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融通頓悟學堂

    中華五千年文明應如何找尋?

    中華五千年文明這是通常說法,其實從當前考古學上印證,中華文明已經可以上溯到七八千年前了。

    從考古學、訓詁學、歷史學均可以是發掘文明蹤跡的方法,方法雖然很多,但文明的主體非從主流文化體系來梳理不可。因為只有主流文化體系才是支撐文明幾千年傳承的核心所在,特別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道統體系。

    個人認為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探尋以下幾個方面是最為重要的。

    一、漢字文化

    代表性成果: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六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漢語在語言學家九大語系分類中屬漢藏語系,是唯一沒有字母概念的語系。中華文字和語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區別於西方的字母文字與語言體系,透過5000多年的發展,是世界上公認最嚴謹、最系統、最複雜的文字學問體系。也是綜合反映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智慧文明(區別於西方科技文明)最核心的結構符號。

    字、詞具嚴謹的歸屬性,單體字、邊旁部首的組合字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易理,所謂大道至簡。文字元號的外延極具道性智慧和融通性。

    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豐富過程中,組成的句子對豐富內容的表達極具多樣性,遠超西方字母文字,亦是最適合對人性揭示的哲理符號。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的演化過程涵蓋了人類智慧的演繹程式,是梳理中華文明最為根本的憑籍和理路。

    二、易文化

    代表性成果:河圖、洛書、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五行、八卦、干支曆法,及各類預測方法,如梅花易數、奇門遁甲、鐵版神數等。

    中華幾千年文明總體就是一個易經文化。“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可謂是中華所有學問和智慧的淵源所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涵天蓋地,不論是天文、地理、人事,還是科學、科技、精神、情感、民族、家運,無所不包。

    特別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洞見和預測,更是易經文化的智慧所在,並發展出一系列有效的預測方法和數理工具。預測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先天智慧。透過建立一套符號對映系統,對萬事萬物的變化狀態進行預測,充分反映中華民族對宇宙、時空真實真相的認知水平,是洞察中華智慧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禮文化

    代表性成果:禮儀文化、儒家文化、倫理文化、和文化。

    禮文化最早起源於祖先對鬼神、對天地在祭祀過程中的敬意。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自周初制禮作樂開始,在制度、文化上均奠定了後世發展演進的基礎。

    禮文化從外在形式的禮儀、禮節,一直深入到人性、倫理、精神、階級、社會道德、上層建築等諸多層面,並逐漸呈現理性、寬厚、和善等文化特質和秉性,其理論體系是中國社會、民俗、人性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四、中醫藥文化

    代表性成果: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辨證論治、經絡系統、中醫養生、修養等。

    中醫藥文化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民間療疾、養生的主要依靠體系。特別強調生命與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全息性,講究天人合一、辨證論治。

    中醫對生命有著全面系統的揭示,注重培養自身體質和免疫力祛邪扶正,其望聞問切、培本固元診斷治療方式,與當前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於依賴外在儀器檢測裝置類方式有著本質區別。

    未來人類對生命的醫療保健、養護必然向中醫藥的整體、系統、環境協同、自然療法發展,中醫藥文化將會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五、氣文化

    代表性成果:風水、堪輿、命理學說、人體經絡學說、奇經八脈學問、氣功修練學問。

    氣文化是中華易經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準確地說應稱為生命之生氣文化。氣文化是基於宇宙生命的真實真相而揭示的,認為地球是有生命的。生命之所以能創生均是基於天地交泰,和合出生氣。

    生氣隨著日月五星等天體執行規律而氣脈流轉,生命秉生氣而生。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乘生氣就興旺,得運勢運氣,失生氣則失運、衰運、敗運。故有看風水、堪輿,看陽宅觀陰宅墳穴等。人一生均伴著命數、運勢、運氣的變化,更是命理學最核心學問。

    生氣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最為獨特,對生命認知最為深刻的學問之一。民間的氣功養生、氣功修煉也是中華生氣文化最普遍的反映,不瞭解中國的氣文化是不可能真正瞭解中華文化。

    六、道文化

    代表性成果:太極、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周易參同契等。

    中華幾千年文明本質就是一個由大道統一起來的道統體系。從易經的易道開始,大道至簡,至後來的儒釋道三家核心學派,均是以大道為歸,只是所用概念有些表面差別。儒家謂之大學,道家謂之大道,佛家謂之般若、大智慧。

    最明顯不過的是,老子被道教尊為鼻祖,老子五千言又被後人冠名為《道德經》。孔夫子開悟後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貫之”之論。佛家雖是外來宗派,更多是從認知主體心性直接切入,揭示萬事萬物的真實真相真理。

    離開道統思路想找尋明白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不可能的,也必然是旁門左道之誤。

    七、儒文化

    代表性成果: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常(仁義禮智信)、宋明理學、心學。

    儒家文化最具代表的人物無疑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先聖孔子了。當然其次還有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

    儒學乃治世之學。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更迭過程更是地位顯著。至宋明理學、心學的發展,甚至包括日本崛起的民治維新運動,均是對儒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儒文化根深蒂固地融合在整個中國社會、華人的民族特性中,是漢文化、中原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八、禪文化

    代表性成果:六祖壇經、頓悟學問、五宗七派、宗鏡錄、指月錄等。

    禪又被翻譯成禪定、靜慮、思維修,是佛學中的佛學,是智慧中的智慧。超越出世、入世之別,是將道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大智慧文化,是被中華文化同化了的佛法文化。

    從唐末開始,禪文化被劃時代的人物六祖慧能祖師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五葉自然成”,自此開枝散葉,有五宗七派之盛。頓悟之學將是科技文明向智慧文明升級的最重要學問,在人類文明發展征途中意義重大。

    所以說,找尋中華幾千年文明,以上八項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劉碩斌 2020/2/5

  • 2 # 風中起舞

    對於這個問題,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什麼是文化氣息?

    現在國家在推進國學,傳統文化的學習,甚至都用上了高考政策,逼孩子們從小就要學國學。社會上也有著各種以國學為名義開辦的培訓班。可我們的年輕人身上有傳統文化的氣息嗎,是現代人丟棄了五千年文化了嗎?我想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已深入到我們的骨子裡了,只要是炎黃子孫的一員,他的身上必刻著傳統文化的烙印。

    相對於大家都在擔心如今的年輕人還要不要傳統的問題,我倒是更擔心如今的年輕人如何真正開放思想。

  • 3 # 花戀小戚

    當然可以!文化底蘊是民族富強的根基,文化繁榮也是文明時代的標誌。如今的年輕人雖然在傳統文化的層面不如前人,但是如今在社會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例如:漢服的復興,優秀的文學作品,民樂的復興,古詩詞大賽等各地的活動。因為我們越來越知道西方那套文化理論根本不適合我們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華夏人!即便是現在是新時代、新文化,新文化的基礎根基還是在傳統中華文化上建立起來的,也就是古代傳統文化是樹根,而新文化(現代文化)是樹枝樹葉一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祖宗都這麼告訴我們了,所以想要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必須先了解傳統文化。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寫到:“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的能力與習慣。”因此,自我看來,文化是一個立體化的結合體,她是我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傳統文化當然也是文化,只不過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核心,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想那秦磚漢瓦,雕欄玉砌,長城廟宇應猶在;羅盤八卦,陰陽禪宗,《周易》《老子》人相傳;笛子二胡,古琴琵琶,霓裳羽衣驚天人;彩陶青瓷,景泰琺琅,大宗瓷器奪天工;山水寫意,敦煌壁畫,行雲草書如流水;白毫銀針,恩施玉露,香馥若蘭味無窮。蘇軾曾“把酒問青天”,文天祥曾說“留取丹心照汗青”,納蘭性德曾作“不是人間富貴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遺產給我們,方方面面包羅永珍,一杯茶一隻琵琶一曲清歌,太多太多,這短短的幾句話根本寫不完也道不盡中華的傳統文化。難道會有人對此會不感興趣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不會有人對此不感興趣。我作為年輕人雖然對傳統文化傳承學習的不多,但是我對悠久燦爛的古典文化的敬意絲毫未減,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追捧也可以用一些事件來體現,例如:今年抖音上大火的流浪大師,他因為擅長談論《左傳》、《尚書》,這就說明人們關注的焦點在變化。還有武漢大學的賞櫻花,大量的年輕人穿漢服遊玩,這也是對古典文化的追捧!還有一些電視節目、網路節目的大火,《詩詞大會》《國家寶藏》《朗讀者》等等。

      當然,中華的傳統文化也不都是優秀的,也有很多“糟粕”。這恐怕也是很多年輕人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誤解的原因吧。其中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以及很多封建迷信,“問鬼求神”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拋棄這些“糟粕”,要堅持取其精華。同時這樣也不至於造成一部分年輕人人對傳統文化的誤解。

    在近代以來我們被西方文明多次侵略,失敗的痛苦之後我們的很多文化人開始反思變革,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批判舊文化,提倡新文化!在世界上整個東方向西看的局面形成!建國以後,文化大革命對封建文化的最後一次徹底的革命和破壞。多年以後我們也意識到優秀燦爛的文化不該被這麼遺棄,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去關注與發揚傳統文化!

    當今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當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這些厚重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千年來華人經久不息的民族記憶,更是當今標識華人的文字元號,是我們獨特的價值體系,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當代年輕人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只有我們真正的覺醒,不忘自己的根,將傳統文化的精神深深在熔鑄在血肉當中,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不迷失自己,才能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世界民族之林。

  • 4 # 聖保羅大帝

    當然能看到!小學培養國學,社會上崇尚中國古代文化,從各個方面都體現中國古代文化氣息!建築,穿著,文明標語,傳統家庭教育等等,可能如今的青年不太細懂中國古代文化,但他們從父輩們得到傳承,知道中國古代文化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為中華民族及文化的復興而奮鬥!

  • 5 # 僅次於偉人

    基本上已淡化了,文化的繼承是要靠多方努力保持、推動的,文化部門、宣傳部門、民眾自身都應積極維護推行,同時,教科書除了專業知識還應大篇幅加入這些內容,使得後人知曉遵循。對於新生社會現象更應闡明利敝,引導糾正,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光大。如果人沒有充分吸收文化,那這些所謂的優秀便是空洞的。

  • 6 # 熊貓李先生

    首先,中華五千年不會因年輕人而衰退。但能做到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書五經,詩書禮義春秋的會越來越少眾。因為時代在變化,年輕人追求即日的東西,正在享受大環境帶來的紅利和剝削,肯定是有所淡化的。鄙人有幸結識了一些專家學者,道法自然運用融會貫通,不僅僅是道理可言,萬事有果必有因。希望國家富足,我們在追溯歷史的同時不斷進步。

  • 7 # 山禾閱霽

    首先要說的的是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吸收著這個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在與時俱進。

    還有就是現當代雖然有很多人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學校的教育,又比如央視對詩詞的推廣,以及國家的支援。但是在大環境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尤其是年輕人容易迷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中華文化有所淡薄,曾經看過一個街頭採訪,有人將小學生都會的詩詞說錯。

  • 8 # 知不足書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傳統文化的消費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產品似乎瀕臨滅絕,必須採取緊急保護措施,避免滅絕的命運。出乎意料的是,僅在淘寶網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就有近50%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和70%以上的中華老字號攤位落戶。一方面啟用和刺激了傳統文化消費,擴大了傳統文化消費市場規模,另一方面促進了傳統文化消費品的生產和傳承。對於這些在生產和銷售上都大受歡迎、成為時尚選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來說,“瀕臨滅絕”已經成為過去的一大隱憂。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更好地滿足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傳統文化消費的需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正如所謂“渠道就是思想,渠道就是方向”,有了更廣闊的新渠道,就會有更廣闊的新思路和新方向。電子商務平臺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集生活、消費、社會互動、發展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超級綜合場景,為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透過移動電子商務和新零售,產品和營銷的創新可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在消費升級時代的不二選擇。

    更重要的是,移動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時代自然更適合年輕人。80年代和90年代後,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支援下,已成為傳統文化消費的主力軍,這意味著“青年人”的大門進一步向傳統文化敞開,傳統文化呈現出更為靈活、更年輕的形式、全方位。多方位深入接觸最活躍、最具潛力的年輕消費者。這不僅是移動電子商務和新零售提供傳統文化消費的契機,也是傳統文化與越來越多年輕人相互瞭解、促進共同成長的捷徑。

    “日新月異,日新月異”,傳統文化及其消費品透過各種新渠道、新方式進入年輕一代。他們在接受青年消費者的考察和與青年一代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磨礪和完善自己的品格,致力於文化精神和精神的培育,體現了博大開放的傳統文化特色,與時俱進。這種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再次表明,傳統文化不是沒有希望的東西,而是應該也必須不斷創新、開拓進取的活水之源,使傳統文化深入年輕一代,讓更多年輕人成為傳承者、保護者,傳統文化的消費者和創造者,使傳統文化能夠從經濟和社會中得到發展,我們將繼續汲取營養,在堅持和創新中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

  • 9 # 風中楓葉

    已經很難,更多的只有歪曲的歷史觀,吸引他們的是動漫,也有被當今神劇影響壞腦子的!有些大學生,談及國史時,只知甄嬛與明妃!可悲可嘆更可憐!

  • 10 # 肺腑之言貫通經脈

    文化,甭管濃縮或稀釋,在任何人身上都能體現出:看得見,聞得出,聽得清……。如同暢飲喝酒,酒後吐真言的“度”需要拿捏準確,真醉裝醉,自身獨有的文化品牌,一覽無遺,旁邊人需要各自領悟判斷。

  • 11 # 字聯大匯

    怎樣看待如今年輕人有沒有傳統文化氣息,就要談及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括哪些。

    關於“文化”一詞的定義,仁者見仁。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延伸的各支文化。這三種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

    說它歷史悠久,指它歷經五千年風風雨雨。說它內涵博大精深,是指它豐富多彩,高深莫測。

    內涵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就不一一排列了。

    就從現在年輕人身上還有沒有傳統文化的氣息,不妨舉幾例說明一下。

    就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別說節日的由來了),中國有多少傳統節日,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知全知道的?這些節日又有什麼民俗和典故?現在別說年輕人了,就是稍大些的中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被西化了,喜歡過一些洋節,還非常的隆重,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卻過的輕描淡寫。

    還有中國的傳統戲劇劇種很多,又有多少年輕的喜歡的。有些地方劇種可能已絕跡了吧。

    傳統民俗和禮儀方面,就當地民俗又能知道多少。

    最簡單的二十節氣,有多少人全部知道的。

    。。。。。。

    當然,不能把這個責任歸結於個體身上。這是整個教育系統上的缺失。

    現在雖然提倡國學教育,但並沒有普及到整個教育系統。只是有些學校,也只能算是校外培訓機構而已,辦了些少兒國學班,這些班又真能學到國學的精粹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人一個機構就能傳承和發揚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偶爾寫點可能永遠不能出版或發表的文字,是否有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