戰在親戚之間進行的機率還是挺高的,但也有很多例外,我在最後會舉例詳細說。

    《史記》記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周太王即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爺爺,所以吳國是姬姓。

    《史記》還記載:“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所以,魯國也是王族。

    還有燕國:“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晉國:“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甚至戰國時的魏國也是:“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異姓諸侯也是有18人的,比較著名的有:嬴姓的秦,姜姓(姜太公)的齊(戰國時被田氏代替),子姓的宋,這些異姓諸侯,基本都是周的開國功臣或貴族。

    比如著名的《曹劌論戰》,說的是春秋初期的齊、魯的長勺之戰,這就不是親戚間的戰鬥。

    再比如晉、楚之間著名的城濮之戰,楚國就非姬姓,所以也不是親戚鬥毆。

    春秋後期,著名的吳越爭霸,更是跟親戚沒關係了。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 8 # 花開花落緩行客

    首先,春秋時期的諸侯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周天子有血緣關係的。雖然天子只有一個,但是天子也會有很多兄弟姐妹,他們會被分封為諸侯,代代相傳,雖然時間久了,但是仔細追究祖宗八代,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說春秋時期諸侯征戰,其實是一群親戚在鬥毆。

    其次,古代貴族之間的婚嫁是講究門當戶對的。諸侯貴族之間,你娶我女兒,我娶他女兒,經過婚嫁,生兒育女,諸侯中間就會形成親戚關係,所以會說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征戰其實是一群親戚在鬥毆。

    然後,春秋時期的諸侯,出於利益的考慮,會有政治聯姻,透過聯姻形成親戚同盟,結成秦晉之好,所以諸侯之間會存在親戚關係,所以會說春秋時期,諸侯征戰,其實是一群親戚在鬥毆。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秦野雁

    題主心思很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春秋時期諸侯征戰,是一群親戚在鬥毆很正確,我也比較贊同這個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說到春秋時期,就和周朝有關。提到周朝,就不得不提分封制。

    分封制顧名思義,就是分土封侯的意思。周王根據血緣關係,把王室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外地,給他們一畝三分地,然後,讓他們自行管理,建立自己的諸侯國。最早還在周文王時期,文王就封過自己的弟弟建立了東虢和西虢。這就是分封的開始。大規模的分封推行是由周武王和周公開始推行的。為了加強統治,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除了冊封各地原有的方國外,還有一種分封是由周公主持的,就是對王族、功臣和先聖後代的分封。當時,周公兼制天下後,把天下共分為71個諸侯國,其中,光周家姬姓諸侯就佔了53個。

    如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國是衛國,周公的封國是魯國,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國是晉國等等。還有大家都熟悉的有個成語叫做“秦晉之好”,就是為了把大家綁在一根繩上,實現秦國和晉國的政治聯姻,你把兒子弄來我這做人質,我又把女兒又嫁給你,就是秦晉之好。這樣,這些諸侯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兄弟叔伯子侄親家的親戚關係了。

    分封之後,周天子基本確定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朝也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統治格局。這種親戚關係其實是短暫的,剛開始時大家都是親戚關係,還能和睦相處,慢慢的就用實力說話,開始爭霸。再過很多年後,之前的親戚關係逐漸消失了,大家六親不認,毫不留情,開始你攻我打,互相攻伐,互相吞併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從周朝建立,到春秋爭霸這個階段。的的確確是一群親戚在鬥毆,而且是一群周家王室的子弟在鬥毆。他們之間的爭鬥在中國歷史先秦時期佔據了很重要的角色。

  • 10 # 谷乘風

    春秋時期的諸侯,要麼是周天子分封的後代親戚,要麼互相之間也有聯姻,都有親屬關係,所以說是一群親戚在鬥毆。

    聯姻只是手段罷了,他們不會因為有親戚關係就放棄鬥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也可以劈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