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鄭和軍事

    殲-20與F-22比最大特點是殲-20有兩個小鴨翼,亮相之初還遭人看低,結果美國一個第六代機模型居然也有,看來這種設計氣動佈局非常科學合理,有利戰機機動性;殲-20內建彈倉設計比F-22先進,一是空間大可裝載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空空、空艦導彈,可以打擊對方加油機、預警機,二是從開彈倉到導彈發射比美F-22快二~三秒,這在戰鬥時假如同時發現對方可先發制人攻擊,美F-22只能在導彈發射後關閉彈倉,這會破壞飛機隱身效能;殲-20機體比F-22長2米多近3米,F-22尾翼也算在機長內,為了處理發動機紅外隱身,尾噴口又增加了防紅外裝置,發動機向前縮排至少30~50公分,這樣F-22真正用於戰鬥能力的長度已經很有限了,只能屬中型戰機,不能叫重型機;殲-20進氣道採用機翼融合技術,據說採用了機身蒙皮技術,就是進氣道可隨速度變化自動調節進氣量,可增強飛機隱身能力,而F-22因為設計所處年代進氣道無機翼融合、蒙皮等技術,前方反射面積會增大,不利隱身;殲-20由於大機身還可以攜帶大量航空燃油,作戰半徑完全碾壓F-22 ,幾乎是其二倍,F-22是短腿先生;F-22隱身塗料技術不過關,飛行一二個小時就得保養好幾天,據說要重新噴隱身材料或修補脫落的隱身材料,噴好後對溫溼度要求很高,要放在恆溫恆溼密封倉庫內,這在戰時麻煩很大,一旦機庫被毀,隱身機嬌貴無處藏身,相反殲-20吸波材料比美先進,幾個人可同時站在機體上維修,對隱身層塗料無影響,平時也可放在普通機庫內;由於這些年中國電子資訊科技的發展,機載電傳、智慧頭盔、聲控、資訊綜合處理等方面更先進,具有後發優勢,美F-22與F-35及其他型號飛機資訊不相容,不能形成體系化作戰模式,而我國殲-20不存在此問題,屆時可指揮其他機種包括無人機、艦艇進行聯合作戰;目前唯一不確定的是發動機是WS-10B還是WS-15,如果是前者勉強能做超音速巡航,但還稍微落後美F-22所用發動機,如果是WS-15其推力已超過美F-22所用發動機,那殲-20在世界殲擊機殲轟機領域肯定是N0.1。

  • 2 # 迪拉索家居

    具有米格1.44和殲10的主題機身結構;稜邊銳化,整體機身一體化設計;像是F22的機頭和座艙,F35的進氣口;F117的垂尾。採用內部彈倉設計,是一種典型的重型戰鬥機。

  • 3 # 聯合防務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大家知道,美國在設計五代隱身戰機之前,就設計了大量名機,遠的我們可以數到SR-71"黑鳥”,到現在都看著夠科幻:

    別忘了,這可是1964年首飛的具有隱身設計概念的高超音速高空偵察機,雖然是早期隱身設計,但也是反映出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了“隱身”這一想法。後來美國又設計了隱身攻擊機F-117,外形同樣科幻:

    F-117是美國70年代末設計的隱身攻擊機,外形具有現代隱身要素,隱身塗料更是精細脆弱,需要格外仔細呵護。這型隱身戰機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款純隱身設計的戰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大放異彩。

    B-2隱身戰略轟炸機更是超級昂貴的美軍戰略重器,先進的隱身突防概念,超遠航程極大的載彈量,令全球各家羨慕不已。

    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在隱身戰機設計方面可謂一騎絕塵,加之洛克希德,諾斯羅普,波音等航空巨頭為美軍設計了F-14,F-15,F-16,F-18等等一代代名機,加之大推力F-119,F-135等先進發動機更是領盡風騷。在此基礎上,美國用10多年時間設計了F-22這一型超級隱身戰機可謂水到渠成。

    而反觀我國,90年代第一種四代機蘇-27還是引進於俄羅斯,90年代中後期自己的第四代中型戰機殲-10剛剛問世,發動機方面更是依賴購買俄系AL-31系列很久,之所以美國在2009年決定徹底關閉F-22生產線,就是認為歐洲,俄羅斯,更別提中國,根本沒有短時間內研製出隱身戰機的能力。

    然而,2011年美國真正關閉停產F-22的同一年,中國五代隱身戰機橫空出世。

    殲-20設計的最大亮點,小尺寸全動尾翼,這是美國F-22都沒有來得及採用的技術,全動尾翼,不僅大大減小尾翼尺寸,而且使戰機機動性更好。

    其次,鴨翼並大切尖三角翼,美國人曾說:讓敵人去採用鴨翼結構吧。他們認為鴨翼存在會破壞隱身能力,但中國人做到了這一點。

    第三,DSI進氣道(英文全稱: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中文全稱: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看上去就是進氣口一個固定的鼓包,其實它是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達到對氣流的壓縮的目的,結構簡單、重量輕、阻力小、隱形效能好。這種進氣道美國只有在F-35上才投入使用,F-22直到生產前的技術凍結都沒趕上。而在中國這種進氣道不僅用於尖端的殲-20,而且在殲-10,JF-17“梟龍”,JL-9“山鷹”等機型上普及使用,但不要以為簡單,這個小鼓包的技術含量設計難度絕非一般國家能掌握,必須使用超級計算機反覆計算模擬,所以無論歐洲各國還是俄羅斯都沒有掌握。

    第四,超態勢感知能力。殲-20裝備有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AS),這是中國戰鬥機採用的最新技術,戰場對於殲-20來說單方面透明,分佈在殲-20全身的光電感測器,得到的光學或電子資訊進入成像系統,轉化成高解析度動態影象,成像細節能夠最大化地反映到戰鬥機的座艙顯示系統和飛行員的頭盔顯示系統(HMD)上,這是用於不開雷達的情況下發現目標的絕招,也是F-35才具備的能力,F-22目前也沒有裝備。如果再加上大功率先進主動相控陣雷達,可想而知,殲-20的資訊獲取能力有多強!

    第五,超資訊化能力,殲-20能透過資料鏈將自身得到的資訊加密傳送到預警機或地面指揮機構及艦隊指揮機構,使自己成為隱身突襲的尖兵,踹門利器,而其他四代機,水面艦艇,陸基反導防空系統,依靠殲-20的目標資訊,就可以選擇目標進攻。

    這些只是較明顯的殲-20設計特點,殲-20更多的奧妙還有待進一步解密瞭解。

  • 4 #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四代機氣動上最大的共同特點是採用升力體機身。第二是展寬。

    升力體機身是蘇27首先採用的,從蘇27的外形可以看到,機翼機身一體化,也就是翼身融合體,兩個進氣道象兩個吊艙吊在機身上,蘇27的升力體機身可以提供30%的升力。

    殲20的氣動佈局是小展弦比升力體鴨式佈局。

    小展弦比是指機翼,機翼的展長是指從翼根到翼梢的距離,弦長,是指機翼的前緣到後緣的距離,計算展弦比,是用的平均弦長。展弦比的大小對飛機飛行效能有明顯的影響。展弦比增大時,機翼的誘導阻力會降低,從而可以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和增加亞音速航程,但波阻就會增加,以致會影響飛機的超音速飛行效能,所以亞音速飛機一般選用大展弦比機翼;而超音速戰鬥機展弦比一般選擇2.0~4.0。展弦比還影響機翼產生的升力,如果機翼面積相同,那麼只要飛機沒有接近失速狀態,在相同條件下展弦比大的機翼產生的升力也大,因而能減小飛機的起飛和降落滑跑距離和提高機動性。殲20使用的是48度左右的三角翼,小於俄羅斯蘇57的55度。大於F22的42度,YF22是45度。由此可知,俄羅斯的蘇57對速度的要求最高,中國殲20次之,F22最低,因為美國發動機水平最高,F119推比已達11。

    小展弦比就意味著機翼展長相對較小,但又為什麼說展寬呢,這就因為升力體機身,因為四代機普遍採用升力體機身,機身加寬了,所以機翼就不需要象三代機那麼大,這就減小的阻力,但升力並不會減小。從F22和蘇57可以看到,平尾前插主翼,所以飛機全長就相對下降了。飛機全長和翼展的比值也就相對三代機下降了。從三種重型四代看,蘇57的升力體最明顯,所以效益也最大,而且阻力也就最大,殲20次之,F22最小,但殲20的原形機比驗證機的升力體曲率更明顯,但厚度並沒有增加,只是減小了前後兩端的厚度,升力也增加了。

    鴨翼有兩個作用:1、提供可控的渦升力,2、配平和俯仰控制。“鴨翼的不同位置決定了設計思想的異同,事實上,如果忽略燃油消耗、彈藥投放等因素,重心是基本固定的,但升力中心隨速度、飛行姿態等移動,需要動用平尾(常規佈局)或者鴨翼(鴨式佈局)來恢復平衡,這就是配平作用。有意識的增減配平作用,自然就導致飛機受控地俯仰,這就是俯仰控制作用了。鴨翼雖然這兩個作用都可以做到,但不同位置的鴨翼對兩者有所側重。鴨翼靠前稱為遠距耦合,由於力臂長,用較小的鴨翼就可以實現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這樣鴨翼造成的阻力和重量較小。適合高速飛行;壞處是遠離機翼,難以形成渦升力。鴨翼靠後佈置的話,自然就是近距耦合。近距耦合的鴨翼產生渦升力的作用明顯得多,有利於提高機動性,但力臂短,配平和俯仰控制作用降低,需要增加鴨翼面積,導致阻力和重量增加。(方方)”

    鴨式佈局好處是:1 鴨式佈局可以比常規佈局有更強的前翼渦升力,這可以讓主翼面積可以縮小,達到常規佈局用大面積主翼才能達到的良好升阻比,(因為有前鴨翼作為渦流發生器),這一點用相對推比小的發動機能夠達到更好的升力,以及相似甚至更好亞音速效能。2 鴨式佈局可以更好地放寬靜不穩定,這並不意味著比常規佈局更機動,但是意味著更好的敏捷性和設計對機動更寬的兀餘度。

    問題:1配平,升阻比和渦升力控制前兩者決定超巡和超音速機動,後者決定亞音速機動和升力,但是在鴨式飛機上,它們是嚴重矛盾的!而4代戰鬥機,它恰恰要求這兩者都要拔尖。2 飛控要求更加複雜,4代機對於3代來說,更上一步:由於隱形的需要,外形幾乎要求一體,第4代隱身機體幾乎就是違反空氣動力學的!S型進氣道,內武器格艙這就要求飛控的變態,而鴨式?那就是變態加難!

    殲20是近距鴨翼,但不是耦合,而是拉開一段距離,並且用一小塊邊條來補上缺口。從鴨翼相對主翼面積比來看。殲20大於殲10,一方面說明殲20需要更大的升力,更一方面說明殲20要兼顧渦升力和配平。鴨翼在亞音速提高機動性,超音速時又起到配平的作用,減少阻力。鴨翼的聯動可控制俯仰,鴨翼差動可控制轉彎。

    全動垂尾是90與俄中央流體研究院全作預研四代機技術時得到的技術。全動垂尾可縮小垂尾面積也就可以減阻,減少RSC

  • 5 # 清風雲淡霞滿天

    當時間回到2011年1月11日,殲20首飛之時,全國的軍迷是多麼的歡欣鼓舞,興奮的心情是不可言語。殲20的橫空出世,世界為之震動,對手為之錯愕,當時來訪的美蓋茨國防長表現的尤為突出。這體現了殲20以全新的與眾不同的氣動外形,藍星上頂尖的先進技術融合而成,他代表著當今5代戰機的最先進水平。

    大家都應該記得曾經有句神話,神馬只要發動機好,板磚也能飛。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個飛行體要產生升力,要符合空氣動力才能飛。因此,升力係數好的飛機飛行品質一定好,機動性敏捷性一定好。歷代的飛機都在升力上做文章,以一二代機用機翼產生升力,三代機的小邊條、大邊條、鴨翼產生的渦升來增升,而四五代機則是充分利用多渦系來增升,比如f35的3渦系,而等世界頂尖水平的殲20則採用了更多的渦系來增升。殲20是採用雙發鴨式鴨翼上反、升力體機型、小邊條+小展懸比三角機翼、雙外傾全動尾翼。這種複雜的佈局是整個飛機產生的全是正升力,而不像常規式飛機的尾水平翼,為了配平及俯仰,產生的負升力。戰機在亞超音速下,為滿足空氣動力,是採用截然不同的機翼翼型,比如超音速下要小展懸比、三角翼、機翼要薄,而在亞音速下則大展懸比、前後緣要短、機翼要厚 ,這是矛盾的。因此常規式飛機妥協的辦法是採用梯形翼、後掠翼、邊條翼。而鴨翼式飛機則是很好的滿足亞超音速下的氣動要求,跨音速品質好,機動性敏捷性好。常規式無法媲美的,這也是續殲10後殲20繼續採用鴨式佈局,但鴨式佈局採用靜不穩定,對電傳飛控要求極高,對比常規式佈局要高几個數量級。

    透過對常規式的對比,殲20有如下設計特點: 1.鴨式佈局,全動的可差動的鴨翼以及全動的尾垂翼、襟翼、機翼附翼,滿足亞超音速下的機動性敏捷性,利用機頭渦、進氣口尖角渦、鴨翼渦、邊條渦、以及利用機翼展懸比較小,誘導阻力較大,反其道而行,加上升力體機型形成強大的脫體渦,產生了無可倫比的強大的升力,當今的其他戰機無可媲美。2.側倉格鬥空空彈採用滾軸式伸出結構,不破壞隱身,在任何速度及飛行角度下都能及時捕捉目標安全發射。3.當今最強大的機載全數字有緣相控陣雷達以及飛火一體電傳飛控。4.當今最強大的主被動感測器系統及空天地一天的通訊超高速超寬頻資料鏈。5.強大的人工智慧感知輔助系統,將各路的資訊融合以及分析判斷,敵我態勢進行提示。6.用頂尖的鐳射3d打印出全世界最大的鈦合金承力框。以及能承受2.5馬赫下耐高溫蒙皮。7.藍星上最頂級的航發渦扇15,推重比為11,最大推力在17噸以上,也許是類似變迴圈式的變涵道比的渦扇發動機,來滿足2.5馬赫的飛行速度。7.極其可靠的隱身防腐塗料,既不用住空調房,也不怕惡劣氣候,以及踩踏。以上是犧牲了無數個腦細胞而彙總的殲20的設計特點,是一面之詞而已,打發閒魚的口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和喜歡的男孩相處才不會讓他感覺很難?