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學院

    當代人不論是用詩詞寫哲理,還是抒情寫景敘事,都要從“新”字入手,只有這樣能在某一些方面超越唐詩宋詞,超越古人。

    1.從表現的內容看,一切體現人生新的維度的詩歌,就是富有新意的詩歌。寫舊體詩詞的人,只要著力於摹寫前人未見之事、未闢之境、未有之情、未發之思、未寫之理。再加以好文字、巧安排,必定新奇可喜,別是一境界。寫出超越古人的詩詞。

    2.從形式上看,既要採用前未用之法,在技法上有突破,有建樹;又要注意鎔鑄新詞彙,使之既富有時代氣息,又富有詩的意象美,而不是一味模仿古人,陳詞濫調。新詞彙,是新時代的一個標牌,也是傳達新內容的載體。若作詩似古人,便讀古人詩是了,又何用你這裝腔作勢、優孟衣冠的假古董?

    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體現新意,自然就會在某些方面超越古人。#全民來對詩#

  • 2 # 雅室雕龍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詩唐人寫盡,唐詩是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峰;詞宋人寫盡,宋詞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文學樣式,每一種文學樣式都有其形成、發展、高峰、衰落的分期。詩詞也不例外 ,它們的高峰不可能再現。唐詩宋詞在聲律、表現手法及技巧等藝術水平上,已不可能再被超越。

    要超越,後人往往只能舊瓶裝新酒,在內容上推陳出新,寫出新意。例如郁達夫、魯迅、王統照、毛澤東……等舊體詩的創作就是如此。

    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文藝理論、文學思潮的出現,有可能在表現手法及技巧等方面有創新,使它更豐富。例如象徵主義、存在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後現代主義……等創作手法的運用。

    再就從個人的角度,要超越古人的某個人或某一首詩詞,還是極有可能的。由於個人的天賦才情卓越決定,寫出卓越的詩詞作品。例如清代詩詞復興,湧現了不少卓越的詩人詞人。像納蘭性德的許多詞放在宋詞裡也是不落下風的。

    但就時代而言,再也不會有一個時代的詩詞超越唐詩宋詞了,詩、詞這些文學樣式將不復唐宋的輝煌,其影響也將無復唐宋那個時代

  • 3 # 墨染酒歌

    個人認為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璀璨奪目,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超越都無從談起,無可比性。歷史不能重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所成就的藝術之花,離開了土壤,如何生長?為誰綻放?

    大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還是軍事,且多元、開放、包容,很多國家來大唐學習交流,文化的發展絕對是歷史的顛峰。宋重文輕武,是個比較富的朝代,整個社會從上至下皆尊文風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像是必俢課,故有華夏文化盛極於趙宋之說。

    而現在的我們面對的是混凝土;聽到的是搖滾,是洗涮涮滑板鞋…一會沒手機扣就坐立不安,沒了遊戲就發呆的我們去寫千金散去還復來?去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去寫醉裡挑燈看劍?就別難為寶寶們了吧!

    當然,我並不是說今人就不如古人,今天仍有很多優秀的詩人,但對大部分人來說根本就不在詩詞那個頻道!但為啥要去比呢?還超越?聰明的人都是說各有千秋的好不…

    社會發展到今天,你再讓華人都為一句詩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二句三年得?還是算了吧!古人除了寫詩做對聯沒啥玩啊,所以咱業餘的就別和人家古人比詩詞了,比吃雞打王者、比美顏、BMW比赤兔、比誰蓋的樓高絕對甩他們孫大聖100一個跟頭…

    酒歌愚見,不周見諒

  • 4 # 戲說古今l

    唐詩宋詞可不僅僅是表面美。更多的是意境與文字的結合。才能產生出千古流傳的名句。慢說是超越。現代人,連線近唐詩宋詞的水平都很難。

  • 5 # 明貞

    現代人詩情畫意已大不同於古代,說實話現在讀古詩作品總有點裝腔作勢的味道。是審美被異化了還是審美更實在了呢?這問題值得探討,美是什麼?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比方男性高大威猛被以為美而女性小巧玲瓏被人喜歡,背後的根據是什麼?是安全感和強弱對比的互相需要,並不是圓滿而絕對的。男性身高在一米七左右最適於生存和健康,但在現代人的審美里是偏矮的,這說明審美並沒有真理和絕對性。

    審美的本質驅動是生存和延續,而生存和延續的正義知能即德,這是審美的初衷,而審美卻被物慾和逐樂扭曲了。要審美須先界定正義:正義即圓滿完整而無漏,惡是善的反動和進化過程。一如痛疼和不適是一種預警。這樣看來自性無明所有的對立面是等價的,不過是終極圓滿的必須。

    美是醜的反動,反之亦然,善惡是非無不如是。最後以畢加索的一幅名作作結尾,他的作品價值在那裡?

  • 6 # 吾是四五六

    至今無能超越!我又何能?

    唐詩宋詞可不僅僅是表面美。更多的是意境與文字的結合。才能產生出千古流傳的名句,慢說是超越。

    現代人,連線近唐詩宋詞的水平都很難。

  • 7 # 味哎兒

    時代風尚促成的。

    周朝承上啟下,收聚了上古一切,遺傳說歷史與今天,傳說的歷史是無文字記錄,口傳身授的史詩態形式,內含是創世記,及以後英雄史,歐洲以瞎子傳延,成荷馬史詩被文字記下,中國以祖及祖師爺傳承。

    最終,由秦始皇確定,中央委派地方官員式,立中國,自此不再改。

    兩晉,受屈原天問影響,尚玄學,玩文字,成珠璣文。

    唐棄珠璣文,而尚律文,終成小調的詩式。現山西陝西信天游的民調仍保留著點,但完全正宗式,在福建一帶的崑曲上,只不過調音在,其它都變了。淅杭與閔通。

    宋崇工重農商,厭武,尚腔板,終成交椅.柴汝鈞等瓷,而出腔詞嘆。嘆腔詞由儒向教推引發。

    並影響元,成元劇。

    明朝去劇的伴曲樂,成話本,清朝再發掘,終出紅摟與金瓶梅。

    五四仿歐式,中國式遭毀。

    不再戰後,至今詞沒成套路,處摸索自體系啟動階段,即,民族詞系,地方詞系,文言詞系,白話詞系(共音系或普通話系),書面系,歐美日系,具體無定,怎窺唐詩.宋詞.元劇.明話.清小說。也就是自語體都沒定下來,怎涉雅詞呢。

    總不能:

    大家(牯得貓寧),今兒,(米西達),ok,姥姥,,去哪噠,老子願去咯,管不到,遼咋,就雅詞了吧。

    其中,大家(普通話),今兒(北京話),貓寧(美英),米西(日本),達(韓),ok,姥姥(天津),去那噠(山東),老子(兩湖.川貴),管不到(四川.淅),遼咋(陝西)。

    滿腦子仿歐美主流,持中式弱勢,等吧,啥時中國被仿了,雅詞可編輯了。即國昌盛出雅詞。

    誰都自寫不出,民產出,有心人才編輯出,仍歸國整體風尚內。

    天時,是民趨向的苗頭被文字寫成詞說式,地利,是民風尚已顯的文字述詞,人和,是趨勢已成的文字述詞。

    由此可窺文字詞與口語詞巨大差異。

    莫急,只有等待,等中國農民可修機器電器如擺弄鋤頭一樣時,雅詞編造開始,現機械使用仍一頭霧水階段,鑽機械,還顧不上呢。

    李白不是大學生,更不是專家教授,又不是狀元,也非學者研究員,僅浪詞第一的民夫而已,不是官,不吃奉祿的。孔子也一樣鄉間自開課教小孩的老村夫,不是官不狀元不吃皇糧的。

    那時又沒工業,他倆沒人給發工資,又不自從商,不是農民是啥。

  • 8 # 使用者加減乘除

    唐詩宋詞寫的很微眇,非常深微隱約。

    包含有深意,寫美好的政治,美好的生活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就是正風。寫剝削者: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有對於當時社會不滿的言辭。你內心有不得志,有怨憂的感情就用詞來表現。就象(離騷),用美人香草來代表賢人君子的感情。

    你要怎樣寫才能超越唐詩宋詞呢?最好把古文全背下來,先慢慢消化,有志者事竟成!能讓衛星上天,能讓手機聯網,應該其他事都不難,不過你怎麼寫估計超不過李白!

  • 9 # 覺呈

    這個問題了不得。但雄心還是有的。

    一,以時代性為立足點,寫好現代華人的情懷風釆;二,寫好“中國夢”這個偉大主題。寫出動人的家國情懷。三,充分展示由時代打造的本人個性特色,盡力發揮,以最大激情,寫出當代的新情懷。

  • 10 # 君好哇講文化

    先說說唐詩,指的是創作於唐代的詩,也是可以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代算是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詩作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

    唐詩呢,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是我們漢文化寶的一顆明珠,唐詩也對我們周邊的民族和本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宋詞呢,是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眾所周知,宋詞它的句子有長有短,當時是為了,便於歌唱的。

    宋詞,它也是中國文學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至於它們哪個更好,也是仁者見仁了,一代有一代的文學,這怎麼比,從何比起。

    唐詩宋詞,它們的確是寫盡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之美,如果現在人真的想要超過,比較不現實,畢竟現代人大多浮躁,環境因素各種等的影響下。

    但,還是那句話。凡事皆有可能,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只有你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尤其要用心去寫!還是有可能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後來者居上也是大有可能的。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

  • 11 # 錦繡三月春

    我認為在詩詞這一塊,古人已經把天地萬物寫盡寫絕了,而且用詞嚴謹、華麗,結構緊湊、完美,意境獨一無二、唯我獨到。做到了天衣無縫、無可再塑。在詩詞這一塊,現代人估計是難以超越了。

    古人之所以在詩詞上有所建樹,一是古人比較重文輕理,非常專注語文教育,可以說是用一生的時間在從事語文學習和創作。二是古人的一生都在讀經典、研經曲。三是古人的師資水平較高,因為他們就是在經典裡泡大的,舉手投足都是知乎者也。

    現代人雖也十年寒窗,相比古人是小巫見大巫了,現代人在古文化這一塊不像古人學的系統、專一,是一門心思,別無二心。甚至是二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仙書。而現代人雖說受了十年基礎教育,像古文這一塊也只是粗枝大葉,並不專注,高中畢業了還看不懂古文,這無疑是十年基礎教育的遺憾。就是大學畢業了,寫個文章也未能盡善盡美,叫人推崇。

    我們把古人與現代人放在同一檔次對比,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這就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因為古人所處的環境和現代人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是不能比擬的。時代不同,追求不同而已。現代人面對日新月異的復化,從小涉足的領域就很多,就不可能專一,而古文、詩詞又不是大眾文化,不能在人與人之間廣泛勾通,倒不如白話文痛快淋漓,來的直白、明瞭。

    綜上所述,我們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去做難以超越的事情,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不見今時月。古為今用,博古通今。讓我們盡情享受先人的智慧和文化,徜徉在無邊的文化和歷史的長河中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遇到醫療糾紛該怎麼定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