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河陶山
-
2 # 歷史寶藏
趙錢孫李,周武鄭王……
《百家姓》是中國傳統時期啟蒙三大讀物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
之所以把趙姓排在首位,是因為《百家姓》誕生於五代十國末、北宋初年,天下是趙家的天下,當然要以趙姓為首。
而錢姓並非古今之顯姓,為何能排名第二呢?我們都知道時間和空間是任何歷史事件的最基本要素,剛才已經說了,《百家姓》產生的時間是北宋初年,而它誕生的地理位置,就是錢姓為何能排名第二的關鍵。
百家姓誕生於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國,就是今江浙一帶。
當時的吳越國由錢繆建立,錢氏內修政務,勤勉理國,築杭州城,改造西湖圍堰,營建錢氏捍海塘,使得吳越國成為亂世中的一方安穩地,經濟發展,史稱“錢塘富庶,盛於東南”,社會安定,也使得文教興盛,因此《百家姓》能誕生於此地。
吳越國主錢氏不僅對內實政興國,且屢次斷然拒絕勸說其自立為帝的建議,維護地方穩定與國家統一,最終遺訓 “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讓子孫牢記吳越是大一統中國的組成部分。後趙宋興起,錢氏主動取消王位,納土歸宋,深的百姓和朝廷之擁戴。
因此,《百家姓》之作者,為感懷錢氏之仁政,將錢姓排在趙姓之後,成為百家姓的第二位。錢繆共有妻妾六房,兒子有三十餘個,後來歸順宋朝後,趙匡胤將其接至汴京(今開封)居住,因此河南也有了錢姓的後裔。
如今的錢姓遍佈全球,且名人輩出,如著名科學家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均是錢氏後裔,錢三強更是錢繆的三十三代傳人。目前國內外科學界院士以上級別者,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
-
3 # 西府趙王爺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這頭一句,我想每個學過漢字的華人,都能脫口而出,至於後面,我就不看好你們了哈哈!
這個百家姓裡面的排序是有門道的,不是誰數量多誰就是第一大姓,如果這麼算的話,那得王姓排第一。之所以把“趙”姓排第一,那是因為《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而當朝皇帝就姓“趙”,那自然得排第一,除非作者不要命了。
至於“錢”姓排第二,也是有原因的。《百家姓》最初是從江浙一帶傳出來的,而在當時,北宋還未一統全國,統治江浙的乃是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國。
吳越國是錢鏐子啊唐末所建,其國不好爭鬥,更不稱帝,錢氏王族從來以漢臣自居,遙向北稱臣。其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正是因為其與世無爭,吳越國一直比較安定,加上錢氏君主,頗為愛民,好施仁政。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五代十國那個亂世,吳越國很少打仗,錢家有祖訓:“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
所以國家一直很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錢家頗受民眾愛戴。
後來,趙宋一統天下之勢,已經不可阻擋。吳越國主錢俶審時度勢,遵循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未動一兵一卒,主動放棄王位,舉國歸順,史稱“納土歸宋”。這樣“重民輕土”的舉動得到了天下人的稱讚,錢氏一族更是聲望倍增。於是乎,被列入《百家姓》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皇姓“趙”!
如此說來,也是理所應當。至於“孫”排第三,乃是是吳越國王錢俶的正妃姓孫,李排第四,乃是因為當時的南唐國主姓李。就是那個李煜,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那位。
後面,我就不知道了,實在抱歉。
還是說回“錢”姓,在最新《2018年全國姓名報告》中,錢姓人口數量排名第93位,約有300萬,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
傳說“錢”姓追溯到西周時期,彭祖(就是那位傳說活了八百歲的老壽星)之子籛孚被封錢府上士(官名),他便以“錢”為姓。所以,“錢”也算是中國一個非常古來的姓氏了。
數千年來,“錢”姓除了不少的名人,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吳越國錢氏一脈了。而到了近代,錢氏一族,那更是人才輩出。最為著名的就是“三錢”——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那都是中國脊樑般的人物!
錢學森!
-
4 # aTalks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學過漢語的人恐怕都知道,《百家姓》中錢姓排序第二,至於出於什麼原因,咱們來說道說道。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先說一點,《百家姓》排序不是根據人數來的哦。
《百家姓》成書與北宋初年,這時候,五代已經結束,但是十國還沒徹底成為歷史,其中,有一個吳越國,在北宋建國後還殘存了十幾年,而《百家姓》就是吳越國的一個讀書人所作,故而北宋國姓趙被排序第一,錢姓第二。吳越國王錢俶,就是那個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國之君,他的正妃姓孫,故而排序第三。南唐是吳越的近鄰,故而,南唐李姓排第四。而之後的姓氏,則是按韻律來排列了。
-
5 # 名帖對臨
百家姓只有前面幾個姓是刻意排的:趙排第一是因為趙是當時中國的國姓;錢排第二是因為當時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孫排第三是因為當時吳越國國王的正妃姓孫;李排第四是因為南唐的國王姓李.
而之後的姓氏則是按韻律來排列的,大家可以看每句的最後一個字依次是"王,楊,張,姜,章,郎,方,唐,湯,常,康,黃,汪,臧,龐,粱,強".
-
6 # 柔情浪子520
百家姓的作者白建祥是北宋初年吳越華人,當時北宋國力強盛,統一天下之勢已成,天子姓氏排第一,自然無可非議。那排名第二的錢姓呢。這個錢姓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五代十國的割據者之一,吳越國開國國主錢鏐。
出身寒微,命裡有福。同歷朝歷代大多數開國之主一樣,錢鏐同樣出身寒微,並險些在剛出身時就遭遇夭折的厄運。錢鏐出身於今天杭州臨安大官山錢塢壠一個世代以農耕打魚為生的普通農家。傳說因為生下來的外表實在是太醜了,弄得錢鏐他爹很不待見,就想直接把錢鏐丟棄。好在錢鏐的外婆可憐這個剛出身的嬰兒,錢鏐才僥倖得以存活。也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錢鏐後來的人生果然再次印證了這句老話。
亂世投軍,立國封疆。錢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偏偏喜歡舞槍弄棒,這個倒是和五代其他很多割據者的特點相似。待長到十六歲年紀,錢鏐乾脆販賣起私鹽。在中國封建社會,鹽、鐵、馬匹屬於重要經濟戰略物資,統一由國家進行營銷,禁止私人倒賣,一旦被查,是殺頭的大罪。但也正因為利潤的巨大,許多人也因此鋌而走險。販賣私鹽的經歷,使錢鏐的身體、膽識得到極大的錘鍊,也為錢鏐儲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大概也就是在錢鏐販賣私鹽的時間,一貫喜歡舞槍弄棒的錢鏐開始苦練硬弓長矛,並順帶讀點孫子兵法。這其中的緣由已無法細究,但不安於現狀,迫切改變現實處境,應該是錢鏐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基業開創者所共有的特性。
亂世投軍,立國封疆。身逢已無統一號令,比誰槍多地盤大的亂世,投軍是像錢鏐這樣渴求功業,粗通文墨之人的最好選擇。錢鏐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是前面講到的,使其免遭夭折的外婆;那第二個貴人就是當時已經是在浙江擁有一定實力的董昌。因為錢鏐武藝高強,並粗通兵法,經過一系列的出生入死,沙場征戰,錢鏐被董昌一路提拔,從普通一兵成長為董昌麾下的高階將領。
(圖)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建立者。
公元879年,同樣是私鹽販子出身的黃巢領軍侵犯臨安。錢鏐以少敵多,採用虛實結合,伏擊侵擾等游擊戰術,阻止了黃巢的侵犯,錢鏐由此聲名鵲起,第一次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重視。第二年,鑑於唐朝內亂四起,加之保護自己轄區的需要,董昌、錢鏐聯合各縣地方武裝,建立了八都軍,錢鏐被授予都知兵馬使。錢鏐注意團結各都力量,用心結識下層軍官,並將自家兄弟、子侄都安插到部隊中去,從而逐漸將八都軍培養成自己的嫡系武裝。
在通往個人建功立業的道路上,出身寒微的錢鏐,先後依附劉漢宏、董昌兩個地方實力派軍閥,逐一掃平兩浙境內其他敵對勢力。公元882年,原先佔據浙東的劉漢宏發兵西進,想要一舉吞併佔據浙西的董昌、錢鏐。董昌、錢鏐率領八都軍據錢塘江禦敵。錢鏐利用錢塘江夜霧遮掩,突襲劉漢宏軍營,取得首勝。最後親自領兵在今天蕭山西陵大敗劉漢宏的十萬大軍,取得關鍵勝利,鞏固了浙西根據地。並最終在公元886年,領兵攻破劉漢宏老巢越州,平定浙東。
劉漢宏的失敗,使成為實際上的兩浙控制者的董昌,野心膨脹,不再聽奉唐朝號令,即位稱帝。公元895年,唐朝封錢鏐為浙東招討使,讓其討伐董昌。但是錢鏐感念董昌提攜之恩,遲遲下不了決心。但董昌之後聯合淮南楊行密偷襲錢鏐的控制的蘇州、杭州,這使得錢鏐下定決心與董昌攤牌,最終在這場與老上級之間的的較量中,以錢鏐攻克越州,獲得全勝告終。董昌在被俘押送杭州的途中,跳水而死。在董昌稱帝時,錢鏐曾經寫信勸董昌不要稱帝,但董昌不聽;董昌失敗被俘後,按照唐朝的法令,董昌的家族人口共計五千餘人,都應該被殺,而錢鏐都將他們赦免而供養起來。
保境安民,留名後世。在劉漢宏、董昌相繼被消滅後,錢鏐擁有東西兩浙,在公元902年、904年先後被唐朝封為越王、吳王,並在公元907年,被朱溫的後梁封為吳越王,吳越國自此建立。
中國自古軍閥和割據者大抵分為兩類,一類,在佔據些許地盤,有了一定勢力後,野心膨脹,四處攻伐,想當天字第一號了;而另一類,則小心謹慎,只想鞏固舊有地盤,在自己控制範圍內作威作福,安心做一富家翁。而錢鏐則是一個另類。從一介草民成長為一方諸侯的錢鏐,對自己的實力和位置保持著清醒的認識。錢鏐佔據的東西兩浙,身處北有後梁,南有南唐的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自身實力也無法與這些實力雄厚的割據者爭鋒。錢鏐在世期間,先後多次拒絕了其他割據政權勸他稱帝的意圖,並堅決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終錢鏐一世,除了與相鄰的南唐政權經過三次大的戰役後,境內基本上沒再有大的衝突。
在對外沒有攻伐戰爭,對內穩固確保無憂的情況下,錢鏐專心進行境內治理。這其中,錢鏐有兩個大的功績既造福於當時,也為後世所稱頌。一是修建杭州城。從公元890年開始,錢鏐就開始對原杭州城進行擴建和整改。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杭州逐漸具備了現在的規模和格局。錢鏐對杭州的經營,為後續南宋建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續杭州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二是治水。修築海塘抗潮。在錢鏐之前,每次錢塘江潮汛都給兩岸民眾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從公元910年開始,錢鏐開始對錢塘江進行築塘修堤。修建過程中,錢鏐克服錢江潮汛給工程帶來的困難,最終建成共長33萬8593丈的石塘。同時,錢鏐也對西湖、太湖、鑑湖進行了疏浚。也正因為錢鏐的罷兵安民,東南沿海人民在五代十國的亂世,避免了生靈塗炭,也使杭州的發展超越諸多中原名城,成為東南地區新的經濟中心。
(圖)錢塘江
公元932年,享年八十的錢鏐病逝。彌留之際,錢鏐叮囑眾人堅守國策,不與中原王朝為敵。錢鏐的繼任者也忠實執行了錢鏐的既定國策。並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6年,舉國獻與北宋,使人民再次免遭戰火。百家姓中的錢姓排第二,據說與此也有莫大聯絡。
放眼整個中國帝王史,錢鏐名聲不顯,功業有限。但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出身寒微的小人物,在亂世中一刀一槍開創出自己的基業,並在割據之後仍能審時度勢,宅心仁厚,保境安民,並順應時勢,造福子孫,為後世人民,尤其是兩浙人民所敬仰。
千年悠悠,當你漫步錢塘江邊,注視著江上浪花滾滾。也許, 因為治水功績而被兩浙人民尊稱為“海龍王”的錢鏐,說不定正化身在這無盡浪花之中。
-
7 # 鳳凰趙鳳寶
我認為是這樣的:當年,吳越國王錢弘俶遵循祖訓,以蒼生為念,歸於宋朝,實現中華一統,受到史家的讚頌。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我們緬懷江南文化的奠基人,五代十國吳越國建立者武肅王錢鏐。
錢鏐在內政建設上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修築海塘和疏浚內湖上。
錢王陵中的錢鏐坐像
開平四年(910年),錢鏐動員大批勞力,修築錢塘江沿岸海石塘,用木樁把裝滿石塊的巨大石籠固定在江邊,形成堅固的海堤,保護了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並且由於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邊農田得獲灌溉之利。
錢鏐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名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內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稱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築塘以石,自吳越始”。這條捍海古塘,從六和塔築到艮山門,長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內築石堤,費時兩個多月,耗資十萬九千四百四十緡,近一億一千錢。
此外,錢鏐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得其遊覽、灌溉兩利,又引湖水為湧金池,與運河相通。錢鏐還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四部、七八千人,專門負責浚湖、築堤、疏浚河浦,使得蘇州、嘉興、長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由於錢鏐的戰功顯赫,曾獲得唐王朝頒發的鐵券金書,俗稱免死牌。
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的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佔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俶,孫是 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成為了開頭的一句。 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 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
8 # 閱讀悅心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時期,當時的姓氏排名並非是按照人口的多少來排名,而是地位的尊貴,我們知道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的皇帝趙匡胤姓趙,自然會排在第一位,而錢為什麼排在第二呢?也是有原因的。
《百家姓》的作者據說是當時的吳越華人寫的,吳越國由杭州人錢鏐(liu)創立,首都就在杭州,唐滅亡到宋建立的這一時期稱為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藩鎮割據,人口數量急劇減少,而吳越國則採取的是休養生息,保衛人民的安全為第一要務,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使得當時江浙地區當時的人口不到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錢鏐塑像錢鏐也見到自己的後人對中原王朝要畢恭畢敬,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吳越國也正是這樣做的。後來北宋建立後,當時的吳越國王錢俶牢記祖訓,對趙匡胤也是有求必應,幫助出兵滅掉了李煜的南唐,還主動歸順朝廷,做了吳越王,所以當時錢家在北宋時期很受優待,名望極高。
錢俶像吳越地區的人民免受戰亂,對錢家也很感激,身為吳越人的百家姓作者自然就把錢排在了第二位。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9 # 真正鱷魚不哭
《百家姓》是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成書於北宋初年。該書收錄五百餘姓,編排方式是常見姓氏靠前,冷僻姓氏在後,具體排序則要兼顧韻律,便於朗誦記憶。
開篇選擇“趙錢孫李”主要出於政治原因,因為作於北宋,選擇皇家趙姓排列首位是很正常的。
為什麼錢姓能排第二位呢?因為錢姓也是當時尊貴姓氏。從唐朝滅亡到北宋初年,現在浙江蘇南地區存在一個割踞政權,就是五代十國中的吳越國。
吳越開創者是唐末鎮海節度使錢鏐,歷傳三代五王,是五代時期最穩定的政權。因為地緣關係,吳越長期與盤踞淮南江南大部的楊氏吳國李氏南唐國為敵,因為強弱差距懸殊,吳越一直以依附中原政權為國策,長期對中央保持恭順,因此北宋初年宋太祖封未代吳越王錢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列群臣之首。
《百家姓》最初作者不可考,但一般認為是江浙人氏,對吳越國有感情是很自然的。
-
10 # 老山楂AHJZ
這完全是因為孫李兩家太精明。據說趙錢孫李四家為姓氏次序排列開始吵的臉紅脖子粗,互不相讓。後來孫李兩家細想老這樣吵下去也不是事呀,因此就心生一計:讓趙錢兩家排在前面,這樣人們一念聽著就是“趙前孫李”,在趙之前就有孫李啦!因此錢必須在第二,否則聽著不是那意思。
-
11 # 寒梅悠春
姓錢的是怎麼在“百家姓"裡排第二?
以前對百家姓,覺得又近又遠,近是可以張口來幾個姓,像是背誦三字經和背誦古詩詞一樣,搖著頭閉著眼睛。…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今天看到題目為啥姓錢排在了百家姓第二呢。
學習!不恥下問不會就會,翻閱細讀歷,原來是這樣,今天把學習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當時江浙一代為吳越國,國王‘錢繆"內修政務勤勉理國,改造西湖築杭州城,吳越國亂世中會銭塘富庶,昌盛於當時之世,富庶思教文化亦然。
“百家姓"成書與北宋初年,此時五代結束,十國沒有成為歷史,而吳越國在北宋建國,又殘存十幾年。
“百家姓”的岀現,是時間和空間的基本要素,誕生的地理住置,亦是人員所作而已,吳越國讀書人才濟濟,推送了錢姓讀書人作為。
宋朝皇帝“姓趙",當仁不讓為天下第一姓,吳越國王“錢俶"為第二姓,也是理智的選擇,而後排幾位置就是,“錢俶"歷史上待遇最好的國之君,他的正“妃"姓孫,排序在為第三,‘南唐"是吳越王近鄰,南唐姓氏為李,李姓即排為第四,而之後的姓氏排列,是按韻律來排列的。
學而知之,學以致用,五千年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認真學習認真對待古文化。
“百家姓…"背後的故事,就是歷史課上老師沒有給我們講的“故事",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這個豐厚的歷史記錄,讀書吧,耐下心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書一茶讀世界!
回覆列表
《百家姓》作為中國姓氏的大綱,開篇即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是北宋初年吳越人白建祥所作,作為北宋國姓,趙排名第一自然無可爭議,但為什麼錢姓能排第二呢?
論姓氏的影響力,王、李、張、劉、楊這些都是大姓,為什麼要把錢姓排第二呢?這其中有什麼淵源呢?這還得從一個人說起,他就是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liú)說起。
(錢鏐畫像)
出身寒微,命裡有福。同歷朝歷代大多數開國之主一樣,錢鏐同樣出身寒微,並險些在剛出身時就遭遇夭折的厄運。錢鏐出身於今天杭州臨安大官山錢塢壠一個世代以農耕打魚為生的普通農家。傳說因為生下來的外表實在是太醜了,弄得錢鏐他爹很不待見,就想直接把錢鏐丟棄。好在錢鏐的外婆可憐這個剛出身的嬰兒,錢鏐才僥倖得以存活。也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錢鏐後來的人生果然再次印證了這句老話。
亂世投軍,立國封疆。錢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偏偏喜歡舞槍弄棒,這個倒是和五代其他很多割據者的特點相似。待長到十六歲年紀,錢鏐乾脆販賣起私鹽。在中國封建社會,鹽、鐵、馬匹屬於重要經濟戰略物資,統一由國家進行營銷,禁止私人倒賣,一旦被查,是殺頭的大罪。但也正因為利潤的巨大,許多人也因此鋌而走險。販賣私鹽的經歷,使錢鏐的身體、膽識得到極大的錘鍊,也為錢鏐儲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大概也就是在錢鏐販賣私鹽的時間,一貫喜歡舞槍弄棒的錢鏐開始苦練硬弓長矛,並順帶讀點孫子兵法。這其中的緣由已無法細究,但不安於現狀,迫切改變現實處境,應該是錢鏐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基業開創者所共有的特性。
(錢鏐鐵劵)
亂世投軍,立國封疆。身逢已無統一號令,比誰槍多地盤大的亂世,投軍是像錢鏐這樣渴求功業,粗通文墨之人的最好選擇。錢鏐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是前面講到的,使其免遭夭折的外婆;那第二個貴人就是當時已經是在浙江擁有一定實力的董昌。因為錢鏐武藝高強,並粗通兵法,經過一系列的出生入死,沙場征戰,錢鏐被董昌一路提拔,從普通一兵成長為董昌麾下的高階將領。
公元879年,同樣是私鹽販子出身的黃巢領軍侵犯臨安。錢鏐以少敵多,採用虛實結合,伏擊侵擾等游擊戰術,阻止了黃巢的侵犯,錢鏐由此聲名鵲起,第一次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重視。第二年,鑑於唐朝內亂四起,加之保護自己轄區的需要,董昌、錢鏐聯合各縣地方武裝,建立了八都軍,錢鏐被授予都知兵馬使。錢鏐注意團結各都力量,用心結識下層軍官,並將自家兄弟、子侄都安插到部隊中去,從而逐漸將八都軍培養成自己的嫡系武裝。
在通往個人建功立業的道路上,出身寒微的錢鏐,先後依附劉漢宏、董昌兩個地方實力派軍閥,逐一掃平兩浙境內其他敵對勢力。公元882年,原先佔據浙東的劉漢宏發兵西進,想要一舉吞併佔據浙西的董昌、錢鏐。董昌、錢鏐率領八都軍據錢塘江禦敵。錢鏐利用錢塘江夜霧遮掩,突襲劉漢宏軍營,取得首勝。最後親自領兵在今天蕭山西陵大敗劉漢宏的十萬大軍,取得關鍵勝利,鞏固了浙西根據地。並最終在公元886年,領兵攻破劉漢宏老巢越州,平定浙東。
(皇帝御賜免死金牌)
劉漢宏的失敗,使成為實際上的兩浙控制者的董昌,野心膨脹,不再聽奉唐朝號令,即位稱帝。公元895年,唐朝封錢鏐為浙東招討使,讓其討伐董昌。但是錢鏐感念董昌提攜之恩,遲遲下不了決心。但董昌之後聯合淮南楊行密偷襲錢鏐的控制的蘇州、杭州,這使得錢鏐下定決心與董昌攤牌,最終在這場與老上級之間的的較量中,以錢鏐攻克越州,獲得全勝告終。董昌在被俘押送杭州的途中,跳水而死。在董昌稱帝時,錢鏐曾經寫信勸董昌不要稱帝,但董昌不聽;董昌失敗被俘後,按照唐朝的法令,董昌的家族人口共計五千餘人,都應該被殺,而錢鏐都將他們赦免而供養起來。
保境安民,留名後世。在劉漢宏、董昌相繼被消滅後,錢鏐擁有東西兩浙,在公元902年、904年先後被唐朝封為越王、吳王,並在公元907年,被朱溫的後梁封為吳越王,吳越國自此建立。
中國自古軍閥和割據者大抵分為兩類,一類,在佔據些許地盤,有了一定勢力後,野心膨脹,四處攻伐,想當天字第一號了;而另一類,則小心謹慎,只想鞏固舊有地盤,在自己控制範圍內作威作福,安心做一富家翁。而錢鏐則是一個另類。從一介草民成長為一方諸侯的錢鏐,對自己的實力和位置保持著清醒的認識。錢鏐佔據的東西兩浙,身處北有後梁,南有南唐的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自身實力也無法與這些實力雄厚的割據者爭鋒。錢鏐在世期間,先後多次拒絕了其他割據政權勸他稱帝的意圖,並堅決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終錢鏐一世,除了與相鄰的南唐政權經過三次大的戰役後,境內基本上沒再有大的衝突
在對外沒有攻伐戰爭,對內穩固確保無憂的情況下,錢鏐專心進行境內治理。這其中,錢鏐有兩個大的功績既造福於當時,也為後世所稱頌。一是修建杭州城。從公元890年開始,錢鏐就開始對原杭州城進行擴建和整改。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杭州逐漸具備了現在的規模和格局。錢鏐對杭州的經營,為後續南宋建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續杭州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二是治水。修築海塘抗潮。在錢鏐之前,每次錢塘江潮汛都給兩岸民眾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從公元910年開始,錢鏐開始對錢塘江進行築塘修堤。修建過程中,錢鏐克服錢江潮汛給工程帶來的困難,最終建成共長33萬8593丈的石塘。同時,錢鏐也對西湖、太湖、鑑湖進行了疏浚。也正因為錢鏐的罷兵安民,東南沿海人民在五代十國的亂世,避免了生靈塗炭,也使杭州的發展超越諸多中原名城,成為東南地區新的經濟中心。
公元932年,享年八十的錢鏐病逝。彌留之際,錢鏐叮囑眾人堅守國策,不與中原王朝為敵。錢鏐的繼任者也忠實執行了錢鏐的既定國策。並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6年,舉國獻與北宋,使人民再次免遭戰火。百家姓中的錢姓排第二,據說與此也有莫大聯絡。
放眼整個中國帝王史,錢鏐名聲不顯,功業有限。但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出身寒微的小人物,在亂世中一刀一槍開創出自己的基業,並在割據之後仍能審時度勢,宅心仁厚,保境安民,並順應時勢,造福子孫,為後世人民,尤其是兩浙人民所敬仰。
千年悠悠,當你漫步錢塘江邊,注視著江上浪花滾滾。也許, 因為治水功績而被兩浙人民尊稱為“海龍王”的錢鏐,說不定正化身在這無盡浪花之中。
從古至今有誰能離開錢,錢奈民至血脈,國之根本,民有錢過小康,國有錢國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