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哲思坊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帝王普遍信奉佛教,帝王做和尚倒不至於成風。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年紀輕輕的自願成為“太上皇帝”(注意!這裡是太上皇帝),傳位給兒子後,入寺為僧。

    再就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間,好幾次入同泰寺當和尚。

    究其原因,這一時期是著名的大亂世,漢朝以來正統的儒家價值觀在這一段時期中幾近崩塌,從平民到王公貴族無不信奉佛教。平民百姓們在佛教生死輪迴等思想中找到精神慰藉。統治者更是將佛教思想作為自己有力的思想統治工具,幾乎都有“國師”這一重要職位,一般都是佛教著名大僧兼任,如著名的鳩摩羅什、佛圖澄、曇曜和尚等等。

    這一時期稍微往前的後趙、後秦等政權把佛教奉為國教,西域的鳩摩羅什大法師就是這一時期被請來的長安。

    北魏的佛教盛行,佛寺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國家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道武帝拓跋燾在謀士崔浩的聯絡下,發動滅佛運動,即使這樣,到北魏中後期佛教依然盛極,文明太后、孝文帝、元恪、元詡和他母親胡太后都篤信佛教,胡太后還建了座九層佛塔,高一百丈,長期的佞佛,阻礙了經濟發展,深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北魏的滅亡。

    南朝梁時期,梁武帝佞佛,他更是多次進入同泰寺做和尚,動不動就開“四部無遮大會”整個社會也是佛教盛行,可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梁後期,國內危機重重,羯族人侯景帶領區區八百人就攪亂了表面繁榮的南梁,最終梁武帝被活活餓死。侯景之亂後,南梁的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沒過幾年,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南梁走向滅亡。

    對這一話題,還需各位朋友補充

  • 2 # 又新閣讀史

    為什麼南北朝時代,帝王出家為僧成風?

    大家知道,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但中華文明也受到了外來文明的不斷衝擊,中國文化總共有兩次被外來文化入侵,第一次便是魏晉南北朝時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第二次是1840鴉片戰爭後的西方工商業文化的入侵。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出家為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武帝蕭衍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就與佛教文化的入侵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明帝時期,但那個時候人們對佛教的認知也就認為它只是一種神仙方術,並不重視和信仰它。僅為極少數人瞭解,佛教為了能在中國生存下去,甚至杜撰了佛祖是老子的弟子的故事,說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因函谷關守將尹喜的阻攔,留下5千字的《道德經》,後不知所蹤,後來佛典說老子其實是去了印度,並收了釋迦牟尼為弟子,在老子的教導下,釋迦牟尼得道成佛。

    其實佛教的入侵,與中國當時的社會有很大的關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軍伐割據,後併為三國,三國又歸晉,喘息未定,繼又五胡亂華。百年之中,生靈塗炭,九洲殘破。是有史以來,中華最慘的遭遇。一般小民,朝不保夕,呼天呼地呼父母,但有誰會憐惜他們,拯救他們?這個時候,聽說有佛祖如來能救苦救難,誰不願意拜信以求保佑?就算是那些帝王將相,處在這種亂世中,也一樣想尋求佛祖的保佑,佛教講究因果報應,救苦救難,所以相信的人就漸漸多了。帝王即信,對於同信者必加保護。在亂世而得保護,所以一般人也就趨之若鶩。所以世道越亂而信仰者就越多。這是一般老百姓的情況。而在有識階級之士大夫,聽說佛教講求“萬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結合自身處亂世的種種遭遇,感受深刻,所以愈覺得親切有味。其中有大智慧的人,則由此而發悲憫之心,便自覺自願的弘佛法以圖救民出苦海。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佛法經漢明帝至南北朝,已經數百年,醞釀漸臻成熟,所以就興盛起來了。

    首先,帝王及士大夫弘法信教的人很多。前秦皇帝苻堅敬禮道安和尚,其中梁武帝蕭衍最為突出。在位四十四年中,南朝佛教達到全盛。梁武帝常叢集臣講論佛法,四次捨身於同泰寺出家為僧。第一次,群臣出錢一億,幫他贖身還俗。第二次出錢兩億贖身。最後一次竟在寺廟住了37天,百官又出錢一億將其贖回。

    兩晉南北朝的佛教如此的興盛,那當時的儒家讀書人又是什麼狀態呢?他們有的兼採其名理以自怡悅,有的則淡漠不理,就好像人世間沒有這種學說一樣。當時,深妒佛教而專門和他為難的,只有那些道士了。

  • 3 # yysr煙雲山人

    自從兩漢時期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後,逐漸的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特別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沒有一個皇帝不信佛的。佛教這種空前的強盛是有其社會背景原因的。

    南北朝初期,那些皇帝們在漢末黃巾起義和前不久的五胡之亂的影響下州牧割據、互相吞併而殺戮太多。殺得多了,偶然有了醒覺,怕像佛經裡說的會有因果報應。他們害怕自己的子孫遭到不測,更害怕到了手裡的江山再次失去,便試圖從佛教裡尋求援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到解脫。為了表示誠意,不惜舍其宮苑,建造佛寺。像南朝的齊高帝,梁武帝,陳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齊文帝、宣帝,周文帝等人對佛教十分的痴迷,有的甚至願意把江山朝政交給他們的兒孫,自己去當和尚,其中最出色的是梁武帝,居然四次出家,耗去國家金錢四億……

  • 4 #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南北朝時,君主多信佛,梁武帝皈依佛法,曾三次捨身同泰寺,陳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此外南朝的齊高帝、陳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齊文帝、齊宣帝、周文帝等均曾舍其宮苑,以造佛寺。為什麼會出現帝王出家為僧成風的現象?

    自然與佛教的興盛有關!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興盛,南朝的宋、齊、梁、陳各代皇帝大都崇敬佛教,北魏歷代帝王扶植佛教(除太武帝發生禁佛事件)。

    南北朝時,佛教興盛到什麼程度?唐朝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指出了南朝時期佛寺的數量非常多。佛寺的數量是佛教興盛的主要標誌,佛寺的數量在南北朝時期是空前的!梁朝僅首都建康(今南京)就有大寺700餘所,僧尼信徒有萬人;北魏正光年間(520~534)以後有佛寺3萬多所,而北魏首都洛陽就有1367所佛寺。北魏楊衒之撰寫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述了當時洛陽重要佛寺40餘所。除了佛寺,石窟寺在北朝時期尤其盛行,這也是佛教盛行的標誌之一。南北朝時期,鑿崖造寺之風遍及全國,如雲岡西部五大窟與龍門三窟是為北魏皇帝祈功德而建的,北響堂山石窟則是北齊高歡的靈廟。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河北邯鄲的峰峰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等。

    為什麼南北朝時期佛教會如此興盛?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是統治者的信奉和提倡。南朝從門閥世族到各代帝王,大都崇奉佛教,尤以梁武帝蕭衍為最。他不僅三次“捨身”入同泰寺,“與眾為奴”,還圖謀政教合一,壓制反佛思想。陳武帝、文帝也先後“捨身”佛寺、繼續推行崇佛運動。北魏統一中原時,面對佛教流行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統治者並未採取認真態度加以處理。儘管曾出現過太武帝滅佛事件。但太武帝滅佛對北方佛教的發展趨勢有所打擊,但佛教所受損失並不十分嚴重。此後拓跋燾之孫、拓跋晃之子文成帝拓跋潛崇信佛教,佛教重新復興起來。孝文帝在位時雖然使佛教的發展有所約束,但他也崇信佛教。此後,佛教更有發展。到北魏末年,僧尼共計200萬,寺廟3萬有餘。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又演變為北齊、北周對立,但各朝代初期統治者均崇信佛教。北齊佛教之盛,僅鄴城一地就有佛教大寺約4千,僧尼接近8萬。北周初年也有“佛法全盛”之說。

    南北朝時期佛教如此興盛,但為何佛教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教?首先,儒學的正統地位。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此後,儘管佛教、道教的興起,但始終不能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統治者需要以此來籠絡天下讀書人。並且儒學也不不斷髮展的,不斷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更好的服務統治者。其次,統治者的反對,佛教的發展與興盛,會影響到封建統治,統治者自然不能容忍,比如佛教徒眾多,不事生產同時又佔有大量田地,這必然影響賦稅,就不得不拿佛教開刀,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上威脅統治者。再次,沒有統一穩定的政治環境來供其進行全國的傳教。南北朝時期長期戰亂,局勢動盪不安,中國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沒有出現大一統的國家,因此就無法使佛教在全中國範圍內推廣,從而更不可能成為國教。最後,還有佛教自身的原因,比如沒有統一而嚴密的組織,再如教派也比較多,而且力量分散,組織力量相互獨立,所以無法使佛教逐步壯大,從而不可能成為國教。

    主要參考文獻:

    《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張昌倬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張豈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 5 # 送歷史個放大鏡

    南北朝時期,帝王出家不是什麼亮點,皇后出家才是亮點,我講講當年的情況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世界那麼美好,我們生來就應該好好的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對於遁入空門,長時間與孤獨寂寞和青燈常伴的佛門並不是很感冒。除了真的是看透了這個世界,或者說對這個世界真的絕望了,才有可能削髮為僧。削髮為尼的就更加少了。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佛教在我國盛行,上至天子下至黎明百姓,大家都非常信佛,其中有位皇帝前前後後還4次遁入佛教,每次都是大臣們花了巨資將他贖了出來。這位天子就是梁武帝,他還把佛教定為國教,尊奉一個僧人為國師。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北朝的中後期,即魏、齊、周11帝的100多年的時間裡,前前後後多達17位皇后來自於尼姑奄或者晚年遁入空門,成為了歷史上一個難解的謎團。

    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佛教大概是在東漢時期進入我國的,那個時候盛行的還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玄學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佛教那會還有很多經書沒有翻譯,佛教裡面的詞語跟漢語不能直接翻譯,就像古代的詩詞翻譯成英文一樣,直譯是不行的,那會翻譯文都沒有,佛教還沒有成型。

    說一點額外事,其實儒家思想和佛教之間的很多思想是很矛盾的。比如說儒家學派崇尚孝敬父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忠君愛國等等,而佛教講究的是剃度、禁慾、離俗(無君主、無父母)等等,這兩者時間的矛盾是很尖銳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佛教徒只是默默地在翻譯經文,佛教並沒有很好的在社會上傳播開來。

    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十六國時期,長時間的分分合合,戰事不斷,人們對於儒學、道學、玄學等這個時候呈現了一些弱勢,尤其是玄學,本來就是一堆“空”的東西,講出來也有人信,但是也是充滿了詭異的哲學在裡面。佛學講究的因果報應和天道輪迴的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並且開始盛行起來。那個時候的國家主流思想都掌握在士族手裡,士族們對佛學這門新的宗教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多士族人開始崇尚起佛學來。

    對於為什麼佛教能在國內盛行,主要是也有以下幾點:1、我們歷來對外界的思想是一種包容的狀態;2、大乘佛法的“空”和老莊的哲學相近,比如“清靜無為”;3、魏縉時期本來就對玄學很崇拜,玄學和佛學的一部分又有一些重合部分,甚至出現了一批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學者;4、儒學和道學都沒有形成一個正宗的組織性宗教,具備嚴格組織性的佛教不斷的吸納教徒,傳播思想,在社會上逐漸快速的壯大起來。

    總之,在南北朝時期,佛學風靡全國,包括皇帝、貴族、士族和官僚都信奉佛教。北魏時期的前後15位皇帝都大興佛法,建造各種寺廟以供信奉的人們出家,洛陽城裡面的居住的西域僧人就達到3000多人,還不包括國內的僧人。加上文人們大肆吹捧,佛教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的信仰是一種盲目的信仰,才導致的17位皇后削髮為尼。

    歷史上對這件事情的分析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當時這17位皇后前前後後遁入空門是跟環境有關,例舉了以下幾個方面:1、寺廟比較清靜,年老多病的皇后削髮為尼是為了靜養;2、在王朝更替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成為犧牲品。遁入空門求庇護;3、在後宮爭鬥中失敗,來寺廟求自保;4、皇后之位爭權失敗謀求自保。說白了就是因為政治因素避禍。

    另外一種觀點是根據皇后到了寺廟之後的生存環境認為這是一種陰謀。因為全民信佛,很多農民和上層社會把自己的錢財拿來孝敬到佛院裡面,佛院的僧人透過這些錢財不斷地修建寺廟和充實自己的腰包,不用出去化緣,每個僧人都可以衣食無憂。收養皇后最多的瑤光寺,很多皇后在裡面也是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寺廟還安排了大量的奴隸侍奉這些皇后,寺院擁有大量的田地資源,逐步形成寺院經濟。為了照顧這些達官貴人,大寺廟甚至還建造了不少專門供他們居住的庭院。大量的錢財流進了寺廟,社會上出現了不安的現象大家也沒有當回事。上層人透過寺院進一步的分配了社會的財富和資源,有人說這種生活其實和皇宮沒有什麼分別。這才是皇后削髮為尼的真正原因。

    對於具體原因是什麼,很多學者也還是在爭論中,或許等我們哪一天解開了真正原因就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日系車好還是德系車好還是美系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