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劇本

    丙亂虜亂(或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又稱 丙子之變, 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北韓的一場戰爭。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北韓,在南韓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胡亂(병자호란)。丙子胡亂又與之前發生的丁卯胡亂統稱為丙丁虜亂。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北韓。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北韓京城下。

    此後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北韓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北韓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北韓向清朝朝貢。北韓雖然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北韓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北韓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

    丙子之役不僅解除了清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從此北韓不再支援明朝,卻派兵、運糧參加對明戰爭,因此清的軍事實力大增。 總之,皇太極透過“丙子之役”,既控制了北韓,又削弱了明朝。

    丙子之亂的影響

    當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北韓,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的清朝的藩屬國的時候,在當時的北韓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北韓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國王和文武兩班大臣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徵索也加重了北韓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北韓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在華夷秩序的天道倫理之自然性中,“華夏”即意味著對高尚的文化與族群正義性,對中華的徹骨認同即是對文化與族群尊嚴的徹骨認同。因此,北韓也向來樂於自已“小中華”的美稱。

    對於丙子虜亂,從一百多年後北韓人樸趾源的記載中,仍對當時明朝的態度心懷感激:“崇禎丙子清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洪範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顏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

    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答題時,剛看題目心中滿腹精綸,卻又不知從何如寫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