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軍武資料庫
核武器的問題,還是都問W君吧。
首先要說的是原子彈爆炸後100年不能住人是一個“謠言”,除非是“髒彈”,還得是攜帶大量鈷60這類放射性物質的“髒彈”,否則,原子彈爆炸區域內的放射性指標會在幾年之後就回復到正常水平,原子彈其實並不可怕。
就拿長崎說吧: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原子彈爆炸點的位置修建了一個公園以紀念這次打擊。
公園內有一個噴泉就是原子彈當年的爆炸點了。爆炸點的周圍還修了一個景觀矮牆。
中央有一個小紀念碑。紀念碑的下方的金屬小蘑菇就是當年核爆炸的精確位置了。
在公園內隨處可見的是當年爆炸點周圍的建築殘骸。
現在這個公園是長崎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裡面還有大量的其他國家贈送的紀念碑,其中就包括中國送的一座雕像:
這座和平少女像是我們在長崎核爆炸30週年的時候送的。
題主可以看到這裡並不是寸草不生,不適合居住吧?
核爆炸的輻射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可以自行修復的。主要是因為核彈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銫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東西的半衰期從幾天到幾十年不等。而且核彈內到鈾和鈽的含量其實只有幾十千克,並不是特別難清理。核彈爆後百年寸草不生說的是很不科學的。
即便是有幾百噸放射性燃料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其周邊的動植物現在還是存活的。
只不過有些動植物收到的放射性很嚴重嚴重畸形了。【由於圖片有些驚悚就不放圖了】
對於原子彈爆炸和核電站核洩露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量級參考。
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分別是1.5萬噸當量的“小男孩”和2.1萬噸當量的“胖子”。
下面就是小男孩的等比例模型:
小男孩原子彈是一顆以鈾-235為主要裂變原料的槍式核彈。其內部裝有大約64千克的鈾。在爆炸的時候,有大約1千克的鈾參與了爆炸反應,而直接轉化成能量的鈾-235卻只有不到1克。
這是小男孩相關的數字資料,先記著,一會說區別。咱們再說“胖子”。
“胖子”是美國的標準第一代核彈。除了爆炸的這顆“胖子”外,美國還生產了大量編號叫做MK4的核彈,其結構和特徵和“胖子”是完全相同的。
“胖子”是一個典型的鈽內爆式核彈,其內部有一個6.4公斤重的鈽-239球形核心,在爆炸的時候大約有1千克的鈽參與了反應,釋放了大約88太焦的能量。計算一下則也是大約消耗了1克多一點的鈽-239。
在原子彈爆炸的時候,一部分放射性材料分裂產生放射性同位素,同時大量釋放的中子被周圍的物質所捕獲產生感生輻射。但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其實是很少的(當然前提是要和什麼比)。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核彈裡面就那麼幾公斤或者幾十公斤的核材料。並且——即便是沒有反應掉的核材料也不會造成太大危害。以小男孩為例,內部裝的64千克鈾在原子彈爆炸瞬間其實就已經汽化了。汽化後基本上就會充滿整個原子彈爆炸的火球。也就是大約半徑180米左右的空間內會相對比較均勻的分佈。
那麼這裡就得說火球的體積了,180米半徑的話,一個球體大約是24429000立方米大小。64千克的核材料完全汽化後,平均每立方米的鈾只有0.0026克,這是千分位的數值。基本上是屬於一個很低很低的量級了。而且這些火球內的鈾還會隨著大氣擴散開來,隨著大氣參與稀釋很快大氣中鈾微粒的濃度就會降低到百萬分之零點幾的級別。所以基本上可以這樣說,靠核材料造成的汙染是及其有限的。
核爆炸中的核輻射其實主要來自於爆炸瞬間以及爆炸之後的感生輻射。但瞬間的核輻射很快就會消失,而感生核輻射則會在爆炸後的幾周至幾個月內降低到安全水平上。
這也就是說核爆炸的輻射其實並不長久。
反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這樣的的事故,在爆炸的時候有大約50噸的核材料煙塵進入了大氣。這可比原子彈爆炸幾公斤、幾十公斤的量級大了很多,而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並不是核爆炸,爆炸溫度沒有那麼高,也不會產生一個直徑幾百米的火球讓核材料均勻分佈。因此,大量的放射性材料就洩露到了核電站周圍,這樣此消彼長濃度就是核爆炸的幾萬倍。
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再看,由於不是核爆炸,洩露出來的還是較為原始的鈾、鈽、錼這樣的長衰變週期的放射性物質,因此,這塊地方的放射性則會真的需要到幾十萬年後才可以降低到安全水平。
當然了切爾諾貝利地區也並不是沒有人敢住,還是有一些居民的。在距離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距離400公里左右的隔離區內,現在還有一襲人堅持住了下來。
——距離、空間和時間 往往都是稀釋傷害的有效手段。有十幾年的時間(用不了幾十年),在廣島和長崎爆炸原子彈的位置其實就已經適宜居住了。
回覆列表
一聲爆炸響聲過後、戰果輝煌:
當日炸死日本鬼子8.8萬多人、炸傷日本鬼子5.1萬多人、方圓14平方公里6萬間建築物徹底被摧毀……
原子彈爆炸後的20年時間仍然有大量傷員陸陸續續死亡。
日本投降後、日本政府仍然拒絕美國人蔘與原子彈爆炸區域的救援、救治傷員和調查。
國際對此存有爭論、有認為:當時原子彈屬於試驗品核爆炸威力不足、只有少部分核物質爆炸、又是高空引爆模式、大量核汙染物被吹散、海洋性氣候幫助迅速擴散核物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