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漂流瓶
-
2 # 狂喜淡墨a
孫伯翔的魏碑,在書法界屬於上乘的。
也是大眾非常中肯的魏碑書體。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把魏碑筆法運用到行書,寫的非常典雅古意,且具有活脫流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當然有部分人不予認可,總感覺純真的臨摹魏碑體,才是真魏碑味道。其實那是初期的書法面貌,一般都是從魏碑筆法學習,能夠把學到的筆法創制自己的書寫形式。比如孫伯翔的魏碑筆意用之於自己的行書書寫中,寫的就很有味道。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耐賞,且有古樸典雅又有韻感。
淺見
-
3 # 寧波文叔
孫伯翔寫魏碑不僅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且參入帖書用筆的使轉,使筆勢轉折而連綿,結構體勢富於變化,線條流動而極具韻致,從而擺脫了魏碑缺少變化,以及書寫程式的刻板,使書寫更具自由情趣。體勢縱橫,俯仰頓挫,上下映帶,婉約瀟灑。從這點上看,當今之世稱孫伯翔為魏碑泰斗並不為過。
孫伯翔天津人,而天津有北碑之淵源,故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魏碑形成以餘明善為領軍的一批北碑書家。孫伯翔是北碑踐行並在全國形成影響的佼佼者。值得稱道的不是孫伯翔“入徑之高”,而是他能“打進去”,而且再“打出來”。至今許多書法家苦悶焦躁的不是“打進去”,而是終身“打不出來”。
孫伯翔以魏碑打進去,再以碑帖相容打出來,以魏碑為底,以帖書為面,實現“碑帖相容”。就如他自己所說:學習書法,千萬不要重碑而輕帖,也不要揚帖而抑碑。這也是“中庸”思想的體現,無所謂魏碑,也無所謂帖書。一切迴歸到書法的本源,就書法論書法,只要是好的就吸收就融合,因為書法之初也並不是分的,而是總的。
-
4 # 明之書苑
孫伯翔先生確實是“魏碑泰斗”,這是毋庸置疑的。石開先生曾說過,孫伯翔先生把碑帖結合做到了極致。我覺得這句話揭示了其中的緣由。這個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剖析。
一、魏碑自從清代中期興盛以來,名家輩出。有何紹基、趙之謙、康有為、沈曾植、李瑞清、弘一法師等人。他們各自的問題,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有提及。除了弘一法師寫到了最高境界,何紹基帶有顏體風貌,趙之謙積了習氣,康有為氣候未到,沈曾植偏於帖學,李瑞清抖筆做作且氣弱。這些書法家一直致力於表現純正的碑學風貌,但由於自小以帖學立身,或是資質不足等因素,未能達致魏碑巔峰。若想達到最高境界,必須以魏碑為根基,形成典型的風格面貌。但他們中除了弘一法師,要麼靠了帖,要麼碑學之路未達高處。同時也沒有人將碑帖融合得恰如其分。
弘一法師作品二、孫伯翔先生大致在60歲以後,書風一遍,將碑學和帖學做了特別完美的結合,填補了前人未有做到的空白,成就了他“魏碑泰斗”的地位。透過觀看孫伯翔先生在60多歲以前的作品,感覺怹一直致力於碑學之路的耕耘。在這個階段裡,怹似乎是和前人一樣,想要沿著魏碑之路,達至巔峰。或許是怹發現這條路相當之難,已經有心無力,抑或許是怹在長期地學習中,有了對於碑帖結合的靈感。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裡,走出了一條碑帖結合的特色之路。從下圖作品中就能看出,碑與帖的風格所佔比例可以說平分秋色,而且已經有了明顯的個人風貌。怹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了。
孫伯翔先生60歲左右作品孫伯翔先生80多歲作品總之,主要原因在於自清代以來的魏碑大家都沒有做到碑與帖的完美結合。孫伯翔先生填補了這個空缺,並將這種結合做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雖然在整體水平上不及弘一法師,但這種碑帖融合的水平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魏碑泰斗”了。
-
5 # 崇賢服義
我覺得魏碑泰斗是範笑歌,範笑歌的魏碑千變萬化,風格迥異,其中獨創的風格就有很多。
孫伯翔的年齡資格是很老,但書法水平已經過了峰頭,近年來不但少變化,而且呈鬆軟狀態。
一個人是不是泰斗,要看其質。
下面是範笑歌魏碑
回覆列表
孫伯翔
1934年10月4日出生於天津武清縣,字振羽,別署師魏齋主人。現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協副主席。
孫伯翔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曾得王學仲、孫其峰指導。崇尚碑學,傾心北派,兼涉隸、篆、行、草、書作雄強古拙,形散神聚,氣質不凡。現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協副主席。出版有《孫伯翔書法集》等。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師承王學仲、孫其峰諸名家。潛心翰墨至今六十年有餘,曾習唐楷,後專師北魏石刻。
早年書法築基於《龍門二十品》,六朝摩崖、墓誌,其中尤鍾情於《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魏靈藏造像》。取法高古,得其神髓,為當代書壇所稱道。近些年多有變法,碑中寓帖,方峻挺拔中含清新靈動。其用筆方中寓圓,剛柔相濟,中側兼施;結體開合有變,天然成趣,雄渾博大;通篇血脈暢達,精神飛揚。其書重法度,講情性,主革新。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二、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國際書法展,中國新加坡第二次聯展等。日本《現代臨書大系》收錄了其臨碑之作,《中國書法》、《書法》均發表專論,評介其書法成就。作品收入《中日書法作品集》、《中新書法聯展作品集》、《中國當代百家墨跡作品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特約其任書法課講師。
毫無功利目的的探索使孫伯翔加深了對魏碑的理解,並實現了新的突破。孫伯翔今天的書法,已經不完全是純粹意義上的魏碑書法,而是寓雄強於飄逸、寓險絕於平正的藝術佳作,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是功力與性情的結晶。他的書法創作,已突破了固定的格式,或如清Fluence月,或如黃鐘大呂,或如高山峻嶺,或如小橋流水……已經接近了碑帖交融的美妙境界。
其魏碑達到的高度在當代無疑是數一數二的水平,對古人,可以與清道人曾農髯有一拼,但比之趙之謙、何紹基、于右任等還有相當的距離。
說他是泰斗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