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未濟

    首先,唐高宗的功績是有的。唐高宗統治時期,唐朝疆域幾乎是最大的。滅亡西突厥,打敗鐵勒,滅高句麗。這些都是在高宗時期做到的,唐高宗有這個成績拿的出手。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也是不錯的,唐朝持續發展。

    第二點,沒有像魏徵那麼的大臣進行勸諫。李世民的功績也足以去泰山封禪,但是魏徵指出,去封禪勞民傷財,不利於百姓。李世民覺得有道理,就沒去。而魏徵這樣的大臣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因為封禪的話,大臣也會得到封賞,很多大臣還是支援皇帝去封禪的。

    第三點,武則天的勸說,因為武則天想讓高宗去泰山封禪。武則天也想參加封禪,並提出了皇帝和大臣祭天,祭先皇,而皇后祭地,祭先後的說法,最終也是如願以償。武則天比唐高宗更想去封禪,總是在高宗身邊勸說。

    第四點,自己想去。應該沒有皇帝不想去泰山封禪。李世民作罷是因為有大臣提出了反對意見,並且不利於百姓,所以作罷了。其實李世民也是想去的。自己想去是最重要的,這是很榮耀的事。大臣們給皇帝個臺階,希望皇帝去,那皇帝就順勢去唄。

  • 2 # 白衣小太爺

    自古受命帝王 ,曷嘗不封禪 ?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 ,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 ,至梁父而德不洽 ,洽矣而日有不暇給 ,是以即事用希——《史記》

    所以想在泰山封禪,條件十分苛責,所以歷史上能夠在泰山上封禪的皇帝寥寥無幾。

    古代至今共有十位帝王泰山封禪,宣皇權於天下,布國威於四方。

    分別是:

    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合,統一中原,開兩千年帝制,功績後世難及。

    盛極而終: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大帝之後淪為宦官傀儡,葬送千年王朝。

    強漢威名:漢武帝劉徹。推恩廢百王,儒家絕天下,開疆擴土,漢名此興。

    位面之子:光武帝劉秀。文弱貧農,一朝戰神。恩加四方,重振帝漢。

    靜安天下:漢章帝劉炟。太平天下太平帝,勵精圖治,尊儒愛民,創“明章之治”。

    互踢皮球:漢安帝劉祜。生不逢時,斡旋左右,志氣尚餘,勇毅不足。

    永珍一新:隋文帝楊堅。統一寰宇,開創科舉,果敢睿智,青史絕絕。

    承接盛世:唐高宗李治。平邊亂,治江山,一見美人誤終年。

    帝國巔峰:唐玄宗李隆基。挽狂瀾於既倒,政變化聖,任用賢相,卻倒在石榴裙下。

    太平盛世:宋真宗與遼締結了澶淵之盟,恤民減賦,治吏任賢,尤其手工業得到極大發展,也算個太平盛世。

    然而,私以為,古之能封禪者,不唯有開天闢地之功,亦必有傲視天下之志。所以,真正有封禪資格的:嬴政,劉徹,劉秀,楊堅,李隆基,此五位大帝而已。

    如果降低一點標準,唐高宗李治勉強說得過去,至少比宋真宗,漢安帝等要強上不少。

    那麼他究竟憑什麼能夠在泰山封禪呢?

    個人認為李治的軍事才能,對權力的把握上,算得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了。在位期間軍事實力強盛,對內也沒有由於軍事戰略而導致國內人民勞民傷財。

    而且能終其一生把武則天這種對權力極度渴望的女人牢牢把握住在自己手中,可見其政治手段有多厲害了。

    從個人方面來說,李治也是那種自制能力極強的人,這點要比他爹厲害多了,早知道貞觀末期他老子是真的有點昏。

    綜合來說,李治在位時期是一位十分合格的大國領導人,對外強硬,對內有條有理,縱觀歷史像這樣的君主還真沒幾個。後世文人多厭武,他的軍事作為太讓人嫉妒了,加上武曌這個他一手帶出來的女皇帝,這讓男權社會更接受不了。

  • 3 # 經典守望者

    相較於父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李治在位時期的政績似乎不是那麼耀眼,而且由於李治在位期間皇后武氏逐漸掌控了朝中大權,這也使得後人對他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一段時間,他被認為是庸碌之君甚至是沉迷美色的昏君。但是,重新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李治的功績其實並不亞於李世民。

    被父親的光芒掩蓋下的永徽之治

    李治即位之初,這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天子積極勤勉,將唐太宗時期的朝廷會議由三日一次改為一日一次。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在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寧等老臣的輔佐下,國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李治在位期間指定的《永徽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備的法典,後世的法典幾乎都是以此為藍本衍生出來的。僅僅憑此一點,李治在中國法制史上就足以彪炳千秋。

    在經濟上,李治延續了父親在位時期輕徭薄賦的傳統,大力減輕農民的負擔。他還嚴格控制物價漲幅,在國內建立起各種“常平倉”用於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在永微五年,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鬥兩錢半,粳米每鬥僅僅十個銅錢。

    在軍事上,李治完成了隋唐兩代天子都沒有完成的事業。公元657年滅西突厥、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此時的大唐帝國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轄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版圖面積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大值。

    從這些政績上來看,李治的武功不亞於漢武帝,文治更超過秦始皇,從資料上衡量比較,他是有資格泰山封禪的。

    泰山封禪,君權神授

    唐高宗麟德年間,皇后武則天和群臣請求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禪。其實,背後的玄機很多。此時的唐高宗對內擺脫了長孫無忌等老臣的束縛,不僅封武氏為皇后,而且讓她參與朝政。就在封禪的前一年,武則天正式與高宗並立,坐朝聽政,人稱“二聖”。持反對意見的上官儀被武后誣陷,下獄致死。武則天在攫取權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武后希望透過這次封禪能夠進一步向中外社會表明,自己也是大唐的統治者,也是君權神授。因此,她不僅大力支援封禪,還要求擔任“亞獻”的角色。“亞獻”指的是在祭祀當中在皇帝敬酒之後,第二個向上天獻酒。這個職位原本應該是由在位的太子擔任的,象徵著太子“儲君"的地位。而武則天這無疑是要表明大唐帝國的第二把交椅不是太子,而是自己,想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武則天本是商人家庭出身,又服侍過李世民,高宗立她為妃,封她為後經歷了不少的波折。雖然他也在政策上做出了很多提高武氏身份地位的措施,但是效果都不大好。所以,武后的心思其實高宗心知肚明,但是礙於夫妻情分,還是採用了默許的態度,帶她進行了封禪。也許李治知道幾十年後這位至親至近的皇后親手篡奪了自己家族的江山時,心中也一定會十分後悔,可惜歷史無法假設。

  • 4 # 樂寧吳彬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武則天)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封禪,與秦皇漢武相比, 雖然在個人功業上難以抗衡,但在思想境界和文化心態上卻大大前進了一步。秦皇漢武的封禪泰山,除了政治因素而外,勿庸諱言,他們個人心靈深處都有迷信神仙,祈求長生不老的因素,而李治和武則天,除了政治企圖相同而外,在個人心態上雖不無迷信的成分,主要還是利用封禪追求個人的政治目的,在李治,是透過封禪“告成功於天”來“顯號”、“覬名”;在武則天,則是透過封禪祭天,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和地位,為走向皇帝寶座作輿論準備。高宗李治的願望寫在《全唐文.泰山玉牒文》(玉牒文是指封禪祭天刻在玉石片上的祈禱性的文字)裡 :

    “嗣天子臣治,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有隋位極顛危,天數窮否,生靈塗炭,鼎祚淪亡。高祖仗黃鋮而救黎元,錫元圭而拯沉溺。太宗功宏諫石,定區宇於再麾,業比斷敖,飲滄溟而一息。臣忝奉餘緒,承威積慶,遂得崑山請燎,炎海韜波,雖業茂宗祧,實降靈穹昊。今

    謹告成東嶽,歸功上元。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代,陶化八紘。”              

    高宗李治的《泰山玉牒文》主要稱頌高祖李淵滅隋建唐有功,太宗李世民治世有績。至於他本人,敘述倒也客觀,“忝奉餘緒,承威積慶”。李治確乎能承先人之餘緒,不是敗家之子。高宗李治的願望是四句話:“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姓,陶化八。”前兩句說李唐王朝的皇運興隆,江山永固,社稷永保。後兩句說李唐王朝的恩澤遍佈天下,施及萬姓。就一般性而言,高宗李治的這個願望比起秦皇漢武的個人秘請來,似乎光明磊落得多。這種玉牒文字刻在玉石片上,將玉石片疊放在一起,然後用金繩或銀繩將玉石捆綁起來,封以金泥,加蓋皇帝玉璽,埋在泰山。遺憾的是,泰山至今未曾發現這種地下文物。

           

  • 5 # 傅聲漢

    唐高宗李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四位封禪的皇帝,可是縱觀李治的一生,並沒有發現他有多麼出彩的政績。為何它能夠去泰山進行封禪。封禪一般有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在你執政期間建立過豐功偉績,第二就是封禪事情不能夠你自己提出來,應該有大臣集體上書,這樣你才有資格去,如果這兩個條件缺一個,封禪都不算是圓滿的。看看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雖然開創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可是沒有大臣的上書依然只能夠唉聲嘆氣。那麼李治也能夠去封禪呢?李治在位期間對外也發動過戰爭,而且還做到了他父親沒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收復了高麗。想當年楊廣因為征討高麗,結果把整個大隋朝都搭進去,現在李治卻能把高麗收復,這無疑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另一方面李治在位期間雖然說沒有大的政績,但是百姓生活也非常的好,經濟繁榮的程度甚至要超過李世民時期,所以他也認為自己有封禪的資格。李治執政時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死的死、散的散,換句話說錚錚鐵骨的忠臣不多了,能夠經歷新老集團換代而活下來的人,那個不是深懂帝王之心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臣們集體對李治進行勸諫,經過一番無理取鬧的“作秀”李治這才答應去封禪。

  • 6 # 傾心相遇安暖相伴999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向天地宣告人間太平和重整乾坤的偉大功績,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人世。

    李治:唐朝第三位帝王,李世民之第九子,史稱唐高宗。他給人的印象好象是"軟弱無能、體弱多病、朝政被武則天奪權"。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認的。其實,李治在位期間文冶武功,為大唐基業創造了繁榮昌盛的新局面,史稱"永徽之治"。

    李治勤勉執政,使得社會安定、史政清明,經濟持續發展。軍事方面:西面攻滅了西突厥;在天山大破鐵勒,東面征服了百齊,消滅了高句麗。東起朝鮮半島,西至西域,南至越南橫山,北包貝爾加湖,開啟了唐朝最大的疆域;法制文化方面:編寫了《唐律疏議》,使其在位期間執法相對公平;吏治方面:重新建立科舉制度,知人之明、能任用賢才;外交方面:與阿拉伯人建立聯絡。他為人低調、簡樸,不信長生之術、不喜大興土木、不喜遊獵。"太平天子,守成之君"、"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封禪時間為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禪最大的特色,是帶武則天共同前住。而武則天打破了封禪女人走開的慣例,成功地撈足了她稱制臨朝的政治之本。當然,這又是後話了。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有些內容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

  • 7 # 歷史控

    魏徵的理由就是:“陛下雖然功勞很大、德行很厚、國泰民安、四夷歸順、年成豐收,福瑞繼至,然而承接隋亡大亂之後,戶口沒有恢復,國家府庫糧倉還很空虛,而陛下的車駕東去泰山,大量的騎兵車輦,其勞頓耗費,必然難以承擔。

    而且陛下封禪泰山,則各國君主鹹集,遠方夷族首領跟從,如今從伊水、洛水東到大海、泰山,人煙稀少,滿目草木叢生,這是引戎狄進入大唐腹地,並展示我方的虛弱。況且賞賜供給無數,也不能滿足這些遠方人的慾望;幾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補償老百姓的勞苦。像這樣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麼能採用呢。” 另外,魏徵不同意唐太宗封禪的理由還基於隋亡的教訓,唐太宗一統天下,文治武功固然很高,可是隋煬帝當初即位的時候國力也是非常強盛的,並且南巡、北狩,三徵高麗,可最終由於不體貼民眾的疾苦,過分的濫用民力,最終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魏徵為避免隋亡的教訓,也不同意唐太宗封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歌唱家美聲唱法的名家都不出唱片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