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天李一冉
-
2 # 沐雲的風
因為評職稱已經成為你心理一道坎,所以你才會心煩意亂。
我們都知道教師是職稱制度的,但是職稱制度有利有弊,特別是在現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年代,教師職稱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嚴重,教師的矛盾被激化,所以對教師評職稱有不滿之心。
教師職稱可不是這麼好評的,特別是高階職稱,有些教師從教30、40年才評上一個高階職稱,可見職稱評定不是這麼容易的。首先,教師要具備評職稱的要求,對於從教年限、教學成績、班主任任職、教師的論文發表等各方面都是有要求的。職稱等級越高,要求越嚴格。滿足評職稱的要求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要有職稱名額。職稱等級的名額隨著職稱等級的增長職稱名額越來越少。特別是高階職稱,等一個高階職稱的名額有些教教了30年書了,還沒有等到一個高階職稱的名額。
但是,職稱等級又和教師的工資掛鉤,有時候高階職稱和一箇中級職稱的工資相差上千塊錢,這也是很多教師不滿的地方。並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不滿足條件,關鍵是滿足條件了,但是沒有名額,沒有機會,所以心裡不平衡。
-
3 # 小鐵馬正在衝浪
評選名額有限,老師們處在了對立面上,競爭過於激烈。
申請的話,意味著要和領導有各種來往,還會與其他老師對立。
不申請的話,自己的職稱上不去,待遇也上不去。更何況一年就這一次。能不心煩嗎?
-
4 # 老班聊教育
教師評職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美好的!
每當聽到教師評職稱,就心煩意亂,是因為在評職的過程中你沒有如願,當人求而不得時,就會痛苦!其實,教師職稱制度實行以來,在很多教師的心裡留下了深深地痛苦,我也不例外,我已是兩評而不得了,痛苦更深。
針對教師評職稱難,從2018年起,我省開始實行“基層高階教師職稱”和“全省高階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各校崗位比例擴大,職稱名額增加,但在兩次評審中,都由於業績條件不過硬,在評審中未透過,看著比自己遲參加工作好幾年的教師通過了,名單公示了,自己心中的痛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之前,總是抱怨有條件無名額,現在卻是崗位空著,條件達不到,真是可望而不可及,這是最痛苦,最折磨人的!
職稱讓老師痛的另一個原因是,業績條件要求高,參與機會少,取得時間長!優質課需達到省級二等獎,且四年能有一次機會,先要在縣市參賽獲獎;課題研就至少兩年完成,還需要先確立為省級課題;優秀班主任,學校獲獎二次,最快得兩年且年年優秀;發表論文,達不到核心期刊審稿要求;輔導學生,機會太少!
悔了,痛了,恨了……
但不能消沉!
痛苦歸痛苦,不論怎樣,積極應對是上策,根據評審條件,抓住機遇,創造條件,或許下個錦鯉就是你的!
相信,制度是會改變的,社會是不斷進步的!
永遠相信,走過曲折,前面就是陽光坦途!
-
5 # 小馬班長
因為評職稱不容易,所以才心煩意亂。我是一名大學老師,對大學老師評職稱的現狀還是比較瞭解的。
1.職稱評審條件框框太多,滿足條件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很多人都以為大學老師不坐班,上完課就走,很自由很輕鬆。這些輕鬆都是表面上的,大學老師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評職稱。
評職稱的條件包括多方面,必須全部滿足才可以報名。
比如教學要達到300個課時,教學質量評價必須達到良好以上,至少要有2個優秀。
科研方面必須有省級以上的課題,課題經費必須超過20萬。
論文方面,必須有3篇以上的sci論文。
以上條件少了一項都不行,老師們除了備課上課以外,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到了寫論文、搞科研上。
2.滿足職稱條件,也得排隊等名額就算滿足了上面說的那些條件,也不定就能評上職稱。
事業單位的編制名額是確定的,一個學校有多少個副教授,多少個教授都是固定的數量。
一個蘿蔔一個坑,除非有退休的教授或者副教授,空出名額之後,才能有新的教師晉升。
例如有2個名額,有10個老師滿足了條件,肯定是排名前2名的才有希望。
平時努力滿足條件還不行,必須要超過其他人,所以努力沒有止境,壓力很大。
3.評不上職稱,漲不了工資因為職稱名額有限,總有評不上職稱的。
哪怕工作成績很好,哪怕工齡也很長,如果評不上職稱,工資就漲不上去。
評不上職稱,收入提不上去,就算媳婦嘴上不說,自己心裡也過意不去啊。
總體來說,職稱制度提高了老師們工作的積極性,又給老師帶來無窮的壓力,所以,老師們對職稱制度既恨又愛。
-
6 # 上帝之眼淚
是啊,目前教師職稱問題是制約教師勞動積極性提高的最大阻礙。教師薪水本來就低,大家都盼望能夠晉級提高收入,可晉級這條路上問題多多,很難保證公平公正,有些教師勤勤懇懇很多年,卻沒有機會,一些教師偷奸耍滑,八面玲瓏,晉級路一帆風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被迫放在了課堂外面,唉
-
7 # 蓑笠翁4707
評教師職稱的政策是一個逼良為娼的政策。為了職稱(最重要的是經濟利益),逼迫大量的教師勾心鬥角,找門路,做假⋯,一個不屑於做違心事的人,不管你教績如何,從教多少年,要想得到與之相配的職稱,是非常難的。
-
8 # 黃刀劍
我參加多次高階職稱評審,經常聽到此類問題,一個是評職稱太難,以前對外語、計算機也嚴格要求,還有很多硬體條件票求,很多的加分,還要有論文、課題、繼續教育、各種級別的獎勵,然後透過層層評審,才有結果。二個是評過後也不一定聘上,這需要單位崗位設定有職位才有機會,而多人竟爭也不一定拿到手,到沒有職位,只能等有退休也許才有機會。這種情況在學校較為突出。
-
9 # 站高點
教育系統存在著嚴重的不合理現象,我是個腳踏實地的人,憑文憑,講水平,說為人,我都可以驕傲,就是我這人不圓滑,不會拍馬屁,所以我輸了,這一輩子什麼獎狀,什麼光榮稱號,什麼高階職稱都沒混到,還差點被民辦教師轉正的校長給解聘。我清楚,想我這樣遭遇的教師不知其數,太多了!好多教師的心都被扭曲了。
-
10 # 師說道存
聽到別人談教師職稱評審就心煩意亂,一定是自己在職稱評審上有過挫折。我認為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職稱評審。因為有的學校有空缺崗位而你卻不去參加評審,這責任就是在自己了。更多的是學校缺少職稱崗位。對於這樣的學校鄧老師,職稱評審的競爭就非常激烈。那麼自己就要從多方面去努力。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評審檔案,自己可以從評審檔案裡去查詢自己還存在著哪些差距,在平時的工作中去補足這些差距。積極的去參加一些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比如積極參加大型的公開展示課,多參加一些論文評選,或者發表一些文章。多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下一些功夫,提高學生的成績,說好聽一點就是提高教學質量,這些都是對於自己的職稱評審有好處的。我認為就是實實在在的多去做一些對職稱評審有用的工作。多積累一些材料,評上職稱是水到渠成的事。
-
11 # 彌勒大叔
職稱評定本身存在的問題導致大多數人不能評上職稱,而且即使評上,也會讓你覺得條條框框太多,讓人望而生畏。職稱評定早已失去本身的積極性,所以大多數人都是談之色變。
-
12 # 南嶺蜂蜜姐姐
我想去巴基斯坦,給朋友帶上我們的土蜂冬蜜——他們很喜歡我們的山裡蜂蜜。可是我養了一隻貓
-
13 # 何金衛育兒
我去年評的職稱,評職稱需要名額,證書,還有關係和錢。
很多人會為這個擠破腦袋,我的心態還是很平和。我不想為了職稱搶有這時間不如自己學點其他的。
所以職稱名額我沒搶,學校老師調動大一些,跟我同齡的大部分都走了,正好有兩個名額,我跟一個教齡老的老師一起評職稱。
第二,評職稱需要花錢,這是全地球都知道的秘密,不花錢的以前有,結果都沒過,所以花錢過職稱這是必經之路。
第三,評職稱和聘任不同,去年評職稱第二年的過年才能聘任,工資大概能漲80元。
所以職稱這個事就是我的經歷,分享給大家
-
14 # 文學與教育
似乎每位教師都能夠在職稱評定上說上幾句,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兩個字"公平″。
同一年參加工作的兩位教師,在不同的學校可以相差十年評上同一個職稱。甚至在同一學校也有差上十年的。相信如果要是客觀產生的這樣差距的話,誰都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經歷一千多年的封建科舉考試製度,雖然人們也詬病它,但是它畢竟是當時最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其實還不是為了突出"公平″兩個字。
當今的高考人們也指出他的不足,也試圖採用其他的辦法,然而人們還是認可現今的高考辦法的,原因還是“公平”兩個字。
教師的職稱評定,本身也沒有什麼可以非議的,一則促進教師專業技術的提高,另則也是對我們的學生的負責。
可為什麼有人一提起教師職稱的評定就心煩意亂?我覺得還是在"公平″二字上。
教師工作的產品是學生,學生怎麼樣?這個確實不好一下子能夠衡量清楚的,於是我們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累計教師獲得的證書,可有人質疑了,這些證書獲得的機會,每個教師都一樣嗎?比如累計學生的成績,可也有人質疑了,這些學生的基礎都一樣嗎?
總之,任你拿出任何一個辦法,這個辦法都可以被人質疑,況且這之外還有很多教學工作之外人為因素的參與。
在教師職稱評定上,關鍵的工作還在於規則的設定,規則出臺以後,被人質疑的點位越少越好,越權威越好,否則肯定會有許多副作用的。
加之我們現在教師使用的績效工資,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效果呢?這些都需要再探討的。
-
15 # 雪莉老師的生活日記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教師職稱在2004年後各地開始有了不同的變化。我們這裡從評聘合一變成了評聘分開。從原來到了時間就可以評,評上了就可以聘用,變成了可以評,但是評上了有崗位就聘用,沒有崗位就繼續等。再後來變成了沒有崗位不評,自然就更不用聘了。
所以教師的職稱,何時評,能不能評上?和當地人社局給學校分配的崗位,和學校制定的職稱制度都有關係。能不能往前進一步,純粹看運氣。所以才有了20+的和40+的教師一起評中級的現象。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經濟狀況的體現。財政充裕的地區在崗位設定和職稱制度上是不一樣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職稱制度,讓每個從教著都不敢停下努力的腳步。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這個機會,有時是需要自己爭取的,有時爭取也沒用。比如表彰,根本不需要你去爭,因為爭也沒用。但是,教研能力,專業成長,自己努力還是可行的。
對於想評職稱的教師來說,不管工作年限,只要你想進步,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參與到其中。只有不想評職稱的教師,才會沒有那麼累。
所以這個話題還是看你對自身的要求,怎樣都好。怨天尤人沒用,自暴自棄更沒用。想要有所收穫,只能努力不想結果。
-
16 # 隆雄談職場
一提到教師職稱就心煩意亂,其實就是對職稱這件事很反感。
隆雄身邊的很多人都如此,對職稱有一定都看法。職稱高都人幹活不一定多,也不一定好。
比如,在一所中學,職稱高的人領的工資多,但上的課時卻少。而一些教師,上課不用功,天天去搞硬體,只圖好評職稱。
而對教育工作認真的人,天天把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去關心教學方法和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考慮評職稱的事情。而且,以前一些評職稱的論文,有幾個人的論文是自己寫的?我想,當過教師的人自己都知道,這就是公開的秘密。
評職稱,還有一個令人反感的問題是,所需申報材料太多。所有的材料加在一起,就像一本書一樣,有的甚至感覺有幾本書那麼多。曉得的人知道是教師評職稱的材料,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專家的大作呢。
其實,評職稱的目的是提高工資待遇,激勵教師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但也用不著這麼複雜,不用搞得那麼高深莫測,按勞分配,多上多得,少上少得,再加上工齡工資就行了。
很多教師覺得工齡工資少,確實是這樣,工作了很多年,竟然工齡工資就幾塊錢,看著就讓人感到好笑。很多人呼籲,在職稱方面要放手大膽地完善工資正常晉升機制,增強崗位等級晉升不受職稱級別的限制。
建議就像公務員一樣,按年限晉升崗位級別。比如專業技術十一級崗位的,不用評中級職稱,在一定條件下(比如在上一個崗位工作滿3年或5年,或是連續兩年考核優秀等)可以直接晉升到十級崗位就行。
回覆列表
評職稱路漫漫。
每年分到學校那有限的名額,學校大,教師多,分的名額相對多。學校小就相對少。但是無論多少,都難以覆蓋到大多數,評完中級,還有高階。
雖說學校相對其它單位,人員相對簡單,人際關係沒有那麼複雜。但是有利之事,必有競爭。要跟領導搞好關係,性格最好是外向型。
各種材料,各種要求,優質課,優秀班主任等等等等。簡直太難了。每年拿證書算積分的時候,有些證書自己都不知道。
總而言之,感覺評職稱太難。所以還是想著盡心盡力較好學生就好,其它的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