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得月重樓
-
2 # 不如花
民俗文化的一種,當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被另一種習慣衝擊或打破,那麼文化也會發生變化。時代變化了,生活可謂向前發展了,電子科技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也衝擊了人們生活的速度,所以這些傳統的又有些難度費時費力的技藝,傳承下來也是問題。
-
3 # 深圳鄭海洲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世上很多事物都打上了時代烙印,不屬於那個時代,有些東西自然不易見到。比如八十年代還有補鍋磨刀的,九十年代到處有補鞋修傘的,現在沒有了,手藝再好時代也用不上了。過去姑娘們都會納鞋底織毛衣,如果不會針線是不好找婆家的,現在還見得著嗎?八十年代的人哪怕從來不看書,徵婚廣告也會帶上一句“愛好文學”,現在誰打徵婚廣告說愛好文學,別人多半會罵“神經病”,只能說說房產和月收入。
時代產生技藝,技藝推動社會發展,熱核武器時代不練刀槍劍戟,汽車時代不當馬車伕,資訊時代不需要驛站。一切因時而變化,因時而產生或者消亡。時代用不著的技藝自然無人學練,時代會選擇它所需要的,拋棄它不需要的。
-
4 # 明之書苑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國的城市化程序導致的;其次就是中國絕技傳承被一些規矩限制了。
城市化
一、有一個電影《百鳥朝鳳》,講的就是嗩吶的技藝從不可或缺到被西洋樂器和歌舞取代。那就是中國城市化程序,經濟發展,很多外來事物帶來新鮮感,而且適合當下時代審美。因此老技藝就被拋棄了。還有就是一些老技藝只能靠手工,被機器替代了;一些表演技藝要靠流動舞臺,現在城市化也沒了生存土壤。只有老技藝往前發展,與時俱進,才有可能重回大眾視野。
嗩吶
二、中國古代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多又有技藝不外傳的規矩,致使出現沒有傳人的情況。另外,很多老師傅要靠技藝吃飯,他不敢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長此以來,一項技藝被不斷拆分,致使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水準,也就只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
傳統技藝
總之,環境改變了,技藝沒了生存的土壤,加上技藝傳承本身就有不少規矩,致使技藝漸漸消失了。
-
5 # 昭禎書法
一樓說的電影《百鳥朝鳳》我也剛剛看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發展的去看待,有篇古文《賣油翁》講的就是一位買油的師傅打油的技術如何精湛。這些民間高手的功夫,多數是常年累月機械性的重複勞動練就的,然而時代在進步,幾次工業革命,機器把人從很多重複性的工作當中解脫出來,效率也很高,自然而然,能夠從這些工作中練就成高手人也越來越少。
其次,現在民間的概念淡化了,我覺得能靠一門手藝生活的就是民間高手,除非特別偏執,否則很難成為你所說的“高手”
-
6 # 相思無可解
不可否認絕技的價值,每每看到為之驚歎不已
但學藝艱辛,非數年不能小成
可大多在短時間內不能帶來普遍的經濟效益
藝術家也是普通人,要正常生活的
加上保護不力,慢慢失傳的會越來越多
-
7 # 斯夫
現在的能工巧匠不多了嗎?中華民族歷史幾千年,人才濟濟,聰明才智譽滿全球。歷史上的能工巧匠確實讓我們引以為傲。木匠祖師爺魯班,發明造紙術的蔡倫,製作渾天儀、地動儀、候風雞等儀器的張衡,推算圓周率的祖沖之,發明活字印刷的畢昇,隨便哪一個,都熠熠生輝。至於見於中學課本的能工巧匠婦孺皆知。如《賣油翁》、《口技》、《核舟記》。
中華民族古代多奇人,綻放出燦爛的智慧之花,其實現在也不乏巧匠,傳承著民族之魂。只要留心一下,就我們身邊耳熟能詳的能工巧匠就大有人在。龍泉的鑄劍削鐵如泥,青田的石雕尤勝古代的核雕,江西和龍泉的瓷器馳名海內外。現在的刺繡,人們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繡,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是繡的絕妙效果,更是超越歷史刺繡多少倍。刺繡品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檯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已成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中國的很多高科技專案領跑全球,那一項不是匠心獨具,巧奪天工?這裡不再一一例舉。
現今的能工巧匠不是不多了,而是更多,時代在發展,能工巧匠也在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激勵我們去探索,吸引我們去學習。感覺能工巧匠不多了,可能是在五彩繽紛的時代發展中,一種懷舊心理。其實你只要開啟抖音看看,那些奇才,能人,巧匠就會使你目不暇接。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華人民充滿智慧,古往今來,能人異士層出不窮。值得我們驕傲,感念先人的偉大,更應充滿現在的自信。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回覆列表
現在人重科技、不重文化;重經濟、不重自身修養或素質。社會是浮躁的,人心也就浮躁,也就就少了老一代的兢兢業業和腳踏實地的精神,質樸與切實可行的追求也在減少,所以民間高手也在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