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卜雲飄飄

    書法碑帖是經過多年曆史考驗的而成的,書法家的手書作品水平參差不齊,一般普通人很難鑑定,所以學書法臨摹還是從碑帖開始。

  • 2 # 定慧堂書法堂主

    書法中的碑是指把作品刻在石碑上,是書家先寫好再請工匠刻,書法家直接手寫的叫帖,是書家當時直接書寫在紙上或者竹簡絹帛上的墨跡,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 3 # 神韻軒書法

    宋代范成大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丶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一一《負喧野錄》

    學書要多看古人真跡,如精巧細膩的入筆,筆畫間的牽絲,飛白、枯筆、墨色深淺變化等。除了仔細欣賞,還要多臨,才是善學。只看碑刻,惟見字的結構,學用筆,還是要看墨跡本。

    近代書家陸維釗說:"碑,可以強其骨,帖,可以養其氣。″

    碑和帖可以結合學,學碑時,要正如啟功先生所說:"透過刀鋒看筆鋒″。各取所長,寫出即有氣勢而又氣韻生動的書法作品來。

    墨本和刻本在臨帖用筆時側重點不一樣。

    墨本偏快,作的是橫向和縱向平面為主的運筆。痛快淋漓。

    刻本運筆側重於上下提按,偏向於澀為主的運筆。積點成線。沉雄蒼厚。

    (配圖一為《曹全碑》,其它書法作品為近代書家陸維釗先生所書。)

  • 4 # 藍天雲一朵

    書法家的手書與經上石再拓出後的碑帖是有差異的,下面根據我整理聖教序集蘭亭序上的字闡述如下:

    左行為刻石集字,右行為墨跡本。

    1.集字刻石泯滅微觀和雜毫。

    如"在"、"品"字的縈帶。

    2.集字上石放樣走形。如:"流"、"趣"的豎彎鉤和捺。

    3.集字刻石難以達到的筆畫,雕刻時予以就便改造。如"領"字的最後一點,"林"字的右豎鉤,該鉤若按原樣刻制,可能會達不到那種飽滿勁,因此而改造成了直白鈎。

    4.因刻石而增加了字的蒼茫感、力量感和趣味,使筆法更宏觀。如:"是"字上部和"流"字三點水的連帶刻斷。

    另外《聖教序》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掩蓋不少東西,有些已難以辯識。以上是自己的主觀臆斷,可能是錯誤的,請方家批評!

  • 5 # 遊天山居

    碑刻如X光片,墨跡如日常照片。

    對於筆法來講,碑刻,拓片,尤其是動態書體,中鋒和側鋒更容易讓學者判斷不清,細微的發力也有較大部分因刻匠減弱或喪失,再做進拓片當中的話,筆下有些瞬間的變化多少都會失真。

    而手書墨跡不同刻帖的在於,能夠較好體現墨色,同時,毫端鋒面的變化的精微處也會強於刻帖,更能接近“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當然,刻帖有刻帖的好處,在於它不把話說的很詳細的樣子,給你更多想象空間。手書墨跡卻多能將書寫的原本面貌展現,這是刻帖所做不到的。

    然而,受時代與材料限制,很多古人是見不到墨跡,只能見到刻帖,所以作品也就或多或少會顯得“粗糙”一些。見過墨跡的書家,也不會像今人一樣有幸買到這麼多高畫質大圖字帖,所以我們其實比大部分古人的起步點都高,就看我們的聰明才智和宇宙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橫匾怎麼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